艾略特_荒原_的意象系统和解读困惑
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意蕴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本科学年论文题目: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蕴味系别:文学系学生姓名:郭清源学号:08570212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8级完成日期:2011年5月4日星期三指导教师:任媛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蕴味摘要:论文主要探讨艾略特长诗《荒原》中的死亡意蕴及其表现,简要概述艾略特其人及诗歌,描述《荒原》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从死亡意蕴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宗教观念对艾略特《荒原》创作的影响,及《荒原》作品中的意象和诗歌总体体现的死亡意蕴三个方面对《荒原》进行探究。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死亡目录一、介绍《荒原》诗歌的写作背景 (1)二、死亡意象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及《荒原》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体现 (1)三、结论 (4)参考文献 (5)作为公认的英美现代派诗歌大师,T.S.艾略特在英美乃至全球诗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不仅在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上有所成就,其代表作《荒原》更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一、《荒原》诗歌的写作背景长诗《荒原》创作于一战之后,当时整个西方社会衰败堕落,混乱无序,人们精神空虚,失去信仰、理想和追求,诗中的“荒原”即是失去了精神信仰的西方社会的象征。
来自书香门第的艾略特从小接受的是较好的教育,而婚姻家庭生活的不快乐和来自社会的消沉气息也对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仰天主教的艾略特认为只有宗教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腐败消沉的社会,才能使人们精神的贫瘠荒原变得重新繁荣,而无信仰支撑的社会,便是世人眼中的“荒原”。
精神信仰的缺失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即是死气沉沉的臆想世界。
艾略特在《荒原》中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信仰缺失,死气沉沉的世界,在此,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最直观最深刻的感触即是死亡,全诗笼罩在一片死亡的气息中,这种死亡的气息便象征着当时的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的衰败。
二、死亡意象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及《荒原》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体现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个母题恒久存在于作家们地笔下,那便是“生存与死亡”。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荒原》是一篇探讨现代社会和文化危机的诗歌巨作。
作者艾略特反思人类的信仰、道德和文化价值,穿越时间和空间,展现一个充满孤独和痛苦的世界。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人类前途的悲观。
首先,艾略特通过历史的角度反思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他描述了一个失落的时代,指出了现代社会中道德的崩溃和文化的粉碎。
作品中表明了现代人对过去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现代人对过去的遗忘。
诗中的伍斯特大教堂是一个历史的象征,艾略特通过它来反思人类的信仰、道德和文化价值。
诗中展现的破败、空荡的教堂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信仰失去的追求和对文化历史的忽略。
艾略特以新教改革为背景,并对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表面化和道德混乱进行深刻的批判。
其次,艾略特反思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并提出了自我救赎的思考方式。
他致力于找到现代人思考人类前途的方式,并强调一个人很难在现代社会中单独生存。
如诗中所说,“在荒原上,我都有了自己的孪生兄弟,我和我的孪生兄弟一起行走”。
这一句话表明艾略特强调现代人需要相互支持和合作。
他同时也提倡探究内心世界和通过自我反省和转型达到自我救赎。
描写儒雅的面对劝告的对话,表现了对于对说话的反思求同和对于对知道但抗拒的人的内心思考的尊重。
在面对一个腐败的社会,人们必须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中得到力量,并靠着自身的行动去改变这个世界。
最后,艾略特通过反思文化价值,提出了社会重建的思路。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主义泛滥,缺乏真正的人类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艾略特呼吁每个人在社会重建的道路上扮演角色,他认为人们应该重新评估权力和价值体系,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自我深度反省。
通过诗歌中提到的带有回忆和重建的歌声,以及对生命的深入思考,艾略特似乎表达了对于人类经验和感知的信仰,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类能够自我摆脱重重束缚,创造更美好的前途的信仰。
总之,《荒原》是一篇批判性的诗歌作品,通过反思文化、历史和现代社会,揭示人类文明的危机和重建的思路。
艾略特《荒原》解析

艾略特《荒原》解析在英国仍以“⽇不落帝国”⾃居之时,艾略特就独具慧眼地谱写了西⽅世界现代精神⽂明的“悲怆奏鸣曲”——《荒原》,他多视域、多层次地展现了⼀战后西⽅⼴阔的社会⽣活。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诗⼈将饱经战争蹂躏、哀鸿遍野的欧洲⼤陆,描绘成⼀⽚乌云蔽⽇、空⽓窒息、⽣命之⽔枯竭、情欲之⽕燃烧的⼴漠荒原,充斥着⼀个个死魂灵般的⿁魅世界:不仅是满⽬疮痍的现实社会的荒原,更是⼈们⼼⽬中的荒原,⼀座牧场。
《荒原》不仅是他本⼈,更是欧洲⼀战后普遍存在的悲观失落、迷惘空虚的异化社会情绪和异化社会⼼理的浓缩,表现出整整⼀代⼈对西⽅现状敌视沮丧情绪的极点。
01 诗歌结构:犹如⼀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荒原》全长432⾏,艾略特把浩繁的现代⽣活安放在远古神话提供的框架⾥,将长诗分为《死者葬仪》、《对弈》、《⽕诫》、《⽔⾥的死亡》、《雷霆的话》五章,颇似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五乐章钢琴奏鸣曲形式,最著名的如《悲怆奏鸣曲》,相对独⽴⼜彼此呼应,低回哀怨,恰似⼀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
《荒原》各章长短不⼀、节奏、重⼼、场景、说话⼈物各不相同,但⼜统⼀在总标题下;“圣杯传奇”与诗的布局,像⼀对⼀明⼀暗的平⾏结构,使⽆序的外表下呈现出潜存的秩序,内在结构完整⽽严谨,形成⼀部浑然⼀体的钢琴奏鸣曲。
由于《荒原》不是叙事,⽽是以各种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组成的主题变奏曲,诗中没有完整的圣杯故事,却处处有投影。
诗歌中每⼀暗⽰性形象都可构成⼀连串感性和理性的复合联想,使其隐喻的意象极具张⼒,为《荒原》提供了总体结构和象征语⾔,这就使《荒原》从⼀般的内容中突破出来,产⽣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效果,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与暗⽰⼒:赎救现代西⽅⽂明的衰落,只能期盼中世纪传说中圣杯神⼒的显现。
⽽且,艾略特在《荒原》的神话创意中,不仅把意义装载⼊全诗表述、圣杯隐现这⼀对明暗平⾏结构,⽽且把作品构织成⼀个由意象组成的表层结构、和⼀个由神话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破碎的提⽰,让读者掘出意象表层之下的真正含义。
从水意象看《荒原》死亡——复活 主题

外国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130XIANDAI YUWEN2008.12T・S・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荒原》被誉为划时代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和宣言书。
作为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诗歌,意象的运用必不可少,诗中“水”这一意象贯穿全篇。
然而《荒原》的一个主线是“骑士寻找圣杯”,让渔王恢复生殖,让缺水干涸的大地重得滋润。
这样就有一个矛盾:诗中要表达的是荒原之所以荒芜是因为缺水,但是诗中有诸如“河水”“海水”等大量水体存在。
这需要分析水意象在诗中的多重含义,这些含义具有西方传统水意象的含义:灾难与死亡象征、生命与希望象征、净罪与再生象征。
因为艾略特倡导“非个人化”写作,坚持“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因而注重传统和典故,大量传统意象含义被采用,《荒原》中的“水”被植入了这三种含义。
同时这三种含义又与《荒原》的主题——“死亡—复活”——相联结:“灾难与死亡”含义象征“死亡”意识,“生命与希望”与“净罪与再生”含义象征“复活”意识。
诗歌由前四章“灾难与死亡”的各种水体过渡到第五章的“希望再生”的降雨,呼唤荒原人从再遇神恩与自我救赎两方面去获得复活。
一、《荒原》水意象的多义性“水”是西方文化和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意象,其传统含义可从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希腊神话和《圣经》中得到溯源。
第一,灾难与死亡的象征。
《圣经》和希腊神话中都有“大洪水”这一母题。
在这一母题中,人类的罪恶像洪水一样泛滥,后来受到被大洪水淹没的惩罚。
在古希腊神话中,人类的时代是黄金、白银、青铜、黑铁这四个时代的循环。
在黑铁时代,人类的罪孽就像洪水一样泛滥,大地所赐予的一切都用来造恶,宙斯因而联合海神波塞冬发洪水淹没人类。
只有丢卡利翁和皮拉事先得到普罗米修斯的警告而造了条小船幸免遇难,后来丢卡利翁造人,人类又重新开始繁衍生息;在《圣经》旧约中也有上帝耶和华发大水和挪亚造方舟的神话。
人类由于仇恨、嫉妒和堕落而深陷罪恶之中,上帝后悔造人,要将地上一切人和生物除灭,于是降了四十天的大雨,洪水爆发江河泛滥。
艾略特《荒原》

艾略特没有在《荒原》 艾略特没有在《荒原》中表达小我所 体验的种种感受, 体验的种种感受,而是客观冷静地展 示了一个精神迷失的黑暗而痛苦的时 代; 这首诗对战后的失望心情, 这首诗对战后的失望心情,精神空虚 和无政府状况作出了权威的表现, 和无政府状况作出了权威的表现,这 一代人辨认出属于自己的景象.( .(这 一代人辨认出属于自己的景象.(这 一点是老一辈诗人做不到的 ) 这首诗不属于一个人, 这首诗不属于一个人,而属于现代的 城市,属于战后的世界. 城市,属于战后的世界.
三,拼贴画风格
把截然不同的情景并列或连接,也 把截然不同的情景并列或连接, 受电影中蒙太奇的影响, 受电影中蒙太奇的影响,它用各种 零碎的片段表现现代城市的支离破 碎. 我用这些碎片撑住了我的废墟. "我用这些碎片撑住了我的废墟."
艾略特的诗歌主张: 艾略特的诗歌主张:
后期象征主义诗人认为,自我作为纯精神 后期象征主义诗人认为, 的存在, 的存在,不具有被艺术直接表现并赋予感 性形象的可能, 性形象的可能,只能通过与之对应的象征 来暗示. 来暗示. 艾略特提出寻找主观感情的"客观对应 艾略特提出寻找主观感情的" 把各种情景,事件, 物",把各种情景,事件,典故等搭配成 一幅幅图案来表达某种情绪,引起共鸣. 一幅幅图案来表达某种情绪,引起共鸣. 艾略特认为诗与诗人的个人情绪没有什么 关系,提出诗歌"非个人化"的主张. 关系,提出诗歌"非个人化"的主张.
艾略特 《荒原》
荒原指经过了一战的整个欧洲,一 荒原指经过了一战的整个欧洲, 指经过了一战的整个欧洲 切都崩溃了, 切都崩溃了,城市里只有猥琐的人 在过着无生气的生活, 在过着无生气的生活,其标志为无 爱情的性行为. 爱情的性行为. 诗人认为比战争破坏更严重的是整 个文明社会的毁灭, 个文明社会的毁灭,尤其是宗教信 仰的丧失,荒原最缺的水是人的灵 仰的丧失,荒原最缺的水是人的灵 魂里的水. 魂里的水.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摘要:象征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中叶,很多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统治也开始失望、怀疑、否定,使得传统的理性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表现了这种社会心态和作家的心理特征。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反映。
《荒原》是艾略特中期非常著名的作品,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象征主义视角对《荒原》进行解读。
关键词:艾略特:象征主义;荒原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它的成就主要涵盖戏剧和诗歌,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象征主义的文学创作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使用对比、联想、暗示、烘托等方法进行创作,艾略特是一位杰出的象征主義文学代表者,《情歌》《荒原》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荒原》进行解读,了解艾略特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一、艾略特生平与创作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20世纪欧美文坛上影响极大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批评家和戏剧家,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
二、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首先,它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
在文学用语里,象征指某种物质的东西借助联想而表示某些其他非物质的东西。
它把一个形象(类似之物)同这个形象暗示的或唤起的一种观念或概念(主观之物)联结在一起,如爬楼梯的形象被用来暗示一个人精神升华的过程。
美国劳伦斯·坡林教授认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象征主义诗歌的“象征”就采用这一涵义,用“象征”这种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应”和“通感”。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精品文档资料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精品文档资料现代诗歌《荒原》赏析一、《荒原》中的“荒原”意象及其象征意义1.即将孕育出生机的“荒原”。
死亡与复活是《荒原》中的两大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
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诗开头就以死亡来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
诗中首先呈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死亡的“荒原”意象。
随后写到了死亡与复活的轮回,讲到上帝在绝望中拯救了整个世界,孕育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荒原》中有大量集聚宗教色彩的描写死亡与复活两大主题的的意象,诗人大肆描写了死亡与复活是为了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刻的揭露和再现。
《荒原》中的死亡并不是终极死亡,而是死中含有生的希望的死亡,是人类新生的前提条件。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中写到:“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卜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
”四月是初春时节,春雨悄悄的滋润着万事万物,本来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
但艾略特笔下的四月却成为“最残忍的一个月”,孕育生命的季节孕育出来的却是“死亡”,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冬季本应是寒气凌人,苍茫与萧瑟的季节,却被艾略特说成是“冬天使我们温暖”。
2.复活意象――死亡意象的升华。
《荒原》中的复活意象是孕育在死亡之中的。
第一章最后写道:“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体/抽芽了吗?今年它会开花吗?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叫这狗熊星走远吧,它是人们的朋友,不然它会用它的爪子再把它挖掘出来!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这里的尸体象征着就灵魂的死亡,“种”、“抽芽”、“开花”则意味着生命的新生,表达了新生事物的期待,只是这个愿望要经受世事的考验。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
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折射出了作者对现代人境遇的反思。
在这首诗中,艾略特通过对世界的描绘,表现出对现代人的矛盾、苦闷和失落,以及对传统的追忆和渴望。
本文将就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进行讨论。
首先,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艾略特的《荒原》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重重困境和危机。
诗中描写的世界是一个存有疾病、死亡和破碎的巨大废墟,人们迷失在这个废墟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这种境遇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深层结构,即现代人面临的身份危机、文化断层和精神疾病。
其次,《荒原》中表现出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和愤慨。
艾略特反对现代文化的浮华和虚无,他认为现代文化没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被商业化和娱乐化所侵蚀。
在诗中,艾略特暗示了人们的生活已经变得肤浅而空虚,人们爱慕的只是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这种精神上的贫瘠和文化的虚无表现了对现代文化的深刻批评。
第三,《荒原》表现出对传统、历史和文化的追忆和渴望。
艾略特试图寻找某种传统的价值和文化的合理性,以此来补救现代文化的缺陷并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在诗中,艾略特引用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比如拿破仑、歌剧、圣杯等等。
这些历史和文化符号追溯到过去的辉煌,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和归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11月第30卷第6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mal of S 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Vol.30 No.6Nov.,2001艾略特《荒原》的意象系统和解读困惑Ξ彭 舜(湖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艾略特的《荒原》是诗歌史上最难解读的诗作之一。
该诗难以解读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容量大和反传统反理性的艺术表现手法。
根据欧美现代派诗歌注重“意象性结构”的特点,从意象系统入手去解读《荒原》,该诗中交织着“枯萎”、“死亡”、“情欲”、“再生”四个意象系统,它们使诗看似零乱无序的“章句”与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拈连起来了。
由此入手的解读,可以避免传统的感悟式或诠释式解读可能引起的困惑。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解读困惑;意象系统中图分类号:I3/72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529(2001)0620101204 英国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后期象征主义诗派的代表,他的诗作、诗风和诗论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欧美诗坛上一道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其长诗《荒原》被称为“欧美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该诗1922年发表迄今,一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技法新异奇特,意脉跌宕回还,思绪高深难测,宛如一座诗的迷宫,令人疑窦丛生,甚至望而却步。
本文拟从“意象系统”入手,探寻一条解读《荒原》的路径。
并剖析该作难以解读的症结所在。
一艾略特的《荒原》问世以前,或者毋宁说在象征主义诗派兴起以前,欧美诗坛上两部难以解读的经典之作,一为但丁的《神曲》,一为歌德的《浮士德》。
以《浮士德》而言,既是诗人又是德国文学研究专家及歌德研究专家的冯至先生曾说,歌德写《浮士德》写了60年才写完,而他研读《浮士德》,读了60年还没完全读懂。
这里固然有冯至先生对“学海无涯”这层意思的强调,但也确实表明,像《浮士德》,以及《神曲》这样的诗作,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复杂艰深,是很难解读的。
不过这里的难解读,不是难在主题的把握上。
就主题而言,《神曲》与《浮士德》都是旨明意豁的。
前者要表现的是人,只要有了理性和信仰的引导,就能摆脱黑暗、迷惘和错误,到达至善至美的境界;后者肯定并赞颂了人在求真向善爱美的道路上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的可贵精神。
但作者渊博和高超,使用作品的内容几乎是包罗万象,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大量暗示性、含蓄性、寓意性相当强的局部形象和场景,由于与主题没有明显直接的联系,使人很难深入其堂奥,把握其精神。
于是,对这类作品的解读便常常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了。
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抓得住“纲”,却捉不到“目”。
艾略特的《荒原》也是如此,其主题是清楚的:现代西方世界犹如生命枯竭的荒原,只有宗教才能使荒原复活。
但全诗形象芜杂,场景纷繁,思绪跳荡,充满象征、暗示、比喻、典故、征引以及改头换面的摘录、截头去尾的神话,所以其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意蕴联系晦涩难解,不可捉摸。
它发表后如一枚炸弹在欧美文坛引起轩然大波,誉者、毁者、注释者、索隐者接踵而至。
尽管以当时英美诗坛的权威、意象派领袖庞德为首的很多人对其大加赞赏,认为它在内容和诗艺方面都为英美及至整个西方诗歌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代表着诗歌新的发展方向,誉之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但贬抑者也不乏其人,或斥之为“一堆废话”,或讥之为“看不懂的伟大诗篇”,或疑之为以荒诞无稽来故作高深的无耻骗局,或讥之为出版界的“一大祸害”。
而艾略特本人也说过这样的101Ξ收稿日期:2001206208作者简介:彭舜(1964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
话:“在《荒原》这诗中,我几乎不耐烦去理解我自己是在说些什么”。
[1](P281)就内容而言,诗歌无非四种类型: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写景诗。
而一个诗作的内容,也无非是由情、事、理、景四者构成。
在传统诗歌,可者说符合正常审美规律的诗歌中,这四者各自之间或互相之间总是有着能为读者所把握的逻辑关系。
而《荒原》无论从全诗来看还是从局部来看,都很难找到这种关系。
全诗共438行,分为五章,各章标题依次如下:《死者的葬仪》、《对奕》、《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
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人大惑不解。
不妨再看一个片断———第一章的第二节:什么树根在抓紧,什么树枝在从这堆乱石里长出?人子啊,你说不出,也猜不到,因为你知道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
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
只有这块红石下有影子,(请走进这块红石下的影子)我要指点你一件事,它既不像你早起的影子,在你的后面迈步,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来迎着你;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众多研究者都认为这是全诗中很关键的一节,其意旨是失去宗教信仰后出现的空虚和枯竭。
其中有“情”,有“理”,有“景”,但如果用正常审美规律去解读,只会觉得它们是跳宕的、断裂的,甚至晦涩的、散乱的。
犹如一块画布上明明暗暗随意涂抹的一些颜色,一架钢琴上高高低低胡乱敲出来的一串音符。
整个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由于其受众不广,往往只有“圈内效应”,而被称为“精英文学”。
《荒原》恐怕要称是这种“精英文学”的典范,除了极少数专门者付出艰辛努力方能深入其堂奥得其要妙外,对大多数受众而言,面对这座“现代诗歌的里程碑”,恐怕都会发生类乎“看不懂的伟大诗篇”的感叹。
《荒原》之所以难解,原因有二。
一是容量太大。
不算太长的四百多行篇幅,却被称为“小型史诗”。
它除了描述现代西方文明的荒原状态外,还探究了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和拯救的途径。
以其有限的篇幅而言,它所包容的社会历史内容、思想内容、文化内容之广博,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二是反传统反理性的表现。
它将法国象征派诗歌、英国玄学派诗歌、英国意识派小说的手法和艾略特本人倡导的“非个人化理论”熔于一炉,创造了一种将玄思冥想“还原为知觉”,用自由联想串连林林总总的“客观对应物”的诗歌技法。
解读诗歌的途经无非两个:感悟式和诠释式。
一从宏观把握入手,一从微观析义入手。
但对《荒原》这种容量大、技法新的诗歌,似乎感悟式解读和诠释式解读都难奏效。
前者固然能得其宏旨,却很难讲清宏旨与章句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联系;后者逐句甚至逐词的释典索义,可以一个一个地解开疑团,但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堆零散杂乱的部件,犹如拆卸迷宫后的一堆砖瓦片,只是看清了迷宫是由一些什么材料构建而成,终归找不到走出迷宫的路径。
笔者细读过《荒原》注释,其篇幅数倍于《荒原》原诗,读后就是这样的感觉。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解读《荒原》,似宜以“意象系统”入手。
这条“路”,庶几可避感悟式、诠释式二途之短而扬此二途之长。
二作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派的大师,艾略特同时又被很多人看成在当时英美诗坛相当活跃的,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一分支的意象派的重要盟员。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的诗风就是将象征主义对隐蔽晦涩的深意的追求与意象派诗人对鲜活明亮的“具象”的强调这二者相融合的产物。
艾略特是很看重意象的,他在1919年评论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时提出了有名的“意之象”———即情意象———理论:“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串情境、一系列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该特别情意方式。
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2](P13)毋庸赘述,他本人的诗歌创作自然实践、体现了这种理论。
台湾诗评家李瑞腾在其《诗的诠释》一著中认为:“在诗学研究的范域中,意象研究是具有独特地位且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门,它是直接指向诗的内在本质所做的探索。
”[3](P143)联系《荒原》的解读因惑,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从意象研究着手是一个切入口。
但意象研究是一种普适性很强的,几乎对任何诗作都适用的解读方式。
对《荒原》这种构造特殊的诗歌,还必须在一般意象研究的基础上寻求特殊的思路。
因此笔者提的是“意象系统”的概念,其重心在“系统”上。
日本学者村野四郎在其《现代诗的探201求》一著中,有鉴于很多现代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日益朦胧化的趋势,提出了现代诗的两种特殊结构:“音乐性的构造”与“意象性的构造”。
[4](P148)很敏锐地看到了“音乐性”与“意象性”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意义大大提升,由一般的艺术手法而上升为统领、结构全诗的创作方式。
艾略特的诗歌创作正是如此,特别着意经营“音乐性的构造”和“意象性的构造”;如果说,音乐构造在他后期代表作《四个四重奏》中最具典型性的话,他在1922年,也即英美意象派诗潮方兴未艾之时发表的《荒原》,则更具意象性构造匠心。
这里说的“匠心”,也许是他自觉的刻意追求,也许只是他灵感的自发性表现,联想到他本人说的“在《荒原》这诗中,我几乎不耐烦去理解我自己在说些什么”的创作谈,这里的“匠心”很可能还是后一种性质的。
但不论属于何种性质,意象性构造的特征都很明显地表现在作为文本而客观存在的《荒原》中。
“荒原”这个标题就是一个整合性、直喻性兼具的意象,它整合了全诗庞杂的内容,直喻了现代西方社会的情状。
《荒原》自始至终贯穿着“荒”和“救”两种思绪,“荒”是第一位的,“救”是第二位的。
它展示了战后西方生机灭绝、荒芜颓败的社会现实,宣扬只有宗教才能使其复苏。
诗人运用多种色彩、多种音调、多种类型的意象,编织成一张巨大的象征之网,为这一基本思想找到了“客观对应物”。
如果按传统的、正常的审美规律去组织这些意象,《荒原》不难索解。
但是,主要由于意识流和自由联想方式,使他不受形式逻辑的控制,而只受想象逻辑的控制,笔触忽东忽西。
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地点上海阔天空,任意飞跃;情节似有似无,大都是片断的,含混不清的画面。
从结构的角度去看,这种形象纷繁无序而意脉缠杂不清的形式,正是“意象性构造”的特征。
即使你已经先入为主地了解《荒原》的主题思想,也不能单凭这个主题去梳理全诗。
否则的话,那真会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境地。
而如果从“意象系统”入手,先从纷繁杂乱的“象”中理出几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意”,再又循“意”索“象”,并将其扩大为意象群落,也即意象系统,大体上可以还《荒原》一个理性的形式,也即在其“宏旨”与“章句”的无序联系中清理出一个秩序。
围绕“荒”与“救”这两个最基本的思想,或者毋宁说“意绪”,《荒原》中出现了一个意象系统,以错杂交结的形态散布在全诗的五章之中。
一是“枯萎”系统。
这是“荒”的具象化。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一开头就是“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
本来是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早春时节,却成了“最残忍的”,只因为自然界的时令气候已无法改变荒原的景象,四月的到来徒然令人感怀伤逝,刺痛人心。
这“原”上触目所见是一片枯萎:大地是“棕黄色的”、“裂开的”,“太阳鞭打着礁石”,“枯死的树没有遮阴”,“死了的山吐不出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