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改制结出丰硕成果 十一科技站稳高科技、新能源、物流三大战略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文内容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文内容经签批,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希望大家喜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__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发布。
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命名科技创新规划。
规划提出12项主要指标,多项指标在未来五年将翻番或有重大跃升。
其中,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从现在的18位提升到第15位,这意味着中国进入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详细文章一共八篇,27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__ 20__年)》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行动指南。
:第一篇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全球、立足全局,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系统谋划创新发展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发展新境界,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一章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我国科技创新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七大亮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亮点一: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文件表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今年中央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
亮点二:在政策设计上,明确“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文件表述: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三农”政策体系上,明确提出“三大指向”。
过去一直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这次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
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
亮点三: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三强三保”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七大亮点解读文件表述: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党员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会

党员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会《“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前制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它有何新特点?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喜欢!范文1 8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该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对我国未来5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细化落实。
规划共分8篇27章,从创新主体、创新基地、创新空间、创新网络、创新治理、创新生态六个方面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并从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
规划提出12项主要指标,其中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从现在的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现在的%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现在的%提高到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前制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它有何新特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认为,规划突出顶层设计,坚持有序推进,充分体现了需求驱动和创新驱动的紧密结合,特别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一步确立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进而部署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认为,首先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的规划,它不仅关注科学技术研究、改革和发展,更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创新的全链条进行的一次整体规划。
其次,规划更加注重科技的超前引领性,更加关注依靠创新构建先发优势。
第三,规划非常关注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问题。
聚力科技兴蒙 强化使命担当为 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在2021年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聚力科技兴蒙强化使命担当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在2021年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厅长孙俊青2021年2月5曰同志们:这次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 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 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 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 十届十三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两会 精神,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全区科技创新工 作,明确“十四五”自治区科技创新思路,部署 2021年重点任务。
下面,我代表自治区科技厅作工作报告。
一2020年工作四顾和“十三五”主耍成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 “十三五”收官之年。
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科技系统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 推动疫情防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实施“科技兴 蒙”行动为统领,扎实推进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 设,很抓科技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务实开展创新 合作,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推动科技创新 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重点推进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有力面对疫情防控、“六稳”“六保”和经济社会 发展重任,全区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 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 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制定出 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 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8方面30条96项措施,为实 施“科技兴蒙”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实施 “科技兴蒙”重点专项,安排资金4.7亿元,大力支 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创建、高新区升级、种业技术创2021年第1期新中心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和前期研究,高标准启 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别编制工作,精心谋划未 来五年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
军转论坛:201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之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九

军转论坛:201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之过去五年工作回顾(9)【关键词】军转网军转论坛军转军转干转业干部军转干考试军转干考试军转干部安置军转待遇军转干考试公告军转干考试大纲军转干考试成绩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保证,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明显增强。
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省市县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新进展,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各类园区管理得到加强。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开展。
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加快市、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推行政府机关标准化建设。
大幅精减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五年共取消和调整626项,削减率59.3%。
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
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424件、政协提案2470件,按时办复率均为100%。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困难挑战、取得重要发展成就的一年。
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的要求,扎实做好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良好开局。
去年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值、服务业增加值、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等4项指标,因受刺激消费政策减弱、外需持续低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初中毕业生数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完成外,其他32项指标顺利完成。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办成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要事难事。
一是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新增强。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基点,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协调,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中石化千万吨级炼油、石家庄轨道交通等75个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核准或审批。
2013潍坊政府报告

刘曙光市长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1月7日上午,刘曙光市长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
一年来,市政府在中共潍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一六四三”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攻坚克难,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2012年各项目标任务,在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步伐。
科学应对保增长,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经济增长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及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运行、促发展,经济逐渐企稳回升、持续向好。
地区生产总值一、二、三、四季度当季分别增长9.1%、10.2%、12%和12%。
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0亿元,增长4.5%。
粮食总产达到547.7万吨,实现“十连增”。
工业增加值增长13.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737亿元,增长14.5%,成为省内第三个过万亿的城市。
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50亿元,增长10%。
把扩大科学投入作为保增长的关键措施,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9亿元,增长22.1%。
深入开展“项目提升年”活动,全市实施过亿元项目1365个,实际完成投资1890亿元。
广辟渠道,努力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
新增金融机构贷款530亿元;共达电声、同大海岛两家企业上市,歌尔声学成功增发,共募集资金29.7亿元;24家企业实现直接债务融资112.7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民间投资达到220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73.1%。
积极扩大消费。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7亿元,增长14.9%。
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解决发展难题。
取消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253项,出口退税、减免税收118亿元。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197家和234家,总数分别达到4254家和2605家;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9万户,其中新增企业集团15户、股份公司112户。
科改示范行动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背景与意义科改示范行动是国务院国资委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国有科技型企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行动启动以来,各地各企业积极响应,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年度,我们全面总结了科改示范行动的成果和经验,为今后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成果1. 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科改示范企业普遍在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用人、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2.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改示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布局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
部分企业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3. 产业布局优化升级科改示范企业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优势领域,加快产业布局优化升级。
一批企业成长为产业链链长,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4.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科改示范企业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部分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三、经验与启示1.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科改示范企业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加强党的建设,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科改示范企业以完善公司治理为抓手,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改示范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 聚焦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科改示范企业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下一步工作1. 持续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以完善公司治理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是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加快建设滨海新区的关键时期。
我市科技发展要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加强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为此,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津政发〔2006〕7号)和《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十五”以来,天津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步走”战略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组织实施了33个科技专项和6个科技工程,共落实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0项,其中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62项、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765项、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98项,加快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步伐,推动了产业技术和结构的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国家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自1995年以来,我市科技综合实力一直保持全国前列,近四年连续位居第三。
2001年至2004年的四年中,我市累计获得国家科技项目资助经费达亿元。
建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国家级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在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生物芯片、中药现代化、纳米材料、绿色电池、电动汽车、水资源及综合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领域形成了较明显的科技优势。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两院院士由2000年的20位增加到2005年的31位。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04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3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