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故事情节的狂欢化
《牡丹亭》感悟

《牡丹亭》感悟《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
此剧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展示,表达了饱受封建教条束缚的人们突破封建思想与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朦胧愿望。
从剧情上来看,《牡丹亭》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那就是爱情与现实的矛盾。
不过在此剧中,它所反映的现实具有特殊的意义,即是为明代统治阶所极力倡导的宋明理学中封建礼教制度。
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一种天性,尽管她身居闺阁,但仍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思春情愫,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
此剧的意义就在于用形象化的说法肯定了人之爱的合理性,并对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提出了批判,并特别突出了人之情与教之礼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了礼教制度的不合理性。
从思想性上来看,《牡丹亭》一剧表现出了以往戏剧所无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会特征,它不再局限于反对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范畴之内,而是明确地提出了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口号。
所以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为爱而生,也可以为爱而死,这便赋予了爱情不可战胜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
因此,剧中的杜丽娘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夺目的人物形象。
她的死即是当时社会男女求爱情的结果,同时也是当时社会青年男女摆脱理学、礼教束缚的方式。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牡丹亭》表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它通过“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夸张情节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杜丽娘因读《诗经》中的爱情篇章,而激发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作者虚构情节,让她在梦中的方式实现了这一切。
比如她耳听母亲的唠叨,却在梦中幽会柳梦梅。
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诉衷肠,并打动了鬼差让她寻情郎,但在还魂之后,他的父亲却竭力阻挠她与柳梦梅的结合。
作者通过现实与虚幻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牡丹亭》全剧多用抒情手法表现人物情感,所以品读此剧更如品读一首首抒情诗。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爱情悲剧《牡丹亭》解析

《牡丹亭》:汤显祖创作的不朽之作引言作为中国明代一位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以他的才华和创造力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戏剧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就是《牡丹亭》,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悲剧之一。
《牡丹亭》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精巧的结构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和观众,至今仍然倍受推崇。
本文将对这部杰作进行深入的解析,以探索其引人入胜的魅力。
情节概述《牡丹亭》是一部以离奇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戏剧作品。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梅儿之间的悲剧爱情。
杜丽娘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柳梅儿则是一个俊雅风流的年轻男子。
他们在牡丹亭相遇,立即相互爱慕。
然而,由于一些意外的情况,他们的爱情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悲剧元素《牡丹亭》作为一部悲剧,表现出许多典型的悲剧元素。
首先,宿命的力量在该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杜丽娘和柳梅儿的相遇是注定的,但他们的相爱却被不可抗拒的命运所阻止。
他们被迫分离,命运对他们的残酷性质让人深感同情。
其次,《牡丹亭》中的角色都有着强烈的爱情,但却无法实现他们的爱情。
他们之间的隔阂和冲突是悲剧的重要因素。
情感纠葛、误会和冲突引发了悲伤和不幸的结局。
深刻的情感描写《牡丹亭》的另一个引人入胜之处是其深刻的情感描写。
作者通过文字巧妙地描绘了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冲突。
杜丽娘和柳梅儿的爱情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让人深感动容。
读者和观众可以深刻地理解和共鸣他们追求爱情的坚持和痛苦。
作者还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角色们的悲伤和失望。
角色们的言语、动作和表情都充满了情感张力,使人们对他们的遭遇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惋惜。
精巧的结构《牡丹亭》的结构非常精巧。
整个故事分为三个部分:杜丽娘和柳梅儿相遇并相爱的牡丹亭之夜,他们分别的日子和最后的重逢。
第一部分以牡丹亭之夜为背景,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梅儿相遇的情景。
这一部分描写了他们的初次相见和随后的甜蜜时光,给人一种美好而浪漫的感觉。
第二部分讲述了杜丽娘离开柳梅儿后的日子。
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深层意蕴

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深层意蕴2019-10-22摘要:《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在⼀对青年男⼥梦中相会、因情⽽死、死⽽复⽣的故事中,汤显祖以⾔情之⽂表达着⾃⼰理性思考的内容,《牡丹亭》集中体现了汤显祖宣扬的“⾄情”论,并且具有强烈的讽世⾊彩和悲剧⾊彩,这些思想内涵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演绎出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 “⾄情”论讽世意识悲剧意识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的剧作家,他的“临川四梦”是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杰出作品,其中的《牡丹亭》堪称“四梦”之翘楚,汤显祖⾃⼰曾评价道:“⼀⽣“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情”理论,讽世意识和悲剧意识,其深层意蕴使剧作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思想⽂化价值,展现出巨⼤的艺术魅⼒。
⼀.汤显祖的“⾄情”论与⼈⽂⾊彩汤显祖被称为“东⽅的莎⼠⽐亚”,他的世界观以“⾄情”为核⼼。
在汤显祖看来,世界是有情的世界,⼈⽣是有情的⼈⽣,“⼈⽣⽽有情”,“情”与⽣俱来并始终伴随着⽣命进程,世间之事并不是只⽤⼀个“理”字就可以全部解释清楚的。
《牡丹亭》的主⼈公杜丽娘⾝上就直接体现了这种“⾄情”观。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写道:天下⼥⼦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即病,病即弥连,⾄⼿画形容传于世⽽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冥莫中求得其所梦者⽽⽣。
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
情不知所起,⼀往⽽深。
⽣者可以死,死者可以⽣。
⽣⽽不可与死,死⽽不可复⽣者,皆⾮情之⾄也。
杜丽娘这种“不知所起,⼀往⽽深”的“情”,并不是所受的封建伦理纲常教育所催⽣的,⽽是萌发于她的⾃然⽣命本⾝,是⼀种带有本能⾊彩的⽣命渴求。
在《惊梦》这场戏中,杜丽娘⼀如花园便⼼神沉醉,觉醒的整个过程是⼀曲对华妙青春和爱情的礼赞: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美景奈何天,伤⼼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丝风⽚,烟波画船……锦屏⼈忒看的这韶光贱!杜丽娘与⼤⾃然的关照对话,诱发了⾃⼰内⼼深处如春暖花开⼀般⾃然的春情,这⾥作者对“情”的真挚赞美达到了⼀个新的⽔平:公开肯定⼥性⽣命欲望和价值追求,打破了⾃古以来⼈们头脑中⼥⼦绝对从属于男⼦的观念,⼥性和男性⼀样,作为⼀个独⽴的个体有做出⾃⼰情感选择和价值判断和权利和能⼒。
试论《牡丹亭》

试论《牡丹亭》的思想和艺术特色(2007-01-24 11:59:43)分类:其它《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或称《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戏剧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他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剧本通过贵族小姐杜丽娘和青年书生柳梦梅由梦生情,因情而死,死而复生,最后得以结合的曲折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罪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和追求自由幸福的抗争精神;这部以贵族少女和青年书生的恋爱为内容的戏剧,在明代和后世都发生了广泛而又强烈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以全本或单折的形式在社会主义的舞台上不断演出。
这是因为,《牡丹亭》虽然以爱情为题材,但它并不以表现男女性爱为限,而是揭示出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反映了时代的脉博,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神。
《牡丹亭》的反封建主题及其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剧本对女主人公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所作的富于时代特征的艺术描写上。
男主人公柳梦梅在第二出《官怀》中就已登场,但是一阅而过,一直到第十出《惊梦》才再次出现。
其间,剧本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家庭、身世、环境、教养等,并由此揭示出她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这样的艺术构思表明:作者不是孤立地写爱情,而是着眼于爱情产生的环境、条件,着眼于写出爱情与环境的矛盾。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是产生在一个不允许它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中。
汤显祖非常出色地描写出一种与爱惜对立而又统一的.不可分割而又极不和谐的社会条件和时代气氛,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阴暗而又冷酷无情的世界。
构成社丽娘的生活环境,并给予她的生活和思想以巨大影响的,都是一些满脑子封建思想并顽固坚持封建礼教的人物。
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剧中封建势力的主要代表。
他是一个正统的封建官僚,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一套规范,并按照这种规范的要求去塑造他的女儿杜丽娘。
他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东汉的班昭和晋朝的谢道温那样的封建淑女。
他请来塾师陈最良,是要教她用封建礼教来“拘束身心”的一个迂阔而又顽固的腐懦。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与现代情感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与现代情感《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和展现现代情感的方式而著名。
本文将以浪漫主义与现代情感为核心,探讨《牡丹亭》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和意义。
一、《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点《牡丹亭》在古代戏曲中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异地相思的浪漫描绘《牡丹亭》通过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真的异地相思情感描写,展现出浪漫而悲切的情感体验。
两人在牡丹亭相遇,一见钟情,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
他们通过书信和梦境来交流情感,无尽的思念和期盼增加了作品的浪漫主题。
2. 精神追求与超脱现实的浪漫精神杜丽娘在被迫嫁给他人后,选择了自杀,希望能在阴间与柳梅真相聚。
这种精神追求和对于灵魂自由的追求,体现了《牡丹亭》中的浪漫主义情怀。
3. 幻境般的夢境描写《牡丹亭》中的梦境描写独具匠心,通过夢境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纠葛和情感的复杂。
梦境的浪漫情节与现实的对比使得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牡丹亭》与现代情感的关联尽管《牡丹亭》是古代戏曲作品,但其中展现的情感与现代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牡丹亭》展现了现代情感的特点:1. 自由恋爱观的呈现《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真展现了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
他们追求真爱并不顾传统观念和道德约束,这与现代社会中对于自由恋爱观的呼唤不谋而合。
2. 情感表达的开放与直接性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梅真通过书信和梦境表达情感,他们直接而坦诚地向对方表达内心的感受,无需任何掩饰。
这种开放与直接性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现代社会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倾向相契合。
3. 爱情与生命的边界模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选择了自杀,希望与柳梅真在阴间相聚。
这种爱情与生命边界模糊的情感描绘与现代社会中对于爱情与生命的复杂关系的思考相呼应。
总结:《牡丹亭》作为一部浪漫主义的古代戏曲作品,通过异地相思、精神追求和幻境夢境等手法展现了浪漫的主题。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杜丽娘在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从梦中醒来后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
后来,死掉了。
她被埋在后花园中。
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
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
杜丽娘因柳梦梅又活了过来。
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
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
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剧中的关键人物杜丽娘,勇于挣脱社会现实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加词)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第十出《惊梦》小姐游后花园一段唱词,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杜丽娘此时的伤感情怀。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又如,杜丽娘内心向往个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独白表达了心境:[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
论《牡丹亭》故事情节的狂欢化

论《牡丹亭》故事情节的狂欢化作者:张倩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在《牡丹亭》中,一直交织着两种似乎截然不同的旋律——喜剧的旋律和悲剧的旋律。
相对而言,学术界对于其悲剧性内容更为重视,认为“悲”是戏曲的内在精神,是其思想意蕴深刻之所在;而喜剧性内容不过是为了营造热闹氛围、吸引观众的打趣逗乐,是表面现象。
对喜剧性内容的重视不够是《牡丹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牡丹亭》的喜剧性内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认为其中洋溢着伟大的狂欢精神,既有对生命激情的歌吟、对自然性爱的张扬,又有对封建礼教和专制势力的辛辣嘲讽和消解。
关键词:《牡丹亭》故事情节狂欢化一.巴赫金的狂欢诗学狂欢诗学起源于欧洲中古时代的狂欢节。
全体民众均以平等的身份参加,等级、地位、政治身份、财富差别等均被搁置在一边,大家亲昵地、平等地、自由地交流,从而产生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式的人际关系——距离消除,秩序打乱,等级消失。
在狂欢节上,笑是主角,在讥讽、嘲弄甚至是赌咒、骂人等引发的各种笑声中,人们抛掉了现实中沉重的心理负荷,获得了身心的解放和自由。
狂欢节还有一定的仪式性,其中最主要的是笑谑地给狂欢节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
加冕使得普通的人或物被赋予神圣的意味,而脱冕则脱掉了人或物神圣的外衣,使其回归普通。
巴赫金把这种狂欢节精神转移到文学领域,文学中的狂欢化体现为对狂欢节活动的描绘,描写脱离常规的狂欢节式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以及混杂使用各类语言形式、重视笑谑语言等。
重视以狂欢节为代表的民间狂欢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把握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因素中所蕴涵的狂欢精神,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是狂欢诗学对于我们的启发,也是要求。
本文从狂欢的视角分别对科举、战争两个情节加以探讨,以挖掘出它们内在的一致性。
二.狂欢化的故事情节黄天骥在《闹热的》一文中认为《牡丹亭》是极为闹热的,并从活跃舞台效果、吸引观众的角度对此做了肯定,“让闹哄哄的气氛化作舞台上吸引观众的磁力”。
《牡丹亭》心得体会

《牡丹亭》心得体会
《牡丹亭》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情感与艺术的交融之作。
阅读这部作品,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梦幻的世界,被其中真挚的情感、深沉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在这部作品中,我最为感动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纯洁而深沉的爱情。
他们之间的感情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最美好的一面。
杜丽娘为了爱情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柳梦梅则为了寻找真爱历经千辛万苦。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爱情的力量,它可以超越生死、超越时空,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
同时,《牡丹亭》也引发了我对封建礼教的深入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严重低估,她们的自由和权利被剥夺。
然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却以自己的行动挑战了这一束缚,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这种勇敢的行为让我深刻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在艺术方面,《牡丹亭》展现了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作品中的曲文优美动人、语言绚丽多采,每一句唱词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同时,昆曲的表演形式也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观看《牡丹亭》的演出,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梦幻和美感的世界,被其中的音乐、舞蹈和表演深深吸引。
总的来说,《牡丹亭》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情感与艺术的交融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情的真谛、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艺术的魅力。
我相信,《牡丹亭》将会一直影响和启发着后人,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考便 对其青 眼有加 ,而柳 梦梅
在之前 的千谒 中并未真正 显示 出 任何 足以令人侧 目的才华 ,无疑 这将影 响判卷 的公正 ;另一个细 节是柳 梦梅 主动告知 “ 小 生岭南
冕 和随后脱 冕 。加冕使 得普通 的
人 或物被 赋予神圣 的意味 ,而脱 冕 则 脱 掉 了人 或 物 神 圣 的 外 衣 , 使其 回归普通 。 巴赫 金把这 种狂欢节 精神转 移 到文学 领域 ,文学 中的狂欢 化
中状元 只是他 们的结合 获得世俗 认可 的一个砝 码 ,这就在 一定程 度上 跳出 了同类 作品 的窠 臼。加
意识到这一 点 ,心 中窃喜 : “ 且 当 青镜 明开眼 ,惟 愿朱衣 暗点头 ” 。
人情掩 盖 了公 正 ,柳梦 梅的状元
资格实在是让人怀疑。 不正常 的不止是 柳梦 梅的状 元, 整个考试都很不正常 。首先是 主考官苗舜 宾 , “ 俺 的眼 睛 ,原是 猫儿睛 , 和碧绿琉璃水 晶无二 。因
学 教 育
论《 牡丹亭》 故事情节的狂欢化
圃张 情
内容摘要 : 在《 牡丹亭》 中, 一直 交织着两种似乎截然不同的旋律—— 喜剧的旋律和 悲剧 的旋律。相对而言, 学术界对于其悲剧性 内容更为重视, 认 为“ 悲” 是戏 曲的 内在精神 , 是其思想 意蕴 深刻之所在 ; 而喜剧性 内容不 过是为 了营造热 闹氛 围、 吸引观众 的打趣逗乐 , 是表面现象。对喜剧性 内容的重视不够是《 牡 丹亭》 研 究中的薄 弱环节。本 文借鉴 巴赫金的狂 欢化诗学理论对《 牡丹 亭》 的喜 剧性 内容进行 了细致深入 的探讨 , 认 为其 中洋溢着 伟大的狂欢精神 , 既有对 生命激情 的歌吟、 对 自然性爱的张扬, 又有对封建礼教和专制势力 的辛辣嘲讽和 消解 。 关键词 : 《 牡丹亭》 故事情节 狂欢化
舜宾, 故 人来 访 , 于是 破例 补试 , 并高 中状元 。暂 且不论试 题与答
卷情况 , 有两 个细节值 得注 意 : 一 是苗舜宾认 出“ 告遗才 ” 的是柳梦 梅时便认 定 “ 真 乃南海遗珠 也 ” ,
颠覆 , 对 自由、 平等、 生命 的礼 赞。
只有 把握住这 种狂欢精 神 ,才 能 对剧 中的闹热 场景和种种 喜剧性
一 .
巴赫 金 的 狂 欢诗 学
狂 欢 诗 学 起 源 于 欧 洲 中古 时
本文 从狂欢 的视角分 别对科 举、 战争两 个情节加 以探讨 , 以挖 掘出它们 内在 的一致性 。
也没有 在干谒 中显示 出什么过人
代的狂欢 节。全体 民众均 以平等 的身份 参 加 , 等级、 地位、 政治 身
柳梦梅 的起家 是从干 谒开始 的, 干谒并非什 么光彩 事 , 柳梦梅
学教
任主考官 , 何其 荒唐 。他判卷更加
荒谬 , 因为 眼里 从来没 有文字 , 便 很 明显 ,这是 一场荒诞 的战
争 。首先 ,交 战 的双方是 不对 等
的, 一方是堂堂 的朝廷 , 另 一方 居 然是 盗贼李 全夫妇 。更不 可思议 的是 ,一伙盗 贼居 然搞得 朝廷 风 声鹤 唳 , 束手无策 。杜宝一年过 五 旬 的老人 ,却 成 为朝廷 的救命 稻 草, 先是 维扬 , 后 是淮 城 , 疲 于奔
的角 度对此做 了肯 定 , “ 让 闹哄 哄 的气 氛化作舞 台上 吸引观众 的磁 力” 。笔者赞 同他 的观点 , 并进 一 步认 为 , 舞 台效果 只是一个方 面 , “ 闹热 ” 的深层 是一种 真正 的狂欢 精神——对 官方话 语和等 级制 的
踌躇满 志地赶 到考场 ,不料误 了 考期 , 这本是无 可挽 回的 , 但他居
此一见真宝 , 眼睛火 出。说起文字 俺眼里从来 没有。” 这样一个人担
化 对文学 的影响 ,把握 文学作 品 中的相关 因素中所蕴涵 的狂欢精 神, 进而 更深 刻地 理解 作 品 , 是狂 欢 诗学对 于我们 的启 发 ,也是要 求。
之 作者 对科 举前 后 的精 心铺 陈 , 使得这一 情节拥 有 了独立 于爱情 故事之外的思想意义。
份、 财富差别等均 被搁置在 一边 , 大家亲 昵地 、平等 地 、 自由地交 流, 从 而产生一种 理想 的 、 乌 托邦 式 的人 际关 系——距 离 消 除 , 秩
一
的见识 和才华 ,不过是 一番 自吹 自擂 。临安应试更是荒唐 , 柳 梦梅
二. 狂欢化 的故事情节 黄天骥在 《 闹热 的< 牡丹 亭> 》 文中认为《 牡丹亭 》 是 极为 闹热 的, 并从 活跃舞 台效 果 、 吸引观 众
因素做 出合理 、 深 刻的读解 。
1 . “ 哭 来 ” 的状 元 — — 柳 梦 梅
的“ 加冕” 和科举 的“ 脱 冕” 与其他 的才子 佳人 系列的 戏 曲或 小 说 不 同 ,柳 梦 梅 高 中状 元
之 土” 时, 苗舜 宾低 柳 梦梅也
然起死 回生 了。“ 天呵, 苗老先生
赍发俺来献宝。 止不住卞和羞 。 对 重瞳双泪流。” ( 《 耽试》 ) ——就是
这哭声 惊动 了恰 好是 主考官 的苗
序打乱 , 等级 消失 。在狂欢 节上 , 笑 是主角 , 在讥讽 、 嘲弄甚至是 赌
咒、 骂人 等引发 的各种笑声 中 , 人 们 抛 掉 了 现 实 中 沉 重 的 心 理 负 荷, 获得 了身心的解放和 自由。狂 欢 节还有一 定 的仪式 性 ,其 中最 主 要 的 是 笑 谑 地 给 狂 欢 节 国 王 加
体 现 为对 狂欢 节活 动 的描 绘 , 描
写 脱离常规 的狂欢节 式的生存 空 间和生存状 态 ,以及 混杂使用 各 类语言形式 、 重视笑谑语 言等。重
视 以 狂 欢 节 为 代 表 的 民 间 狂 欢 文
不是杜 、 柳二人 结合 的必要条 件 , 因为在 赴考 之前 二 人 已经结 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