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与昆曲剧本中杜丽娘故事情节比较

合集下载

昆曲《牡丹亭》传统版与青春版之比较研究

昆曲《牡丹亭》传统版与青春版之比较研究

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单中,我国的昆曲名列榜首。这 保持着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其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
对于昆曲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为何昆曲独获此殊荣,联合国 的昆曲来演绎,相得益彰,四百多年来不绝于舞台。由台湾著
教科文组织的理由是,“昆曲是中国最古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 名学者白先勇先生精心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 2004
对新声昆山腔的弘扬与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昆山腔 发展的需要。这些新兴的地方戏由此吸引了众多观众,如火
迅速传遍各地,在那里生根开花,产生了各种流派,如南昆、北 如荼地发展起来,强烈冲击着萎靡不振的昆曲,宣告了中国戏
昆、湘昆、甬昆、川昆、滇昆等,从而构成了庞大的昆腔腔系。 曲历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一、昆曲形成与发展的回顾
和唱歌,有一个由弦乐、笛管、简单的敲击乐器组合的小型乐
通过搜集、研读相关昆曲发展历史的文献资料,笔者欲把
团,从头到尾的伴唱,并点染舞台上的动作”。 而国内的评价 昆曲的发展历程分析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昆曲的源起与形成、
是“, 昆曲艺术有 600 多年历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
曲音乐家魏良辅的声腔改革,形成了新的昆山腔歌唱体系,改 此同时,梆子腔、皮黄腔等地方戏正蓬勃发展。其内容活泼生
革后的昆山腔轻圆舒缓、清柔婉转,被称为“水磨调”。昆山文 动,唱词通俗易懂,采用新发展的板腔体音乐结构。这种音乐
人梁辰鱼用改革后的昆山腔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结构灵活、自由,使音乐更富戏剧化的表现力,更加适应剧情
昆曲的兴盛、昆曲的衰落与重振。 1.昆曲的源起与形成
作者简介:李砚(1982~)女,山东省枣庄学院音乐系助教。
李 砚:昆曲《牡丹亭》“传统版”与“青春版”之比较研究 97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牡丹亭文本分析一、体裁:《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

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经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盛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

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

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

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

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

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

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

最终闹到金銮殿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汤显祖利用了几层线索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让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几种题材。

1.梦境论:爱情发生总是需要契机与缘分的,而汤显祖的爱情充满了奇幻气息,故事的所有渊源都是由于一场超现实的梦境,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却恰巧预兆了将来的爱人,成就一种真实。

梦境成真或许是受到庄周的梦蝶的影响,这种题材穿越千年,让这个剧本眼前一亮,所有姻缘都归于梦境,正如庄子那般梦非梦,蝶非蝶,我非我,看似虚假的真实却对于杜丽娘来说又是最真实不过的。

汤显祖对梦境的情有独钟也让《牡丹亭》延续这种题材,而杜丽娘的这番惊梦为整个戏剧铺垫了神秘色彩。

汤显祖与《牡丹亭》知识讲解

汤显祖与《牡丹亭》知识讲解

汤显祖与《牡丹亭》知识讲解汤显祖与《牡丹亭》学习目标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2.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关于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

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

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戏剧常识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

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人物:旦,贴。

每出戏有下场诗。

课文节选的《游园》是第十出的前半部分,故没有下场诗。

字词汇总字音炷zhù恁nèn 髻jì晌shǎng钿diàn 揣chuǎi迤yǐ茜qiàn/xī簪zān颤chàn 颓tuí垣yuán乐lè轩xuān忒tuī/tè韶sháo 荼tú眄miǎn缱qiǎn注释(1)旦:与下文中的“贴”均是剧中女角。

本剧旦扮演女主人公杜丽娘,贴是贴旦的省称,扮演次要的女角,本剧饰丫环春香。

(2)梦回:梦中醒来。

乱煞:撩乱。

年光:春光。

两句意谓:春天的莺声惊醒迷梦,到处是撩乱人心的春光。

(3)恁:怎么。

似:胜似,过。

三句意谓:时光在沉香燃尽中流逝,把没做完的刺绣活丢在一边,怎么今年春光触动自己的情感胜似去年呢?(4)晴丝:游丝、飞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

共入临川梦中梦_试论陈寅恪先生的_牡丹亭_之杜丽娘_至情_说

共入临川梦中梦_试论陈寅恪先生的_牡丹亭_之杜丽娘_至情_说

一、“共入临川梦中梦”陈寅恪(1890-1969年)先生《诗集》中有1957年5月作《丁酉赣剧团来校演牡丹对药梁祝因缘戏题一诗》,诗云:金楼玉茗了生涯,(年来颇喜小说戏曲,梁祝事始见于萧七符书也。

)老去风情岁岁差。

细雨竟鸣秦吉了,故园新放洛阳花。

相逢南国能倾国,不信仙家果出家,共入临川梦中梦,闻歌一笑似京华。

[1](P126)此“玉茗”即汤显祖(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著有《玉茗堂文集》。

“共入临川梦中梦”,当与汤显祖相涉。

陈寅恪先生强调中国诗学中有古典与今典,“古典”为旧籍之出处,今典为当时之事实。

[2](P7)以“古典”言之,1550年,江西临川诞生了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为同时代人。

其剧作有“临川四梦”,即1598年完成的《还魂记》(《牡丹亭》)、1600年完成的《南柯记》、1601年写作的《邯郸记》和《紫钗记》。

郑培凯先生在大著《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一书中,第四章《汤显祖的文艺观与〈牡丹亭〉曲文的艺术成就》所论,从李贽的“童心”、“真心”、“本心”的“绝假纯真”,论及汤显祖所塑造之杜丽娘的“情至”与“情真”;第六章《解到多情情尽处———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亦分析了《牡丹亭》的情至情真。

[3](P218-232)如后节所述,陈寅恪先生1919年即提出《牡丹亭》杜丽娘之“至情”说,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所作“共入临川梦中梦”诗句的背景。

以“今典”言之,《陈寅恪编年事辑(增订本)》1957年条云:“本年前后,先生喜听京剧、昆曲等[藉抒思古之幽怀,如遇京中名角来穗],时驱车市内欣赏之。

”如该年诗中有“丁酉上巳前二日广州京剧共入临川梦中梦———试论陈寅恪先生的《牡丹亭》之杜丽娘“至情”说作者简介姜伯勤,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姜伯勤[摘要]1998年,多卷本《吴宓日记》发表。

吴宓先生1919年3月日记,披露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之“至情”说。

命运与爱情的对决——《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因素比较

命运与爱情的对决——《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因素比较

039自古以来,命运与爱情就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文学大师也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其中的两部代表作。

《牡丹亭》里的开篇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让多少痴男怨女为之动容,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罗密欧和朱丽叶在阳台互诉衷肠的告白又让多少青春男女心弦颤动,这背后离不开作者的精妙描写和巧妙安排。

多年来,比较研究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的文献数不胜数,有人比较两部剧中人物的不同,比如杜丽娘和朱丽叶;有人从修辞入手,探讨两剧中使用的隐喻;还有一些学者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两剧中悲剧的形成与消解。

本文亦从悲剧美学出发,系统地研究两剧中的悲剧因素,以期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中西古典戏剧创作的异同及其规律。

一、背景(一)故事背景众所周知,如若要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研究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名作也不例外。

首先,《牡丹亭》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南宋时代,官宦家千金杜丽娘知书识礼、善于绘画,却内心苦涩、闷闷不乐,其因感春伤怀,生出心事,感慨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正是由此番感怀,故事才有了发展的契机。

而在莎剧中,故事的背景则是先介绍了两大家族——蒙太古与凯普莱特。

两大家族彼此仇视,水火不容,如开场诗中所言:“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两者相较,《牡丹亭》以情作为一段故事的背景,而莎剧则以家族现实做背景,体现了作者在安排故事时的不同,一个从重情的浪漫主义角度出发,另一个则从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角度入手,这也是两部作品悲剧起源的不同之处。

(二)创作背景除了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作品创作的时间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对作品也有很大影响。

昆曲之游园惊梦

昆曲之游园惊梦

·
·
1.张继青版导演及剧本处理:
• 导演方荧 (1921-2011),著名演员、导演,安徽安庆人。 生于1921年12月26日,幼时在安庆读过私塾。后曾就读 于安徽省立高级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和省立第一初级中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家乡沦陷,逃亡到武汉,入战时流亡的 国立第八中学学习。后曾随校到四川省秀山县(今属重庆) 继续学习。 • 剧本上:尊重原著,无很大改动。
青春版《牡丹亭》序幕
第一部分:引入
《 牡 丹 亭 》 作 者 及 剧 情 简 介
一.昆曲的历史及《牡丹亭》属 于发展历史的哪个阶段
二.作者介绍
三.简要介绍《牡丹亭》的内容
四.《牡丹亭》中的主要人物
• •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 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 为“昆剧”。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 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 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 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 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 北京。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 种,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 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 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 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 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 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 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 韵白和京白为主。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摘要】《牡丹亭》作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冲击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

杜丽娘还魂归来的传奇爱情,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至情”理论,以其叛逆性成为反抗礼教、解放人性的典型,以动人的魅力感染着世人。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反叛性;人物形象《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绘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坚贞爱情,塑造了杜丽娘这一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反叛者形象。

这一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本文通过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前后蜕变分析,透视人物性格中的复杂性,着重阐释这一形象的反叛性并探视这一形象的价值所在。

一、从遵从到反抗——内心的蜕变杜丽娘是传统封建礼教孕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家闺秀,是南安太守杜宝与夫人甄氏的独生女。

对待父母她乖巧听话,她聪慧无比,擅长女工,精通琴棋书画。

尽管如此,他的父母却仍旧时常自叹,“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也。

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①。

因为丽娘不是男儿,所以她的父母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她能贤德淑慧,只求找一个贤德的女婿来光耀门楣。

面对这种守旧的传统思想,此时的杜丽娘似乎并无怨言。

她对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并没有什么反抗,而是选择默默地接受。

第七出《闺孰》详细描述了杜丽娘读书求学的场景,腐儒陈最良要她早起读书,丽娘也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抗拒,只说了一句“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①;而当天真调皮的丫头春香对先生“之乎者也”的说教表示不满时,丽娘甚至出声制止。

举手投足间表现现出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这时候的杜丽娘很端庄乖巧。

可是在她封建闺秀的外表下,有着天性使然的热切情感。

《闺塾》一出中,看似温婉的丽娘,其活泼自然的少女天性便借着春香的顽皮表现了出来。

春香为她打开了释放了内心世界的大门。

青春年华的丽娘迫切的想看看在春香口中“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①的花园是个怎样所在。

浅析《牡丹亭》的音乐性和文化内涵

浅析《牡丹亭》的音乐性和文化内涵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30 Jun. 2016 June《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作品之一,无论是它的音乐性还是它的文学性都有着重要的艺术意义和思想意义。

本文将从它的音乐性和文本内涵这两个方面,来对它进行有效探讨、分析。

一、《牡丹亭》的音乐性《牡丹亭》的音乐性主要是作为昆曲体现出来的。

戏曲本身就是音乐化的戏剧,戏曲必须根据剧情运用唱腔来描画人物。

杜丽娘就是汤显祖戏剧《牡丹亭》中被成功塑造的人物角色。

杜丽娘出生于大户人家,她的身心被传统的封建礼教精神压制,终于有一天她的自由意识被《诗经》中的爱情唤醒,在梦中她与书生柳梦梅彼此相恋。

梦中的这段爱情让她渴望追逐自己的理想,然而在现实世界她找不到理想中的梦境,终于郁郁寡欢而死。

死后,她的灵魂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竟然死而复生,在与封建礼教展开斗争后,与柳梦梅走到了一起,戏剧以这样的大团圆作为落幕。

总之,整个戏剧以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为核心,从而基于此点展开叙述,杜丽娘的情与封建时代的理的激烈冲突,不仅仅体现在与父母的面对面冲突,也体现在她内心的不安中。

因而这样惊心动魄的剧情为全剧用音乐抒情来刻画杜丽娘这一主人公形象提供了开阔的空间。

《牡丹亭》音乐也彻底发挥出了音乐的抒情功能,在《游园惊梦》、《离魂》等多出剧情中,运用了委婉动人的南曲唱腔,深刻地揭示出了杜丽娘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她的心路历程,并充分地表达出了她对追求爱情的那份执着精神。

具体地说这些唱腔的音乐特点:首先在旋律方面,杜丽娘的唱腔旋律起伏度大,旋律中多采用自由模进的手段来象征情感的跌宕起伏,例如《寻梅》中,杜李丽靠着梅花树,对着天空望眼欲穿,为在现实里再也寻不到柳梦梅而伤心,这时候曲中出现了“知怎生情怅然,知怎声泪暗悬”的曲调,后一句在节奏旋律上就是前一句移低五度的自由模进,,借助它能把杜丽娘的悲伤情绪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牡丹亭》在旋律行进中还刻意插入特性音型,如《游园惊梦》中的引子绕阳台,在简短的旋律中,同一特性音型接连出现多次,从而来强化音乐的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不 去 临 安 而 去南 安 ,为 的 就是 南 安 府 后 花 园梅 树 下 的杜 丽

昆曲 《 牡 丹 亭 》保 留的 明 传 奇 中杜 丽 娘 的 情 节
总体来 说, 昆曲剧 本对汤显祖 《 牡丹亭 》原著 比较 尊 娘。他始终认为这梦 中之事是真 实的,也为后来他对化为鬼
重 ,三 十 五 出 “回 生 ” 之 前 的重 要 情 节 基 本 都 包 含 在 内 , 虽 然 昆 曲只 有 短 短 八 场 , 却 把 故 事 精 华 尽 收其 中 ,但 是 以 现 代 意 识 为 背 景 ,对 明 传 奇 还 是 有 一 定 的 留 减 增 改 的 。 昆 魂 的杜 丽 娘 以及 他 们 的 爱情 依 旧坚 信 不疑 做 铺 垫 。
出 “ 训女 ”以及第五 出 “ 延 师 ”相 结 合 ,可 以 说 是 交 代 了 很 尊 重 原 著 的 , 因此 昆 曲 中 删 减 的 情 节 无 关 紧 要 ,增 加 的
故 事发生 的原因 。杜宝 对女子充满 偏见 ,封 建社会对 女子 情节将杜丽娘的反抗性提升到了现代性的高度。
( 一 )第 一 场 : 训 女延 师
最 终 成 功 复 生 , 以杜 柳 二 人 终于 在 人 间重 逢 为喜 剧 结 局 。 二、昆曲 《 牡 丹 亭 》删 减 与 增 加 的情 节 之 前 ,我 们 就 提 到 北 方 昆剧 院 对 《 牡 丹 亭 》 的 改编 是
昆曲 “ 训 女 延 师 ” 作 为 全 剧 的 开 场 ,将 明 传 奇 中第 三
汤显祖 《 牡丹亭》 与昆曲剧本 中杜丽娘 故事情节比较
O何 英 英
摘 要: 昆曲 ( 《 牡丹亭》对 汤显祖版牡丹亭进行 了改编,主要 内容和情节没有 变化 ,但 一些地方有所不同。昆曲
保 留明传奇的情节有 :训女延 师;花慨师窘;灌 园访梦;逃生还魂。删减和增加 汤显祖版 牡丹亭》川 I 四梦 ” 《 牡 丹 亭 》 里 那 个 感 的 基 本 情 节 , 以春 香 和 陈 最 良 的对 话 为 主 ,借 春 香 之 口 从 动 了无 数 人 的 “ 至 情 ”形 象杜 丽娘 。古往今 来 对 《 牡 丹 侧 面 反 映 出 杜 丽 娘 对 爱情 的 渴 望 以 及 对 封 建 礼 教 的 反 抗 。
亭 》改编的作 品很 多, 昆曲就 是其 中重要 的一种 。昆 曲选 在 陈 最 良看 来 , 一 首 《 关 雎 》 是 圣 人 之 言 ,而 杜 丽 娘 则 敏
取 明传 奇 《 牡 丹 亭 》三 十 五 出 “ 回 生 ”之 前 的 内容 ,之 后 锐 地 察 觉 出这 是 描 写 爱情 之 诗 。这 里 写 出 了陈 最 良的 腐 化 人 物 的 反 抗 性 并 不 强 烈 ,故 事 又 陷 入 了大 团 圆 的 俗 套 。 下 不堪 ,与 春 香 口中充 满 反 抗 的杜 丽 娘 形 成 了鲜 明 的对 比。 面 ,我 们 就 以 以下 两 个 剧 本 为研 究 对 象 : 五 十 年 昆剧 演 出 剧本选 《 牡 丹 亭 》 和 人 民文 学 出 版 社 出版 的 汤 显 祖 《 牡丹 ( 三 )第 四场 : 灌 园访 梦 “ 灌 园访 梦 ”选 取 明传 奇 中第 十 三 出 “ 诀谒 ” ,在 昆 曲
嫉 妒 压 抑 , 杜 丽 娘 只 不 过 没 有 刺 绣 打 了瞌 睡 就 引 起 父 母 的 不 满 , 于 是 请 来 陈 最 良这 么 一 个 严 格 遵 守 封 建 社 会 礼 教 的
( 一)昆曲删减明传奇 的情节
昆 曲剧 本 中 有 些 情 节 删 减 了 明传 奇 《 牡 丹 亭 》 ,主 要
2 01 5 .1 O
视 与 舞 兮 艺术
后提及 了金兵南侵攻打扬州,所 以杜宝和杜母要离开西蜀南 这 一 出 中 , 花 王 为 她 保 留 肉身 ,待 有 情 人 他 日重 聚 。可 以
亭》 。主要从关于杜 丽娘故事情 节的改编 入手,探讨 昆 曲 中可 以说 是 柳 梦梅 的正 式 出 场 ,之 前 ,他 只 出现 于杜 丽 娘 的
改 编剧 与 明传 奇 这 两个 版 本 的 差 异 。

梦 中 。柳 梦 梅 不愿 赶 考 ,在 郭驼 的劝 说 下 才 决 定 去考 试 , 不
背 景 ,并 为 后来 杜 丽 娘 的 “ 梦而 死 ”提 供 了依 据 。 ( 二 )第 二 场 : 花慨 师 窘
首 先 ,删 去 了 社 会 政 治 背 景 。 以 杜 宝 串联 起 来 南 宋 与 金 朝 的社 会 政 治大 背 景 基 本 没有 体 现 。剧 本 中只 在 杜 丽 娘 死
社会政治背景;次要 人物冲突;爱情受阻描写;魂 游问花;改动的有 :惊梦寻梦;题花 离 魂 ;拾 画幽会。
关 键 词 : 牡 丹 亭 昆曲 杜 丽娘 现 代女 性 精 神
“ 情 不 知 所 起 ,一 往 而 深 。 生 者 可 以死 , 死 可 以
昆 曲第 二场 “ 花 慨 师 窘 ”选 取 明 传 奇 第 九 出 “ 肃苑 ”
( 四 )第 八 场 :逃 生还 魂 “ 逃 生 还 魂 ”选 取 明 传 奇 中第 三 十 五 出 “ 回 生 ” , 作
曲 完 整 地 保 留 了有 关 情 节 ,其 四 场 名 为 “ 训女延师 ” “ 花 为 杜 丽 娘 反 抗 封 建 礼 教 成 功 的象 征 选 在 最 后 。 她 经 历 磨 难 慨师窘 ” “ 灌 园访 梦 ” “ 逃 生还 魂 ” 。
迂 腐老师教授 《 诗经 》的 “ 后 妃 之 德 ” 。在 这 样 的 压 迫 之 是 将 与 二人 爱情 无 关 的情 节 删 去 。 删 减 的 内容 大 体 可 以 分 下 , 青 年 女 子 迟 早 会 有 反 抗 。这 一 场 交 代 了 女 性 受 压 迫 的 为三 个 方 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