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 之后的欧美关系 合不来又离不开

合集下载

欧美关系的裂痕及发展趋势

欧美关系的裂痕及发展趋势

欧美关系的裂痕及发展趋势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9年第9期特朗普总统上任之后,随着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和对全球化态度的转变,欧美关系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新裂痕。

由于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持久和最紧密的同盟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同盟关系之一,它的未来发展不可避免会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一、“9·11”事件后欧美关系出现转折冷战结束后,欧美关系并没有因其共同敌人苏联的消失而减弱。

20世纪90年代,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时,北约拥有全球无以匹敌的军事力量,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一时成为几乎可以左右世界的政治力量,为美国主导世界提供了强大支撑。

尽管美国与欧洲在如何巩固和扩大“不战而胜”的成果方面观点不尽相同,但欧美在欧洲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在中东欧地区培育新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扩大欧盟和北约。

在整个90年代,欧美之间的合作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高潮。

然而,“9·11”事件是其从合作高潮跌落的转折点。

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最初促成了欧美之间的空前团结。

但是,北约的团结好景不长,欧美在如何处理国际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显现出来,小布什政府随后领导的对伊拉克的入侵使北大西洋国家之间的分裂达到了冷战时期难以想象的程度。

法国和德国强烈反对美国领导的对伊拉克的入侵行动。

以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传统大国与美国的分歧表现在,前者主张欧洲应有独立的防务和外交,不应盲目追随美国,坚持通过联合国这样的多边国际组织来解决国际争端,这与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变更等一套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因而这些国家受到美国的蔑视和嘲讽,被称为“老欧洲”。

“9·11”事件不仅分裂了欧美关系,也分裂了欧洲内部关系。

此后,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高昂代价、无休止的误判,以及小布什政府的一套单边主义做法,逐渐消磨了欧洲对美国政治智慧和维护安全方法的信任,关塔那摩监狱的虐囚事件以及美国的网络监视等行为,更破坏了美国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形象。

“棱镜门”事件及其影响

“棱镜门”事件及其影响

“棱镜门”事件及其影响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2013年6月6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1],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2]据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

这些国家包括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古巴、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爱尔兰、荷兰、尼加拉瓜、挪威、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士、委内瑞拉。

2013年(癸巳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棱镜门”:信息与政治冲突的标注

“棱镜门”:信息与政治冲突的标注

“棱镜门”:信息与政治冲突的标注“棱镜门”的最大价值,是为网络与政治道德的磨合、个人自由与网络监视的冲突,做了一个再醒目不过的标注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近日在香港向媒体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多个监控公众隐私的高度机密项目,被一些媒体列为“美国史上三大揭秘者之一”。

“棱镜门”曝光后,迅速引发全球关注。

中国、德国、英国等国家,以及微软、脸谱等全球性网络运营商,无不卷入其中。

斯诺登和他掌握的秘密,之所以掀起如此大波澜,是因为撬动了当今世界人们很少看见,或故作不见的那一面。

首先,“棱镜门”揭开了网络信息时代的政治悖论。

这个悖论早已存在,只是为人们所忌讳。

传统的政治伦理,划定了个人隐私和自由不可触犯的底线。

这种底线,甚至被用作国与国对抗的“软实力”。

以美国为主导的传统主导国家,经常以此凸现与其他竞争性国家的制度优势。

然而,以不对称对抗为主要特点的恐怖在本世纪的兴起,对这种传统政治伦理形成了威胁,与当代恐怖偕同而至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威胁。

为了反恐,或许还包括其他政治目的,政府部门或个人,就不得不利用网络信息占据信息获取优势。

信息技术对于个人隐私和自由权的天然侵略性,消解了政治伦理。

最为明显的标志是“9·11”事件之后,美国通过的《爱国者法案》。

这一法案确定为了国家安全个人牺牲部分隐私权的合法性。

而其法律精神,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四条明显存在冲突。

“棱镜门”强化了这种冲突,并且激励了美国社会的意见分化。

虽然美国府院均视斯诺登为“叛国者”,并多方辩解,但国内30的公民持相反看法,这一对比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时代造成的政治悖论的无所适从。

在美国之外,对“棱镜门”同样看法各异,这折射出缺乏基本价值共识的现状。

其次,“棱镜门”凸现了信息时代企业道德的构建困境。

企业的社会公民属性决定了其履行公民义务的必要性。

过去,企业协助国家安全,通常采取的是间接方式。

但是,信息时代网络企业,则不得不透露其掌握的相关数据,从而威胁到客户利益。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2013年6月,斯诺登打开了“网络时代的潘多拉之盒”,“棱镜门”事件爆发后的影响,如同核冲击波,将异常深远,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对美国形象的冲击。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和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美国几十年来一直掌控互联网绝对主导权,一直占据互联网精神的道义高地,把控互联网问题的话语权,也一直标榜是最安全可靠的守卫者和互联网精神的守护者,担当网络空间事实上的世界警察。

本次事件一棒子将一直神圣化的美国打回原形。

二、对美国互联网控制权的实质冲击。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事实上的独家管理者。

“棱镜门”事件之后,各国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必将急剧加大,一向力挺美国的欧洲盟友也将不再放心,这种情况下,全球互联网的制度与规则制定将逐渐走向更加全球化,虽然步伐不可能很快。

三、对全球网民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以及后续不断披露的信息显示,美国不但严密监视本国人民,更“不辞辛劳”地监视美国之外的全球网民。

作为一个网民,安全感顿失!这是一次网民隐私意识的全球大启蒙。

“棱镜门”事件最坏的影响大概就是:很可能不会减少世界各国政府对网民的监控,反而会大大增强。

因为美国都如此肆无忌惮,那么哪一个国家还不争先恐后。

四、对全球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不但是网民安全意识的一次启蒙,更是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意识的启蒙,是一次全球性的安全大警示。

很可能由此在全球范围掀起网络安全的“军备竞赛”。

五、对美国高科技产业和企业的影响。

美国高科技企业是美国掌控全球互联网的重要环节,一直以纯粹市场形象昭示自己的美国企业,在美国国家安全的进攻型战略思想下,谁也难逃干系。

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安局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主要通过思科路由器完成。

骨干网思科路由器、数亿台使用Windows、英特尔CPU的电脑,数亿台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以及苹果iPhone、IBM大型机等,覆盖全产业链和整个生态。

如果它们不得不受命于美国政府的需要,那么其他国家如何对这些企业放心?今后怎么能不加强戒备和安全措施?今后谁还敢对美国跨国公司继续高度信任?六、对未来网络空间中美博弈的影响。

论棱镜门事件

论棱镜门事件

透过“棱镜”看战略析美国信息网络安全新思维“棱镜”项目曝光后,让美国政府陷入了巨大的外交困境。

但目前,世人关注的只是“棱镜”项目的具体监控内容以及围绕该事件而展开的大国博弈,而这并不足以体现“棱镜”项目的真正价值和影响。

实际上,拨开网络监控的重重迷雾,“棱镜”项目让我们一窥美国信息网络安全战略的概貌。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李广乾的观点,包括以商用技术外貌出现的大数据,都是美国全球信息网络安全战略的一部分……作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源国,美国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但是,在互联网尚未成为人类沟通的必需手段之前,美国政府采取的是大力宣传、强势推广的态度;待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后,美国开始采取利用、控制的态度,“9〃11”事件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转变。

最近10年来,美国政府充分利用自身所垄断的全球信息技术优势,加紧构建信息网络安全战略,以进一步巩固其在赛博空间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国政府发展了信息网络安全战略的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众多技术实施项目。

从影响来看,这些概念和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关键基础设施美国政府对于关键基础设施的认识存在一个演进的过程。

克林顿政府认为,所谓关键基础设施是指“那些对国家十分重要的物理性的以及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和资产,它们一旦受损或遭破坏,将会对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公众健康及保健产生破坏性的冲击”。

小布什政府重新界定了关键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外延,改变了克林顿政府没有说明、区分关键基础设施和主要资产的做法,把通信、信息技术、国防工业基础等18个基础设施部门列为关键基础设施,并把核电厂、政府设施等5项列为重要资产。

奥巴马政府虽然没有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新的定义和区分,但是却尤其强调信息网络的极端重要性。

2009年5月,在公布《网络空间政策评估》时,奥巴马宣布“从现在起,我们的数字基础设施将被视为国家战略资产,保护这一基础设施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

“棱镜”事件后的美国网络空间战略和我国应对之策

“棱镜”事件后的美国网络空间战略和我国应对之策

“棱镜”事件后的美国网络空间战略和我国应对之策“棱镜”事件是人类有史以来侵犯人群最广、牵涉面最大、最具争议的网络监控事件。

据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在中国、德国和韩国派驻情报人员,对这些国家的网络系统实施秘密渗透和破坏活动。

美国国家安全局不仅通过远程电脑终端进行监听,而且实地派遣情报人员,并与美国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和五角大楼的间谍协同行动。

“棱镜”事件暴露出美国跨国界网络间谍行动更具威胁性的常态化网络攻击作战方式,不仅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谴责,也是对他国网络主权的严重侵犯。

从“棱镜”事件透视美国的网络空间战略,尤其是其网络空间战略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哪些严重威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棱镜”事件后美国网络空间发展的基本判断网络空间涉及美国核心利益,已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其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和霸权地位,更不会因“棱镜”事件而停止在网络空间的监控活动。

一是由美国特有的国家属性决定的。

美国自封为“优秀种族”“上帝的选民”,要按照自己的社会模式和价值观去“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和“领导世界”。

其实质是要用美国的价值观、社会政治与经济模式,去改造和控制世界。

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是先陆地,后海洋,然后是空中和太空,进而向网络空间深度发展。

二是由美国面临的网络空间新威胁决定的。

网络空间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竞争的新领域,美国认为网络空间安全是其面临的最严重的安全威胁之一。

奥巴马政府将网络空间界定为国家战略资源,将网络空间安全威胁视为国家面临的新威胁。

当今时代,网络攻击已成为恐怖组织策划恐怖袭击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近年来,恐怖组织借助网络,搜集情报、招募人员、筹措资金,“孵化”新恐怖分子的虚拟训练基地,指挥和协调遍布全球的恐怖分子,伺机发动恐怖袭击。

孟买恐怖袭击案、美国圣诞炸机未遂事件等,均是由恐怖组织通过网络策划实施的恐怖活动。

三是由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决定的。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到美国国家的三大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美国价值观的传播。

浅谈棱镜门事件

浅谈棱镜门事件

浅谈棱镜门事件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在一直在持续发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小布什政府开始的棱镜监控项目得到曝光之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对美国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

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爱德华·斯诺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中情局雇员,为什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在于他手中掌握着美国秘密监控丑闻的大量资料。

和“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样,斯诺登也被全球“召唤”。

前一阵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驻多国大使馆的楼顶上都有一个白色的建筑,人们猜测这里面就隐藏着美国的监听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

如果说美国连自己的盟友德国都在监听的话,那么那些看似对它威胁更大的国家,诸如伊朗、朝鲜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美国政府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斯诺登,让美国声誉遭到重创。

在我看来,棱镜事件是美国的全球全球霸权主义新的体现,美国可以借助其遍布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和盟友来监听自己想要监听的国家,其霸权主义十分明显,而且从未停歇。

此外,美国,一个到处宣扬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权的国家,它的这种行径着实让自己丢尽颜面。

毫无疑问美国是虚伪的,可以说它的双重标准一直存在,利益是它唯一不变的追求。

所以美国在监控他国和个人的同时,也在干涉着他国内政,因此这种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和唾弃。

我相信棱镜监听事件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的是中国也在监控范围之内。

那么棱镜门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棱镜门事件爆发后,人们对自己的信息通讯是否安全产生了怀疑,我们打的电话,发的短信、E-MAIL会不会被监控?那些国际知名厂商的电信设备还值得我们信赖吗?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影响并不大,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热衷于苹果手机,还是会选择微软的软件。

不过对于官方来说,对国外电信设备的选择就比较慎重了。

美国“棱镜”计划掀波澜 欧洲威胁终止与美共享数据

美国“棱镜”计划掀波澜 欧洲威胁终止与美共享数据

美国“棱镜”计划掀波澜欧洲威胁终止与美共享数据中新社布鲁塞尔9月24日电(沈晨)多名欧洲议会议员9月24日在此间表示,将寻求终止欧美金融数据共享协议,以作为对美国“棱镜”计划窃取部分欧洲国家情的回应。

有三位欧洲议会议员指出,斯诺登爆料的“棱镜”计划显示,美国通过不正当渠道“窃取”环球同业金融电信络(SWIFT)的数据资料,欧美金融数据共享的协议理应自动失效。

欧美金融数据共享协议在欧洲议会内部的争论一致存在。

该协议在2010年“艰难”通过。

欧盟委员会当时认为,与美国共享金融数据有利于加强打击恐怖主义。

欧盟委员会主管内部事务的委员马姆斯特罗姆透露,她已经向美方提出申请,希望美方就“窃取”行为给予合理解释。

但时至今日,马姆斯特罗姆仍未从美国方面得到满意的答复。

马姆斯特罗姆说:“我们与美国方面共享金融数据的协议中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条款。

我们已经清楚地表明了立场,如果外界指控属实,美方的行为就违反了当初的协议,相关协议就有可能终止。

”斯诺登爆料的“棱镜”计划在欧洲掀起了巨浪,多数国家对美国的行为表示不满。

9月16日,比利时首相迪吕波、内政大臣米尔凯和司法大臣特特尔博姆发表联合声明,对比利时电信公司可能遭美国情机构入侵一事做出明确而强硬的回应。

中新社布鲁塞尔9月24日电(沈晨)多名欧洲议会议员9月24日在此间表示,将寻求终止欧美金融数据共享协议,以作为对美国“棱镜”计划窃取部分欧洲国家情的回应。

有三位欧洲议会议员指出,斯诺登爆料的“棱镜”计划显示,美国通过不正当渠道“窃取”环球同业金融电信络(SWIFT)的数据资料,欧美金融数据共享的协议理应自动失效。

欧美金融数据共享协议在欧洲议会内部的争论一致存在。

该协议在2010年“艰难”通过。

欧盟委员会当时认为,与美国共享金融数据有利于加强打击恐怖主义。

欧盟委员会主管内部事务的委员马姆斯特罗姆透露,她已经向美方提出申请,希望美方就“窃取”行为给予合理解释。

但时至今日,马姆斯特罗姆仍未从美国方面得到满意的答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棱镜门”之后的欧美关系——合不来又离不开(权威论坛)《人民日报》(2013年07月15日23 版)随着斯诺登事件持续发酵,美国监听欧盟总部及多个欧盟国家驻美使馆的丑闻让欧洲大陆倍感震惊和愤怒。

欧美跨大西洋联盟再一次遭遇重大打击。

但是,彼此矛盾并不会彻底动摇美欧联盟的根基。

这对盟友既不会分道扬镳,也不会相濡以沫,合不来又离不开,“唯利是图”是其实质亨利·济克斯(德国资深媒体人)托马斯·斯内加霍夫(法国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辜学武(德国波恩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教授、全球研究中心主任)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尤里·达杜什(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经济项目主任)马修·伯奈(比利时鲁汶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棱镜门”给欧洲人上了一课,其核心内容是:你最信任的人不一定最信任你亨利·济克斯:我曾作为德国一家广播电台的记者在美国驻站10年,如今美国的政治伎俩让我“出奇愤怒”,再也不想去美国了。

尽管每个国家的情报机构都会搜集情报,但美国国家安全局对欧洲盟友广泛实施严密窃听和监控,这不是对朋友的做法,让我们彻底丧失对美国的信任。

美国将德国列为监控中的三等国家,其严密程度同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无异,对德美两国关系的损害将超过越战和伊战。

托马斯·斯内加霍夫:欧盟范围内对监听事件的反应可以用“震惊”来形容。

这几年,欧盟一直在向美国提供自身的机密信息,例如2010年签订的Swift协议,允许美国查询欧盟的金融交易信息,以便追查恐怖分子的资金流动情况;还有2012年通过的乘客信息共享协议,规定欧盟要向美国提供赴美航班乘客的个人信息。

所以,当欧洲听说美国在监听自己,便有一种被对方“背叛”的感觉。

“棱镜门”爆出后,法国的反应十分强烈,使用了一些比较激烈的外交辞令,法国外长评论此事“不可接受”,政府要求美国尽快给一个说法。

在具体行动上,法国既拒绝玻利维亚总统专机入境,也不接受斯诺登的入境申请。

但尽管法国在言辞上批评美国,却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多少也有些自相矛盾。

辜学武:“棱镜门”动摇了欧美双方良好关系的根基,对未来欧美关系的发展有非常负面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棱镜门”使欧洲人从欧美价值共同体的梦幻中惊醒。

“棱镜门”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就是一个国家对其人民进行全面监控的代名词。

欧洲人感觉到,美国政府已经不把公民的隐私权和人身自由当回事了,美国作为西方价值体系捍卫者的形象受到了极大损害,欧洲坚信欧美价值共同体的人越来越少,而相信欧洲才是西方传统价值真正捍卫者的越来越多,这必将对未来欧美关系的稳定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棱镜门”深深震撼了欧洲的政治精英,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被认为是欧洲最忠诚朋友的美国,根本没把欧洲当作贴心人。

尤其是德国的政治精英,当他们得知德国在美国政府绝密文件中充其量是一个第三流可信任的伙伴时,几乎到了愤怒的边缘。

“棱镜门”给欧洲人上了一课,这一课的核心内容就是:你最信任的人不一定最信任你。

如此一来,对美国持不信任态度的欧洲政治家会越来越多,这必将加速欧洲摆脱美国影响的进程。

冯仲平:从近日法国、德国和欧盟领导人的表态以及很多欧洲国家媒体的反应来看,美国对欧洲展开的大规模窃听行为,确实引起了欧洲上下的震惊和愤怒。

这是自奥巴马2009年上台以来美欧跨大西洋联盟遭遇的首次重大打击。

美国在欧洲的形象无疑受损,欧洲对美的不信任感大增。

众所周知,小布什时期由于美国在国际上推行单边主义和军事反恐战略,特别是不顾法、德等盟国反对,一意孤行发动伊拉克战争,曾在欧洲引发强烈的厌美甚至反美情绪。

与此类似,“棱镜门”在欧洲各国同样引发了强烈的不满。

法、德以及欧盟领导人的不满主要源于两个“没想到”:没想到华盛顿将盟友分为三六九等,没想到美国连盟友也不放过。

虽然之前肯定也明白美国与每个联盟的关系不是等距离的,但窃听事件所揭露的事实还是让被视为“三级伙伴”的德、法精英们一时难以接受。

对于欧洲普通公众来说,在整个“棱镜门”事件中,他们最关心的是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

而在这一问题上,欧美双方事实上在“9·11”事件后一直存有分歧。

很多欧洲人认为美国过于强调安全问题,对于个人隐私则重视不够。

斯诺登公布的美国“棱镜计划”以及美国对欧洲国家实施的“全面监控”,无疑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民众对于美国的不信任。

斯诺登事件只不过暴露了欧美矛盾的冰山之一角,美欧最大的裂痕来自于文明赵可金:美欧关系出现龃龉并不新鲜。

早在冷战期间,欧洲的独立化倾向就十分明显,跨大西洋关系看上去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随时随地都会出现摩擦甚至危机。

作为冷战遗产的一部分,与美国结盟是欧洲不得已的选择。

二战后,面对山河破碎的欧洲地图,要想获得喘息之机,欧洲必须与美国结盟。

然而,与美国结盟是一杯苦酒,美国既送来“马歇尔计划”,也送来咄咄逼人的政治价值观,以及态度蛮横的外交政策。

对于心比天高的欧罗巴人来说,美国犹如一朝暴富的暴发户,虽然缺乏文明底蕴,却有着难以否认的国家实力。

以法国人为代表,欧洲人对美国的文明抵制和文化批评从来没有停息过。

斯诺登事件只不过暴露了欧美矛盾的冰山一角,美欧最大的裂痕来自于文明。

欧洲文明是一种强调理念和规范的文明,欧洲人的外交所追求的是“规范性权力”,而美国人崇尚的则是实力和战略。

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根曾言,美国人来自象征战神的火星,而欧洲人来自象征爱神的金星。

从伊拉克战争到气候变化争端,美欧的矛盾历来是国际关系中值得关注的画面。

托马斯·斯内加霍夫:历史上,欧洲和美国有过几次大的摩擦。

比如2003年,法国在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提议上行使了否决权。

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由此将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法国和德国称为“老欧洲”,讥讽两国墨守成规、不识时务。

更早些的冷战时期,戴高乐也曾多次拒绝美国人对欧洲的监护,不过那时的欧洲非常需要美国的援助来重建自身,所以摩擦就不像现在这么明显。

辜学武:很难想见欧美之间的政治互信程度会恢复到“棱镜门”之前的时代。

即使双方政治家会通过公布各种秘密情报合作项目来降低欧洲的愤怒与屈辱,但欧洲社会各阶层人士恐怕不会再回到对美国深度信任的时代了。

长远来看,无论美欧关系出现何种变化,美欧联手主导世界的战略企图都不会变尤里·达杜什:我不认为“棱镜门”会真正损伤美欧关系。

监听几乎是每个国家都在做的事情。

美国和欧洲国家事实上还在很多方面互相帮助,包括当可疑情况出现时,共享对方公民的信息。

托马斯·斯内加霍夫: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欧洲和美国总是以盟友的姿态出现。

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欧洲一体化之初开始,对欧洲的策略就没有变化。

一方面,美国希望欧洲能够团结一致,这样在诸如发动战争等重大国际问题上,欧洲可以成为美国的后盾,提供资金和武器;另一方面,美国又不希望欧洲过于团结,因为这样会对美国的地位形成挑战。

美国对欧盟机构的监听就反映出美国的此种担心,在极力避免欧洲内部过分一致。

从长期来看,“棱镜门”不会对欧美关系造成太严重的损害。

首先,美国需要欧洲,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样,从安全和经济的角度,欧洲国家也需要美国的支持。

例如,军事上,法国从萨科齐任总统时起全面回归北约,英法在利比亚需要美国的武器;经济上,欧洲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每年有1000亿美元,美国企业开在欧洲的分公司为这些国家创造大量就业。

面对新兴市场国家在欧洲不断崛起、占领市场,欧洲国家更习惯于传统合作伙伴美国的投资。

冯仲平:窃听事件虽引发了欧洲精英和大众的同仇敌忾,其冲击力和长远影响似不可夸大。

如果与伊拉克战争相比,窃听事件的影响要小得多。

对于窃听本身而言,随着奥巴马一句“难道你们不监控我们吗”的反击,不论是欧洲精英还是公众估计都不会再对美不依不饶了。

更不用说,法国媒体最新爆料法国政府也同样有与美、英相类似的监听行为。

至于最刺伤欧洲精英们心理的所谓三六九等问题,作为一个事实最终也肯定会被接受。

而法国等国竟因斯诺登可能藏匿在飞机上而拒绝玻利维亚总统专机通过其领空,更加说明不应把欧洲精英们对美国的愤怒表态看得太重。

赵可金:历史上,法国因不满美国的干涉,曾一度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

如今,法国人已全面回归北约。

同样,面对欧洲人设计的欧元,美国曾进行阻挠,欧洲人饱受美国干预之苦,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欧关系。

步入21世纪以来,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发誓推行所谓“中东民主路线图”。

面对美国的“好战”,法德不惜联手反对伊战。

然而,在利比亚危机时,美欧关系又联手扫荡了卡扎菲政权。

“棱镜门”对美欧关系的冲击不应被高估,它充其量仅仅是让欧洲人确信美国人对欧洲人充满猜忌。

但是,无论从战略利益,还是规范利益,欧洲人都需要和美国站在一个阵营,尤其是在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泥潭的时刻。

欧洲人不会因为一个斯诺登而对美国真正翻脸。

如果把国际社会看作是一场私人聚会,美欧裂痕只不过是在共进晚餐聊天时的争论,愤而离席这样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

多少年来,美欧关系尽管分分合合,但并没有散伙。

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彼此都明白,尽管关起门来可以吵架,但在面对世界其他更多地区时,美欧合作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长远来看,无论美欧关系出现何种变化,美欧联手主导世界的战略企图都不会变,所变化的只是形式和先后次序,只是谁在前台谁在后台的问题。

美欧关系时好时坏,只不过是内部吵闹。

应对诸多全球性问题,美欧的心理和心态是高度一致的。

马修·伯奈:欧美关系不会因为监听丑闻就裹足不前,仍将是未来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的核心。

虽然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对欧洲的安全环境有所“疏远”,双方政策彼此依存度降至历史低点,但欧美伙伴关系仍然是彼此外交的优先。

新的国际关系背景下,多极化趋势明显,欧美联盟关系应该把圈子扩大,将伙伴关系多元化,寻求更多与之有利益交汇点的盟友。

欧美都应该与中国更多地接触,吸纳中国元素,推动中国参与讨论涉及共同利益的问题。

建立一个欧盟—美国—中国的三边均势,有利于欧美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本报记者孙天仁、管克江、李博雅、崔悦、王远采访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