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物言志诗18PPT课件

合集下载

咏物诗(完整精华版) ppt课件

咏物诗(完整精华版)  ppt课件

真国色
ppt课件
23
3、分析手法
①反衬手法的运用。 写芍药的“无格”,芙蕖
的“少情”,来反衬牡丹的高 贵富丽,令人喜爱。
ppt课件
24
3、分析手法
②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唯有牡丹真国色”这句话用比 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国 色”,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 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 诸花之上。突出牡丹的高贵富丽。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pp,t课件
8
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 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ppt课件
9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
发展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
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东风:春天 美好
• 而象征侧重于象征客体和象征意义之间的相关联系,它 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点,而且这种相关联系是靠联 想去寻找的。
• B、比喻是一种形象化手法,即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化陌生为熟悉,化平俗为生动。
• 而象征却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含蓄化手法,即把具体而 形象的事物含蓄化,使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本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象征手法。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
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

咏物言志诗实用版PPT课件

咏物言志诗实用版PPT课件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①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
映日而起,顺风而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②通过白描、动静结合,写出素蝶和周围事 物的关系以及对不同情况的反应。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 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 起数伏。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
明确: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 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突出了 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最后“嘉树欲 相依”蕴含作者期盼得遇明主之意,为全诗 的主旨。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
什么是咏物诗
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歌诗合为 情而发”。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把所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或暗示自己的志向情操, 这就是咏物诗的定义。咏物诗常借物抒情或托 物言志。咏物诗的目的不在“物”,而在 “情”。“物”只是一个载体。要提高赏析咏 物诗的能力,关键是要找准“物”的特点,然 后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使物品与感情相统 一。
咏物言志类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猜猜这是谁
耳大偏能容闲事,嘴长何妨无乱词。 平生高栏苦犹乐,老死天地不谋私。
猜猜下面诗歌所咏何物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白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咏物言志诗歌鉴赏 ppt课件

咏物言志诗歌鉴赏  ppt课件
(或)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 名,却又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 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 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作了铺垫。
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
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
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
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
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
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
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
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ppt课件
4
咏物诗的特点
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 赠、赞)+物象
ppt课件
15
咏物抒怀
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
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
某种相似。或寄寓高尚的节操,
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
哀愁。如李白的《长相思(其
一)》
ppt课件
16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的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 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 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 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 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 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ppt课件 Nhomakorabea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咏物言志诗的欣赏诗ppt实用课件

咏物言志诗的欣赏诗ppt实用课件


白 云 泉
•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特点。 •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 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 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 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 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 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 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 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 意深,理趣盎然。

南国十三首
李贺

• • •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 嫁与东风不用媒。
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 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 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 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 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 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 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 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 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 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 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 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
• 鉴赏方法
• 1、“读清”全诗 •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 在品性。 •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诗歌鉴赏之题材咏物言志诗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题材咏物言志诗PPT课件
10
11
12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物言志诗
1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 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与作者所需表 达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得相似性。 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 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 气节。
2
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 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 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 趣。
21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 形象:鸟声婉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 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 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9
咏物诗常见的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 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 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 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 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明确: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 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自喻,表现 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尾联抒怀, 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 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 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情操趣味。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PPT (共52张PPT)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PPT (共52张PPT)

陈毅《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咏物诗常以所咏之物为题,可以从题目看 出所咏之物。 咏青松,题目即为《青松》;咏梅花,题为 《梅花》;咏石灰,题为《石灰吟》…… 二、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即形象分析。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 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 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 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 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好和情趣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
托物寓意,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节操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 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 “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 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表明了自 己的志向。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事物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温庭筠《更漏子》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徐再思《双调水仙 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
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 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王冕《白梅》),把梅 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

《咏物言志诗咏物诗》课件

《咏物言志诗咏物诗》课件
咏物言志诗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推 动文学的进步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 鉴和启示。
提高了文学品质
咏物言志诗注重对自然和事物的细 致描绘与感悟,有助于提升文学作 品的品质和内涵,使文学更加贴近 自然和生活。
对读者的启示
激发审美意识
丰富精神世界
咏物言志诗通过对自然和事物的赞美 与描绘,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意识, 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提高审美意识
诗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深入挖掘事物的美感 和意义,创作出更加优美、深刻的咏物言志诗。
拓展题材范围
未来的咏物言志诗可以尝试拓展题材范围,从自然景物到 社会现象,从个体情感到群体诉求,让诗歌更加贴近时代 、贴近生活。
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诗人交流,借鉴和吸收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诗歌元素,推动咏物言志诗走向世界舞台,为全 球诗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详细描述
在创作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将物象的特征和情感 表现得更加鲜明、具体。同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贴切、自然,不要过于生硬或
牵强附会。
06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总结咏物言志诗的特点与价值
特点
咏物言志诗以描绘事物为主,通过细 腻的笔触展现事物的形态、色彩、质 地等特征,同时融入诗人对事物的情 感和评价,表达出诗人的志向和情感 。
阅读咏物言志诗能够让读者在繁忙的 生活中得到片刻宁静,丰富他们的精 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品格 。
启迪人生智慧
咏物言志诗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 理和智慧,能够启迪读者的心灵,引 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
对社会的价值
传承文化价值观

《咏物言志诗》课件

《咏物言志诗》课件

晚唐李商隐《无题》
总结词
李商隐的《无题》以爱情为主题,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详细描述
《无题》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
短暂的感慨。
05 咏物言志诗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的启示与影响
传承文化
《咏物言志诗》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咏物言志诗的定义与特点 • 咏物言志诗的创作手法 •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 • 咏物言志诗的代表作品与诗人 • 咏物言志诗的影响与价值
01 咏物言志诗的定义与诗人内 心情感和志向的诗歌。
定义解释
这类诗歌通常以自然界或生活中 的具体事物为对象,通过细致入 微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情感世 界和人生追求。
理解诗人情感表达
总结词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是鉴赏咏物言志诗的关键。
详细描述
咏物言志诗中,诗人常常借助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在鉴赏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其 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总结词
体会诗歌的艺术美,是鉴赏咏物言志诗的重要环节。
象征手法
总结词
通过象征性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某种意义或情感。
详细描述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在欣赏诗作的同时, 能够领悟到象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对比手法
总结词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形象来突出表达 某种意义或情感。
详细描述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相反或相对的 事物或形象进行比较,使得读者在欣 赏诗作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 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契合点
少年得志, 老来沉沦失意
诗人处境:诗人年轻时怀有远大抱负, 17岁中进士,后在牛李两 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 潦倒终身。“一生襟抱未曾开。”
所言之志: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秋柳之衰,构成强烈
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
8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手法—知感 情
.
11
1、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
温 馨
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 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2、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想等的
提 示
差异,故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 异。 3、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
言之志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虞世南原是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 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②緌:是古 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 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问:本诗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
1
答案: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只 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饮着清露,蝉声 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诗人用蝉自 比,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 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 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外在特征: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
(环境特点) “乐游春苑”、“舞筵”,
春之柳的繁盛。
“清秋”、“斜阳”、“秋蝉” , 一派凄凉,秋之柳的稀疏衰落。
.
7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由物
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
4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 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 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 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 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 ,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
10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 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
4、关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为基本手法,并常用借 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描写(环 境烘托)手法。
.
5
柳 李商隐②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青年时 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 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 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 倦的幕府生涯。
.
6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
2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 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 感情的诗歌。
以物象为题,如《小松》、《蝉》
形式标志 咏(题、赠、赞)+物象,如《咏梅》、《咏柳》
.
3
判断下列哪首是咏物诗
余杭四月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对比、拟人 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
9
二、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
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 其“神似”。 3、手法: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借物喻 人。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