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说话评课稿
《让心灵说话》教学设计

《让心灵说话》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让心灵说话》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老师:同学们有抽过奖吗?都抽到什么奖了?现在想不想再抽?哇!看着同学们渴望的眼神,我们马上开始抽奖活动吧!看!这是抽奖盒,我们来请一些同学上来抽“大奖”。
老师:指名(2人)谁愿意上来?抽奖前,我想先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学生1:我现在心里在想,我会不会抽中大奖呢?是谢谢惠顾还是精致的小礼品,我很期待。
学生1:抽中“做一个胜利的手势”,示范表演。
(鼓掌)师:现在你已经抽完奖了,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了?学生1:虽然抽不中什么大奖,但我感觉到很开心,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的欢笑。
老师:大家快乐,我也快乐。
(掌声鼓励)老师:那位同学再来试一试。
(选一位女同学)老师:老师想再来采访采访你,你现在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了?学生2:希望我能抽中一个奖品,即使不是什么大的奖品,我也会很开心。
学生2:抽中一支圆珠笔。
老师:你现在抽中奖品,心里在想些什么了?学生2:很开心,能抽中一支圆珠笔我是很幸运的,但我知道人生的理想不是靠抽奖获得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来争取。
老师:那其他同学,老师想问:刚才他们两位同学在抽奖的时候,你们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了?学生1:看到他们有机会抽奖,我的心也痒痒的,期待自己也能抽到大奖。
学生2:我心里在想:“他们会抽到大奖,还是其他什么奖品了?我非常期待。
”老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所想的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想法、情绪和感受。
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下来的写作手法就是心理描写(板书)。
老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灵,让心灵说话(板书课题),一起学习怎样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写作方法指导赏析课文片段,初步感知心理活动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过渡)老师:还记得《灰椋鸟》这篇文章吗?1.出示课文片段一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初中作文指导:让心灵说话——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指导PPT优秀课件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
声的话。在内心独白前可加“想”, “心里说”等词语。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 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 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 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 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 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 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 啊!”
放假了,真好!
例文三:
我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往日里 温馨的灯火夜景,此刻看来却是那么的 刺目。星星隐匿了身影,只有弯弯的新 月孤独地挂在树梢。回到宿舍,躲到床 上,清冷的月光从窗户泻了进来,心中 无比凄凉。我呆望着屋顶,渐渐地视线 模糊了:难道小学到现在八年的友谊就 这样结束了?
例文三:
我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往日里 温馨的灯火夜景,此刻看来却是那么的 刺目。星星隐匿了身影,只有弯弯的新 月孤独地挂在树梢。回到宿舍,躲到床 上,清冷的月光从窗户泻了进来,心中 无比凄凉。我呆望着屋顶,渐渐地视线 模糊了:难道小学到现在八年的友谊就 这样结束了?
例文四:
此刻,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我的课桌上。 我用有点颤抖的手轻轻掀起它的一角,一个鲜 红的“4”剑一般刺向我的双眼,身体立刻触 电似的一抖,试卷又合上了。“管他呢,横竖 是要知道的!”一咬牙,我把手伸到了试卷底 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醒目的分 数呈现在我眼前──84!“喔,总算虚惊一 场。”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放假了,真好!
例文二:
夜已深了,这是一个雨后的夜晚。终于放 假了!我静静地站在窗下,默默望着窗外的新 月,一切都显得那么温柔与闲适。伴着耳边悠 扬的旋律,我仿佛是长了翅膀的精灵,飞越千 山万水,飞越关山叠嶂。我似乎站在了黄果树 的飞瀑前,月正当空,飞溅的水珠,重叠的山 石,在月光下格外神秘与圣洁。我好象来到了 玉门关口,听远处悠扬的箫声若断若续,还有 梅花的暗香与山风的清凉 ……
让心灵说话 教学反思

《让心灵说话》习作教学反思在本次作文教学公开课活动中,我执教了《让心灵说话》的心理描写习作指导。
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我们总希望学生笔下刻画的人物能“形神兼备”,学生大都能正确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使人物具有“形”,却较少运用心理描写使人物具有“神”。
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缺乏立体感,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像《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都是心理描写的优秀范例。
因此,我结合几篇心理描写比较突出的课文,设计了这堂习作指导课。
一、我用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范例,引导学生赏析、评价、对比,让学生首先明白一段出色的心理描写应该具备真实、具体、细腻等特点。
真实的心理展示,既缓解了开课紧张的气氛,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范文引路,在范文中发现、归纳。
教学不是空穴来风,作文教学更是如此。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质资源。
所以,我从旧知入手,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心理描写片段,并帮助学生归纳出内心独白,梦幻描绘,景物衬托三种比较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
三、拓展练习,在拓展中巩固、提升。
按照习作教学“缓坡度、降难度”的要求,我把同一个心理片段放在三种不同的习作方法之后,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
让学生明白相同的心理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来刻画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四、动手练笔,在练笔中完成习作方法的迁移运用。
读百篇不如写一篇,在这个环节里,我为学生创设了四种情景,任选一条运用所学方法当堂进行人物心理描写。
写出你的欢乐与喜悦、愁苦与烦闷、失落与茫然……在稍后的成果展示中,学生就是把当堂所学方法灵活运用,真实具体细腻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堂课上下来,总觉得还有很多缺憾的地方。
比如在让学生说一说的环节,虽然降低了难度,缓了坡度,但是还不够,对学生习作方法指导的同时,更要对习作的内容进行指导,该班学生语文功底好,语言积累丰富,说的环节就这样过了,如果是语文底子薄的学生就无话可说了。
《让心灵说话》教学设计

让心灵说话——心理描写片段写作指导教学设计板芙镇广福小学梁乐君【内容简析】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
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设计理念】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途径。
尤其是六年级,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即先根据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进行专项训练,在一系列专项训练后再进行综合训练。
在一课时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主张进行作文片段训练,经过一系列专项训练后再逐步增强综合写作能力。
因此,本课时选择心理描写进行片段训练,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横向比较,通过对心理描写知识的感悟、借鉴与仿写及创造与拓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能运用心理描写方法来口头说话、书面作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写作能力。
2.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写作方法并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3.能留心观察生活,品味生活,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揣摩人物的心理。
懂得心理活动描写就是要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并运用心理描写进行写作。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运用“内心独白”的描写方法准确、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抽奖箱、奖品。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1.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广阔的是什么?(引出“人的心灵”)2.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尝试一下打开心扉,让心灵说话。
3. 板书,齐读课题。
二、品读词语,积累词汇。
1. 这几组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忧心忡忡疑惑不解一头雾水百思不解欣喜若狂满心欢喜心满意足欲哭无泪伤心不已后悔不已2. 你能挑选其中一个词语来说说你现在的心情吗?3. 老师这种紧张的心情写了下来,大家一起来看看老师写的这段话。
让心灵说话----心理活动描写

教学步骤
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及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2分钟
回顾旧知,“豆芽菜作文”如何升格为“白杨树作文”?抓住其中的“细节”二字导入新课,并明确本节课学习细节描写中的心理描写。
回顾旧知,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入学习状态
二
明确目标
1分钟
掌握心理描写的几种技巧,并运用到习作中去。(全班齐读)
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
三
探寻方法
四
当堂检测
10分钟
1.三看视频细雕琢,测一测学生掌握方法了吗?
2.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检测是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
五
小结作业
2分钟
1.小结:学生谈收获。
2.布置作业: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修改上一篇作文,下节课分享成果。
课后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30分钟
播放视频内容为: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学生听到被退学时的片段。
1.一看视频初印象,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落实学习目标第1点)
2.二看视频再回首,学生写一写看到了什么?(学习3种方法,进行3次练习,落实学习目标第2点。)
例1: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都德《最后一课》
课题
让心灵说话——心理活动描写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习作中去。
学情分析
所教班级共48位学生,大部分学生写作基础较差,写记叙文只能把故事写完整,基本不会进行细节描写,更不懂如何进行心理描写,所以全面细致地进行心理描写方法的教授十分必要。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让心灵说话-写作指导课

让心灵说话——叙事作文如何表现人物心理作文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的:1 、掌握刻画人物心理的几种方法。
2 、培养细腻地再现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四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2.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应用。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教学方法:示范和练习结合。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以学生实际考试最发愁作文导入。
二、明确什么是心理描写及其作用:三、想一想:这样写好不好?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
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
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修改后:讲台上,老师正在发批改好的语文试卷。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音乐,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
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打了一个小时的游戏。
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能动弹,不能呼吸。
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
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
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
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
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四、赏一赏:(逐段赏析,分析方法)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
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打了一个小时的游戏。
六年级上册《用心灵去倾听》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用心灵去倾听》评课稿六年级上册《用心灵去倾听》评课稿六年级上册《用心灵去倾听》评课稿1听了吴老师执教的《用心灵去倾听》一课受益匪浅: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课堂一开始吴老师就以“单元主题”导入新课,接着以“课前提示”为切入点引入全文的学习。
直奔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
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
在这堂课中,老师紧扣“倾听”一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把苏珊和我之间发生的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品味哪些语句令人感动。
让学生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品味苏珊对“我”那母亲般的关爱。
进而理解“我”心中的苏珊像母亲,苏珊心中的我似儿子。
苏珊是用爱心在倾听,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
二、小组合作,有序高效整堂课上,老师从头到尾都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以组汇报。
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小组活动组织井然有序,没有流于形式,效果明显。
真正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非常适合高年级的教学。
六年级上册《用心灵去倾听》评课稿2从来没有读过此篇文章,可是一节课下来,感觉自己在吴老师的带领下,虽然还是没有完整读完,可是感觉自己把文章理解的尤为深刻。
下面是我的一点感触。
一、问题设计极具层次性,环环相扣。
从你理解的“问讯处”开始,将学生的思维进行围绕拓展,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之后提问当我的时候,苏珊;以及因为苏珊帮助我,我把苏珊当成了?;为什么是第二个母亲?他们见过面没?为什么未曾谋面却如此亲密?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只要紧随老师思路的,肯定能够感受到老师问题设计的巧妙,感受到思维的连续性。
二、小组合作扎实有效,真正做到个悟组谈班析。
三、课堂适时再现当时情景以及再现当时任务心理活动,为学生理解奠基。
让心灵说话

心明眼亮评例文
要上录播课了,我的心情很复杂,明天要上作文课,不知大家表现如何,他 们会喜欢这堂课吗?能上这堂录播课,有这样一个在网上和大家学习交流的 机会,我很高兴;可又担心,这堂课能上好吗?左思右想,最后我还是有了 信心。
这是三月边城透着丝丝寒意的初春天气。窗外的积雪还未熔化,路 边的风景树在一丝清冷的风中瑟瑟发抖,光秃秃的枝桠斜刺向天空, 我的心不由得打了个冷颤,即将上录播课了,心情突然间起起伏伏, 难以言说。恍惚间我已走进了课堂,面对着一双双充满好奇和渴望的 眼睛。此次录播课,我收获的,将会是同学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一 段段真挚的心语吗?在即将走入课堂的那一瞬,我不禁思绪万千:能 和同行们进行交流,能和我的孩子们合作,我是幸运的,可是这堂课 我能上好吗?我的孩子们会怯场吗?这堂课该不会变成我的“独角戏” 吧?望着那高远的天空,心渐渐淡定:要相信孩子们,他们一定会和 我一起努力的,是的,一定会的!
心理世界如天空,变幻多彩妙无穷。 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独白胸臆抒。 神态动作现心声,细腻真实众口称。 梦幻想象若齐到,神游万里显高妙。
心有灵韵生佳作
还记得与父母那次激烈的冲撞吗? 还记得与老师那次倾心的交谈吗? 还记得春日里结伴郊游的欢乐吗? 还记得夏夜里独自在家的感受吗? …… 成长的历程是丰富多彩的, 希望同学们写出你的欢乐与喜悦、馨香 与甘甜、愁苦与烦闷、失落与茫然……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经常会选择一些明 朗的景色来烘托喜悦之 情,借一些苍凉的景物 来渲染悲伤之情。
心领神会摹内心
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仰望夜空,渐 渐地,视线模糊了:难道小学到现在多年的友谊 就这样结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心灵说话评课稿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始阶段,引导孩子们留心观察,乐于写,敢于写,是我们训练的目的。
可是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比较空洞,没血没肉,只有主干,没有添枝加叶的成分。
写出来的人物往往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如: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笑就有两酒窝……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这就是说,人都是具有个性的。
学生在写文章时,要准确地表现出人的个性特点。
那么怎样将人物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呢?
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展开深入细致的描写。
在教研室张琦老师,以及我校吕萍老师的指导下,我校中年级作文教学着重开展“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专题研究。
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直接揭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活动的一种方法。
深刻、生动的心理描写,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开掘文章的思想,深化文章的主题。
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心理描写能展示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使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心理描写的方法有:内心独白法,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用梦幻和联想巧妙地发出心灵的呼唤,用景物自然地折射内心的感受。
前期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设计开展了人物内心独白的训练。
通过创设情境:试卷发下来了,老师请我去办公室,要开家长会
了等等,指导学生写好人物自己的内心独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今天邓老师的这节课我们的着力点定位在对他人心理活动的揣测和猜想。
他人的心理活动我们不是凭空猜想,而是有依据的猜测,有了依据这个猜测就不会偏离描写对象的内心世界。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他人的神态、语言、动作从而揣测他人的内心世界。
在此基础之上,邓老师重锤重击具体指导如何把这种有依据的揣测,猜想写的丰富,写的生动,写的具体,写的具有情境感和画面感。
这也就是这节课学生的能力生长点。
众所邓知,作文教学是一个弹性的教学,他不可能整齐划一的让所有学生都达到这一定位,老师们可能觉得这个定位是不是很高,但是作文教学作为一个弹性教学,我们可以把这一教学目标作为我们的理想和愿望,也是在我们的指导下学生够一够能够达到的要求。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在这节课上都达到这一目标,但这也是我们老师今后指导学生去努力的方向。
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看法:
一、巧架桥梁,在悬念中起步
作文是学生头疼的事情,“咬着笔杆愁眉苦脸”,“看着题目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这样的情形在作文课堂并不少见。
但令人惊奇的是,邓老师的作文课堂中不但没有这样的情形,相反我们看见学生的是他们愿意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
我想,这一切“反常”的表现,应该是源于邓老师巧妙地导入,为学生的学习架起了一座心灵桥梁。
上课前,邓老师特意创造情景“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让学生
猜一猜是什么礼物,很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人的心理活动。
同时告诉学生礼物有毛的、是活的,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运用内心独白的的方式描写自己的内心活动,既和我们前一阶段的研究相衔接又为接下来对他人内心的揣测埋下伏笔。
自然导入本节课教学重点内容,教学无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巧设过程,在灵动演绎中铺展
邓老师请了2名学生上台来摸礼物,巧妙地设计和学生的对话,引导台下的学生关注台上学生的神态、语言、动作,从而揣测他人的内心活动。
邓老师目的其实是让学生明白:他人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是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展现的。
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就有本可依。
纵观整个环节,我们可以这样说:方法是在学生的自主思考中、在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指点中不知不觉掌握的,既轻松又有效。
3、巧作点评,在肯定鼓励中升华
教师好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还能引领学生、提升学生。
作文,需要的是语言,所以邓老师的评价,尤其注重对学生语言的提升。
比如本堂课,邓老师十分注重学生和自己语言中表现心理活动的一些关键词,如“小心翼翼”、“失望”等,课堂上,学生的心是活跃的,情是真挚的,但由于平时的积累不够,或一时不能联想,尤其是中等偏下的学生,想说却无法说,说不明,此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习作时运用语言,使描写更具体。
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今后同类题材的写作奠定基础。
智慧的教师能创造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能培养智慧的学生。
在邓老师的作文课中,处处显示着教师的智慧: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关注了学生的起点和发展。
在接下来的作文教学研究中,我校还会开展,怎样用梦幻和联想巧妙地发出心灵的呼唤,用景物自然地折射内心的感受。
真真正正,扎扎实实的做到让心灵说话。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这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作文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指导的地方,我们应把它进行一个细分,分得很细,很清,这样我们每一节作文课的目标和要求清晰了,学生才能在我们的指导下,作文的能力一点一滴的堆积起来,长此以往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比较优秀的作文能力的呈现。
也会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渐渐爱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