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第四周《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创作背景:《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巴女谣》唐代:于鹄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杨氏之子》南北朝:刘义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古诗词鉴赏《小儿垂钓》

古诗词鉴赏《小儿垂钓》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创作背景本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古诗小儿垂钓

古诗小儿垂钓古诗小儿垂钓《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3、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5、苔:苔藓植物。
6、借问:向人打听。
7、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8、应:回应,答应。
9、映:遮映译文: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小儿垂钓的意思_小儿垂钓诗意

小儿垂钓的意思_小儿垂钓诗意导读: 小儿垂钓的意思_小儿垂钓诗意《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原文: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2、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3、借问:向人打听。
4、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诗意: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着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古诗小儿垂钓

古诗小儿垂钓古诗小儿垂钓《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3、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5、苔:苔藓植物。
6、借问:向人打听。
7、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8、应:回应,答应。
9、映:遮映译文: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

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欢迎阅读。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
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是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
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非常浓,现仅存七绝4首。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小儿垂钓古诗

péng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zhāoshǒu,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ú yìng rén.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zhāoshǒu,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ú yìng rén.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péng
chuí
蓬头
垂钓
yì ng
侧坐
cè
映
小儿垂钓
小 儿 垂 钓
小儿垂钓
岳阳小学肖ຫໍສະໝຸດ 珩胡令能pú唐朝诗人,是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
guō wǎn pén gāng jiǎo
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péng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小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句意: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
侧坐莓苔草映身。
映:掩映
句意:他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的身子。
路人借问遥招手,
借问:向人打听。
遥:远远地。
句意: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远远地就招招手,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用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仅仅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出了小孩子钓鱼的认 真专注。
路人借问,小孩子招手不应的动作 神态。
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和机灵礼貌。
全诗平易自然,生动地刻画出小孩天真专 注的神态,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学垂钓小孩的喜 欢。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乡村儿童在 河边学钓鱼 的情景。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钓鱼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 塘边学钓鱼。
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斜着身子坐着
莓苔:生长在河边的野草
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儿童天真淳朴的 形象,表现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钓鱼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莆田(今福建莆田 县)人,唐代诗人,生活于 贞元、元和年间(785~820)。 他家境贫困,年轻时以修补 锅碗盆缸为生,被人称为 “胡钉铰”。他为人聪明, 勤奋好学。他善于吟诗,但 不愿涉及官场,后在家乡隐 居。其诗生活气息浓郁,自 然真切。
映:掩映 他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 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 借问:向人打听 遥:远远地
过路的行人向他打听道路, 小孩远远地招了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应:应答
怕鱼儿受到惊吓逃跑, 他不敢马上回答。
小孩子学钓鱼的姿势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