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田野调查报告
黔东南苗族芦笙音乐的文化内涵——以贵州从江县污耶村为例

18动漫先锋 Animation Pioneer2020/11音乐舞蹈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加鸠镇的污耶村是位于月亮山上的一个相对封闭的苗族村寨。
污耶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发展出了自成一体的族群文化。
污耶村从加瓦迁移至此大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污耶”是指“积满水的水塘”,“污”苗语音译为“水”,“耶”指“满的要溢出来”的意思。
芦笙在迁移的过程中,其曲调和演奏方式也慢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整体上和加鸠附近村寨的芦笙趋于一致,除特定仪式场合外,一般还会有喝酒、跳舞、迎来送往、进寨出寨的各种曲调。
一、芦笙音乐的社会功能1.建立民族村寨联系。
从前加鸠地区的苗寨如果去别的寨子讨饭吃,就会吹芦笙。
他们选择在附近村寨最容易能听到芦笙的那段路上去吹,如果吹了几首之后没有回应,就吹最后一首再离开,以后也不会再来这个寨子打扰。
如今苗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再也不存在需要讨饭吃的情况。
但是村民们还是喜欢在日常娱乐活动时吹这首讨饭调,并没有什么避讳。
虽然这首讨饭调十分难吹,但却是村民们最喜欢的一首,因为他们觉得只要吹响这个曲调,不管到哪里都有吃有喝,同时,这首曲调也见证了上百年来各村寨苗人守望相助的情谊。
2.发展民族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了解决加鸠当地苗寨采买生活用品、售卖土特产等问题,乡村干部决定组织群众在规定日期来加鸠赶场,可效果不尽人意。
在了解民意后,才知道当地群众对赶场这一形式并不习惯,因此区委会决定用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吹芦笙、踩歌堂等形式代替赶场,村民们纷纷像过民族节日那样踊跃参加了起来。
而吹芦笙等民族活动即达到了活跃民族文化生活的作用,又发展了市场贸易,沟通了民族商品的交流。
这也为发展少数民族山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3.增强民族凝聚力。
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芦笙音乐文化是具有着维系一个民族存在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现实功能。
当地村民告诉笔者,平时在寨子里也会有一两个芦笙单独吹的情况,但当到了其他寨子里如果只吹小芦笙,就会被笑话这个寨子不团结。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地处中国贵州省东南部,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舞蹈艺术传统。
在黔东南地区,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它融合了苗族的民族乐器芦笙和舞蹈艺术,展现出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及形态分析,旨在探究其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一、源流苗族芦笙舞是苗族的传统舞蹈之一,其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远古时期。
据史料记载,苗族芦笙舞起源于苗族的祭祀仪式。
在苗族传统的宗教信仰中,他们会通过舞蹈和音乐来祈祷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芦笙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它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具有神秘的力量。
苗族的舞蹈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宗教仪式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芦笙舞也因此得以传承并流传至今。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芦笙舞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各个村寨会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举行芦笙舞表演。
这些表演通常由一群年轻人组成,他们会身穿苗族传统的服饰,手持芦笙乐器,随着节奏跳跃起舞。
在表演过程中,他们会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芦笙舞也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被传颂和弘扬。
二、形态分析1. 舞蹈动作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以轻盈、柔美为特点,舞者们跳跃起舞,手臂舒展自如,舞姿美妙动人。
他们会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进行舞蹈表演,表现出大自然的景象和生活的情感。
在芦笙舞中,舞者常常会模仿自然界的景观和动物的动作,如山水流转、风吹草动、鸟飞花开等,以此来赞美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奇迹。
2. 芦笙音乐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之一,它是由竹子制作而成,音色悠扬,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芦笙舞表演中,芦笙乐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给舞蹈提供了音乐的伴奏,也是舞者们和观众沟通的桥梁。
芦笙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多变,能够表现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是苗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载体。
舟溪苗族芦笙舞采风报告

舟溪苗族芦笙舞采风报告作者:谭亮亮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苗族的舞蹈文化博大精,服饰精美绝伦,舞姿优美,深值得更多学者去挖掘。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舟溪镇苗族芦笙舞,承载着苗族历史人文信息,是研究苗族的重要载体,传承好保护好芦笙舞对苗族文化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舟溪;苗族;芦笙舞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145-01一、前言舟溪镇位于贵州省东部,隶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是凯里市的后花园。
1992年,辙销青曼乡、舟溪乡、合并为舟溪镇。
舟溪镇方圆115平方公里,聚居着苗、汉、仫佬等民族,总人口共23871人,苗族人口占93.5%,,耕地面积10575亩,林地面积4338.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4%。
每年正月十五至二十全州最大的甘囊香陆生节活动就在河边寨脚举行,有吹跳芦笙、斗牛、赛马、斗鸡、斗鸟等活动上万人,多时达到几万人,场面甚是热闹。
二、族源及构成《山海经》说:“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
”很多学者认为三苗是蚩尤的九黎部落后裔,则三苗可溯源到黄帝时的蚩尤。
又有传说在南方氏族部落集团中有“三苗”、“有苗”、“苗民”。
其分布在“江、淮、荆州……”等地,也就是当今的江苏、江西、湖南一带。
由此可见,舟溪镇苗族源于古代中华三祖之一的蚩尤部落联盟的一支,南北时期统称为“蛮”,元明时期迁徙到舟溪,后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共同体——苗族。
舟溪镇苗族属于“舟溪支系”该支系自称“嘎闹”。
分布在贵州凯里市舟溪、鸭塘、万潮,麻江县下司、宣威,丹寨县南皋、大兴、雷山县公统等乡镇。
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从服饰来看属短裙型舟溪式苗族。
三、芦笙舞的渊源和现状舟溪芦笙节的来历还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舟溪南寨上有一个名叫阿旺姑娘。
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美丽动人。
舟溪南寨有个贪婪残忍的野鸡精,对阿旺垂涎已久,妄图把她占为己有。
黔东南白午村春节苗族芦笙舞比赛调查报告

黔东南白午村春节苗族芦笙舞比赛调查报告作者:覃艳何家国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芦笙舞为苗族人民在重大节日、祭祀等场合进行的集体活动,对个体而言,它是个体进入社会、群体,进而交际、生存的重要过程。
就群体而言,芦笙舞承载着特定的社会功能,成为维系少数民族内外团结和谐的重要载体。
文章以黔东南白午村春节苗族芦笙舞比赛为田野个案,从中洞察苗族芦笙舞深厚的传统底蕴和魅力。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白午村;芦笙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155-01按现行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法,芦笙属于簧片吹管类乐器。
按其形制,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大型芦笙音色深沉、洪亮,中型芦笙音色圆润通畅,小型芦笙音色则细腻明亮。
芦笙长度无统一标准,少则几十厘米,长达丈余者比比皆是。
现六管制芦笙居多,亦有十管、十二管,当因某种特定场合、时节所需。
芦笙舞流传于我国南方的苗、侗、水等民族,一般为男子吹奏芦笙,女子和而起舞,芦笙音乐旋律感不强,以节奏为主,而舞蹈动作较为简单,多为系列动作的重复。
白午村位于黔东南北部,村内苗族居民约占95%,全部会唱苗歌,吹奏芦笙,跳芦笙舞,因而具有浓厚的芦笙舞文化传统。
2016年2月17至18两日,白午村在村中芦笙堂举行了白午村春节苗族芦笙舞比赛,下文就活动中的芦笙舞比赛做民族音乐学实地调查。
一、芦笙舞比赛本次芦笙舞比赛由白午村村民委员会承办,邀请周围各村寨芦笙舞队参赛,目的只为春节增添喜庆色彩,丰富村民娱乐生活。
活动共有18支代表队参加比赛。
分别是青杠代表队、鸭塘代表队、雷山代表队、舟溪代表队、白午代表队、摆仰下寨代表队、摆仰上寨代表队等。
各个代表队在第一天中午十二点左右陆续到达白午村芦笙堂,领队负责到主席台现场报名,报名后便拿着本队队牌,到一处开阔地,把名牌立于地上。
队员们便把随身行李放在名牌下,然后妇女们便开始梳妆打扮起来,穿上苗族盛装戴上银饰。
在苗寨做田野调查的作文

在苗寨做田野调查的作文
哎呀呀,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苗寨做田野调查啦,哈哈,这可真是太好玩啦!
一走进苗寨,嘿呀,我就被那些特别的房子吸引住啦。
它们好漂亮呀,和我平时看到的都不一样呢。
我这里看看,那里瞧瞧,觉得一切都好新
奇呀。
在苗寨里,我还看到了好多穿着漂亮苗族衣服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哎呀,他们的衣服可真好看,上面还有好多漂亮的图案呢。
我还试
着穿了一下苗族的小裙子,嘿嘿,感觉自己可美啦。
我们跟着大人们去拜访一些苗族的人家,他们都好热情呀,给我们拿好吃的,还跟我们聊天。
哎呀,我虽然有些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但还是
觉得好有意思呀。
我还在苗寨里看到了好多小动物呢,有小鸡、小鸭,还有小狗。
我追着它们跑呀跑,哈哈,可开心啦。
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我也跟着大人们一起学习,虽然我不太懂,但还是努力地听着看着。
哎呀,感觉自己也像个小调查员呢。
这次在苗寨的经历真是太棒啦,我都不想走啦,嘿嘿!。
芦笙调查报告

芦笙调查报告芦笙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芦笙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现代音乐的兴起和流行文化的冲击,芦笙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失传的境地。
为了解芦笙的现状以及寻找振兴之道,我们进行了一次芦笙调查。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和不同地域的人群发放问卷。
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访谈,与一些芦笙演奏者、乐器制作师和音乐爱好者进行深入交流。
三、调查结果1. 芦笙的认知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芦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了解较少。
许多人只是在特定场合或节日中才会接触到芦笙音乐。
2. 芦笙的受欢迎程度调查显示,芦笙在年轻人中的受欢迎程度相对较低,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流行音乐和现代化的音乐风格。
然而,在一些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中,芦笙仍然能够吸引一定的观众和听众。
3. 芦笙的演奏者和制作师调查发现,芦笙的演奏者和制作师数量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于芦笙的传承和学习意愿不高。
这导致了芦笙的传统技艺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4. 芦笙的振兴之道在调查中,我们收集到了一些关于芦笙振兴的建议。
首先,应该加强对芦笙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个传统乐器。
其次,应该加强对芦笙演奏者和制作师的培养,鼓励年轻人参与到芦笙的传承中来。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出新的芦笙音乐作品,吸引更多的听众。
四、调查结论芦笙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流行文化的影响,芦笙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了振兴芦笙,我们需要加强对其宣传和推广,培养更多的演奏者和制作师,并创造出新的音乐作品,吸引更多的听众。
五、个人感悟在进行这次芦笙调查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珍贵和脆弱。
传统乐器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我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芦笙的传承和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中国传统的苗族文化艺术品种之一,其源流悠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相关专家学者的介绍下,本文尝试探索这一苗族舞蹈的发展变化及其形态特征。
一、芦笙舞的起源与发展芦笙是苗族音乐器乐中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在苗族传统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芦笙舞是苗族舞蹈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其传统和现代舞蹈音乐形式不同,但都具有苗族民间音乐的独特特色。
芦笙舞具有浓郁的苗族民族色彩,其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手舞、足舞、行舞、站舞、跳舞等多种形式。
舞蹈的节奏感强烈,肢体的协调性非常优秀,整个舞蹈过程充满了能量和活力。
早在明清时期,苗族舞蹈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芦笙舞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黔东南、黔南等地的芦笙舞有所不同,但是在芦笙音乐和舞蹈形式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气氛热烈、极具活力和动感等方面。
现代化的音乐和时装设计也为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受到地域性、道统性、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芦笙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都有着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二、芦笙舞的形态特征1. 舞蹈动作流畅自然芦笙舞的动作流畅自然,体现了苗族人的生活和劳作所需要的力量和乐趣。
舞蹈中的手臂、头、腰、腿等部位的协调和运动都显得非常自然和灵活,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流畅感。
在舞蹈的情境和氛围中,可体现出苗家人的生活仪式、人情世故、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常以跳板为舞台黔东南苗地常常借助自然的环境来表现芦笙舞,如田野、山丘甚至河滩,也会在舞蹈观赏的场所上进行跳板建设,根据不同场地的空间和形状设计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轮廓。
这种舞台环境可以使舞者在自然属性中惹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和表达,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欣赏感受。
3. 服饰统一鲜明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往往以蓝底白花的布作物为主要材料。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合了歌唱、舞蹈和音乐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芦笙舞源自苗族的日常生活、劳动和信仰活动,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承载了苗族人民的情感、信仰和智慧。
本文将对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及形态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
一、源流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远古文化历史。
据考证,芦笙是苗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起源于苗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中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祈祷。
芦笙的音色悠扬、高亢,能够表达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慨和向往,因此在苗族的各种仪式和节庆活动中都有芦笙的身影。
而芦笙舞则是在芦笙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舞蹈形式。
苗族人民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将芦笙音乐与舞蹈动作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芦笙舞。
在苗族的传统社会中,芦笙舞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苗族的劳动、娱乐和宗教仪式中,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芦笙舞逐渐走出了苗族的家族和村寨,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欢迎的表演形式,备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如今,在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中,芦笙舞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对于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我们应该从苗族文化的角度去深入了解和挖掘,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
二、形态分析1. 音乐形态芦笙音乐是芦笙舞的灵魂和核心,是芦笙舞能够表达情感和故事的重要手段。
芦笙音乐的形态多种多样,它既可以是激昂激越的,也可以是婉转动人的,能够根据不同的舞蹈表演要求进行变化。
芦笙音乐通常由不同的音调和节奏组成,有镜调、竹调、石调等多种曲调类型。
在舞蹈表演中,芦笙音乐往往能够带动舞者的情绪和动作,使舞蹈更加生动而有力。
2. 舞蹈形态芦笙舞是一种富有激情和力量的舞蹈形式,它的舞蹈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
芦笙舞的舞蹈动作有仪式性的、庆典性的、表演性的等多种类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芦笙舞”和“花灯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观 看 苗 年歌 舞
时间: 2 0 1 4年 1 1月 2日; 地点: 山寨 的操场 空地 ; 采访 对
象: 苗寨蒋大哥一家 。
民族 性 格 。
一
部动作挥动 幅度 很大 , 手型变换舞姿多 , 队形变换多 , 画面更富 表演力 。《 锦鸡舞》 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
蹈, 主要流传于苗族“ 旮弄 ” 支 系中的锦鸡苗族 , 因为崇拜锦鸡而
得名 , 这次表演主要 由女演员模仿锦鸡 的步伐 , 旋转 , 飞翔动作 构成 , 裙边 的“ 羽毛” 一闪一烁 , 锦鸡角冠一点一摇 , 活灵 活现 , 曼 妙起舞 中好像锦鸡在行乐觅食 ,展现出苗族女孩对五彩颜色 的 美 的感悟和古老的凤凰 图腾崇拜 。《 铜鼓舞 》 是 由一名鼓手 敲击 舞 台中间的铜鼓 , 演员根据敲鼓的节奏 变化 , 变换 队形 和广场上 的人群开始逆 时针转起 圈 , 他
们 按 照 村 寨 的不 同 、 年 龄 的不 同 , 自觉 排 成 两 队 , 沿 广 场 的 外 圈
族人崇拜“ 蝴蝶妈妈” , 她们认 为人类是蝴蝶妈妈所生 , 他们更崇 拜枫树 , 认为是枫树创造了世界 的所有 。在悠悠 的历史长河 中 ,
走 动起来 。我发现芦笙舞 除了演奏者的芦笙外 , 是没有道具 的 ,
它是一种步伐变化的舞蹈形式 , 与汉族的秧歌有很大的不同 , 没
有很跳跃性舞蹈动作 , 也没有很大的逗趣表演成分 , 她们是在沉
苗族逐渐形 成了独特的文化 习俗 , “ 扫寨 ” 、 “ 祭树 ” 、 “ 祭岩 ” 、 “ 祭
龙” 都是苗族 的风俗活动之一 。 人们辛勤劳作 , 重视祭祀 , 文艺活
在这些活动中 , 都离不开歌舞。 苗族人 民能歌善舞 , 稳的步伐中稳步前行 的舞蹈 ,通过脚下 动作 的快 慢变化来反 映 动丰富多彩 , 迎送宾客 、 祈福消灾 、 欢庆丰收都离不开舞蹈。 苗族 内心的情绪 。每 队打头的都是 芦笙男 队员 , 吹着不 同的曲调 , 但 凡节 日喜庆 、 群众性芦笙舞 , 每 当节 日到来 时群众 围圈的 节奏却出奇的合拍 , 与步伐配合 的很协调。 “ 右左颤踢 , 左右颤踢 的芦笙舞主要分为 :
通过此次采风活动 ,我对苗族这一 民族本身及它 的文化习
俗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 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 , 在长期
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中,勤劳勇敢 的苗族人 民创造 了灿烂辉煌
的 物质 和精 神 财 富 ,形 成 了一 套 自己 民族 的 风俗 习惯 ,包 括 饮 食、 服饰 、 礼仪 、 婚丧嫁娶 、 宗教信仰等都有 自己独 特的传统 。苗
制体 系中, 后 来变造就 了它坚韧不屈 的民族性格 。 苗族有 自己独特 的风俗 习惯和民族信 仰, 如 图腾 崇拜、 巫术崇拜、 自然 崇 拜等等还有许 多的教 派组 织。苗族更是民间歌 舞的发 源地之一 , 寨里 的男女老少都 能歌善舞 , 每逢节 E l 活动 、 祭祀 祈福 、 婚 丧嫁娶 时都配有苗族歌舞 、 乐器演奏 , 歌舞文化早 已与苗家人息息相关 , 历 史久远。
西江千户苗寨。 2 0 1 4年 1 1月 1 号 我们抵达 贵阳机场 ,为 了赶 上传 统的苗
对 大牛角道具十分壮观且具有民族魅力 。苗族舞 团演员 表演的
经典舞蹈《 芦笙舞》 《 锦鸡舞》 《 铜鼓舞》 与第 一天看到的苗年芦笙
集会里有很大 的不 同。 今 天的《 芦笙舞》 是一种表演性 的芦 笙舞 , 舞蹈大部分 以跳跃踢腿动作为 主 , 还 年活动 , 一早便坐车去往凯里 , 又转包车去西江。 到 了千户苗寨 。 男演员 手拿芦笙脚步轻快 , 难度加大。 女子 的表演手 映 人眼帘 的首先是 气势磅礴 的苗寨 大 门与 一片宽 阔的停 车场 有大幅度 的蹲起弹跳和蹲起转圈动作 , 位 。由于旅游业的开发 ,到处都散发着高科技现代化 的城市气 息 ,虽然给人舒适和便利 ,但与后面大山 的背景有些不太相称 了。走进 山寨里面 , “ 苗族刺绣 ” 、 “ 苗族银饰 ” 、 “ 牛角梳 ” 的店铺 ,
1 1 月1 — 2日正值苗 族一年一度 的苗年 , 与春 节不 同 , 苗 年 的影响力在苗族 最大 ,听蒋大哥一家说 : “ 每到苗年男女老少都
盛装打扮 , 年轻人将 自己多年手绣 的嫁衣穿上 , 银饰佩戴 整齐 , 老人们也盘好簪花的发饰 , 身穿苗服 , 歌舞庆祝 节 日。 ” 此时寨老
关键 词 : 芦 笙舞 ; 田 野 采风 中图分 类号 : J 7 2 2 .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0 8 — 0 1 1 0 — 0 1
调查人 : 陈萌 , 韩晓谦 ; 调查 时间 : 2 0 1 4年 1 1 月; 调查地点 :
声 乐 舞
蹈
文 艺生活 L I T E RA TU RE L I F E
2 O 1 5 — 0 3
黔 东南 苗 族 芦 笙 舞 的 田野 调查 报 告
陈 萌 韩 晓谦
( 山 东大 学 威 海 分校 , 山东 威海 2 6 4 2 0 9 )
摘 要: 苗族的人 口规模 比较 大, 长期 的迁徙 、 离散 , 使该 民族在历 史上始终从属 于所在地 区的 强势 民族 , 曾一度卷入奴隶
当地美 食多不胜数 , 千户苗寨依 山而建 , 每户 寨子都有一盏灯 , 到了晚上便是万家灯火通明 , 气势非凡 。 寨子都以枫树的树干制 成, 家家都摆挂 着牛角 的饰品 , 反 映出了苗族人对枫树 和牛的民 族崇拜 。 进家 门时老乡们递上 的三杯苗酒 , 更反映 出了苗族客家 人的热情 和“ 酒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