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重点(修改版)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儒:《论语》、《孟子》、《荀子》墨:《墨子》道:《老子》《庄子》法:《韩非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开创了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义》《春秋》《论语》:20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成书在春秋之际,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其所记载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孔子重视文学的政治和教化作用,主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孟子:“亚圣”,他主张“王道”“仁政”统一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反对“杀人盈野”的兼并战争。
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
主张诛灭残民以逞的暴君,对君主绝对权威表示否定。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但是他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
《孟子》:七篇记载孟子的言行和学说,是孟子及其门徒共同完成的,在体制上仍属于语录体。
其散文具有如下特点:1.长于辩论,其文观点鲜明,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有纵横家和雄辩家的气概,《孟子》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2.在论辩中常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小故事阐明事理3.气势浩然,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4.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
它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诗经》: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汉代始称《诗经》。
共有诗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订成书。
2.《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即为音乐曲调,包括十五国风。
来自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歌谣;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31篇,西周)、小雅(74篇,东周),大多是宫廷宴飨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个部分3.《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4.汉初传授的《诗经》的共有4家,也就是4个学派:齐(齐之辕固生)、鲁(鲁之申培)、韩(燕之韩婴)。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初唐上官体: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宫体诗。
2、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楚辞》是西汉刘向整理,包含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3、唐传奇:小说到唐代产生了新的体式,这就是唐传奇。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4、宋初三体:(1)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2) 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 (3)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5、温卷:唐代科举考试,士子在考试前,常先将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而呈献一卷作品之后,过几天又献上一卷,则称为“温卷”。
6、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是北宋末期,以黄庭坚为首的诗派,诗派成员主要为江西人,所以后人称其为“江西诗派”。
7、春秋笔法: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是具有鲜明的倾向性的叙事手法。
二、简答题1、诗经的思想内容有哪些?A.反映阶级压迫、剥削和社会不平。
B.反映战争和徭役。
C.反映爱情和婚姻。
D.反映劳动。
E.反映周民族兴起。
F.讽喻时政和忧国伤时。
G.尊天敬祖的宗教性祭歌,大都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和祭神的乐歌。
2.新乐府运动的创作主旨白居易提出“用新体作新诗咏时事”①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密切反映现实生活,尤其要反映民生疾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惟歌生民病”等口号;②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要求形式服务于内容。
3.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北宋诗歌的特点)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4.李白诗歌艺术特征诗歌豪放飘逸,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古代文学重点内容复习

1、柳永词的风格分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雅词,一类是俗词。
近代著名学者,夏敬观说:“耆卿词当分为雅俚二类。
雅词用六朝小文赋作法。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俚词袭五代淫波,开金元曲子之先,比于里巷歌谣,亦自成一格。
”所谓“雅词”是指内容多为描写男女恋情,语言典雅,表现含蓄,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所谓“俗词”,是指语言通俗,内容也多为男女恋情,但为了迎合下层市民的审美趣味,往往写得大胆直露,表现了下层市民的审美要求。
2、柳永词的内容分类: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描写男女爱情、抒发离愁别恨,代表作《雨霖铃》;一类是表现羁旅行役之苦,代表作《八声甘州》;一类是描写城市风光,《望海潮》(东南形胜)3、柳永词在艺术上有何贡献:一是大量采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二是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三是采用了许多新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结合的更紧密。
4、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苏轼的诗将情、景、理、事融合在一起,情从景出,理从事出,并且理在情中。
二、苏轼具有“触处生春”的本领,因此将诗歌写得极为形象生动富有美感。
这种“触处生春”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苏轼善于从极其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是他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将难言之情、理、事、感受等形象的写出来。
三、苏轼的诗幽默诙谐,妙趣横生。
5、苏轼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最大的创造的是“以诗为词”①在内容上,打破了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将山水、田园、壮志、爱国等写入词中;②在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
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③在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上:打破了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了独立的抒情工具;④在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真正的做到了将叙事、抒情、议论、写景融为一体。
⑤在语言上:高度的诗化。
词的娱乐功能减少,抒情功能加强。
6、李清照的词分为几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靖康之变”将李清照的词分为了两个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所有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重点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论述文学作品的作用时提出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简言之,“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观”,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群”,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强调了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传统的形成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孔子的)“文质”说:《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3.(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知人,是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有所了解;论世,是说对作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进行考察,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4.(孟子的)“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古代文学复习重点

古代文学复习重点一.解释加点词(填空题)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绩《野望》陈子昂《感遇》(其一)李商隐《夜雨寄北》温庭筠《菩萨蛮》李白《塞下曲》二.名词解释唐传奇:中国小说史文体概念,指唐人创作、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一般篇幅较长,事情奇异,文采较美,多叙爱情、历史、豪侠、世情故事。
因其搜奇猎异,讲述奇异故事,文情奇幻,而有“传奇”之称。
其名始于晚唐裴铏的志怪小说集《传奇》一书。
宋以后,遂以此名来概称唐人创作的传奇体的文言短篇小说。
作为一种唐代新兴的小说体裁的类名,以与汉唐笔记体的稗官小说、志怪小说相区别。
其中“传”是讲述的意思。
“奇”一指题材内容、故事情节之奇(离奇、少见),二指文情语言之奇(奇异、绚丽)。
代表作李朝威《柳毅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曲子词:词是在初盛唐产生、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
词即歌词,它跟乐府歌辞的辞是一个字,本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
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
小品文:形式短小的议论文,以晚唐和晚明比较多见,具有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艺术精湛,有战斗性的写作特点,此为其主体。
也有主于记事,写景独到的记叙性小品文,不占主流。
代表诗人罗隐、皮日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者教训。
柳宗元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传统,多用寓言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诣奇特,善用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表达政见。
代表作《三戒》。
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出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和深刻的思想、新颖的见解。
初唐四杰: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个年轻诗人。
他们名高位卑,官小才大,少年才俊,齐名天下。
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他们反对当时纤巧绮靡浮艳的诗风,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又不失六朝文风的骈俪色彩,被称为“王杨卢骆体”或“唐初体”。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文学期末考试一.填空1.诗经的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小雅中笙诗6篇,有目无辞,不算在内。
根据音乐诗经划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75篇,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2.四家诗:齐、鲁、韩、毛,前三个为今文诗,毛家诗为古文诗(至今唯一流传的)3.诗经又可分为四始:《关雎》——国风始;《文王》——大雅始;《鹿鸣》——小雅始;《清庙》——颂始4.诗经中一首描写女子容貌漂亮的诗是《硕人》,描写了庄姜出嫁,赞美了庄姜的家世、美貌及仪从之盛5.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6.尚书非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7.战国策: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西汉刘向加以整理8《庄子》创作手法以寓言为主,大多用三言形式说理,三言即“危言”、“重言”、“寓言”9.韩非的五蠹指“学者”(儒生)、“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商贾及工匠),这五种人有害于法治的实施,是国家的蛀虫,故称为五蠹10.屈原的作品有哪些:《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怀沙》、《哀郢》11.《九章》共9篇;《九歌》共11篇,是一组祭歌12《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未列篇名。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25篇,为《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下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
现在一般认为,《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二十三篇为屈原所作,《远游》、《下居》、《渔父》伪托的可能性大13.描写女子美貌的为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还有曹植的《洛神赋》二.名词解释(一)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平铺直叙。
古代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

一、原始歌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1)祭祀歌《蜡辞》;劳动歌《弹歌》;情歌《候人歌》(2)特点及影响: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诗歌、舞曲、音乐三位一体;尝试用韵。
二、上古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三、《诗经》解读:1、《诗经》常识:第一部诗歌总集、抒情诗集。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其中,风诗160篇,雅诗105篇(小雅74,大雅31),颂诗40篇。
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2、《诗经》分类:《诗经》按“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指地域,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正,指王畿的音乐。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3、《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②、赋、比、兴手法的开创性使用。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③、重章叠句。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④、探索了用韵的规律。
有的一章一个韵部,如《蒹葭》;有的隔句用韵,韵脚置于偶句,如《采薇》;有的换韵,如《溱洧》《七月》;还有的用“腰韵”(在句子中间用韵),如《芣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2、《西厢记》:作者是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家最早源自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崔莺莺传》
3、《牡丹亭》作者是明代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文论观:至情论
4、《长生殿》作者是洪昇,
5、《桃花扇》作者是孔尚任
6、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7、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8、李渔:《闲情偶寄》,是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戏剧代表为《风筝误》
小说:
9、四大名著: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蒲松龄《聊斋志异》
明代前期诗文
1、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其中以高启、杨基的诗成就
最高。
2、(1)每看摇落必成悲,况在飘零与离别。
莫把丰姿比杨柳,愁多萧飒恐先衰。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其一)
(2)乱世难为客,流年易作翁。
百忧寻岁暮,孤梦怯山空。
(高启《和周山人见寄寒夜客怀之作》)
(3)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3、宋濂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其主张“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以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
4、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寓言体散文。
刘基寓言体散文集集名是《郁离子》。
《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5、台阁体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
(1)鱼跃鸢飞皆化育,须看海宇颂皇仁。
(杨士奇《赐游西苑同诸学士作》)
(2)圣主经营基业远,千秋万岁颂生平。
(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6、茶陵派是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作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
明代中期诗文
1、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为核心的代表的复古主义文学流派、成员包括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七人。
最能体现其复古主张的是李梦阳,李梦阳文学主张:
(1)排斥宋人诗歌主理现象,强调重视真情的主情说。
(2)主张模拟古人诗文法度格调。
2、后七子指嘉靖中期的李攀龙与谢榛、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
王世贞是后七子复古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主张:(1)学古问题上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强化和具体化。
(2)强调重格调要根于情实,重视作家思想感情。
3、“前后七子”
共同文学的主张:一是盲目尊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二是创作论上,以拟古的形式来指导创作,要求一字一句摹拟,不可逾越半步,以为非如此不可得其神髓。
积极作用:对当时颓靡文风、振作文坛的作用看,它有着进步意义。
消极作用:内容基本上是苍白空虚的,缺乏真切的生活感受;形式上缺乏个性,无论句式与辞藻都沿袭、摹拟古人,古奥艰深,大大削弱了诗文的感染力与可读性。
4、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的文学主张:(1)针对前七子学秦汉文造成佶屈聱牙的缺
点,提出“文从字顺”的要求,认为要从唐宋文下手,再学秦汉;(2)抨击七子名为复古,实是剽窃的恶劣作风。
晚明诗文
1、李贽——王学左派代表人物之一。
整个晚明文学的思想理论方面影响最大。
他文学观为
童心说。
2、“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兄弟。
公安派在诗歌理论
上提出的核心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性灵说”是他们文学主张的内核。
3、.竟陵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
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通
过“乞灵于古人”以求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在诗歌风格上提倡“幽深孤峭”,
清前中期诗歌
1、寄语故人多自爱,但辞青紫即神仙。
(顾炎武《友人来,座中口占二绝》)
2、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顾炎武《五十初度时在昌平》)
3、苍龙日暮还雨行,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4、诗学四派: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
理说”。
5、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奈苦中看(黄宗羲《书事》)
6、垂死病中魂一缕,迷离唯汉家秋。
(王夫之《初度口占》)
7、清初词派词人
(1)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2)朱彝尊与“浙西派”
朱彝尊论词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崇格律词派姜夔、张炎,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一时此风大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纳兰性德——清初成就最高
①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②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4)厉鹗与浙派词——浙派词发展到清中期,领袖为厉鹗,他推崇清初浙西派朱彝尊的“醇雅”说,向往“清空”境界,学南宋姜夔、张炎,再揽入北宋周邦彦,让音律和文词更为工练。
后衰落。
(5)常州词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
这对扭转词风和指导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前中期散文
1、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2、桐城派——清代中期最大的散文流派,由方苞开创。
戴名世主张为文道法刺兼备,精气神合一,是桐城派理论的雏形。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