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荒原中所有的象征意义
艾略特《荒原》

魏尔伦: 泪散落在我的心上,
象雨在城市上空落着。
兰波
“在无法言喻的痛苦和折磨下,我要保持全部 信念,全部超越于人的力量,我要成为一切人
中伟大的病人,伟大的罪人,伟大的被诅咒的 人——同时却也是最精深的博学之士——因为
我进入了未知的领域。”
——《通灵者书信》
“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那就让我们 独特地活着吧。”
《坎特伯雷故事集》
当四月的春雨浸透了 三月干裂的土壤, 雨水沐浴着每棵草木根茎, 百花获得了盛开的力量;
第二章《对弈》
那古旧的壁炉架上展现着一幅 犹如开窗所见的田野景物, 那是翡绿眉拉变了形, 遭到了野蛮国王的强暴: 夜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歌声顿时充塞了 整个沙漠, 她还在啼叫, 世界如今还在追逐着, ‘唧唧’唱给肮脏的耳朵听。
艾略特《荒原》 “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艾略特
“革新现代诗,功绩 卓著的先驱”,1948 年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1922年,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发表了《西方 的没落》第二卷,同年10月,艾略特的《荒原》 发表。
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是正如斯宾格勒在 《西方的没落》中所预言的那样,西方文化必 将走向精神的荒原,艾略特这部长诗,似乎是 对斯宾格勒的回应。
第五部分 雷霆的话
雷霆代表上帝宣言,指出人类拯救的唯 一出路:
舍己为人,同情,克制
“在宗教上是英国国教式的天主教徒,在政治上 是保皇派,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要以宗教和教会为政治和文化中心,通过教 会来管理国家,传播文化,统治人民,力图用 宗教复兴来挽救西方文明,其社会理想就是宗 教救世。
“荒原”指经过了一战的整个欧洲, 一切都崩溃了,城市里只有猥琐的人在 过着无生气的生活,其标志为无爱情的 性行为。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摘要:象征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中叶,很多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统治也开始失望、怀疑、否定,使得传统的理性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表现了这种社会心态和作家的心理特征。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反映。
《荒原》是艾略特中期非常著名的作品,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象征主义视角对《荒原》进行解读。
关键词:艾略特:象征主义;荒原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它的成就主要涵盖戏剧和诗歌,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象征主义的文学创作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使用对比、联想、暗示、烘托等方法进行创作,艾略特是一位杰出的象征主義文学代表者,《情歌》《荒原》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荒原》进行解读,了解艾略特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一、艾略特生平与创作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20世纪欧美文坛上影响极大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批评家和戏剧家,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
二、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首先,它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
在文学用语里,象征指某种物质的东西借助联想而表示某些其他非物质的东西。
它把一个形象(类似之物)同这个形象暗示的或唤起的一种观念或概念(主观之物)联结在一起,如爬楼梯的形象被用来暗示一个人精神升华的过程。
美国劳伦斯·坡林教授认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象征主义诗歌的“象征”就采用这一涵义,用“象征”这种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应”和“通感”。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

《荒原》思想意义浅析摘要: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虽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但是它更加指涉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化现象,在《荒原》里,神话只是作为一种功能与结构而存在,充满现代性的社会里并没有诞生新的神话,神话已经被消解掉了,《荒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荒原》除了将象征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将一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价值真实表现了出来。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识既绝望又关注的复杂内涵,以及宗教信仰对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意识死亡意识神话现代性消解一:拯救与死亡艾略特的《荒原》集其高超技艺和深刻思想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大青年对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那种思想境界”,[1](P147)成为一部不朽之作,或者说,它的成就正在于捕捉到了一片西方世界旧日的文明和传统的价值的衰落之境———荒原般的“时代精神”。
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客体或一个文本《荒原》毕竟是一部复杂难懂的现代经典作品,具有永恒不朽性和多重解释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紧扣《荒原》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这首长诗,而且更应从人类文化的深层意识来挖掘荒原般的“时代精神”所蕴涵的复杂内涵。
如果说艾略特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情歌》“已经显示出了与19世纪诗歌传统的彻底决裂”,忠实地反映了现代西方青年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在通往“荒原”途中所感受到的死亡的恐惧,那么,在《荒原》中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化。
诗人开篇就写了西比尔对死的渴望———“我要死”,接下对死亡的描写更是令人毛骨惊然:而我却在某个冬夜,在一家煤气厂背后-在死水里垂钓-想到国王我那兄弟的沉舟,又想到在他之前的国王,我父亲的死亡。
白身躯赤裸裸地在低湿的地上,白骨被抛在一个矮小而干燥的阁楼上,只有老鼠脚在那里踢来踢去,年复一年。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精品文档资料

现代诗歌《荒原》赏析-精品文档资料现代诗歌《荒原》赏析一、《荒原》中的“荒原”意象及其象征意义1.即将孕育出生机的“荒原”。
死亡与复活是《荒原》中的两大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
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诗开头就以死亡来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
诗中首先呈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死亡的“荒原”意象。
随后写到了死亡与复活的轮回,讲到上帝在绝望中拯救了整个世界,孕育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荒原》中有大量集聚宗教色彩的描写死亡与复活两大主题的的意象,诗人大肆描写了死亡与复活是为了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刻的揭露和再现。
《荒原》中的死亡并不是终极死亡,而是死中含有生的希望的死亡,是人类新生的前提条件。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中写到:“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卜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
”四月是初春时节,春雨悄悄的滋润着万事万物,本来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
但艾略特笔下的四月却成为“最残忍的一个月”,孕育生命的季节孕育出来的却是“死亡”,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冬季本应是寒气凌人,苍茫与萧瑟的季节,却被艾略特说成是“冬天使我们温暖”。
2.复活意象――死亡意象的升华。
《荒原》中的复活意象是孕育在死亡之中的。
第一章最后写道:“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体/抽芽了吗?今年它会开花吗?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叫这狗熊星走远吧,它是人们的朋友,不然它会用它的爪子再把它挖掘出来!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这里的尸体象征着就灵魂的死亡,“种”、“抽芽”、“开花”则意味着生命的新生,表达了新生事物的期待,只是这个愿望要经受世事的考验。
艾略特荒原读后感

艾略特荒原读后感《荒原》是 TS艾略特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思考。
初读《荒原》,只觉晦涩难懂。
它不像传统的诗歌那样有着流畅的韵律和清晰的叙事,而是充满了破碎的意象、跳跃的思维和隐晦的象征。
然而,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逐渐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义。
艾略特笔下的“荒原”并非仅仅是一片荒芜的土地,而是象征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与空虚。
在这个“荒原”中,人们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陷入了无尽的迷茫和痛苦之中。
诗中描绘的现代城市生活是冷漠、疏离和毫无生机的。
人们在物欲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灵魂变得麻木不仁。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荒原》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拼贴式手法。
各个章节之间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荒原”景象。
这种结构让我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和无序性,一切都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又复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四月本应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但在艾略特的笔下却成了最残忍的时光。
这里的“丁香”或许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但在荒芜的背景下,它们也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力。
还有“岩石堆成的群山,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干燥的风在吹,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极度的干涸和绝望。
艾略特通过对各种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困境。
那些在酒吧里买醉的人们,那些在街头彷徨的灵魂,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也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当下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像《荒原》中的人们一样,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的滋养?我们是否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自我,变得冷漠和麻木?艾略特的《荒原》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外在的物质享受,更应该关注内心的世界,寻找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荒原艾略特解读

荒原艾略特解读
《荒原》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他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一、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荒原》是一首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的长诗,通过对自然、历史、宗教、文化等主题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精神荒原。
诗歌的结构复杂而严谨,由多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意象,但它们都相互关联并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主题。
二、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艾略特在《荒原》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他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境遇的理解。
例如,诗中的“荒原”既是一个具体的自然景象,也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代表着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生活的枯竭和空虚。
此外,诗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意象和象征,如“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等,它们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诗歌的语言和风格:
艾略特在《荒原》中使用了独特的语言和风格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语言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力量,他的诗句常常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此外,他还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引用,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四、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荒原》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
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危机和人类困境,同时也提出了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因此,这首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总之,《荒原》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之一。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艾略特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荒诞派诗歌作品阅读理解

荒诞派诗歌作品阅读理解艾略特的《荒原》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杰作,以其复杂的意象、碎片化的叙事和对现代世界的疏离感探索而闻名。
这首诗以其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失落、空虚和疏远感而闻名。
《荒原》的意象《荒原》中充斥着意象,这些意象代表着现代世界的荒凉和精神上的荒芜。
这些意象包括荒原本身,它是一个干旱、不毛之地,代表着现代社会的精神贫瘠;泰晤士河,它是一条肮脏的河流,象征着现代生活的腐败和污染;以及石头和废墟,这些都是过去文明的遗迹,提醒着我们人类昔日的辉煌和现在的衰落。
《荒原》的叙事碎片化这首诗以其碎片化的叙事而著称,跳跃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之间。
它采用多重视角,以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讲述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
这反映了现代生活的片段化和疏离感,人们感到与自己的过去、传统和周围的世界脱节。
《荒原》中的疏离感《荒原》探索了现代人与社会、自我和意义的疏离感。
艾略特使用意象和象征来传达这种疏离感,例如荒原、肮脏的河流和石头。
这首诗还使用神话和文学典故,暗示了现代世界与过去的断裂。
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艾略特另一首著名的荒诞派诗歌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这首诗探索了现代人的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和对行动的恐惧。
普鲁弗洛克是一个优柔寡断、缺乏决心的男人,他被困在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对判断的恐惧中。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犹豫不决这首诗以普鲁弗洛克犹豫不决的意象开头,他考虑是否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女人表白爱意。
他被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对拒绝的恐惧所束缚,以至于无法采取行动。
这反映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恐惧普鲁弗洛克不仅犹豫不决,还被对行动的恐惧所困扰。
他害怕被评判、嘲笑或拒绝。
这种恐惧使他陷入瘫痪,无法前进。
这反映了现代人对未知的恐惧,以及他们追求安全和稳定的倾向。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讽刺艾略特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讽刺来揭示普鲁弗洛克的犹豫不决和恐惧的可悲和荒谬。
荒原诗句赏析

荒原诗句赏析
艾略特的《荒原》是一首长诗,以现代西方社会为背景,描绘了现代人在荒芜的精神世界中苦苦寻找圣杯神力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诗句的赏析:
1.“荒原:这个词语来自渔王传说。
渔王身体由于年迈日渐萎缩,土地荒芜,这代表的是
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上的荒芜。
”这句诗以渔王的传说为象征,暗示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如同荒芜的土地,缺乏生机和活力。
这种精神上的荒芜与现代社会的物质丰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状态的深刻关注。
2.“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这句诗描绘了四月这个季节的矛盾和冲突。
尽管春雨催促着根芽生长,但荒地的存在却让丁香与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挣扎的矛盾心理。
3.“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
这句诗以冬天的雪为象征,描绘了大地的冷漠和遗忘。
雪覆盖着大地,使万物失去了生命力,人们在寒冷中寻找温暖,却难以找到真正的生命之源。
4.“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这句诗描绘了人
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迷茫。
他们无法找到出路,只能在自己的脚前寻找安慰和希望。
这种无助和迷茫是现代人在面对精神困境时的一种写照。
总的来说,《荒原》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诗人艾略特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在现代社会的探索中指明了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略特的荒原中所有的象征意义
艾略特引用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腓尼基水手与商人的意象(43-59,312),渔王的意象(189-190,424-433),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与阿格坦思意象(196-200),寻找圣杯的意象(378-395),
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酒杯,他当时举杯对门徒们说:“这是我的血,为赎众人的罪而流出来。
”耶稣罹难时,他的门徒就用这个杯子接他的血。
后来,这个杯子变成了圣物,只要放进水,杯中就会出现一条银鱼,而且取出之后还会自动再出现一条,取之不尽。
不过,只有最圣洁的童贞骑士,才能在历尽艰险之后找到圣杯。
等等。
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荒原意象(20-30,331-359,322-330),佛教经典《佛经》中的火诫涅盘意象(302-305),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和奥维尔的《变形记》以及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有关苦难与升华的意象(92-110,203-206),中古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的《独语录》中的迦太基人意象(301),中古诗人但丁的《神曲》中的炼狱意象(293-296),莎士比亚的《暴风雨》(48)和《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77)以及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恶之花》(76)中有关享受与纵乐的意象,等等。
以下是文中一些典故的出处:
序言:古罗马佩特罗尼斯《风流韵事记》西比尔向主神奥丁预言了奥丁的双生子“光明”将被“黑暗”所扼杀之后,表示:“我要死。
”
第一节前几行: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中最开头的几行诗:“当四月的甘露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灌了丝丝茎络,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
“玛丽”:1913年版,玛丽•拉里希伯爵夫人,前奥地利女王的侄女
的回忆录,My past
“人子啊,你说不出……”《旧约以西节书》中写道“他对我说,人子啊,你站起来,我要和你说话。
”又写道“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城邑要变为荒场,邱坛必然凄凉,使你们的祭坛荒废,将你们的偶像打碎,你们的目像被砍倒,你们的工作被毁灭。
”
“枯死的树没有遮荫。
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旧约•传道书》说“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泼掉,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片来”
“这块红石下有影子,(请走进这块红石下的影子)”:《旧约•以赛亚书》“必有一个人象避风所和避雨的隐密处,又象河流在干旱地,象大盘石的影响子在疲乏之地。
”
“风吹得很轻快,
吹送我回家去,
爱尔兰的小孩,……”:瓦格纳的歌剧《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里一位水手所唱的情歌,特利斯坦是一位正直勇敢的骑士,在替自己的叔父康沃尔国王迎娶新娘伊索尔德时,两人误喝了“爱的迷药”,双双陷入爱河,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
“马丹梭梭屈里士,著名的女相士”:“千里眼”即是赫胥黎Huxley小说《铝黄》(Crome Yellow)中的一段幽默描写
“一副恶毒的纸牌”:古埃及塔罗牌卜算和预测尼罗河水的涨落,杰西" L"韦斯顿的《从仪式到传奇》(Jessie L. Weston, From Ritual to Romance), 其中有关“圣杯”(Holy Grail)的传说
“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
(这些珍珠就是他的眼睛,看!)”:莎士比亚《暴风雨》(The T empest)
“飘渺的城”: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恶之花》中巴黎:“这拥挤的城,充满了迷梦的城/鬼魂在大白天也抓过路的人。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但丁《地狱篇》
“叫这狗熊星走远吧,它是人们的朋友,不然它会用它的爪子再把它挖掘出来!”:魏斯特Webster的《白魔鬼》(the Dirge in the White Devil)
“对弈”:标题出自Thomas Milton的剧本A Game of Chess,但指的是另一剧本《女人提防女人》(Women Beware Women)的诱奸情节,佛罗棱司公爵爱上了卞安格,让
卞的邻居把卞的婆婆骗去下棋,公爵趁机同卞安格私会
前几行: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又把烟缕掷上镶板的房顶”:Vilgil的史诗《伊利亚特》
“那古旧的壁炉架上展现着一幅
犹如开窗所见的田野景物,”:Milton 《失乐园》(the Lost Paradise)夏娃
“那是翡绿眉拉变了形”:古罗马大诗人奥维德短篇故事集《变形记》中“翡绿眉拉”变成夜莺的故事
“可爱的太太们,明天见,明天见。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女友奥菲利亚死前的话“明天见,太太们……明天见,明天见
火诫
“火诫”乃是佛教教义,是佛祖劝诫门徒弃绝欲火,过圣洁的生活。
古印度的《吠陀经》所谓“火”在这里有两重含义:①欲火,指各种欲望的总和。
②涅盘之火,指火使不洁之身净化,在死亡中重生
“仙女们已经走了。
可爱的泰晤士,轻轻地流,等我唱完了歌。
……伊丽莎白与莱斯特”:斯宾塞《结婚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