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生产布局
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以食为天〞,粮食平安始终是国家和经济平安的底线[1]。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平安和社会稳定[2]。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和外销量均居全国首位。
但与兴旺国家相比,河南省小麦在产量、品质、种植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小麦的种植效益和加工水平,带动河南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开展。
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我国粮食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高质量开展是转变农业开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所在。
1开展现状河南省位于华北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
河南省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籽粒灌浆期短的特点。
河南省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为主,小麦和玉米轮作,对早熟性要求较高。
1.1总产实现稳定增长自2012年以来,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40万hm2以上,2018年到达574万hm2,占全国小麦面积的25%,稳居全国首位。
河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6年小麦年产量逾3500万t的省份,2020年河南小麦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到达3753.13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5%,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表1〕。
河南省小麦总产量从2012年的3223.07万t增长到2020年的3753.13万t,增长了16.8%,年均涨幅1.8%,实现了稳定增长。
1.2小麦单产水平持续提高随着一大批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落实,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快速提高。
2020年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到达6.61t/hm2,居国内各小麦生产省份小麦单产的首位。
2021年修武县小麦高产示范田小麦产量到达了13.47t/hm2,较全国小麦单产纪录〔12.85t/hm2〕增加0.62t/hm2,刷新了全国小麦高产纪录。
1.3优良小麦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河南省小麦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品种创新带来的单产提高,品种对小麦增产的奉献率达45%以上。
华北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布局

华北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布局华北区是我国小麦、杂粮的集中产区。
小麦是本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已是本区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发展最快的粮食作物。
1990年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种植总面积29.8%,占本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9.6%。
山东、河北两省种植最多,分别占全区小麦种植面积45%和27%,其次是山西和内蒙古。
本区小麦分布大致以长城为界,此界以南为冬小麦,以北为春小麦。
全区以冬小麦为主,春小麦约占小麦种植面积10%左右。
鲁西、鲁中和胶东半岛的潍坊、临沂、荷泽、烟台地区。
冀中南的保定、石家庄、邯郸地区,晋南的运城、临汾地区,水源比较丰富,土壤肥沃,热量充足,历来有种植小麦的传统和丰富的麦田管理经验,是冬小麦种植最为集中的高产区。
内蒙古和晋冀两省的北部山区则主要种植春小麦。
近年来,由于良种春小麦的引进,产量高而稳定,正在大力推广。
玉米、谷子、高粱、薯类是本区重要的杂粮作物。
玉米在本区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
1990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7%,除晋冀两省北部高寒地区种植较少外,其它地区分布普遍。
但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和玉米喜水怕旱、喜温怕冷的习性密切相关。
山东、河北两省种植最多,1990年分别占本区玉米种植面积38.5%和32.6%。
玉米是喜水肥、产量高的粮食作物,同时又适于配合轮作而提高复种,所以扩大玉米种植,对促进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谷子和高粱仅次于小麦和玉米,也是本区重要的粮食作物。
谷子耐旱、耐瘠,在较干旱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种植最为普遍。
高粱具有抗涝、抗旱、抗盐碱、耐瘠薄的特点,而抗涝能力超过所有旱作作物,是低洼易涝地区的“铁杆庄稼”。
在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易涝易旱、盐碱地较多的地方均有种植。
薯类有甘薯和马铃薯之分,甘薯性喜温暖,马铃薯适宜生长在凉爽地区。
本区甘薯分布普遍,长城以南地区栽培广泛,而以鲁中南和胶东地良,冀中南、晋中南最为集中。
中国适合种植的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因此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以下是中国适合种植的地区及其特点的详细介绍: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之一,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特别适合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
此外,东北的畜牧业也很发达,主要饲养牛、羊、猪等。
黄淮海平原:黄淮海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地处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气候温和,降雨量适中,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稻米产区之一,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适合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农作物。
此外,该地区的渔业和养殖业也很发达。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
此外,四川的茶叶、柑橘等特色农产品也很有名。
江南地区: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等。
此外,江南地区的林业和渔业也很发达。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气候炎热湿润,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花生、甘蔗等。
此外,华南地区的水果和花卉也很有名。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烟草等。
此外,西南地区的林业和药材种植也很发达。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但也有一些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等。
此外,西北地区的畜牧业也很发达。
除了以上地区外,中国还有一些其他适合种植的地区,如福建的茶叶产区、湖南的烟草产区、新疆的棉花产区等。
这些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种植相应的农作物。
总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农业特色和优势,通过合理的农业规划和布局,可以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潜力,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2023年小麦产业布局:优良品种成为小麦生产关键

2022年小麦产业布局:优良品种成为小麦生产关键网讯,我国小麦种植技术持续上升,2022年小麦产业进展稳定。
当下,我国小麦产业为适应消费升级需要,政策大力推动小麦产业经济高质量进展,提高小麦产品供应质量和流通效率,更好地满意人民对小麦产品需求。
以下对2022年小麦产业布局分析。
2022年中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911.4公斤/公顷,除了2022年小麦单产有所下降外,2022-2022年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基本上呈现渐渐上涨的走势。
2022年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小幅下降,单位面积产量达5810.6公斤/公顷,同比下降1.7%。
2022-2027年中国小麦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询问报告估计2022年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将靠近6000公斤/公顷。
按播种季节分,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
从小麦的品质来看,一般春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冬小麦,但是由于春小麦的容重和出粉率都低于冬小麦,因此冬小麦的种植范围更广泛。
小麦按皮色的不同,可分为白皮小麦和红皮小麦两种。
白皮小麦呈黄色或乳白色,皮薄,胚乳含量多,出粉率较高;红皮小麦呈深红色或红褐色,皮较厚,胚乳含量少,出粉率较低。
现从两大供需格局来分析2022年小麦产业布局。
1、我国小麦产量稳定且供应充分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国之一。
2022年,中国的小麦产量在欧盟之后排名其次,估量产量约为 1.369亿吨,而欧盟为1.384亿吨。
依据种植季节划分,小麦品种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一般为春播秋收模式,播种时间集中在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大约7月中下旬开头收获;冬小麦一般在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收割。
冬小麦约占中国小麦总产量的95%,超过 75%的作物产自华北平原五个省。
虽然大部分作物生长在华北平原,但中国西部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和西南地区也生产冬小麦。
北部和西部地区种植了少量春小麦。
自2022年以来小麦的总体产量及单产稳步提升。
2022/23国内小麦供应相对充分,农业部门乐观克服去年秋季严峻汛情,努力把冬小麦面积稳定在3.36亿亩,而且加大了用种数量,确保出苗率,今春又在西北地区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2022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
中国小麦产量、消费量、播种面积、库存量、进出口情况及价格走势分析

中国小麦产量、消费量、播种面积、库存量、进出口情况及价格走势分析一、市场供需现状小麦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
在我国,小麦是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全球第一大小麦生产国。
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3亿吨,消费量为1.28亿吨,进口量400万吨,出口量110万吨。
进口占消费比3.1%,进口依赖度低。
下游消费主要是制粉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种用消费等。
2019年我国小麦消费结构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1、需求:我国小麦需求稳定在1.2亿吨左右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小麦粉行业市场竞争模式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需求方面,我国小麦消费趋于平稳。
2011-2019年,我国每年的小麦消费稳定在1.2亿吨左右,2019年中国小麦生产1.33亿吨,消费1.28亿吨,需求小于供给。
从小麦消费结构来看,小麦主要用于制粉、饲用、工业消费以及种用消费,占比分别为75%、12%、8%和5%。
2008-2019年小麦消费走势图(百万吨)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供给:国内条锈病&欧洲疫情,供给端趋紧确定性较强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永久基本农田”概念,“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形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
截至2017年下半年,我国永久基本农田基本划定完成,全国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46亿亩。
由于小麦最低收购价的下调,麦农种植积极性降低,小麦播种面积2016年达到2469.60万公顷的高点后迎来3年连降,随着各地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等措施推进,2019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2372.70万公顷,为过去10年新低。
2008-2019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走势图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08-2019年小麦产量走势图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产量方面,由于育种、种植技术不断升级,小麦单产屡创新高,呈上升趋势。
我国小麦最新单产为5.48吨/公顷,仅低于欧盟的5.78吨/公顷,大幅领先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小麦主产国,未来一段时间或将以稳定维持为主。
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

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引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而小麦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病虫害的威胁和品种更新的需求。
因此,建设一座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本规划将详细介绍基地的规模和布局、设施和设备、种植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基地的规模和布局:1.规模:建设一座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通过规模化的种植,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产量和质量。
2.布局:基地将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布局,包括主要种植区、管理区和办公区。
主要种植区占地8000亩,其中80%用于品种繁育,20%用于健康种子生产。
管理区占地1000亩,包括实验室、育种室、仓库、养殖区等;办公区占地200亩,包括办公楼、员工宿舍等。
二、设施和设备:1.种植设施:建设标准化的大棚和温室,用于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
2.实验室设备:包括生物化学分析仪器、DNA测序仪、显微镜等,在品种选育和遗传分析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3.育种室设备:设有恒温恒湿箱、培养箱等,用于种子的贮藏和培养,确保品种的保存和繁育。
4.养殖设备:用于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如喷雾器、灌溉系统等。
三、种植和管理:1.品种选育: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小麦优良品种,如强抗性品种、高产量品种等,通过育种实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
2.病虫害控制:采用综合措施,包括合理轮作、化学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减少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施肥管理: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确保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供给。
4.灌溉管理: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
5.田间管理:按照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包括杂草防控、定期病虫害检测等,确保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品质。
结语:通过建设一座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为小麦品种的更新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目标通过合理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现农产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原则1. 分区布局: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形成专业化生产和产业集群。
2.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地的特色资源,促进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3. 产业协同:在区域内建立健全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4. 市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合理调整农产品区域布局,精准匹配需要。
布局规划根据以上原则,提出以下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方案:1. 东北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为主,以大豆、玉米、水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2. 华北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为主,以小麦、玉米、苹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3. 华中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为主,以水稻、油菜、柑橘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4. 华南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广东、福建、海南等地为主,以稻米、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5. 西南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主,以茶叶、烤烟、花卉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6. 西北优势农产品区域:主要以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为主,以玉米、小麦、苹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
实施措施1. 完善农业支撑政策,提供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优势农产品区域。
2.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3. 加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建设,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4.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5. 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小麦优势区域布局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总产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小麦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需求不断增加,建立小麦优势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2003年,农业部实施了《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对于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促进专用小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政策扶持、行政推动、科技支撑和产业引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小麦优势区域逐步形成,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小麦品质明显改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一)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和行政推动,我国小麦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面积恢复增加。
1998-2004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连续7年下滑,由1997年的4.5亿亩下降到3.2亿亩,面积减少了1.3亿亩,减幅28.1%。
2005-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有所恢复,由2004年的3.2亿亩恢复到2007年的3.6亿亩,增加0.3亿亩,增幅达9.7%。
二是单产连创新高。
2004-2007年我国小麦亩产分别达到283.5公斤、285.0公斤、303.3公斤和307.2公斤,连续4年超过1997年273.5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走出了多年徘徊的局面,连年突破300公斤大关。
三是总产持续增长。
2007年我国小麦总产10929.8万吨,比2003年增加2281万吨,增幅26.4%,实现连续4年增产,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总产水平,在面积减少1亿亩的情况下,再次超过1亿吨。
(二)优势区域逐步形成。
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的引导下,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三大优质专用小麦产区逐步形成,且各具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中国小麦生产以及消费对国际粮食论文题目贸易的影响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地理学生姓名蔡世清所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所在班级国贸1084学号200811541401上课日期中国小麦生产以及消费对国际粮食贸易的影响国贸1084班蔡世清 200811541401摘要小麦在世界农产品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以及消费大国,一旦在供求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国际小麦贸易的稳定性。
立足国际环境,放眼未来是中国小麦生产的最好出路。
不断提高生产技术与工艺才能增加产量,满足国内需求,争取出口。
关键词中国小麦生产消费影响1.世界小麦生产与供给基本情况小麦是禾谷类作物中抗寒能力较强的越冬作物,具有一定的耐旱和耐盐碱能力。
因此小麦分布全国各地,主要种植在北纬25°~55°和南纬25°~40°的温带地区。
主要分为五个带:一是西起西欧平原,向东经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到西伯利亚平原南部;二是北起中国的东北平原,向南,向南经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到长江中下游中下游平原;三是西起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土耳其、伊朗到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四是北美大平原,即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南部;五是西起南非,向东经澳大亚西南部、东南部到南美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在世界小麦产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区域。
这三大区域的小麦播种面积分别占世界小麦播种面积的32.66%、18.57%、36.41%1。
世界五大小麦生产国分别是中国、美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小麦出口则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
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独联体、东欧国家和中国2。
世界粮食的生产结构中,小麦产量的比重逐步上升,并在1992年以前一直处于三大粮食作物的首位。
目前世界小麦总需求达六亿顿左右,据FAO预测,到2015年、2020年、2030年全球小麦总需求分别达7.48亿吨、7.75亿吨和8.58亿吨3。
2.中国的小麦产区及其生产特点2.1中国小麦主要集中于黄淮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一带。
分布图如下:图片来源:/wz/gq/jgnr.asp?ArticleID=271606 1、黄淮海小麦优势区该区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
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2于志达.国际贸易地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积355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5040万亩,生产条件较好,单产水平较高。
是我国发展优质弱筋小麦的适宜地区之一4。
2、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该区包括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以及河南南部,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
该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地势低平,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有机质含量1%左右,耕地面积15698万亩。
3、西南小麦优势区该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市),以冬小麦为主。
该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100毫米;地势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相间分布,海拔300-2500米;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水稻土为主,耕地面积28288万亩。
生态类型多样,以生产中筋小麦为主,兼顾弱筋小麦。
4、西北小麦优势区该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全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区,冬春麦皆有种植。
该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降水量50-250毫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地势复杂,有高原、盆地、沙漠,土壤以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为主,耕地面积19200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5970万亩。
适宜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
5、东北小麦优势区4未知.小麦优势布局规划.2009-7-14./wz/gq/jgnr.asp?ArticleID=271606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全部及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硬红春小麦产区。
该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年降水量450-650毫米,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以黑土和草甸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多在3%-6%;耕地面积34435万亩,适宜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
2.2中国小麦的发展现状1、生产力稳步提升2、优势区域逐步形成。
3、小麦品质明显改善。
4、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3中国小麦生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小麦生产大国,即便如此,小麦仍然常常供不应求,2002年中国小麦供给总量为9537万吨,其中制粉消费7680万吨;2003年小麦供给总量为9255万吨,其中制粉7692万吨5中国的小麦进口长期以来占世界小麦进口比重很大,1989年最高时为13%6。
The future role of China in world wheat markets is a compelling and important issue for producers in the Northern Plains. Some analysts have estimated that China will continue to demand large quantities of imported wheat. Others have forecast that China will gradually move to a position where domestic supply will meet the nation's demand for wheat. China's net imports of grain decreased steadily between 1989 and 1993. Moreover, despite large imports in 1994 and 1995, China has had an overall agricultural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most of the 1990s. In contrast, other economists continue to argue that China will remain a large importer of grain, including wheat. empirically sound basis for assessing the future growth of China's wheat supply, demand, and trade needs. This discussion also 5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necessarily entails a close lo. The projections show that under the most plausible expected growth rates in the important factors, China's wheat imports will rise slightly in the late 1990s to 13 million metric tons before peaking and gradually declining to zero through 2020. Wheat import trends are in stark contrast to those of feed grains, which by 2000 are expected to expand sharply and continue to rise throughout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the next century, eventually exceeding 20 million metric tons7.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小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除了要制定相应措施外还要加快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在无法扩大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改进技术,提高产量。
3.我国小麦物流发展概况、存在的问题世界主要贸易国一直注重小麦物流水平,不断地提高物流技术。
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有一套完备的措施,实现运输散装化,大大的节省了装卸环节的费用。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该小麦生产上的合理布局,制订合理的小麦流向,注重小麦总量供需平衡,注重增产小麦资源以及小麦的流同加工增值。
3.1当前组织小麦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沿袭下,小麦物流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中垄断的格局。
这种格局的弊病在强调保证供应和储存安全的短缺经济时期暴露得并不明显,但随着粮食经营的全面放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经营主体多元化带来的竞争加剧,集中垄断的小麦物流格局的弊病暴露出来了,对现代小麦物流的科学运作和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8。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小麦深加工认识片面,没有顺应市场要求“什么品质的小麦就进行什么样的加工”二是管理技术落后,小麦储存与加工部分环节不协调,导致小麦卢仝成本偏高。
三是物流硬件设施落后。
3.2应对措施:(1)农户个体分散储粮向集中代储方向发展(2)鼓励仓库与工厂联合,实行一体化经营,提高物流效率;(3)强化政府对小麦物流的宏观7Huang, Jikun. Wheat In China: Supply, Demand, And Trade In The 21st Century.2009-11-26 /p/ags/motcsr/29178.html调控职能,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措施、法律法规来约束粮食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小麦商品的实体运动过程。
如成立小麦物流调控机构。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或以粮库或以面粉企业为主的小麦流通制度等来约束小麦物流组织者、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和监督小麦商品运作过程(4)加强小麦产销区的交通、铁路建设,加速流通节约成本。
4.中国小麦的发展市场4.1市场需求量大从国际上看小麦供应偏紧,近几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小麦主要出口国连续减产,世界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在2007年短短一年里就上涨了112%。
2007/2008年度,全球小麦库存仅为1.45亿吨9。
2000-2005年,我国小麦连续6年产不足需,年均产需缺口700万吨以上。
2007年我国小麦总产10929.8万吨,产需基本平衡。
随着人口增长,小麦需求量仍将缓慢增长。
据预计,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9亿。
按人均年消费小麦85公斤计算,2015年我国小麦总消费量将达到11815万吨。
如果国内小麦生产水平没有明显的提升,届时小麦产需缺口将超过880万吨,立足国内生产、确保小麦总量平衡的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