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之神”王永庆:用心做小事就能成大事
王永庆经营成功的八个秘诀

王永庆经营成功的八个秘诀: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大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切身感;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最大潜能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压力管理】王永庆在总结台塑企业的发展过程时说:“如果台湾不是幅员如此狭窄,发展经济深为缺乏资源所苦,台塑企业可以不必这样辛苦地致力于谋求合理化经营就能求得生存及发展的话,我们是否能做到今天的PVC塑胶粉粒及其他二次加工均达世界第一,不能不说是一个疑问。
他又说:“研究经济发展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工业革命和经济先进国家会发源于温带国家,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气候条件较差,生活条件较难,不得不求取一条生路,这就是压力条件之一。
日本工业发展得很好,也是在地瘠民困之下产生的,这也是压力所促成的;今日台湾工业的发展,也可说是在“退此一步即无死所”的压力条件下产生的。
”事实的确如此。
台塑企业能发展至年营业额逾千亿元的规模,可以说就是在这种压力逼迫下,一步一步艰苦走出来的。
”台塑企业如果在当初不存在产品滞销、台湾没有市场的问题,便不会想出扩大生产,开辟国际市场;没有台湾塑胶粉粒资源匮乏,也就不会在美国购下14家PVC塑胶粉粒工厂之举。
王永庆把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糅入企业管理中,创立了“压力管理”的方法,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有压迫感和让台塑的所有从业人员有压迫感。
首先,台塑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PVC塑胶粉粒的原料来源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台塑在美国有14家大工厂,但台塑与拥有尖端科技与电脑的美国对手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他们必须开辟更多的原料基地,企业才会有生命力。
这是企业的压力之一。
王永庆:特立独行的“经营之神”

球 富豪排 名中 . 王永庆 即以4 0 第 1 位。 6 他也 因此不仅被 誉为 的” 经营之神“ 也被誉 为全球 . 经营之神” 。
王 永 庆 素 以 特 立 独 行 而 是 华 人 圈 里 最 为 知 名 、拥 有
时候 为了生活 背井 离乡到一 家米借来 的钱
模 .也是企业家们最为钦佩 的同行 。
44
j 20  ̄ 期 圭 ^-06 m8
维普资讯
- F rnM a aie a e g zn
俭朴 生活 . 子女 们读 书时 , 要把买 牙膏
的 钱 记 下 来 告 诉 他 .为 了 节 省 电 话 费
” 力管 理 ”理 论 和 ” 励 管 理 ”理 论 。 压 奖
所谓压力管理 . 就是在人 为压 力逼 迫下
商界魅 力和家庭影响 力
不过 . 王永庆 的特 立独行 一点也不 影响他在商界的声望 以及在孩子们心 目
中 的影 响 力 。 他 处 事 成 功 的 七 剑 ” 一 勤 . 韧 、 二
◎ 文 /本 刊特 约记者 鲁鑫
6 日, 月5 台塑集 团在股东 大会 结束 后宣布了 自企业成立以来最重大的一次 人事 变动 。担任 台塑集 团董 事长 达半个
世 纪 之 久 的王 永 庆 及其 胞 弟 、即 同 为 台
1 1 年 生 于 台北 的王 永 庆 , 5 的 97 1岁
开 了 自家 的 小 米 店 ;1 岁 那 年 .王永 庆 7 便 拥 有 了一 家 碾 米 厂 .还 雇 佣 工 人 .并
塑企业创始人 的王永在分别卸下集团董
事长和副董事长职 务。 今 年 1 份 年 满 8 岁 的 王 永 庆是 台 月 9
且一步步成长为小有 名气 的实业家。台
商神王永庆经营管理之王永庆语录

商神王永庆经营管理之道(一)王永庆语录1.知人首先在目标一致,事理分明,做事认真,工作品质好,有效率,有规矩,有贡献,才称得上是一个人才。
2.如果某某人沉默寡言,就认为是个老实人,那就错了,老实人应该是个会做事,明道理的人。
知人之先,自己要先深入事物的本末,判断优伪真劣,才能具有知人的慧眼。
3.天下事如果有那么多的秘诀,那学秘诀不也就会成功了吗?那真是很有趣的。
其实我也没什么秘诀。
4.经营的原则应能兼顾经济性、发展性及考虑对社会的贡献,绝不可认为他人能做的生意,我们也不妨做做看,而完全不顾及如何发展并分析盈亏的所在。
实用文档5.不可忙得团团转,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时间的分配也是以工作的轻重为基础。
......当你能彻底了解事情的内容后,很自然地便将时间分配得当。
6.中国有句古话:“有土斯有财。
”穷人如果赚了钱,就吃吃喝喝,那么财富终有耗尽的一天;如果将钱做适当的投资,既可保值,又可奠定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可能在日后事业扩展时,作为信用的保证;尤其是与银行来往时,有土地担保,自然可以确保往来信用。
7.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回报的。
8.身为领导人最主要的是,本身要费很大的精神去研究改进企业的缺点,并且要把握原则,绝不退缩;领导属下应以身作则,了解属下的优点专长,善于发挥;随时注意他人的困难,并加以关照。
9.与客户建立起友谊,是许多做生意人都知道,却并不一定都能做到的事情,正所谓“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实用文档10.从养瘦鹅成功事例,王永庆悟出两个道理。
一是人在失意时,千万不要倒下去,要像瘦鹅一样,不断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只要饿不死,一旦机会来到,就会迅速强大肥壮起来。
二是瘦鹅之所以瘦,问题不在鹅多,而在养鹅人饲养方法不当所致。
创业经营之道也一样,企业经营不善,问题不在员工,而在老板管理方法不当。
商神王永庆经营管理之道(二)王永庆语录1. 我认为管理就是“点点滴滴都要求其合理”。
根据我的经验,人总会做错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只要发现做错了,就得马上更正。
欲大事者,从小事做起。_成功励志

欲大事者,从小事做起。
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可以直接去做大事;那些不太聪明的人,不妨像阿甘那样把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做到不简单;最没出息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眼高手低,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从小事情上入手,从“小”开始,并非胸无大志。
世界上不少轰轰烈烈的大事情,都是从有些人不屑一顾的小事开始的。
卓别林是从跑龙套开始,曾宪梓是从卖纽扣开始的。
沃尔玛的创始人当年是从在街头夜市开着辆破夏利车,在角落上卖凉鞋、皮包、t恤衫等开始的;游戏王国任天堂当年只是一家印制扑克牌的小作坊;风靡世界的ipod 的老总,当年是在百老汇里开个小摊,兜售从东莞进货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mp3播放器。
有人这样评价道,“再大的事业也是从小做起,小的事情容易把握,如果你能在小事情理出清晰的脉络,挖出其中闪光的地方,把它做得有声有色,那你根本不用担心能否把它做大,做大只是个的问题,只是乘法里面的系数问题”;“谁都能做好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不一定能做成大事情;谁如果只想做大事情,却连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或不愿意做,就一定做不成大事业。
”有一个孩子,在6岁时被父亲送进戏剧学校,当别的孩子还在大人怀里撒娇时,他每天得起早贪黑地吊嗓子、练功,师傅管教很严,表现不好就得受罚。
他平生演的第一场戏是一个“死人”的角色,即躺在地上装死。
上台之后,导演对他的表演很不满意,几次纠正几次重来之后,导演破口大骂。
孩子很沮丧,自己居然连“死人”这样的配角也演不好。
师傅告戒他,在台上,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一样重要。
后来,孩子开始细心地琢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吸气和闭气,终于成为舞台上“死”得最好的人。
孩子长大后,当武打明星,但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后勤人员。
为了吸引剧团里一位武术指导的注意,他天天提前站在武术老师必经之地,终于有一天,武术指导发现了他,停下来和孩子打了一个招呼,并让孩子坐上自己的车。
到了拍摄现场,孩子为武术指导擦车,擦的特别认真,连缝隙中的污垢都用牙签挑干净,武术指导开始关注起这个孩子,孩子很快成为武术指导身边的“红人”。
「经营之神」 王永庆先生留给我们的启发

「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留給我們的啟發蔡慶興於園中97.10.20 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於10月15日在美國紐澤西辭世、享壽92歲,消息傳回台灣,全國震驚、哀悼、緬懷。
雖然王永慶先生已經在二年前(95年6月)將企業交棒給王家第二代,但是對台塑事業的關心從未中斷。
此次美國之行就是因擔憂美國金融風暴對台灣產生的衝擊,偕同夫人李寶珠與女兒王瑞華前往美國視察公司生產線,慰勉並鼓勵所有員工。
這種退而不休的精神,也呼應著他的人生哲學─工作是最大的享受。
同時在工作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好畫下最完美的句點,也是「死得其所」的最佳註解。
王永慶先生出身於窮苦的茶農之家,15歲小學畢業後,因家貧無法繼續求學。
剛開始先到茶園當雜工,後來又到一間米店當學徒。
16歲時就用父親向別人借貸的200元自己開了一家米店,在眾多的同業競爭中,他以勤奮用心、服務到家的經營績效,贏得了口碑,也奠定了往後開創事業的基礎。
之後又經營過碾米廠、磚瓦廠、木材行、生產PVC塑膠粉等等,1954年籌資創辦了台塑公司,並逐步發展、建立了睥睨全球的塑膠王國霸業。
隨著全球先進科技日新月異、產業潮流趨勢變遷,台塑集團一路向輕油裂解、醫療、生物科技、電子半導體和光電等領域挺進,也維繫該企業長期居於全國產業龍頭地位,歷經一甲子、跨世紀而不墜。
王永慶先生的事業並非全然一帆風順、沒有任何挫折,台朔汽車廠的黯然收場、大陸滄海計畫胎死腹中,以及戒急用忍、兩岸關係不確定的諸多政治因素干擾,都對企業帶來巨大的衝擊。
但是他從不逃避問題,正面積極迎接挑戰。
綿密思慮、全盤規劃、宏觀視野,化危機為轉機,帶領企業渡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除了在事業上非凡成就外,在生活點滴中,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有:用到已經非常破舊的毛巾仍捨不得丟、內衣褲穿到百孔千瘡、跑步一跑數十年。
王永慶曾說:「貧寒的家境,以及在惡劣條件下的創業經驗,使我年輕時就深刻體會到,先天環境的好壞不足喜,亦不足憂,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一己的努力。
王永庆的经营之道

王永庆的经营之道什么是贴心服务:王永庆16岁时开了一家米店。
除了严控质量,送货上门,他还有一个专门记录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信息的本子。
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启示:令人感动的服务,融合在每个细节,进入客户心中。
(一)成功经营八字秘诀: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决不罢休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大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切身感 : 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最大潜能。
王永庆经常对员工说:“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二)“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件法宝所谓压力管理,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
具体地说,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及所有从业人员存在紧迫感。
“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始终对此深信不已,他认为承受适度的压力,甚至主动迎接挑战,更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无论对人还是对己,王永庆都提倡严格要求。
“午餐汇报”。
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单位主管,先听他们的报告,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
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对出现的问题做过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顺利“过堂”。
王永庆本人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
由于坚持事无巨细的工作方针,再加上习惯于刨根问底,庞大的台塑集团完全在王永庆的掌握之中,他对企业运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了如指掌。
当然,奖惩分明是台塑集团的一贯作法,王永庆对员工的要求虽然苛刻,但对部属的奖励也极为慷慨。
从一粒米成功

从一粒米成功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8年第45期奥秘全在细微处。
——佚名【编辑解读】成功源于细节,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就要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
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
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
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刚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不仅人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起,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挑出来,然后再卖。
一時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因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陈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
读经营之神

读经营之神——王永庆有感震撼——用着两个字能形容我看过这本说的感觉。
无论是从他的节俭、勤奋、对工作的热情、管理和他经营范围之广等等都让我震撼。
然而对于怎么样才能让客户走出我们的大门之后,再走回我们的大门?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注重细节。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1.从最初的经营米店,那个时侯可以说是最艰难的时刻,几乎没有客户,在这种情况下,王永庆就是凭借注重细节在众多米店中脱颖而出。
首先是把米里的米糠、砂石、杂物都捡干净,在视觉上就先占了上风;其次,每当有客人来买米时,他都要求把米送到客户家里。
到了客户家了,还要把米帮客人放到米缸了,更让人震撼的是他还会记录下客户家多少人,每天吃多少米,等到米快吃完的前几天,他就把米送过来了,这样既让客户省事,又没办法拒绝;最后,涉及到钱的事,王永庆更是为客户着想,打他们发薪的日子都记录下来,等到客户发薪的时候再去拿尾款。
通过这些细节的事情,我觉得如果我是那个时候的客户,肯定不会拒绝这家这样的米店。
然而米店也一样,得到了他们该得到的利润。
2.从他经营最大的塑胶行业,起初王永庆对这个行业并不是很了解,所以生意一开始时非常艰难,他觉得只能硬着头皮挺下去,否则只能放弃,所以他成功了。
正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可能别的商人,回想如何赚取更高的利润,可是他没有。
他想到的是我生意好了,生常量大了,原材料就需要的多了,而台湾是个资源匮乏的小地方,所以他经过多方面的思考,把目标锁定为美国,解决了多年来原材料缺乏的眼中问题;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台湾,这就涉及到了运输的问题,然而依赖航运公司,那个时候5年的运输费用高达1亿2千多万美元,无形中给单位增加成本,为了节省运费,他看准了日本市场的化学船,经过计算这样可以节省5500万美元。
其实,在这些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注重每一个细节,这样的企业才会成长起来,让那些客户们自己找上门来。
3.从他经营长庚医院,1961年其父亲因为肺结核去世,他深深感觉到健康的重要性,也为了纪念其父亲,便成立了长庚纪念医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营之神”王永庆:用心做小事就能成大事“经营之神”王永庆:用心做小事就能成大事
文/杨洁凤
越有钱的人越“抠门”,王永庆有一个原则:“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
台湾企业界有一位被称为“经营之神”的精神领袖,早在1984年,他的全部资本就达45亿多美元。
最高时身家达到113亿美元。
他是台塑集团的创办人——王永庆。
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极度贫穷所致,金银满贯的他习惯了勤俭节约。
以致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
”这句话被台塑集团员工奉为经典,并为国内外管理者称为“王永庆法则”。
事事讲究“合理化”
天才商人盖茨认为:花钱就像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
“经营之神”王永庆也有这样一条准则:“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事事讲究“合理化”。
王永庆的生活相当简单,吃饭原则是“简便”,最爱吃的是家常卤肉饭;穿着十分“整洁”,一双运动鞋要穿上好几年;每回坐飞机一定是经济舱。
王永庆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但他每天都会通过健身,保持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和精力充沛。
而他每天做健身操使用的毛巾,用了27年。
在一次媒体专访中,记者发现他一个有趣的“小动作”:泡咖啡时,用小勺舀一些咖啡将奶精球的容器洗一洗,再倒回咖啡杯中,一点都不浪费。
据说,他在麦寮用餐时,当问到一颗卤蛋竟卖新台币10元时,他直觉认为卖得太贵了。
王永庆生活细节处处显示了他对“合理化”的执着。
在台塑规模不断扩张时期,他创造了一套科学用人之道,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
按照惯例,他每天中午都会在公司吃便餐,用餐后召集各部门主管,听他们汇报,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细微的问题,并要求主管人员对自己所管辖部门大小事必须了然于胸。
因此,主管人员每周不得不工作至少70小时,很多都患
有胃病。
王永庆一方面靠这样的压力管理方式来推动企业经营,同时又施以极为慷慨的奖励。
台塑的奖励方式有两种:物质的和精神的。
物质包括年终奖与改善奖,还有王永庆私下发给干部的奖金,称为“另一包”。
对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分享员工”的做法。
员工知道自己的努力终究会有回报,因此都愿意加大投入。
王永庆一番“合理化”的经营和管理,让台塑的员工忠心耿耿,让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经营之神”的名头也由此而来。
但王永庆说:“这个我不敢当,很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很普通。
”
在他看来,自己的经营之道很普通,就像盖房子,一砖一瓦都要打好基础,那么一层一层才会稳定。
“一勤天下无难事”
王永庆在创立台塑之前,已有过多次创业经历。
9岁那年,他的父亲卧病在床,便开始用自己小肩膀帮母亲分担生活的负担。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
第二年,他做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自己开米店当老板。
那时,稻谷加工是非常粗糙的,大米里有不少糠壳、沙粒、小石头,买家卖家都习以为常。
但王永庆却从这里找到了突破口。
每次卖米前他都会把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
然而,米店的生意并没有因此红火起来。
原因是其他老米店已经积累了很多老顾客,截断了大部分客流。
为此,王永庆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管理制度。
“我卖米的时候都要有服务,第一点价钱不能比人家高,第二点的话我要用心。
”
每一个客户他都要记下来送米的日期,然后打听这家有多少人口,每个人的饭量如何,据此估计他们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
到时候,就主动将米送过去。
不仅如此,王永庆还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洗米,筛米。
由于王永庆处处替顾客设想周到,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生意就越
来越好。
直到后来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创立了自己的碾米厂。
从碾米厂到台塑,王永庆对细节问题的重视习惯仍然没变。
本来董事长只有关心一些大决定就好了,但他很多小事仍然亲力亲为,报表还是会看,大部分台塑的制度都是他自己写的。
王永庆每天晚上10点睡觉,2点半起床办公,每周工作100多个小时。
很多大项目大计划都是在这样无数个寂静的深夜里思索出来的。
王永庆常说:“要常常警惕自己,稍一松懈就导致衰退,经常要有富不三代的警觉。
”几十年来,王永庆始终坚信“一勤天下无难事”,从未在公事上松懈过。
文章来源:南财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