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事件有感
棱镜事件告诫我们决不能再开门揖盗

棱镜事件告诫我们决不能再开门揖盗作者:李进良来源:《移动通信》2013年第15期最近“棱镜门”事件暴露出我国信息通信网络千疮百孔危机四伏!棱镜靠什么“偷窥”人们的隐私?主要靠个人智能手机和电脑。
也就是一靠电信网;二靠互联网。
“棱镜门”事件让人触目惊心,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我国政府和所有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早该反思了,我国的电信网与互联网的安全防范为何如此脆弱,可以任由美国这样肆无忌惮入侵我们的网络和手机系统?国外的情报机构过去15年中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境内电脑和通讯系统的网络攻击,破解密码和安全防火墙,“偷窥”和复制目标信息,借此获取多项有关中国的有价值情报。
为什么会这么方便入侵?原因就在我国的电信网和互联网主要是靠国外设备厂商建造起来的。
他们销售给我国的网络设备、通信设备中预留了“后门”,在客户安装后必要时能够启动篡改设备功能,为其所用。
“棱镜门”启示我们不要忘记百年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就会受制于人。
为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我们决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开门揖盗。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特提出如下一些举措,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是国家主管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规划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的安全网络;必须深刻理解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涉及技术、经济、法规与国防等方方面面,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非一朝一夕可以完善。
为此,必须清理整顿并加强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如国家采购法,应明确规定在信息通信领域必须以自主创新的国内产品为主;必须清理整顿并加强我国有关电信网、互联网国家或行业标准,凡是被国外干预为其利益服务将其标准塞进来的,必须予以修改或废除。
二是清查已有网络安全隐患。
我国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非常庞大的网络,有些2G、3G移动通信网甚至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正在为国家、企业和人民服务,我们既不能因为安全隐患而因噎废食,全部废弃不用;也不能为了清查而停顿运营。
美国棱镜计划美国棱镜门

美国棱镜计划美国棱镜门美国棱镜计划篇(一):美国“棱镜计划”,这四个国家为什么没有被监听?三年前,“棱镜门”事件被揭露,美国在一众西方国家小伙伴当中的形象瞬间大打折扣,2013、2014两年,美国的国际号召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降。
不过,在全球各国都对美国监听自家领导人赶到错愕和愤怒时,由于质疑之声太强,有几个沉默的国家默默地被忽视了。
直到后来,我们才发现,暴露出来的“棱镜门”也恐怕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对于美国来说,监听,只是它想要做的事情中,很小的一部分。
对于美国的监听,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像德国一样表达自己的不满,至少日本就选择了忍气吞声,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国家的沉默,并不是因为慑于美国的威势,而是因为它们根本没有被监听!在连美国的“亲密盟友”日本都被监听的“棱镜计划”中,究竟什么国家才能幸免于难呢?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如果加上美国,就是所谓的“五只眼”。
而它们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盎格鲁-撒克逊五兄弟”。
从文化上来说,这五个国家原本就相近,尤其是美英两国,在二战后一直保持这所谓的“特殊关系”,监视全球的五只眼,也是在美英特殊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英之间就签署了“英美通信协定”,两国之间的情报共享从此机制化。
两年后,加拿大加入;再过了八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加入。
对于这五个国家而言,情报是互通的,“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基本上赤膊相见,无需偷窥。
更有甚者,这几国的政府,都曾经曝出为别的国家(主要是美国)监听本国人民的新闻。
“棱镜门”的揭露者斯诺登去年表示,“五眼联盟”中的成员各司其职,新西兰掌握南太,美国主攻中俄,英国紧盯欧洲和非洲,加拿大监听中南美,澳大利亚则负责亚洲。
实际上,这里面存在着分工的重合,比如俄罗斯就同时被英美两国监听;而除了美国之外,澳大利亚的工作任务中,也有中国。
或许,这也构成了其他四国在国际事务上配合美国的一个责任分配机制。
比如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欧洲各国并不太愿意,只有英国至始至终保持和美国一样的强硬,这与它常年和美国一同监听俄罗斯不无关系。
透过“棱镜门事件”和“水门事件”看美国

透过“棱镜门事件”和“水门事件”看美国近日,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
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开始,美国情报机构便通过九家在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对民众电话的通话和网络活动进行了监听和监视。
棱镜门事件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门事件”。
1972年,美国现任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指使手下潜入民主党总部办公室水门大厦,在哪里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民主党有关竞选活动的相关机密资料。
事情败露后,美国舆论哗然。
在巨大的压力下,尼克松宣布辞职。
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水门事件”后,美国的反应像火山一样爆发,抗议电报像雪片一样铺天盖地,舆论将尼克松与希特勒相提并论。
美国议会决定对总统进行弹劾,美国的检测机构决定对尼克松提起诉讼,美国的法院决定对尼克松进行审判。
“棱镜门”事件发生后,美国从白宫到参、众两院,从总统到民主、共和两党领袖,从检察机关到高等法院,没有谁对美国情报部门的行为作出一丁点谴责,但对爆料人斯诺登,那些人模狗样的美国国家机构,不仅表达了最强烈谴责,而且强烈要求美国司法部门采用一却手段,把斯诺登引渡回美国给予严惩。
不论是“水门事件”还是“棱镜门事件”,都严重违反了美国的相关法律和联合国的人权宣言。
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任何人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查封”。
《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有“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
“棱镜门事件”和“水门事件”有着非常惊人相似的一幕。
这两件事都是在美国现任总统的示意下,对他人或他组织的机密材料、隐私进行窃听。
但“水门事件”和“棱镜门事件”在美国的反应冰火两重天。
一个肇事者不仅受到舆论最严厉的谴责,而且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另一个不仅没有对肇事者进行半点谴责,反而对揭黑幕者进行迫害。
这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尼克松的行为虽然代表了一些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他的行为侵犯了另一些资产阶级的利益。
“棱镜门”事件引发的思考——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2016年第20期信息与电脑China Computer&Communication信息安全与管理1 信息技术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对世界的影响2012年以来,“大数据”一词被广泛提及,数据量正在迅速增长,决定着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规模如此庞大,以至于不能用G或T来衡量[1-2]。
随着信息科学、网络工程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网络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军事领域利用通信手段进行通信,小到个人的日常信息交流,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和通信手段进行传输。
强大的网络通信技术给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隐患,使得信息在传递时受到了很大安全威胁[3]。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自由媒体产生了促进的效果,信息的便捷性使得自由媒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赋予其难以想象的扩散能力,在大数据时代,这种数据爆炸性增长使得自由媒体的扩散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自由媒体的约束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文献[4]中,研究了自由媒体的出现对主流媒体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其中提到了自由媒体在泄密事件中的作用,该文献是以2010年的“维基解密”事件为主要论据的,“维基解密”网站泄露美国秘密战争文件和外交电报,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
文献[5]中,主要分析了各国政府、新闻界及普通民众对“维基解密”事件的不同反应,并以信息传播学为基础,研究了维基解密给人类信息传播模式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包括媒体运作的新模式、政府信息的运作和处理方式的新变革、对传统信息伦理的挑战和信息公开的法律重构。
此外,随着我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全军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十分迅猛,部队中的各个单位、各个专业都在利用网络带来的便捷性推动部队的全面建设、提高训练和指挥能效[6]。
这其中也涉及信息技术的两面性所带来的利和弊。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可见,信息和通信技术必然是有利有弊,是一对矛盾。
棱镜门 网络安全

棱镜门网络安全棱镜门网络安全棱镜门,又称PRISM门,是一个爆出的网络安全丑闻事件。
该事件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通过一个秘密计划,利用合作的技术公司收集大量网络通信数据。
此事件引起国际社会对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视,也揭示了政府对网络监控的广泛存在和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安全事件,棱镜门的影响无可忽视。
首先,网络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网络威胁只是个别事件,不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然而,棱镜门事件向人们展示了网络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全球性。
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都需要重视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信息和隐私。
其次,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争议。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我们把个人的大部分信息存储在云端,并通过各种应用程序进行交互。
然而,当政府和其他机构利用这些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时,人们对隐私保护的要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棱镜门事件揭示了政府在无需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的巨大能力,这引起了对隐私保护和监管的更加关注。
此外,棱镜门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影响。
美国作为网络技术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网络安全能力。
然而,当他们利用这些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个人和国家进行监控时,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担忧和不满。
这种监控行为可能会破坏国家间的信任和友好合作,对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棱镜门事件,各国开始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立法和监管。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挑战。
国家应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政策和技术支持,保护个人和国家的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
在个人层面,我们也应该采取主动的措施加强自己的网络安全。
首先,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注意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传输和存储,如使用加密技术、强密码和隐私保护工具。
其次,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警惕网络威胁和欺诈行为,并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如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谨慎下载附件和点击链接等。
12“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2013.10.21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闯2013年6月,美国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遭到曝光。
从披露的信息看,美国依靠其在信息技术及产业上的巨大优势,绕过各国的信息安全防护,实现了对整个国际网络空间的监控。
对我国而言,从根本上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扭转我国信息安全的被动局面已是刻不容缓。
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一部讽刺小说——《1984》。
在虚构的“大洋国”,人们的一言一行被一种称为“电幕”的高科技手段密切监控。
这并不是臆想,现实版已经上演。
2007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始实施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地。
值得深思的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范围地开展监控活动,关键在于其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及产业优势。
因此,要改变我国在网络空间博弈中的被动局面,也必须从根本入手。
庞大产业支撑美国“棱镜”计划1.美国具备了国际产业市场的绝对统治力。
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信息安全基础领域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芯片方面,国际知名厂商中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如英特尔、AMD、高通等。
在桌面操作系统方面,微软的统治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市场份额超过96%。
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则由谷歌的安卓系统把控,市场份额已超过85%。
在浏览器方面,来自美国企业的产品IE、Firefox、Chrome和Safari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前四位,份额超过98%。
在数据库方面,甲骨文、IBM和微软三家企业的产品占据着85%左右的市场份额。
2.美国掌握了国际网络空间的实际控制权。
全球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中的10台在美国,其大型数据库占到全球的70%。
在美国的掌控下,信息网络充满风险。
一方面,美国控制着全世界的网络空间,其他国家只能租借互联网地址和域名。
这种格局下,美国可以随意让任何一个国家从互联网上消失。
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曾授意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终止对伊拉克国家顶级域名“.iq”的解析。
“棱镜门”引起的讨论

“棱镜门”引起的讨论作者:来源:《软件和信息服务》2014年第02期时时分析和掌握外面信息,有针对性地研究市场策略和产品研发方向,是IT企业的出路。
最近,在一次销售会议上,王军提出了一个问题:“销售是否应积极善用新闻事件创造和扩大销售成果?”他分析说:“‘村里’做安全加固技术在行业里已经走在了前列,但这个市场的规模和实际需求还在酝酿,未完全成熟。
那么我们是否能用销售方法加速推动或者催熟这个市场呢”?众所周知的“棱镜门”事件像一枚炸弹,炸醒了无数国人,特别是IT安全领域的人。
就“棱镜门”事件给安全产品销售和解决方案带来的技术挑战和业务商机,王军对参会的技术和销售提出:“我们要迅速拿出‘村里’的技术和市场策略”。
一提到“棱镜门”,大家立刻七嘴八舌地在会上议论起来,销售经理张旺和李健异口同声地说道:“这可给咱们市场造了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呀,过去我们总说信息安全漏洞会影响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可很少有领导相信,这次让美国人证明了一把呢,各单位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安全问题抬上桌面,咱销售队伍可得大大地利用‘棱镜门’来说服和推荐我们的底层加固技术”。
“以前别人一提安全就是通讯加密呀,数据打包加密呀,根本不像我们的方案,能在业务和数据底层进行加固信息,就销售来看,他们那些产品和技术都不能有效阻止信息漏洞,而咱们的底层加固技术是有明显优势的”。
张旺说道。
李健赞同地点头说:“我们销售的敏感度看来真不低,依我看,光懂咱们产品的好处还不够,还得学习‘棱镜门’偷取信息的方法,为什么人家可以潜入现有系统,把这个东西说清楚了咱们的销售亮点就更突显了。
我们就可以敲开客户的心里的门”。
张旺接着说:“也就是说‘比较’是一个非常容易见效的方法来让我们的方案超过别家。
另外,从‘棱镜门’事件也可以给有关信息主管部门提出国家信息保护的理念,过去因为加入WTO开放市场,我们很多东西是不设防或设防级别不高,现在好了,人家做个样子给你看,你不设防或设防级别低那么就别怪我趁虚而入,来你家信息库转转顺手牵羊”。
棱镜门事件反思

棱镜门事件反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攻防是高科技较量唐岚经过“棱镜”事件,中国上下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安全问题的战略意义,真正看到网络经济创新力和信息安全保障力。
如何抓住在全球各个网络节点穿越的信息流和数据流,更成为美国技术研发的重点。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日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了包括“棱镜”在内的美政府多个秘密监视项目。
尽管美国及其盟友铺设的全球监控网一直是个公开的秘密,但此次曝光揭露的监视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以及数据量之大,仍引起全世界震惊。
“棱镜”等系列项目的曝光再次揭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网络领域的实力差距。
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深刻反思,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全面筹划构筑牢固的网络防线。
反思之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的霸权地位一直由三个因素来支撑,即军事力量、美元体系和科技创新。
金融危机致使美元体系摇摇欲坠,而且受伊、阿战争拖累,美国难有足够精力连续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危机。
与此同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迅猛,美国衰弱论一时间甚嚣尘上。
美国只有也必须发动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才能化解危机,保住已有的霸权和优势。
毋庸置疑,信息通讯技术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主战场。
2009年奥巴马刚履新,就宣布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
但这一切能否实现,有一个前提条件——“美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将取决于网络空间的安全”。
在两个任期内,奥巴马政府相继推出《网络政策评估报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确保未来网络安全的蓝图——美国国土安全相关实体网络安全战略报告》《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战略》等多个文件,一再重申网络安全已上升为美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大刀阔斧地改革网络安全体制,将网络安全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一举提升至最高级,在白官和国务院设立“协调官”,统揽网络安全内外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棱镜门事件有感
据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
这些国家包括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古巴、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爱尔兰、荷兰、尼加拉瓜、挪威、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士、委内瑞拉。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棱镜门”项目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的律师周四(1日)表示,斯诺登当前已经离开了莫斯科机场,此前他刚刚获得了有限期为一年的俄罗斯临时难民身份。
斯诺登6月23日由香港飞抵莫斯科,随后便滞留在谢列梅捷沃机场中转区。
此间美方持续向俄方施压,要求交出受到间谍罪指控的斯诺登,但遭俄方多次拒绝。
我通过一系列的新闻报道觉得,斯诺登面对美国政府的种种,不道德的侵犯他国通信,以及信息安全的行为敢于曝光,
让世人认识到美国政府的真面目,十分钦佩,他就是一个英雄,他也为此背负了叛国者的罪名,也许永远都不能和自己的家人再见面。
我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面对强权和黑恶势力的不法行为,敢于不法势力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