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晋书》专练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晋书--顾和传》专练

官。
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
他为了叫醒因疲惫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
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他都劝谏皇帝要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
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请辞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
他认为江夏公为庶母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上奏,给皇帝讲说道理,规劝皇帝纠正这一现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母老固辞,诏书敕谕,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②尚乃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
“收泾令陈干杀之”,根据句意,被逮捕的人是陈干,“之”,也是只陈干。
故应在“干”和“杀”之间停顿,排除AC;“有司以尚违法纠黜”的意思是: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
其主语是“有司”,谓语是“以”,宾语是“尚违法纠黜”。
故应在其后停顿,排除B.故选D.这段话翻译为:这时谢尚兼任宣城内史。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晋书-王羲之传》 (附参考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晋书·王羲之传》(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父旷,淮南太守。
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皆不就。
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
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
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
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必令远近戍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
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吾惟恭以待命。
”既拜护军,后又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
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
浩遂行,果败。
复图再举,又遗浩书曰:“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
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
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
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愿复与众共之。
”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
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
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甚以为乐。
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尝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又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朝廷不复征之。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学生版

[考情报告]2018-202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1.文言文断句相关方法古人写的文章基本上没有标点,因此读文言文时要靠读者自己断句,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把握全文大意的基础上,仔细体会词、词组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在文言文断句的具体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名词、特殊语序及句式、对话的标志、虚词等进行判断。
名词主要指断句材料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国名、朝代名、事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
而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语序和句式往往也是断句的重要参考依据。
另外,文言文中有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往往其后是断点所在。
而文言虚词中,“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一般跟句号,“哉”后面跟感叹号;“也”“者”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2.识记文化常识相关方法古汉语文化常识多而分散,且无系统性,复习难度大。
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1)收集、整理。
要收集整理成册,方便及时学习与复习。
(2)巧妙记忆。
利用谐音、记字头、联想、编顺口溜等方法记忆,适合自己即可。
(3)巩固复习。
内容多而零散,不要奢求一次就能全部记住,要及时复习。
建议做好计划,如每周记多少,每月完成多少,多久复习一次,等等。
3.内容分析概括相关方法(1)识陷阱高考文言文阅读归纳概括题的错误类型主要有,或夸大事实,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
高考设题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要求考生从其中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一项。
(2)明步骤①通读全文,理解大意。
考生要把主要内容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
②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考生要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相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色,事情的件数和行为的程度、效果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找出似是而非之处。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理解及鉴赏专训五古诗词阅读含解析

(五)古诗词阅读,完成各题。
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
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
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完成问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白居易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③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
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
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
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
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
”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
锡,手杖。
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
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完成问题。
[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C.“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也暗指人事的更替。
2021晋书陶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1晋书陶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晋书陶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 )?”执事者闻( ),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 )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况:比B.州郡觐谒觐:拜见C.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停止D.而畜素琴一张畜: 蓄养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 )?执事者闻( ),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 )酒足矣。
A.乎耳而B.乎之于C.以哉而D.哉也因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B.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检测卷: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学生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
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乾道癸巳⑩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注释】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
②尘俗:世俗,流俗。
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
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
⑥腴:丰厚,丰裕。
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
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⑨儿曹:孩子们。
对子侄辈的称呼。
⑩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亦:____(2)皆莫及.也及:____(3)绝.好岑嘉州诗绝:____(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已: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3.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晋书--吴隐之传》专练

《晋书--吴隐之传》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郢城人。
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
兄坦之为袁真功曹,真败,将及祸,隐之诣桓温,乞代兄命,温矜而释之。
遂为温所知赏,拜奉朝请、尚书郎,累迁晋陵太.守.。
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乃至泉所,酌而饮之。
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
及卢循寇南海,隐之率厉将士,固守弥时。
循攻击百有余日,逾城放火,焚烧三千余家,死者万余人,城遂陷。
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桓玄宜加裁戮诏不许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
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
寻拜度支尚书、太常,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
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桓玄/宜加裁戮/诏不许/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B.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桓玄/宜加裁戮/诏不许/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C.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桓玄/宜加裁戮/诏不许/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D.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桓玄/宜加裁戮/诏不许/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古时指汉族男子十八岁,行冠礼,以示成年;泛指男子十八岁左右的年纪。
2021年高三第二轮复习测试――文言文阅读

第二轮复习测试――文言文阅读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11-14题12分;15题8分;共20分)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子也。
瑀爱经术;善属.文。
性鲠急;鄙远浮华。
晋王为太子;授右千军。
即帝位;拜内史侍郎;数言事忤.旨;稍见忌。
高祖入京师;招之;挈郡自归;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吏部尚书。
秦王领右元帅;攻洛阳;署瑀府司马。
武德元年迁内史令;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
或引升御榻;呼曰萧郎。
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
上便宜;每见纳用。
手诏曰:“得公言;社稷所赖;朕既宝之;故赐黄金一函;公其.勿辞。
”是岁;州置七职;秦王为雍州牧;以瑀为州都督。
诏尝下中书;未即行;帝让其稽;瑀曰:“隋季内史诏敕多违舛;百司不知所.承。
今朝廷初基.;所以安危者系号令。
比承一诏;必覆审;使先后不谬;始得下;此所以稽留也。
”帝曰:“若尔;朕何忧乎?”初;瑀关内田宅悉赐勋家;至是;还给之。
瑀尽以分宗族;独留庙室奉祠。
贞观初;帝问瑀:“朕欲长保社稷;奈何?”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长久者;类封建诸侯以为藩屏。
秦置守令;二世而.绝。
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
魏、晋废之;亡不旋跬。
此封建之有明效也。
”帝纳之;始议封建。
瑀谕议明辩;然不能容人短;意或偏驳不通;而向法深;房玄龄、魏征、温彦博颇裁正之;其言多黜.;瑀亦不平。
会玄龄等小过失;瑀即痛劾;不报;由是自失;罢为太子少傅。
九年;复参预政事。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
”又曰:“公守道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时而失。
”卒;年七十四。
诏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赞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
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
世家之盛;古末有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瑀爱经术;善属.文属:连缀;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晋书》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本题共4小题,19分)张方,河间人也。
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óng司马颙),累迁兼振武将军。
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
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
乃请帝谒庙..,帝不许。
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
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
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
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
时豫州刺史刘乔檄.,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xiāo)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颙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
方屯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
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
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
其亲信郅[zhì]辅具知其谋矣。
而缪播等先亦构之,颙因使召辅,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
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
不然,必不免祸。
”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 ”辅曰:“尔。
”颙曰:“遣卿取之可乎? ”又曰:“尔。
”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
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
颙以辅为安定太守。
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司马越),冀东军可罢。
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B.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C.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D.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稽首是指臣拜君,空首指国君回礼臣下,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B. “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称"谒庙"。
“谒”是拜见、谒见,“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家庙、宗庙、太庙。
C.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D. “檄”又称檄文,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后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文中是指“羽檄”,即遇有紧急军情,檄书插上标志加快传递的羽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张方出身卑贱却很有才能。
因为勇猛善战而为当时的河间王司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后被任命为京兆太守。
B.张方做事非常有主见。
他看到军士横行抢掠,就不想留在洛阳,打算要西迁,但仍然隐瞒着西去的意图,想等惠帝外出的机会,趁机劫持惠帝西去迁都于长安。
C. 张方受奸人挑拨诬陷而被杀。
张方曾欺辱毕垣,因此被他怀恨在心,毕垣暗中撺掇郅辅在司马颙面前承认张方谋反,最终被缪播等人杀害。
D. 张方交友不慎轻信于人。
张方与郅辅一向亲密无间,当司马颙派郅辅去杀张方时,张方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就被郅辅杀害了。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累迁兼振武将军。
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
(5分)(2)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
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5分)答案:【10题】B【11题】D (文中指前一个意思“檄文”)【12题】C (张方被郅辅杀害,缪播等人只是想杀张方,还没行动,就得知张方已死的消息。
)【13题】(1)(张方①)多次升任②.....兼任③振武将军。
张方在洛阳日子久了,他的军士横行暴虐..○5了哀献皇女之墓。
(5分,加点字给分)....○4,竟挖掘(2)缪播等人..②。
等.③听说....①想将张方首级送给司马越,冀东的军队便可退走张方已死,山东之兵更加争着..○5不已,又派人杀了郅辅。
..○4入关。
河间王颙悔恨(5分,加点字给分)参考译文:张方,是河间人。
生在贫穷、地位卑下的家庭,因为有才能勇猛善战被河间王司马颐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
张方在洛阳日子久了,他的军士横行暴虐,竟挖掘了哀献皇女之墓。
军民众人议论纷纷,张方不想再留在洛阳,打算要西迁,但仍然隐瞒着西去的意图,想等惠帝外出的机会,趁机劫持惠帝西去迁都于长安。
于是请惠帝拜谒祖庙,惠帝不同意。
张方就干脆带兵进.宫逼惠帝上路,惠帝见兵士进来了,跑进竹林里躲避,兵士们把惠帝拉了出来,张方骑在马上对惠帝行礼说:胡兵猖狂,保卫陛下的力量单薄,请陛下今日临幸我的兵营,我定当抵抗贼寇,誓死捍卫陛下。
在这个时候张方的部下便闯入宫中,争着割夺帷帐做马鞍下的衬垫。
张方拥着皇帝来到弘农,司马颐派司马周弼来告诉张方,准备废掉太弟,张方认为不能这样做。
惠帝到了长安,司马颐就以张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兼任京兆太守一职。
当时豫州刺史刘乔发布檄文,说颍川太守刘舆逼迫范阳王司马鸠抗拒诏命,以及东海王司马越等在山东起兵,司马颐于是派张方率兵10万讨伐司马鸠。
张方进兵屯于霸上,而此时刘乔已被司马鸠打败。
司马颐听说刘乔兵败,非常恐慌,想就此罢兵,又担心张方不同意,因此犹豫不决。
当初,张方从山东来,地位很卑下,长安的富人郅辅很优厚地供养他。
等到张方显贵后,张方让郅辅担任自己的帐下督,关系相当亲密。
司马颐的参军毕垣,是河间的豪族,曾被张方欺侮,恼恨地对司马颐说:张方长期让军队驻守在霸上,知道山东敌军强盛,而徘徊不进,应提防他有变,在他未动之前要做好准备。
他的亲信郅辅知道他的阴谋。
而缪播等人先前也罗织罪名陷害他,司马颐因而召郅辅来追问,毕垣预先对郅辅说:张方准备谋反,人们都说你知道,王爷要是问你,你准备怎样回答?郅辅吃惊地说:我实在不知道张方要反叛,这该如何是好?毕垣说:王爷若是问你,你就回答是这样。
不然,免不了身受其祸。
郅辅进王府后,司马顺问道:张方要谋反,你知道吗?郅辅回答说:是这样。
司马颐说:派你去除掉他可以吗?郅辅说:行。
司马颐于是派郅辅去给张方送信,让郅辅趁机杀掉他。
型盟血工王素和张方亲近无间,持刀进入,守门者也不怀疑,郅辅趁着张方在灯下打开信函时:就斩了他的头。
司马颥任命郅辅为安定太守。
当初,缪播等人议论,认为杀了张方,将首级送给司马越,冀东的军队便可退走。
等听说张方已死,山东之兵更加争着入关。
司马颐悔恨不已,又派人杀了郅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本题共4小题,19分)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也。
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
十余日荐于郡,由是辟.为文学掾。
远曰:“辞大不辞小也。
”固请留县。
元帝作相,引为主簿。
时传北陵被发,帝将举哀,远上疏曰:“园陵既不亲行,承传言之者未可为定。
且园陵非一,而直言侵犯,远近吊问,答之宜当有主。
谓应更遣使摄河南尹案行,得审问,然后可发哀。
即宜命将至洛,修复园陵,讨除逆类。
夫修园陵,至孝也;讨逆叛,至顺也;救社稷,至义也;恤遗黎,至仁也。
若修此四道,则天下响应,无思不服矣。
”属有杜弢之难,不能从。
时江东..之日,天子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草创,农桑弛废,远建议曰:“立春辰,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
《诗》云:‘弗躬弗亲,庶人不信。
’自丧乱以来,农桑不修,游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
”时议美之。
转丞相参军。
是时琅邪国侍郎王鉴劝帝亲征杜弢,远又上疏曰:“伏以古今之霸王遭时艰难,亦有亲征以隆大勋,亦有遣将以平小寇。
今公亲征,文武将吏、度支筹量、舟舆器械所出若足用者,然后可征。
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
”会弢已平,转从事中郎,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左丞、散骑常侍。
帝每叹其忠公,谓曰:“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谓王臣也。
吾所欣赖,卿其勉之!”及中兴建,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
远以为“秦汉因赦赐爵,非长制也。
今案投刺者不独近者情重,远者情轻,可依汉法例,赐天下爵,于恩为普,无偏颇之失。
可以息检核之烦,塞巧伪之端。
”帝不从。
累迁侍中,出补会稽内史。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敦至石头,讽朝廷征远,乃拜太常卿,加散骑常侍。
敦深惮其正而有谋,引为长史。
数月病卒。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10.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B.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C.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D.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与常见的“除”“荐”“授”等词语类似。
B.江东,因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做西南—东北流向,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为“江东”。
这里代指在江东建立的政权。
C.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首春、正月节、岁旦等。
立春时节意味着万物复苏,人们开始农桑,祈求丰收。
D.投刺,古代礼节,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
刺,指名刺或名帖,遂以“投刺”指投递名帖。
后亦指留下名帖,表示解职告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熊远不重官位,自请留县。
当郡中征召他为文学掾时,熊远宁愿辞大职而不辞小职,坚决请求留在县中。
B.熊远面对传言,思考深远。
他劝元帝应当在确认传言真伪,实地了解北陵的具体情况后,才可哀悼,派遣河南尹修复园陵,讨伐逆贼。
C.熊远谏言元帝垂范农桑。
江东政权刚刚建立时,熊远提出天子应该装载耒耜,率先垂范,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D.熊远劝赏赐依例,避免偏颇。
针对皇帝对官员百姓大肆赏赐,熊远表达不同意见,并未得到元帝的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
(2)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
答案:10.D【解析】可以使用排除法,“加远将军”主语应为朝廷,不是沈充,所以应在“加”前断开,排除A、C两项;“保境安众”同为任务,不应分开,所以排除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