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腾老师干货高考文言文类型及应对方法(含翻译方法)
2024届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课件

5.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 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 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明史·王祎传》
得分点:爝 日月 难点突破:日月 (联系语境、文言修辞) 译文: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人) 争夺光明亮! 分析:“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 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 比喻明朝。
分析:“卒”,通“猝”,突然 联系《荆轲刺秦王》中有“卒惶急无以击 轲”。实词“始”是“才”的意思,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速祸焉”。
译文:(晁错的)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 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2.计倪对曰:“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必先省赋敛,劝农桑。 师出无时,未知所当。卒然有师,彼日以弱,我日以疆。慎无如会稽之饥, 不可再更,王其审之。(节选自《越绝书·越绝计倪内经第五》) 分析:偏义复词:“妖祥”,与“备”搭配,意义在于“妖”,翻译为“灾 祸”。 译文: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时间并不长,一定要先考虑积蓄,以防备灾祸。一 定先减轻赋税,鼓励农桑。
得分点:之 患 吊 何贺之有 难点突破:之 何贺之有 (联系课本句式、 虚词用法)
译文:如果不忧自己的德行没有建立,却忧虑财富不足,我表示哀悼还 来不及,有什么可祝贺的呢?
分析:“不忧德之不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何贺之有”是宾语前置, “之”为宾语前置标志,正常语序为“有何贺”。课本何厌之有?何陋之 有?
2.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若是腹中饥饿而得不到食物,体肤寒冷而得不到衣物,即使是慈爱的母亲
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

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作者:董昌慧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7期高考文言文阅读这一块中,新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很多考生为此觉得难以下手。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3.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4.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5.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6.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董腾老师散文阅读笔记

阅读理解题目类型1、细节题:(1)单一细节题(分析文中重要概念、句子含义和作用)命题特点:就文中某一概念或句子设问命题方式:含义题&作用题含义题:1、出题方式:某个词或某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解题方式:由表及里表:内容重述,解释关键词。
决不能照抄原文里:写人物、景物对应情感、写哲理、抒情对应原因。
作用题:1、出题方式:某个词或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解题方式:(1)内容作用必有解释说明这段文字写了什么=简化的含义题(2)结构作用必有文首1、点明主旨、统领全文、奠定文章基调、激发读者兴趣2、引起下文、为下文铺垫、为下文提供背景3、与下文作对比、欲扬先抑1、2有可能同时出现;2、3有可能同时出现;1、3不可能同时出现文中承上启下大部分引出下文文末1、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2、与开头呼应(3)手法作用如果有就写1、贯穿全文的某词的作用情感的寄托行文的线索2、插叙的作用补充衬托、解释说明(补充说明)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3、倒叙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产生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4、如遇到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要写出他们的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本体、喻词、喻体明喻:本体,像、似、仿佛、犹如,喻体暗喻:本体,是、成文,喻体借喻:只有喻体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形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对偶:使文章整齐、有韵律感、美感排比:增强气势(不仅是增强语气)反复:强调结合文章分析引用:引用诗词、典故:丰富文化内涵引用名人名言:增强文章可信度、说服力象征:使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的事理物象化(4)表达情感如果在第一第二题一般不写(2)多细节题(筛选整合、分析文章信息)必考小说、论述类文章、散文命题特点:对文中多个细节进行筛选,并分析其含义、手法、作用、表达情感等答题顺序:1、全文搜寻关键词2、对应分析答题方式:1、每一层意思对应一点或一组点2、每一点对应一种含义、手法、作用、情感(宁滥勿缺)2、主旨题:(1)(分析)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命题形式:1、分析文章主旨2、由一句话的含义、作用、手法分析文章主旨答题顺序:1、写句意what2、写手法how 单句整体3、写主旨why注意情况:分层次(分条)答题文采文章中心常出现的位置1、写人、写事抒情文——人的性格+作者对他的情感2、写景、写物抒情文——作者一般在文末表达自己的情感3、说理散文——作者观点即是中心常见文章中心1、思乡、爱国、赞社会(尤其是全国卷)2、传统与现代(怀念与担忧)(多写现代人心灵的缺失,不会写现代发展的不好)3、人生哲理(心境态度)4、写人——亲情友情爱情;赞颂敬仰人格5、写物——对物、景的喜爱;对生命的尊崇(2)(评价)作者观点、谈谈文章对你的启示命题形式: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某句话或全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启发答题顺序:1、简要写句意、手法(不是必备的,如果鲜明可写)2、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我们该怎么做论述类的文章如何找作者观点?作者告诉我们该去怎么做的内容就是观点作文中不要解释题目,应该告诉你的读者该去做什么。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常见问题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
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
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一、根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缺乏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那么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拟通顺、流畅、好懂。
其缺乏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存。
但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根底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2024高考文言文翻译攻略

03 文言文翻译技巧讲解
词义辨析与推断
词义的多样性
推断词义的技巧
避免误译的方法
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具有 多重含义,需要我们根据上 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和理解。
通过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位 置、功能以及与其他词语的 关系,我们可以推断出其可 能的含义。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需要 避免字面直译,而应该结合 上下文,理解和把握词语的 真正含义。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 语有很大不同,如省略、倒 装等现象频繁出现,使得句 子的理解变得复杂。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其背后 的文化背景与现代有很大的 差异,如果不能理解这些文 化背景,将影响对文言文的 准确翻译。
02 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
文言文句式结构
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丰富多样, 以四字、六字为主,注重音韵 和节奏的搭配,体现出古人对 于语言美感的追求。
文言文的主谓宾结构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通常遵循 主谓宾的顺序,通过简洁明了 的表达方式,准确传达出作者 的意图和思想。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运用比喻、夸张、 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生 动的语言描绘,增强文章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
常用文言文词汇
1 文言词汇的分类
文言词汇主要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有具
掌握文言文词汇后,要尝试 将其运用到实际翻译中,通 过实践来加深对词汇含义和 用法的理解。
08 文言文阅读理解提升
文言词汇积累方法
文言词汇分类记忆
将文言词汇按照词性、用途 等进行分类,有助于系统记 忆和理解,提升文言文阅读 效率。
创设语境积累词汇
通过模拟实际语境,如写作 、对话等,积累并运用文言 词汇,增强记忆深度和广度 。
文言词汇的特点
高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阅读—董腾老师

高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阅读考试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则是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具体要求应该说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条件。
考试内容高考题中的文言设题有下列 5 种:1.实词解释。
做这类题,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
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得对错,那么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
2. 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
本题主要是考查公布的 18 个虚词,解题方法除了熟练掌握 18 个虚词中每个词的几个意义外,还要注意,有时两个词的意思相同,但语法功能各异,这样也不能认为是相同的,如“则”虽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译成“就”,但有的是副词,有的是连词,这样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断。
本题应该注意设题中出现的问题。
一般的解题方法是选择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而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不能算在内,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而设题时,只设了三句,失掉一句,这样的答案也应算对,不必去追究没有被列入的本来正确的那一项,也就是说,不要求全。
4.对选文信息分析和判断。
其一,要认真核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
准确地说是重点看题支的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只是一般地浏览,这时就盲目下结论,判定对还是不对。
如何应对高中文言文中的翻译题

如何应对高中文言文中的翻译题高中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备考各类考试的难点之一。
其中,翻译题更是让许多学生感到头疼。
本文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些应对高中文言文翻译题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备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应对高中文言文中的翻译题,首先需要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包括对文言文词汇、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课文,背诵古人名句,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和句型,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可以参考相关的文言文辞典和语法书籍,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注重整体理解,抓住关键词和句子结构在翻译文言文时,不宜过于注重字面意思的转换,而是要注重整体理解。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词和句子结构的重要作用,理解句子的主谓宾关系和修辞手法的使用。
可以通过划线、标注等方式,将关键信息和重要结构划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运用逻辑推理和上下文推断文言文中的翻译题通常存在较多的省略和隐含信息,需要考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上下文推断。
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和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被省略的内容。
同时,还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承接关系和上下文的衔接,避免在翻译中断章取义或者脱离上下文。
四、掌握常见翻译技巧和方法在应对高中文言文翻译题时,掌握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的具体含义。
同时,可以运用调音、借义、释义等方法来解决一些生词和难词的翻译。
此外,学生还可以借助现代语言和表达方式,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的语言表达,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五、多做翻译练习和模拟题最后,为了提高翻译能力,学生需要多做翻译练习和模拟题。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文章进行翻译,或者参考历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进行练习。
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腾老师干货高考的文言文都有什么类型?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地位很重,分值多达19分。
但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语言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学生常常失分也最多。
关键在于阅读没过关。
因为没有读清文段中的人物、事件、评价等,对实、虚词的推断,对容的理解自然就有可能不符合文意,从而导致错误。
从这些年高考选用的文言文看,无非两种文体,一是人物传记,一是散文(古代散文包括议论文)。
只要我们能够了解一种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入手去解读文章,一般是能够读懂文章、读清文章的。
两种类型的文言文文体有什么区别?【基本分析】传记类阅读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在2006年以前基本上是独霸高考文言文试题选材,此后,古代散文、小品文甚至古小说异军突起,但传记类的“浅易”和取材广泛的特点,使得它仍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考生阅读传记类的文章,要注意古代史传文叙事、写人的特点,还要注意高考试题往往对原文有删节的特点。
近几年高考试卷中,考查史专体的有全国卷Ⅰ、Ⅱ、卷、卷、卷、卷、卷、卷、卷、卷等,纵观这些试卷发现:1.表达方式来说,以叙述为主,偶或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2.从运用的词语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3.从句式上说,主要运用常见的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4.从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
因此高考所选择的古代文语段几乎全是史传文的语段。
这样的语段,一般高中毕业生阅读是不太困难的史传体【基本写法】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1.、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学识;5、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容多在开头。
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
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
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主要注意以下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
如:史迁曰:……;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
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
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其实,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容上概莫能外。
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阅读题作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题技巧上打圈圈。
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
)【例文】(全国卷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德深,本巨鹿人也。
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
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
为政清净,不严而肃。
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
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
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
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
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
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
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
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
既至馆,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
有猾人员外郎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
逃窜之徒,归来如市。
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
馆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
郡不能决。
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
馆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
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
俄而宝藏以武阳归密。
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
人或谓之曰:“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
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
后没于阵,贵乡、馆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德深传》)散文体【基本分析】自2006年以来,文言文的散文阅读开始在高考试题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各种题材的散文便雨后春笋般地进入了高考命题专家的视野。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古代散文主要有写景状物类、写人叙事类、议论性散文等。
其中,写人叙事散文与史传文都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考生只需要梳理出作者围绕中心人物写了哪些事情,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即可。
今年高考试卷中,考查散文类的省份有、、、、、、、(二),与史专体可以说平分秋色,纵观今年的高考试卷发现:1、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
过去理解文句含意的试题全用选择题,而从2002年起,则改用考生直接翻译的试题。
看起来只是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对文意理解的要求更高,而且它把对文意理解的考查和语言形式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更具有综合性。
2、更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
现在的古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
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几乎找不到凭借死记硬背来回答的试题。
至于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则更需要凭借对语境的正确分析。
我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这些散文,体裁不同,形式多样,世事纷纭,景物争艳,情感流韵,义理博奥,为祖国文坛平添一份绚丽。
但不论如何多姿多彩,其基本写法还有比较一致的地方。
从高考的角度看,考查古代散文往往会涉及思想容的概括分析,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
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作简要提示。
【思想容】古代散文所写的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
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容。
(一)人物。
散文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
如:溥的《五人墓碑记》,就是通过描写五人的言行,表现他们意气扬扬、慷慨赴义的精神。
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人物往往是景物的赏鉴者和抒情主人公。
(二)事情。
散文中,描写事情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
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描写了捕蛇者捕蛇的有关事情,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赋税之毒有甚于毒蛇”的主题。
一篇散文如果写到几件事,要把握贯穿这几件事情的主线。
(三)景物。
许多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
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西南及醉翁亭周围的山水风景,再借太守、宾客、滁人等的游赏之乐及宴饮之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四)物象。
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
如:宋濂《猿说》: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
猿子犹奇,性可驯,然不离母。
母黠,不可致。
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
洒已,气绝。
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
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
嗟夫!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
况人也耶?这一篇短文,借猿的一系列表现,表达了“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
况人也耶”的主题,形象生动而道理显豁。
(五)感情。
几乎所有的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
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
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
如:上文《猿说》,从“毛若金丝,闪闪可观”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猿的喜爱,从“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
洒已,气绝”中,可以体味到作者对猿母爱子行为的歌颂与崇敬,从“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
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中,可以感知猿子对母亲的亲近、孝敬之情;而从“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取母皮向子鞭之”中可以领会到作者对猎人的痛恨、鄙视之意。
全文很多冷色调的词语,让人读来产生一种悲剧性的震撼。
阅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察,把握作者的感情。
(六)义理。
很多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