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公信力之构成要素探析
论政府公信力的构建

己008.O B(中)L e gal Sys t em A n d Soc i e t yi太{I}l J占缸金0政法论坛1论政府公信力的构建岳文秀摘要目前,我国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失信现象,政府对公信力的认识还很不够,滥用权力失信于民的现象不断发生,严重损坏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较大规模的流失,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深入阐释了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存在原因,并对如何构建政府公信力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公信力政府失信流失构建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8-195-02政府是“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的内外事务的机关”。
国政府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馒行行政职责,维护社会和公民利益,对公民负责,对公民守信。
这不单是政府根本性质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因此对政府而言,加强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意义就十分重大。
一、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及其公信力流失的现实表现(一)政府公信力的涵义所谓公信者,公众之信赖也,“简单的说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程度,是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圆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在特定场合下可以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
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
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的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的信任就构成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现实表现目前,我国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失信现象,严重损坏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较大规模的流失,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意行政,政策朝令夕改行政的随意性、政策的不稳定性在我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是最典型的政府失信表现。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依然满足于计划经济时代那种一切围绕着政府转的权威感,习惯于运用行政权力,发号施令,强制性地推行自己的行政目标,哟所以政府官员注意力的转变,导致政府政策的不稳定,这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公众对政府能力的信任,危害极大。
浅谈地方政府公信力

浅谈地方政府公信力摘要:近年来, 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 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隐患。
然而, 频频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凸显出的是政府公信力的不足, 政府在公正、诚信、服务、法治、民主等各个层面都已暴露出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因而, 如何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以增进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说:“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
”[1]如何建立政府公信力,已成为世界性命题。
2007年联合国举办的第七届“政府创新”全球论坛,其主题就是“建立对政府的信任”。
可见,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当下所要面对的问题。
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又有所区别。
2007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对全国28个省市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民众对中央政府信任度最高,而地方政府则次之。
根据《小康》杂志2007年8月发布的《2006~200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报告,2006~2007年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0.6分,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现象。
这表明民众对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担忧。
近年来, 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 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隐患。
频频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凸显出的是政府公信力的不足, 政府在公正、诚信、服务、法治、民主等各个层面都已暴露出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都从不同程度反映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一、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第一,政府现代诚信意识不强,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政府中存在官本位思想传统浓厚、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的现象。
“家长制”作风和“个人专断”往往被作为行政的推动力,领导的人格权威凌驾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之上;行政中公私不分,血缘关系和个人忠诚关系等非理性因素发挥着极大的影响。
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机制研究

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机制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机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政府公信力作为政府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成为了当前重要的议题之一。
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机制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机制包括信任源、信任过程和信任结果三个方面。
信任源: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最重要的源头是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态度。
政府通过行政能力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通过良好的态度和诚信行为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信任过程:政府的公信力建设需要通过整个治理过程的全方位推进,包括政策制定、监管执法、风险管理、危机应对等多个方面。
政府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规范来加强公共资源的管理,增强公民参与的机会和能力,以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信任体系。
信任结果:政府公信力的最终实现在于建立一种社会信任体系,这种信任体系是由政府、市民和企业共同维护和发展的。
政府需要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权力公开,使市民对政府的行为有着更加透明的认知,从而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信力和人民的信任。
政府公信力构建的挑战在政府公信力构建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挑战和难点。
首先,政府的执政水平和行政能力是公信力建设的根本,但是由于制度不健全、行政不规范等原因,政府公信力构建面临许多困难。
其次,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和舆论差异可能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政府需要对信息公开的范围、途径、方式等进行探索和研究,增加市民参与其中的机会,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公开。
最后,政府公信力构建也面临着公民参与程度、社会网络因素以及国家形象等不同层面的挑战。
政府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信任体系。
政府公信力的意义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将对政府的管理风格和治理理念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将借此机会从治理简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在管理水平和思想理念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地方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地方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其构建与完善是国家和社会繁荣进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今社会,地方政府公信力作为衡量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
在享受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带来的成果之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标签:地方政府;公信力;信任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分析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指某一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程度,在其辖区内公民的民主化程度,以及国内、国际上所享有的公众信任度和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综合评价。
”二、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实状况及成因分析(一)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进程1.地方公共服务质量提高。
“地方公共服务指的是提供的在地方的层次上被消费者共同地且平等地消费的物品。
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是因为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因而所提供公共服务的质和量更符合本地居民的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近年来,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
2.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
具体来讲,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应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和法律,要规范政府行为,必须切实做到严格规范文明执法,维护公共利益,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1.缺乏法律法规的制约,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行政权违法现象频发。
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缺乏法律法规制约,易出现地方政府“乱作为”现象,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2.政府职能履行不当,公共服务供给乏力。
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中,如何把握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是关键,要转变观点,确立“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及提升途径

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及提升途径摘要:政府公信力既是政府自身获得公众信任的力量体现,也是政府在公众中威信和形象的体现。
文章列举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依法行政、严格按制度办事、政府官员要树立良好的官德、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状态下运行,真正建立一个勤政、廉洁、高效、诚信的政府。
关键词:公信力;利益;制度;对策。
一、政府公信力受损原因探析。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
一个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不仅关系到它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直接决定它的执行力的强弱。
政府公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信任资源,因为这种信任资源是无形的,我们可以把政府公信力称之为一种“软实力”。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有所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随之日益增强,但从近年的群体性事件也可以看出,政府的公信力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有所缺失和下降,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政府的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与我国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整体已由过去的解决温饱时代进入到发展起来之后的利益博弈时代;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由传统的封闭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政府的行为方式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差距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发挥。
1、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关切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社会已整体进入到利益博弈时代,人们的许多诉求都是利益诉求。
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政府行为不规范等因素导致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损的情况普遍存在,例如征地拆迁补偿、国企改革、司法不公等引发的上访问题不断增多。
但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对于人们的这种利益诉求还不完全适应,把人们的利益诉求看作是“添乱、找麻烦”,进而采取对立态度。
地方政府公信力之构成要素探析

于飞(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摘要:政府公信力包括亲民力、服务力、执行力、解释力。
政府公信力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提升政府公信力是当前政府的重要工作和迫切使命。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信力;社会信用体系中图分类号:F2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2)10-0025-01收稿日期:2012-07-30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XW004)作者简介:于飞(1978-),哈尔滨人,副教授,黑龙江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哲学。
政府公信力是衡量政权合法性和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政府公信力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公信力从国际范围看都有所降低。
近些年,由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社会矛盾凸显,一些地方社会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体现了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
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政府责任弱化、政府效率低下等状态,更导致了民众对政府信任程度的降低。
因此,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当前的迫切使命,而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前提是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的探析。
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公信力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要素,即:亲民力、服务力、执行力、解释力。
一、政府的亲民力政府公信力应当以亲民力为基础。
所谓政府的“亲民力”是指地方政府在施政理念上要注重以民为本,在行政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切实体察民情民意。
(一)克服官本位思想在我国,提升政府的亲民力最主要的是要克服官本位思想。
几千年来,传统“官本位”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官僚主义盛行。
理念是一种向导,正确的理念自然引导恰当的行为;而错误的理念则会引发错误的行为。
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理念决定了它在管理中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成效。
我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官本位”思想是导致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刻思想根源。
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人是社会性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与他人产生交往,从而发生各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交往与合作密不可分,信任与人类的交往活动联系密切。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信用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政府公信力是一国社会信用状况的传感器,是社会信任危机程度的标尺。
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本文以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明了本项研究的背景、现状、逻辑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相关要素概述”厘清了公信力与信任、信用和诚信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评价标准和功能作用。
第二章以云南孟连事件为例阐明了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和公民各自行为失范的表现,然后上升到宏观层面,得出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公信力互动逻辑的基本结论: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催化剂。
并将二者互动模式分为两种:顺畅模式和梗阻模式。
第三章阐明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的表现、特征和原因。
第四章借鉴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及经验教训,给出了一些改善路径: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政府信用考评机制;健全政府公信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失信的问责和赔偿机制。
最后一部分即结束语,总结归纳本项研究取得的成果。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运用了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来研究政府公信力问题,深刻剖析了政府公信力失范的表现、特征和成因,并综合归纳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当前条件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
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及其路径探析

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及其路径探析摘要: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它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
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信力在行政行为、绩效观念、责任意识以及廉洁清政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以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路径探析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普遍信赖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也是政府对公众起到凝聚力和动员力作用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政府及其所属官员高度关注。
首先,政府行为失范,政策执行不力。
当前我国的法律规范还不十分健全,尤其是在如何行使和约束行政权力方面,官员可以根据主观意愿或部门的利益进行管理,政策可以随意更改,政策执行不力,形同虚设,一些政策脱离政府本门的实际情况。
其次,政绩造假,虚报浮夸,片面追求“政绩”和经济绩效。
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不顾民力和财力,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以实现局部利益为目的,忽视甚至牺牲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全面发展。
再次,腐败成风,官僚主义盛行。
个别地方、个别政府部门出现的腐败现象,尤其是近几年来频频曝光的集体腐败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产生无权威政府,加剧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最后,政府及其官员责任意识淡薄,不作为现象突出在我国权责体系中,政府官员有权无责,权责不相称,官员只会大肆使用手中的权力,毫无责任意识可言,一些政府部门不履行法定职责,相互推诿扯皮,不作为事件屡见不鲜。
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探析(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和政府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 强政 府 的“ 服务力 ” 的另一个 重要方 面是加 强公共产 品 的供给能 力 。由于公共 产 品的非排 他性 与非竞 争性 , 以 及 考虑社 会公 平 、 正 等 问题 , 公 导致 市场 在提 供公 共产 品 时存在着 失灵现象 。因此 , 府在公共产 品的供给上 , 政 具有 不可推 卸的责任 。政府 服务力的提升很 大程度上体 现为政 府对公 共产 品的供 给是 否充足 。当前 . 国在很 多公共 产 我 品 的供 给上都 体现 出 了薄 弱 的现象 。以教育 经费 为例 , 教 育经费 占 G P的 比重 , D 世界平 均水平 49 发 达 国家 51 .%. .%, 欠发达 国家 41 而我 国至今仍未 达到 4 . %, %的标准 , 其余 像 医疗 、 交通等 各个 方面 , 国的公 共产 品供给 均有不 足 , 我 这 就给政府公 信力 的获得带 来障碍 。
( ) 强 公 共 产品 供 给 能 力 二 加
一
、
( ) 服 官 本 位 思 想 一 克
在我国 ,提 升政府 的亲民力最 主要 的是要 克服官本 位 思想 。几千 年来 , 统“ 传 官本位 ” 理念在 中 国根深 蒂固 , 官僚 主 义盛行 。理念 是一 种 向导 , 正确 的理 念 自然 引导 恰 当的 行为; 而错误 的理 念则 会引 发错误 的行 为 。政 府在 社会 管 理 中 的理念 决 定 了它 在 管理 中 的行 为 以及这 种 行 为的 成 效 。我 国封建社会 遗 留下 来的传统 “ 官本位 ” 想是导致 政 思 府公 信力弱化 的深刻思想 根源 。官本位 与官僚 主义两者 是 紧密 相 连 。 “ 本位 ” 官 的存在 使 官 员 习惯 了当 “ 母 ” 当 父 、 “ 老爷” 对待 百姓奉行 着“ 民 ” “ 民” , 愚 、牧 思想 , 民不可使知 “ 之” 在 这种 观念 下 . 话 、 , 假 套话 、 不守 信诺 、 私舞 弊 、 偏 以言 代法等 不 良行为 就会 日益增 多 。
_
j 经因 匕 昌l 方X塑 l
于 飞
( 中共哈尔滨 市委党校 ,哈尔滨 10 8 ) 50 0
摘 要 : 府公 信 力 包括 亲 民力 、 务 力 、 行 力 、 政 服 执 解释 力 。 政府 公信 力对 于 国家的政 治 、经 济和社 会文化 有 着重要 影 响 。 因此 , 升 政 府 公 信 力是 当前 政 府 的 重 要 工 作 和 迫 提 切使命 。
关键词 : 方政府 ; 信 力 ; 会信 用体 系 地 公 社 中 图 分 类 号 :2 23 文 献 标 识 码 : F2. A 文 章 编 号 :o 5 9 3 2 1 )0 o 2 一 1 l0 — lX(0 2 l一 0 5 O
所 谓政 府 的“ 务力 ” 服 是指 政府 提供公 共产 品 , 制定公 共政 策 , 众服务 的能力。在 目 阶段 。 为公 前 提升地方政府 的 服务力 主要应体现 在以下三个方 面 :
一
目前地 方政府在政 策制定上 的缺点主要体 现为 :盲 目 性 和非 持续性 。因此 , 必须在 政策 制定之 初加 大调研 的力 度, 提高政府决 策的科学化水 平。同时 , 公共 政策的制定 , 既 要着 眼 当前效 益 , 要 考虑 长远 利 益 , 又 要有 明 确 的可预 见 性 。不少地 方为了招商 引资 , 展地方经济 , 台了许 多优 发 出 惠政 策 , 不顾 客 观条 件凭 空许 诺 。 结果 难 以兑现 的 种种 承 诺 全成 了泡 影 ,空头支票 ” “ 甚至 由“ 巢引凤” 成 了“ 门 筑 变 关 打狗” 。有 的不 能兑现退 税优 惠, 的不 愿按预 先的招商 引 有 资奖励 办法给付 奖金 。为追 求任 内的政 绩 , 不少政 府领 导 急 功近利 、 随意多变 , 追求立 竿见影 的项 目。还有一个普 遍 性 的问题 是地方政 府官 员特 别是 主要负 责人变 动频繁 , 新 官 不理 旧事 , 一届政府 一朝政策 。所有这 些状况 , 都严重影 响 了地 方政府公 信力的获取 。
( ) 高 公 共 服 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平 三 提
提升 政府公信力 ,必须 给予公 民以知情权 。公 民知情
权的提 出是 政治 民主 化发展 的必 然趋 势 , 是公 民 民主意识 增强形 势下对政 府提 出的必然要求 。一个 国家对公 民知情 权 的尊 重与 满足 的程 度 , 是衡量 该 国的人权 宪政 水平 与 民 主发展水 平 的重要 指标 。保 障公 民的知 情权既是保 障公 民 合 法 权益 的 前提 , 又是 政 治 民主 化发 展 的必 然要 义 , 法 是 治政府 与责任政 府的必然要 求 。所 以我 国要提升政 府的公 信力 , 就必 须保 障公 民知情 权 的实现 , 过制 度化 的设计 , 通 建立 行政 程 序法 律 制度 , 以保 障公 民获得 知情 权 , 有效 参 与政府决 策 。 二、 政府 的服务 力
( ) 强 地 方 政 府 决 策科 学 化 水 平 一 加
政 府公信力 是衡量政 权合法性 和政治文 明程度 的重要 标尺 。作 为社会 信用 体 系的基础 。 政府 公信力 对于 国家 的 政治 、 济和社 会文化 有着 重要影 响 。2 0 经 0 8年世界 金融危 机 以来 , 府公信力从 国际范 围看都有所 降低 。近些 年 , 政 由 于社 会转 型 的加 速 , 围社会 矛 盾 凸显 , 我 一些 地方 社 会危 机事件 频频 发生 , 现 了地方 政府公 信 力的弱 化 。尤其 是 体 些地 方政 府在 治理社 会 的过程 中 , 体现 出 了政府 责任弱 化 、 府效 率 低下 等状 态 , 政 更导 致 了 民众对 政 府信 任程 度 的降低 。因此 , 提升地方政 府公信力 是 当前 的迫切使命 , 而 提升 地方 政 府公 信 力 的前 提是 对地 方 政府 公 信力 的构 成 要 素进行深 入的探析 。本文认 为地方政府 公信力应 当包括 以下 四个方 面要素 , : 民力 、 即 亲 服务 力 、 执行 力 、 解释力 。 致府 的紊民力 政府公信 力应 当以亲 民力 为基础 。所谓 政府 的 “ 民 亲 力” 是指 地 方政 府 在施 政理 念 上要 注 重 以民 为本 , 在行 政 管理 的实践 过程 中要 切实体察 民情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