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短文两篇(略读)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短文两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资源:1. 课文《短文两篇》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短文两篇》。
2. 课文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批注和思考。
3.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组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 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习: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课文应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陈述。
3.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五、课后作业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写一篇短文。
3.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练习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短文两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分析。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短文两篇》。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和分析。
(2)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短文两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 讲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朗读与表演:(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短文两篇》的朗读和背诵。
(2)学生回家后进行写作练习,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成短文。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短文两篇》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短文两篇》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短文两篇》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3.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4 写作练习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供写作题目或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写作,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写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短文两篇》的文本,可以使用教材或相关资料。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的其他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5.3 写作纸张和文具准备写作纸张和必要的文具,以便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与课文相关的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邀请作者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6.2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作品、写读后感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二、教学1、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2、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4、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讲解与练习。
3.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讲解与练习。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写作训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课文内容。
3. 运用写作训练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短文两篇》的作者和背景。
2.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实例练习。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词汇、语法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或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3. 反思学生表现: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开展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两篇短文,让学生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短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短文中生僻词汇的理解。
2. 短文中所涉及的生活哲理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阅读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内容1. 第一篇短文:《花开花落》主要内容:讲述了一朵花的成长过程,以及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
教学目标:理解短文内容,掌握阅读技巧,感悟生活哲理。
2. 第二篇短文:《阳光总在风雨后》主要内容:描述了一个人在经历挫折后,如何勇敢面对生活,最终迎来阳光的故事。
教学目标:理解短文内容,学会运用阅读技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短文题目,激发阅读兴趣。
2. 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短文中所使用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4. 深入探讨短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感悟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阅读技巧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激情投入
2.明确目标
2’
个
性
阅
读
1检查预习情况,A层学生辅助其他同学集体纠正。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布置思考题。(见学案)
3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勾画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A层学生辅助其他同学纠正预习学案中的问题答案。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法
பைடு நூலகம்学法
点拨、指导
自主 交流 合作 探究
板
书
设
计
《贝壳》
简单而又固执
《蝉》
为了生命好好活着
教学过程
估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二次备课
明
确
目
标
一、导入新课: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学科: 语文 年级:七 学期教时总编号:
课题
18、《短文两篇》
课型
略读
课时
第 1 课时(总 1 课时)
主备人
张佃光
使用人
教
学
目
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重点
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掌握写动物的写作技巧。
3、《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做学案,各组中的B1或C1同学到黑板板演,A层同学修改订正
23’
总
结
反
思
1.对比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说说它们给你的感受?
2、课堂小结:请你从内容、主题、写法三方面进行小结。
1回顾课文,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是的感受。
2,自选角度进行小结
5’
教
后
反
思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4质疑问难,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5’
展
示
交
流
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在学案中解答,分不同层次的同学简答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