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人教版)练习:散文探究题的常见类型

合集下载

高考散文阅读题命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

高考散文阅读题命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

高考散文阅读题命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
1、细节理解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中某一句或者某一段的内容,回答问题,关键在于细节,要求考生把握文章中的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关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先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结合问题,仔细找出文章中细节的描述,从而回答问题。

2、推理判断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作出判断或推断,关键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文章中提到的相关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或推断。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先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结合问题,从文章中提取出有关信息,以及文章中暗示的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或推断。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2019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9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4/9/2020
20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 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 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 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 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 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25
参考答案: 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
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 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 感。 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 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 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 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4/9/2020
15
24.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 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①第四段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老腔的声音比作 “渭水波浪的涛声”、“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 等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腔撼人肺腑的神韵以及 老腔与关中乡村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老腔对作 者带来的震撼。②第四段中“这是……”“亦或 是……”“也像是……”等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 极具气势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无限遐想和难 以言喻的震撼。
4/9/2020
9
一、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 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 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二、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 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精华版)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精华版)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精华版)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这种题型通常考查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需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XXX,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的方法包括标明句子出处、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同时,需要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这种题型通常提问使用某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对于第一人称,它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对于第二人称,它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对于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这种题型通常要求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或者从全文看某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需要掌握专用术语,包括文首、文中和文末的结构作用。

文首可以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文中可以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文末可以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收缩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这种题型通常要求分析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或者作者是如何写某个事物,或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或者赏析这段文字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回答这种题型需要掌握表达方式,包括说明、议论、描写、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同时,需要分析手法、艺术效果和表达感情。

注意叠词,使语言更加生动。

文章写作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其中,描写手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描写环境、场景、人物等,为文章营造氛围,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可以烘托人物形象和情感,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散文阅读 6.5 散文阅读的探究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散文阅读 6.5 散文阅读的探究

K12教育课件
20
“村妇骂街……可惜是也不常 有”“心里仿佛失掉些什么似 情感 的”“有时觉得下雨也好”“街上 一个小孩子随便大嚷一声,不是都 能把我叫出去么”
K12教育课件
21
第三步:提炼整合,分条陈述
K12教育课件
22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12教育课件
25
2.不同层面指情感层面、哲学层面和审美层面等。
K12教育课件
26
二、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从而
产生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多个角度,进而选择从不同的角度 对文本进行发掘。
“娶儿嫁女”,会有一班吹鼓手来大闹一阵。及至到了那一天,并无此事,心里仿 佛失掉些什么似的。
有时觉得下雨也好,下雨可以听到檐前的滴水淅沥;刮风也好,刮风可以听到屋 后的白杨萧萧。恰巧在这“春秋多佳日”的季节,又少风无雨。
K12教育课件
16
深山古寺里的和尚,不肯蒲团静坐,养性修真,偏要去听听鸟叫,听听泉鸣;早
第五节 散文阅读的探究
K12教育课件
1
【命题人话命题特点】 1.明考查要求。散文文本的探究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 解读。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 的独特解读。 2.明设题角度。意蕴式探究、标题式探究、体验式探究等。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完整版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完整版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类【一】行文思路(或结构)1、常见题型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

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②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行文表达作用1、常见题型:①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运用……手法,描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

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各题型解答方法 散文探究题技巧分析(65张)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各题型解答方法 散文探究题技巧分析(65张)
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坐落在沂蒙山区东部的岭膀上,三面环山。我小 时候,村庄四周那茂密的树林,是百鸟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村庄的夜幕蓝得 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贼亮的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 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碰杯声、婴儿啼哭 声,集体上演着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
这样,只能算是夜聊的前奏,真正的夜聊要待主妇收拾完桌面才开始。女主人端着一 锅洗碗水开门要泼在门口的窨井里。门一开,一方光波首先倾倒在屋外的黑暗里。就 见有幢幢黑影仿佛作蛾子趋光运动一般地过来,见屋里有男主人在,且空闲着,就进 了门去。从新近发生在小城中的稀奇事说起,话题不断扩大。透出门缝的光线和声波, 吸引着吃罢晚饭从家中出来寻热闹的人。他们试探着推开门,一屋子正热烈说笑着的 人立即静下来,扭头打量是谁来了。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来者是谁了,欢呼般发出迎 接的声浪。先到的在长凳上挪动一下屁股腾出空间,好让后来者坐下。后来者一边坐 下一边说着:闹猛闹猛,老远就听到这边热闹。先到者拾起原来的话题,继续论说。 后来者听了一会儿听出名堂了,才插嘴。也有因为一个新来者的到来,使原先坐着的 某人想起离家时间不短了,该回去了。当然这里面有的是两者或者两者的家庭曾有过 节的,见一方来了就急于撤退,自然会寻找一个退场的借口。在场人也都心照不宣。 有时陆续退场的人多了,怕才来的人难堪,有的会勉强自己留下来做个伴,直至话语 有了空隙、疏落时才起身。
夜色如砚台上磨的墨,愈来愈深浓了。热腾腾的饭菜,是不管贫富,家庭 主妇必须在劳累了一天的男主人踏进家门就该端上桌的。不论荤素、不论可口 与否,男人和一家老小均以风卷残云式的作业态度表现出对饭菜的赞许,同时 也是对主妇劳动成果的褒奖。
一些赶早的人,就在此刻叩门或根本不敲门就推门闯了进来。有的是端着 饭碗来的,有的在家里吃好了晚饭打着饱嗝来的。而端着饭碗来的,主人被说 得高兴或不好意思时就邀对方动手挟一筷菜尝尝。对方尚知一些礼仪就婉谢 了,而有的就毫不客气地伸出筷子到主人家的菜碗中挟了菜品尝。

2019年高考二轮语文专题3 提分攻略3 考点建模,巧解散文探究题

2019年高考二轮语文专题3 提分攻略3 考点建模,巧解散文探究题

专 题 限 时 集 训
返 首 页
技 法 回 顾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 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 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
即 时 训 练
典 例 剖 析
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 —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专 题 限 时 集 训
返 首 页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
技 法 回 顾
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 即 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 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
典 例 剖 析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 袅。
限 时 集 训
返 首 页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 ,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
技 法 回 顾
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 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 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 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
典 例 剖 析
专 题 限 时 集 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多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将近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

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

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

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

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

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

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

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的顽强做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感悟震柳顽强的生存精神。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翔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解析:C项,“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应为渲染了震柳遭遇的挫折之重,灾难之深。

答案:C2.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此题考查插入段的作用。

对这类段落作用的分析,首先要看内容上写了什么,然后再从结构上看有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另外,这类插入的段落,往往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可围绕这些分析。

答案:①说明原因。

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做进一步补充交代。

②照应上文。

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做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③丰富内涵。

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答: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对作品主旨的把握。

从文章描写的重要内容看,震柳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和灾难,而在灾难面前,又顽强的生存下来。

它可能会对后人说灾难的情况、讲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

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

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它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日照王剑冰①古人说条条江河归大海,大海是那般宏阔的胸怀,在这样的胸怀里升起一轮红日,该是什么样的景象?②现在我正走向海。

我知道有一个叫作日照的地方,日照的名字多么直白,又是多么神秘,日照香炉就会升起紫色的烟尘,日照大海会升起什么?我仰望着那个地方,我穿越齐鲁大地,走过孔子的曲阜,走过泰山沂蒙。

③大海终于展现在我的眼前,它就像中原的千里沃野,麦浪赶赶地涌,散发出浓郁的味道。

白云似一群从远方跑来的绵羊,我听到了它们的喧嚷。

很长很阔的沙滩,我小成了沧海一粟。

④我还没有看到日出,但是我知晓了这里是“勿忘在莒”的古莒国,莒同齐、鲁曾构成山东的三分天下。

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也是人类最早的先祖。

他们使用的工具,同黄河流域先祖使用的没有什么两样。

我站在一个图形面前,那是一个日出的图形,先祖对于日出那么的崇尚,刻在生活的器皿上。

那时他们就知道通过日出判断四时,将其用于农业和航海。

《山海经》记载的羲和祭祀太阳的汤谷和十日国就在这里。

我看到一个号角,那是陶做的,这里的黑陶是原始文化的瑰宝,我的祖先,曾面对苍茫的大海,吹亮了东方第一缕晨曦。

⑤我见到了茂密的森林,只能在高山上才有的森林,却是出现在海边,那高大的杉木将氧离子泼洒得到处都是。

我还见到了茶园,一片不是很高的墨绿,日照和海风使这里的茶尤为独特。

我还看到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我在一片雨中走进定林寺,那棵四千岁的苍然立时热烈地向我迎来。

一群女孩子在树下避雨,我想到那个传说:一个书生看到这棵大树,搂了七搂还没有搂完。

我站在它阔大的枝叶下,钟声訇然散落,抬头望的时候,竟然望到不远处刘勰读书处。

那个独成一派的大理论家,就是在这里以他智聪的文心神雕艺术之龙的吗?⑥天晴无雨,我早早跑向海滩,清风振衣,潮水激荡。

⑦云蓝得出奇,云边渐渐透出了红光。

海在这时发生了奇妙的现象,海顷刻间变成了一汪红色的颜料,那颜料越来越浓,越来越多,似乎是从日出的地方涌出。

而后太阳微微地露了出来,露得不声不响,初开始它没有发出亮光,只是一轮滚圆的炫红,那么近,那么大,蹚水过去就能触摸着。

我很少看到这么纯净这么圆润的太阳。

正呆看着,它突然发出一股绚烂的光芒,我的周身立时感到了温暖。

⑧海浪已似红鲤翻江。

一眨眼,有些红鲤竟然跃动起来,而后变成了一页页羽翅,慢慢看清,那是一群兴奋的海鸥。

⑨太阳还在上升,它已经变成金黄的车轮,隆隆轰响,烟尘迷漫,天地摇动。

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上升,它将天穹昂然顶起,让世界为之高明。

我的血脉贲张,好像太阳升自我的胸间,整个大海涛涌连天。

我大声地想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光变幻,生命轮回,秦皇汉武寻仙访道的踪迹早已不见,曹孟德豪情一腔越去千年,唯大海潮涌潮落,太阳常隐常新。

⑩日出唤醒了热情。

海上运动基地的帆影片片,切割着红色的光线。

细沙滩上有人练排球,健美的身姿在腾跃。

阳光更多地镀亮了捡海的人,皮影样贴在海滩的玻璃上。

⑪整个一座新城都亮了,像一艘豪华巨轮在起航。

太阳照在那片树林的时候,树林里一片光怪陆离,叶子在光线里舞蹈。

鸟儿叽喳,翅膀像闪电,这里闪一下,那里闪一下,等到它们飞到林子上面的时候,一下子都被渲染了,包括叽叽喳喳的叫。

我知道,太阳也照到了那棵银杏树,深沉的光芒撒播着一片静默。

天台山上,古老的太阳节或在举行,香烟缭绕,鼓钗隆重,供台摆放新麦做成的太阳饼,万众叩拜太阳光耀大地,福泽民生。

⑫站立大海之上,旭辉之间,古人在我的耳边发声:“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缥缈,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

”那声音伴大海涛涌,随红日东升,缭乱了我的思绪。

⑬我真实地感受着日照,日照是一种光合作用,日照是一种置换反应,日照不仅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动词或形容词。

⑭我又想起了那个日照的刻画,海上日出,曙光先照。

日照,那是一幅恢弘的意境,一幅东方大地的挂图。

(摘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第②段中,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日照和齐鲁大地上自然与人文景色的赞美,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B.第③段文字采用了比喻、比拟、通感等修辞手法,并借助广泛的联想,写出了大海的广阔、波浪涌动和海天一色的景象。

C.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荡开一笔,写莒国悠久的历史和森林中的定林寺,古今对比,表现了日照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D.第⑪段画线语句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日出之后日照新城通明一体,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写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C项中“古今对比”说法错误,这两段没有对比的意思,可视为映衬手法。

答案:C5.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解析:对句段作用的分析,要注意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

内容上,由大海写起,设问大海中日出该是什么景象;结构上,自然引起下文对日照的叙写。

表达了对海上日出景象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答案:第①段由大海写起,设问大海中日出该是什么景象,自然地引起下文对日照的叙写,表达了对海上日出景象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