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合集下载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辞世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辞世
钱做本钱 , 自己在 嘉 义开 了 家小 小 的米 店 。 米店 新 开 , 业 上 就 碰 到 了 困难 。原 来 , 里 的 营 城 居 民都 有 自己 熟 识 的 米 店 ,而 那 些 米 店 也 总 是 紧 紧 地 拴 住 这 些 老 主 顾 。 王 永 庆 的 米 店 一 天 到 晚 冷 冷 清 清 ,没 有人 上 门 。 1 6岁 的 王 永 庆 只 好 一 家 家 地 走访
在 台湾 有 “ 经 营 之 神 ” 的 王 永 庆
就 出生 在 这样 一个 贫 苦 的 茶 农 家 中。 王 永 庆 刚 刚 学 会 走 路 ,就 跟 着 母 亲 出 外 去 捡 煤 块 和 木 柴 ,希 望 能 换 点 零 钱 ,或 者供 自 己家 烧 水做 饭 。童年 的小 永 庆 常 常是 饥 一 顿饱 ~ 顿 , 时他 饿 极 有 了 , 好偷 偷 地 摘 路 边 的番 石榴 吃 。 家里 偶 尔 “ 善 只 改
珠 。其 中 大房 郭 月 兰 并 未替 王永 庆 生 下 一 儿半 女 , 二 房 廖 娇 为 王 家 生 下 了 2男 3女 ,三 房 李 宝 珠 则 生下 了 5位 千 金 。其 中王 文 洋 、 文祥 皆 为 二房 所 生 。另 王 外 王 文 渊 则是 王 永 庆 弟 弟 王永 在 所 生 。 王 永 庆 祖 籍 是 福 建 省安 溪 县 , 里 土 地 贫 瘠 , 那 人 民生 活 很 困难 。王永 庆 的 曾祖 父 因 为 日子 过 不 下 去 ,
所 以不 愿 向 台湾 的塑 胶 工 业 投 资 。出人 意 料 的是 , 这 时还 是 个 名 不 见 经传 的 普 通 商 人 王 永 庆 ,却 主 动表 示愿 意投 资塑 胶 业 !消 息传 出 , 永 庆 的 朋 友 都 认 为 王 王 永 庆 是 想 发 财 想 昏 了 头 ,纷 纷 劝 他 放 弃 这 种 异 想 天 开 的决 定 。当地 一 个 有名 的化 学 家 , 然嘲 笑 王永 公 庆 根 本 不知 道 塑 胶 为 何 物 ,开 办 塑 胶 厂 肯 定 要 倾 家

人生就像跑步一样——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人生就像跑步一样——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王永庆常说:"人生就像跑步一样,需要不断地学习、磨炼,才能跑得稳、跑得好;也唯有从不间歇地跑,才能遥遥领先他人,捷足先登。

"这句话正是他九十二年奋斗人生的真实写照。

2008年10月15日,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与世长辞,16日台湾《联合晚报》发表社论《王永庆传奇》指出:"王永庆以九十二岁高龄离开人间,九十二年的生命没有一刻虚度。

"下边是网上找到的其关于养生方面的支言片语想象一个83岁的人,还可以在每年3月底,台湾骄阳已经开始肆虐的早晨,连续不停地跑上5000公尺,就不得不惊叹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身手」。

想象全台湾最有钱的人之一---王永庆的生活:山珍海味、奇味珍馐、高级健身俱乐部、高科技养生治疗...,却会失望的发现,不管眼前有什么佳肴,他都只取其中一、二样;不管世间有哪些「高级」的养生之道,他却只钟情他的「毛巾操」。

「没辛苦就没健康,」他简单明了地总结自己数十年来锻炼的心得。

他认为人跟企业一样,放松就会散漫,太舒服就会不健康。

所以尽管每年顶着太阳,不管家人、甚至医生的劝阻,他仍坚持跑完5000公尺。

台塑总经理室副主任傅陈卿认为,王永庆这股坚持,也在台塑内部扎下坚实的运动习惯。

他很不喜欢看到社会上各种不合理、不公道的事,「是非不清楚,就是一种不健康,影响人也就不健康,」他说,比如说很多人不择手段追求名利上的、所谓的「成功」,但事实上,他一语点破:「成功不重要,健康才重要。

」不管当面问他,或观察他日常对自己生活的「管理」,都只能看到,这位掌管台湾将近六%国民生产毛额的集团负责人,养生之道只有二字:「简单」。

王永在有自己的秘诀,虽然他说自己是顺其自然,“该吃就吃到饱、该睡就睡到饱”,不过,王永在每晚10点睡觉,4点准时起床打高尔夫球,王永庆在早、午两餐力求简单,早上有时一条香蕉、半片葡萄柚、一个苹果、菠萝等四、五种水果,中午喝喝牛奶加上麦片就能解决,倒是晚餐比较丰盛,有时应酬饭局、有时和家人共餐,不过,在食量上王永在可是很能节制,总是浅尝即止。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18 8年 , 国权威 杂 志 《 布 斯 》 9 美 福 曾报 道 , 在 此 ,王 永庆 的小 米店 一天 到 晚冷 冷 清清 、 门可 罗
全 世界 拥有 1 亿 美 元 以上 资 产 的 富豪 中 ,王 永 雀 。当时 , 0 由于 稻谷 加 工的 技术 很落 后 , 米里 夹有
庆 以 4 亿 美 元居 第 1 0 6位 !王 永庆从 不 名一 文的 糠 、 粒 、 石子 等 , 沙 小 买卖 双 方 都 认 为是 很 正 常 的
病 。王 永 庆勉 强 读 到 小学 毕 业 , 依 不舍 地 告 别 的米 店开 门早 、关 门晚 ,比其 他 米店校 。
小 时 以上 , 时买 随 时送 。有 时顾 客 半夜里 敲 门 , 随
小 学 毕业 那 年 ,王 永 庆 到~ 个 茶 园 当杂 工 , 他 也 总是热 情地 把 米送 到顾 客 家中 。王 永庆 还 了 当地 居 民大 多数 家庭 都 以打 工为生 , 活并 生 像 父亲 一样 开始 了辛苦 的茶 工生 涯 。祖 父在去 世 解到 , 许 前把 他 叫 到床 前说 : 你 是读 过 书 的人 , “ 希望 你 不 不 富裕 , 多 家庭还 未 到发薪 日就 已经囊 中羞 涩 。 要 有 要再 困在这 里 ,还是 立志 出门 闯天 下吧 !” 5岁 由于王 永庆 是 主动送 货 上 门 , 货到 收款 , 时碰 1
是 一 家 日本 人开 的 米 店 , 当时 日本 人 在 台湾 是 一 等 公 民 , 且这 家 米 店 开 业 时 间 又 很 长 , 民们 况 居 习惯 上 那 里 买米 , 多都 是 那 家店 的 老主 顾 。因 很


尬 。为解 决这 一 问题 , 永庆 采取 按 时送 米 , 即 公 司 。事 实上 ,王 永庆 在 作 出这个 大 胆 的决 定 之 王 不 时 收 钱 ,而 是 约 定 到 发 薪 之 日再 上 门收 钱 的办 前 ,已经进 行 了周密 的分 析研 究 。他 虚 心地 向许 法 , 决 了 即 时 收款 中 可 能 遇 到 的 问 题 , 大地 多专 家 、学 者 去讨 教 ,还 拜访 了不 少 有 名的 实业 解 极

传统客户服务——王永庆的故事

传统客户服务——王永庆的故事

【案例】
王永庆的故事
台湾的王永庆是著名的台商大王、华人首富,被誉为华人的经营之神,他一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提供比别人更多更卓越的服务。

王永庆15岁的时候在台南一个小镇上的米店里做伙计,深受掌柜的喜欢,因为只要王永庆送过米的客户都会成为米店的回头客。

他是怎样送米的呢?到顾客的家里,王永庆不是像一般伙计那样把米放下就走,而是找到米缸,先把里面的陈米倒出来,然后把米缸擦干净,把新米倒进去,再把陈米放在上面,盖上盖子。

王永庆还随身携带两大法宝:第一个法宝是一把软尺,当他给顾客送米的时候,他就量出米缸的宽度和高度,计算它的体积,从而知道这个米缸能装多少米。

第二个法宝是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客户的档案,包括人口、地址、生活习惯、对米的需求和喜好等等。

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客户资料档案。

到了晚上,其他伙计都已呼呼大睡,只有王永庆一个人在挑灯夜战,整理所有的资料,把客户资料档案转化为服务行动计划,所以经常有顾客打开门看到王永庆笑咪咪地背着一袋米站在门口说:“你们家的米快吃完了,给你送来。

”然后顾客才发现原来自己家真的快没米了。

后来,王永庆自己开了一个米店,因为他重视服务,善于经营,生意非常的好,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案例分析:
王永庆的故事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1)服务可以创造利润、赢得市场;
(2)卓越的、超值的、超满意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

通过服务来实施差异化策略,比你的对手做得更好、更多、更棒。

像雅倩化妆品一样“比女人更了解女人”,我们要比客户更了解客户,提前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培养满意忠诚客户群。

王永庆送给女儿的嫁妆_名人故事

王永庆送给女儿的嫁妆_名人故事

王永庆送给女儿的嫁妆2003年,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要嫁女的消息在岛内不胫而走。

这一次,是王永庆的三女儿王雪红与相识多年的商界才子陈文琦成婚。

台湾民众和媒体都在猜测,作为台湾首富,王永庆送给女儿的,该是一份多么风光的嫁妆?然而,令媒体和民众大跌眼镜的是,结婚当天,“抠门”的王永庆只送了女儿三样嫁妆:一个刮胡刀、一束鲜花和一个口头承诺。

王永庆对女儿说:“雪红,刮胡刀是给你老公用的,这样就不用跑理发店,省点钱;鲜花是我送给你最真诚的新婚祝福;另外,我承诺,只要你以后在学习上要花钱,多少我都给!”事后,王雪红得知,父亲送的那束鲜花,还是货比三家才买的。

王雪红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

作为台塑集团的掌门人,王永庆虽然拥有万贯家财,但他一直生活简朴,对自己抠得要命。

一条毛巾,用了20年;上班骑自行车或步行;只要不招待客人,他都在食堂和工人们一起就餐……而该花的钱,王永庆一掷千金,毫不吝惜。

四川汶川大地震,他一次捐款1亿元人民币。

王永庆送给王雪红的三样嫁妆,实则是一个睿智的企业家对女儿的期盼与冀望。

带着父亲的教诲以及对父亲的尊崇,人们看到了王永庆为人之道、经营之风在台湾新一代商界偶像王雪红身上的传承与弘扬。

在父亲的影响下,勤俭也深入到王雪红的骨髓之中。

每天早晨4点多钟,王雪红便会早起,开始5000米的长跑。

在公司的运动会上,王雪红连续多年都是女子组5000米的冠军。

而在个人生活上,王雪红一如父亲那样的简朴。

每日只是简单的餐饮;外出都是简单的正装,普通的黑色皮包;轿车已经开了十多年,还在继续用。

在与父亲全然不同的领域,王雪红建立了自己更庞大的商业帝国。

她一手创办了威盛集团,并凭借HTC(台湾宏达国际电子公司)成为台湾新首富,她更被誉为女版“乔布斯”。

今年5月24日,《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3年度全球百位女强人排行榜上,王雪红名列第46位。

2008年10月15日,91岁高龄的王永庆与世长辞,一向坚强的王雪红也不禁难忍悲痛。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出生在台北新店一个贫苦农家,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家里非常的贫困。

先后从事看茶园,卖米,经营木材生意,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台湾《天下杂志》近年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

王永庆也以54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全球顶级富人榜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

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问题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

不过,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照现在的话说,王永庆向嘉义县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

此外,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

有篇文章说,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的人默默的模仿了他这种做法,但有一种方法谁也学不到,王永庆每到一个客户家送米,就会很热情的与客户拉拉家常,问问客户最近家里的情况与需求,每到一户客户家送米就把这家人的家庭情况,有几口人,兴趣爱好都凭自己的观察或间接的问旁边的邻居打听到客户的信息,把客户那个月什么时候买的米的日期都详细的记录下来,由于对每户人家的人口数,生日、喜好都非常的熟悉,王永庆总是能准确的预料到客户家里什么时候米快吃完了,该送货上门了,给客户一种非常好的服务感觉!于是日后,久而。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台湾“经营之神”、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于美东时间15日因心肺衰竭病逝美国,享年92岁。

10月16日,台塑旗下10家上市公司同步亮灯跌停,出现“哀悼行情”,也创下台塑集团所有上市公司股价连袂跳空跌停首例。

他是前台湾首富,身家68亿美元;他的企业创建至今已50多年,他当了50多年的董事长;他被誉为台湾经济奇迹的象征。

因金融风暴赴美考察有媒体报道说,王永庆遗体昨晚通过长荣航空运送回台,家属震惊、哀戚。

王永庆因为担忧美国金融风暴对台湾的冲击,11日,他带着夫人和子女前往美国视察旗下的生产线和厂房,没想到在美东时间15日早上被送进新泽西一家医院,9点38分因心肺衰竭而过世。

由于王永庆对于台塑集团具有指标性意义,在病逝消息传出后,台塑集团旗下个股全面跌停。

生前遗愿“两岸赶快通”在得知王永庆逝世的消息后,台湾当局表示将全力协助王永庆家属处理治丧事宜。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王永庆不仅致力于企业成长,也关注环境永续与社会公义,并推崇他对于两岸关系朝向和平繁荣的真知灼见。

两个月前曾同王永庆一起吃过饭的“立委”廖正井称,王永庆一再希望两岸赶快“通”。

马英九回忆,早在十多年前,王永庆就已大声疾呼两岸关系的重要性,而在大陆捐设1万所“希望小学”的大手笔,至今也让人津津乐道。

◇故事卖米成就亿万富豪200元起家开米店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先到茶园当杂工,16岁时用父亲所借的200元开了一家米店,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

从一个贫穷的茶农之子,到企业大亨,被誉为经营之神,让我们来看看他传奇的一生。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近30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得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励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功人士励志故事:王永庆卖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王永庆卖米如今王永庆的中国台塑集团拥有1500多家子公司,资产超过百亿美元,他和中国香港的李嘉诚、马来西亚的陈必新一样,被称为世界最著名的华人巨商,可是却有许多人不知道王永庆的成功是靠着200元钱的大米生意开始的。

小编整理了王永庆卖米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起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 业 史
东山再起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的收复
为王永庆的生意发展提供了良机。王永庆的木材生意越做越 大,很快便积累了5000多万元的资本。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工业委员会推出一系列工业发
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 聚氯乙烯。王永庆又凭着超人的胆识,毅然接过这个当时无
万公吨的PVC厂起家,一路向游发展,完成垂直整合的石化供
应链,事业版图也从石化扩及电子、医疗等范畴。台塑集团被誉 为台湾经济奇迹的象征和象征,创办平民化的长庚医院,改变台
湾医疗生态并影响健保制度;王永庆还私人兴学,培养产业人才
与医界新血。王永庆也被各界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创 业 史
出身贫寒
1917年1月,王永庆出生在台北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他的父 亲王长庚是个茶农,家境十分贫寒。 童年时代的贫苦生活,磨练出了王永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 屈不挠的意志。 ‚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后必须做工谋生,也没 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 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 如果不能刻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 想,由于生活的煎熬,我才产生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 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苍对我的赐福。‛ 王永庆10岁生日那天,爷爷将他搂在怀里,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王家世世代代都以种茶为生。但是看目前的情形,靠茶为 业是没有出路的。希望你们这一辈人不要靠茶业为生,不要困在 这山谷里,最好能出去闯天下!‛ 爷爷的这番话,对王永庆日后的成长影响甚大。小学毕业后, 家中再也供不起王永庆继续上学了。于是,15岁的他告别家乡, 踏上了去嘉义的路途。
创 业 史
事业低谷
米店与碾米厂的关闭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止。王永庆拿出自己 的全部积蓄,先后开了一家砖厂和木材厂,但都因为各种原因出 师不利,大蚀其本。 1945年,王永庆怀着怅惘的心情回到了故乡。他发现,由于 粮食不足,村民们没有多余的饲料来喂养家中的鹅、鸭等家禽, 只得在野外放养。这样一来,鹅长得又慢又瘦。王永庆灵机一动, 于是买来一批瘦鹅,用包心菜外面的烂叶子和粗叶子喂鹅,留下 中间的嫩叶拿去高价卖钱。经过喂养,原来瘦得皮包骨头,只有2 斤重的鹅,两个月后,重量便达到了七八斤。 从这次经历中,王永庆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人失意时,千 万不要倒下去,要像瘦鹅一样,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只要不死, 一旦机会到来,就会迅速强大肥壮起来;二是瘦鹅之所以瘦,问 题不在鹅,而是养鹅者饲养方法不当所致。创业也是如此,企业 经营不善,问题不在员工,而在老板的管理方法不当。 于是,王永庆决定:在哪里摔倒的,就从哪里爬起来。他回 到嘉义,再次做起了木材生意,并积累了丰富的木材经营经验。
企业家与企业文化
企 业 家 与 企 业 文 化
“经营之神”王永庆
﹁ 经 营 之 神 ﹂ 王 永 庆
天下的事情,
没有清清松松、
舒舒服服让你能
获得的,凡事一
定要经过苦心追
求,才能真正明
了其中的奥妙而
有所收获。
﹁ 经 营 之 神 ﹂ 王 永 庆
关于台塑 也是世界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共有 30多家子公司和事业部,经营领域横 跨塑胶、化纤、货运、机械、医疗、 教育等行业,在美国、印尼及香港等
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几十年后的今天,王永庆所拥有的台塑集团已是台湾最 大的民营制造企业,旗下有30多家分公司和海外公司,在整
个石化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永庆也因此被人们尊称
为‚塑胶大王‛。
人 格 魅 力
毅力惊人、严于律己
王永庆毅力惊人。脚踏实地,律己甚严,对自
我要求很高。他本着‚心到、力到、功夫到,无所 不成‛的信念,认准了目标就锲而不舍全力以赴地 去实践和探索。 ‚贫寒的家境,以及在恶劣条件下的创业经验, 亦不足忧,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一己的努力‛,王
创 业 史
第一桶金
王永庆先到茶园当杂工,后来在亲友的介绍下,又到嘉义一间 米店当学徒。他暗暗下定决心:自己开一间米店,自己当老板。 第二年,他用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在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王永庆的米店冷冷清清。怎样才能 吸引更多的顾客到自己的米店来呢?经过实地考察和认真思考, 王永庆决定在改善服务态度上下功夫。硬件比不过人家,便在软 件上胜人一筹:①卖净米;②送货上门;③销售记录。 在王永庆的苦心经营下,米店生意终于红火起来,从最初的 一天卖不到12斗米,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一天就可卖出100多斗。 在小有积蓄后,王永庆又办了一家碾米厂。当时台湾是日占 区,日本人经营的米厂,技术、设备和待遇都要比中国人的米厂 优越。在王永庆的米厂隔壁,就有一家由日商福岛正夫经营的碾 米厂,他暗下决心,要通过加倍的辛勤劳动,打败福岛正夫。 几年下来,王永庆终于把福岛正夫的米厂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但此时,抗战爆发。台湾作为资源供应地,粮食买卖受到限制。 王永庆遭受了经商以来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使我年轻时就深刻体会到,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
永庆如此自况。
王永庆每天晨跑,不论风雨从不间断,每年在台塑集团员工运 动会中亲自率领企业干部跑五千公尺,虽然他个人在逾八十高龄 后开始仅鸣枪不跑步,但留下五千公尺三十六分三十秒的纪录, 成绩和毅力都相当惊人。
人 格 魅 力
生活简朴、热衷公益
王永庆生活简朴,但长年热心于慈善事业,且为善不欲人知, 对象更不分台海两岸。其创办的明志工专、长庚护专与长庚医学 院,都有免费名额供清寒原住民学生就读,除免学杂费外并且提 供膳宿与零用金,并且辅导就业。王永庆也长期透过旗下长庚医 院推动台湾器官捐赠,凡捐赠者医疗费用均有减免优惠,即使不 在长庚医院捐赠者也有丧葬补助金。此外,王永庆也捐款提供两 岸1700多位听障人士安装电子耳,近年来更捐资30亿人民币,推 动在内地兴建一万所希望小学。 2004年王永庆将持有的台塑三宝股票与股利,以双亲之名, 设立公益信托基金,从事社会慈善事业照顾弱势,并将遗产捐给 公益信托基金,希望王家不分家,子子孙孙、长长远远对社会尽 一份责任。 2008年5月12日,发生四川大地震,王永庆的公司台塑集团 为了赈灾,慷慨解囊一亿元人民币来协助四川成都与汶川等地区 的震后重建工作。
台塑集团是台湾最大的工业集团,
地设有6家海外分公司。
﹁ 经 营 之 神 ﹂ 王 永 庆
王永庆生平
全球华人富豪中,被誉为‚经营之神‛的台湾塑胶集团董事 长王永庆是一位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从一个贫 苦的农家子弟到拥有数百亿资产的巨富,王永庆的创业历程充满
了传奇色彩。
2008年,王永庆病逝美国,享寿九十二岁,各界惋惜。他终 其一生强调‚追根究底、实事求是‛态度经营企业,由年产量仅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