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分类及其他

合集下载

法律解释方法的位序

法律解释方法的位序

法律解释方法的位序法律解释方法的位序:就狭义的法律解释而言,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文义解释、论理解释(包括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合宪性解释等)、社会学解释。

就此三类法律解释方法而言,笔者认为,原则上,狭义的法律解释应当从三个方面人手展开,即从确定文义可能包括的范围、探求立法目的、社会效果等考量。

而这三个步骤既是法律解释的程序,也是法律解释方法运用的顺序。

依据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大体上依照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当然解释、反面解释、限缩解释和扩张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合宪性解释的顺序依次进行。

(一)确定文义可能包括的范围确定文义可能包括的范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义的“射程”。

法律解释学与一般的解释学的区别在于,其并非要确定文义的确切含义,而是要借助于各种方法来确定文义可能的含义。

这种可能文义的范围似乎带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这正是法律解释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文义的可能含义要求确定解释对象的核心文义与文义的边缘范围。

例如,机动车的概念,其核心的文义是指轿车、卡车等以非人力作为动力来源的,专门从事公共道路客运、货运运输的车辆。

其边缘范围包括新能源机动车等。

为什么确定文义可能包括的范围应当作为法律解释的第一个步骤?这主要是考虑到如下几点:一方面,确定法律可能文义的范围是成文法国家适用法律的前提,适用法律必须首先要解释法律的文义。

确定可能的文义范围才能为法院判决的准确性提供依据,从而维护法律适用的权威性、统一性。

首先确定法律可能文义的范围也限制了法官的恣意性。

例如,在刑法中,受制于罪刑法定原则的限制,法官适用法律时必须界定刑法上“犯罪”概念的可能文义范围,以决定该概念的射程。

在民法上,也应当采用相同的规则。

从解释的客观性出发,法律解释应当依据文本来进行,不能脱离文本任意解释立法目的,毕竟目的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在脱离可能文义的情况下随意解释立法目的,就可能导致司法对立法的僭越,可能会以法官的意志来代替立法者的意志。

学科分类表

学科分类表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宗教史学、宗教哲学、宗教社 会学、宗教心理学、比较宗教学、宗教地理学、宗 教文学艺术、宗教文献学、神话学、宗教学理论其 他学科 无神论史、中国无神论、外国无神论、无神论其他 学科 中国古代宗教、外国古代宗教、古代宗教其他学科 佛教哲学、佛教因明、佛教艺术、佛教文献、佛教 史、佛教其他学科 圣经学、基督教哲学、基督教伦理学、基督教史、 基督教艺术、基督教其他学科 伊斯兰教义学、伊斯兰教法学、伊斯兰教哲学、古 兰学、圣训学、伊斯兰教史、伊斯兰教艺术、伊斯 兰教其他学科 道教哲学、道教文献、道教艺术、道教史、道教其 他学科
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十国史 、宋史、辽金史、元史、明史、清史、中国古文字 (包括甲骨文、金文等)、中国古代契约文书(包括 敦煌学、明清契约文书研究、鱼鳞册研究等)、中 国古代史其他学科
鸦片战争史、太平天国史、洋务运动史、戊戌政变 史、义和团运动史、辛亥革命史、五四运动史、新 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国民党史、 中国民主党派史、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其他学科 原始社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 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其他学科 日本史、印度史、东南亚史、南亚史、中亚史、西 亚史、亚洲史其他学科 北非史、撒哈拉以南非洲史、埃及史、南非联邦史 、非洲史其他学科 美洲古代文明史、美国史、加拿大史、拉丁美洲史 、美洲史其他学科 俄国史(包括原苏联史)、英国史、法国史、德国史 、意大利史、西班牙史、东欧国家史、北欧国家史 、欧洲史其他学科 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科技史、社会史、城市 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学、 方志学、人物研究、谱牒学、专门史其他学科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
中国近代史、现代 史 历史学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7 历史学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考古理论 考古学史 考古技术 考古学 中国考古 外国考古 专门考古 军事学 军事史

法理学背诵材料

法理学背诵材料

考点 1:法学的分类1.法学可以分为立法学、法律解释学、法律社会学等;2.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理论法学如法理学、比较法学、法社会学、法哲学、立法学、实证法学、法律思想史;应用法学如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公法学;3.法学可以分为法学本科和法学边缘学科。

法学本科如法理学、法制史学、刑法学等;法学边缘学科如物证技术学、法医学、法律心理学等。

考点 2: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特征1.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马克思主义法学则认为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的法学是不存在的,法学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和对一定阶级有利的社会制度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法学则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随着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会趋于消亡。

考点 3:法的基本特征1.法的规范性。

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2.法的国家意志性和普遍性。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和普遍性。

3.法的权利和义务一致性。

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4.法的国家强制性。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总结:法与其他社会规范不同之处关键在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考点 4: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本质的学说1.神意论。

代表人物: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2.理性论。

法是人类理性的体现,自然法高于实在法。

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最早),西塞罗,古典自然法学派,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普芬道夫,孟德斯鸠、卢梭3.民族精神论。

代表人物:卡尔·冯·萨维尼4.命令说。

法是主权者对其臣民应该如何行为所发布的以制裁为后盾命令。

代表人物:约翰·奥斯丁5.社会控制论。

民法解释学——怎样进行法律思维

民法解释学——怎样进行法律思维

民法解释学——怎样进行法律思维民法解释学——怎样进行法律思维林中举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课程前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将通过民法解释学来讨论一下共同学习一下,怎样进行法律思维,那么法学众所周知它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它的目的在于处理实际问题。

那么对法律知识,还有这个法律的学术探讨,那么它的最终目的都是用于指导司法实践或者说是完善司法实践,最近数年来,学习法律的人常自称为“法律人”,而且颇带有几分自傲的。

在一个法治社会,法律人经常会自傲地认为,大者能经国济世,小者能保障人权,将公平带给平民。

法律人为何会如此自负呢?法律人为何会如此自信,法律人与一般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仔细想来,这个问题不难明白。

一个人通过学习法律,通常会获得这样的一些能力:首先当然是掌握法律知识的能力,其次是进行法学思维的能力,最后能获得解决争议的能力。

而其中,进行法学思维的能力又尤为重要,它决定了你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决定了你运用法律解决争议的这样的一种效果。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那么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获得法律思维的能力并且不断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这种能力,以力求做到正确的解释、运用法律。

那么什么是法律思维,所谓的法律思维就是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

那么简而言之,法律思维也就是如何解释适用法律这样一种思维。

一、法律解释的方法(一)法律解释方法的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法律解释的方法,那么在法律方法论学说史上, 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德国法学家萨维尼,他阐释了法律解释的四要素说, 也被称为四准则说, 这一学说一举奠定了经典法律解释学说的基石。

那么在萨维尼看来, 法律解释包括语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体系解释等四项要素。

对此日本学者伊藤正己,他认为法律解释的诸方法有:文学解释,文理解释,扩张解释与缩小解释,扩张与缩小这是一对相对的,那么类推解释与反对解释,这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最后还包括当然解释。

法理学课程

法理学课程

法理学课程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法律的本质、目的、价值、规范以及法律规则的适用等问题。

法理学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法律哲学概论:介绍法律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主要思潮,探讨法律的本质和价值等问题。

2. 法律逻辑学:介绍法律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探讨法律规则的适用和解释等问题。

3. 法律伦理学:介绍法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探讨法律规范与道德标准的关系等问题。

4. 法律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介绍法律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的优缺点,探讨在具体案例中如何权衡法律形式与实质的关系。

5. 法律解释学:介绍法律解释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方法,探讨法律解释的标准和原则等问题。

6. 法律规范的分类和层次:介绍法律规范的种类和层次,探讨不同层次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它们。

7. 法律教育与法律文化:介绍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探讨法律文化的特点和作用等问题。

通过学习法理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本质、规则的适用和解释等问题,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素养水平,为日后的法律实践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 1 -。

法解释方法的类型

法解释方法的类型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文本或法律规定进行阐释和说明的活动。

法律解释方法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文义解释:通过对法律文本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以确定法律规定的含义。

2. 体系解释:通过将法律文本放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进行解释,以确定法律规定的含义。

3. 目的解释:通过考虑法律规定的目的,以确定法律规定的含义。

4. 历史解释:通过考察法律规定的历史背景,以确定法律规定的含义。

5. 比较解释:通过将法律规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进行比较,以确定法律规定的含义。

6. 合宪性解释:通过考虑法律规定是否符合宪法,以确定法律规定的含义。

7. 社会学解释:通过考虑法律规定对社会的影响,以确定法律规定的含义。

这些法律解释方法各有特点,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释方法。

图书学科分类及代码详表

图书学科分类及代码详表

图书学科分类及代码详表图书学科分类及代码详表人文类图书基本学科A哲学、B宗教、C伦理、D逻辑、E美学、F心理、G语言、H文学、I艺术、J政治、K经济、L军事、M法律、N教育、O体育、P传媒、Q资讯、R管理、S商学、T历史、U考古、W生活、X财政、Y统计、V民族、Z社会。

自然类图书基本学科a天文、b地理、c数学、d物理、e化学、f生物、g机械、h电子、i水利、j电力、k纺织、l食品、m建筑、n矿山、o冶金、p能源、q交通、r航天、s医学、t工学、u农学、v林学、w养殖、x电脑、y环保、z自然。

人文类图书附属学科分类及代码:A哲学A1 马克思主义哲学A1.1 辩证唯物主义A1.2 历史唯物主义A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A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学科A2 自然辩证法A2.1 自然观A2.2 科学哲学A2.3 技术哲学A2.4 专门自然科学哲学A2.9 自然辩证法其他学科A3 中国哲学史A3.1 先秦哲学A3.2 秦汉哲学A3.3 魏晋南北朝哲学A3.4 隋唐五代哲学A3.5 宋元明清哲学A3.6 中国近代哲学A3.7 中国现代哲学A3.8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A3.9 中国哲学史其他学科A4 东方哲学史A4.1 印度哲学A4.2 伊斯兰哲学A4.3 日本哲学A4.9 东方哲学史其他学科A5 西方哲学史A5.1 古希腊罗马哲学A5.2 中世纪哲学A5.3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A5.4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A5.5 德国古典哲学A5.6 俄国哲学A5.9 西方哲学史其他学科A6 现代外国哲学A6.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哲学A6.2 分析哲学A6.3 欧洲大陆人文哲学A6.4 解释学A6.5 符号学A6.6 实用主义哲学A6.9 现代外国哲学其他学科A9 哲学其它学科。

B宗教B1 宗教学理论B1.1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B1.2 宗教史学B1.3 宗教哲学B1.4 宗教社会学B1.5 宗教心理学B1.6 比较宗教学B1.7 宗教地理学B1.8 宗教文学艺术B1.9 宗教文献学B1.10 神话学B1.99 宗教学理论其他学科B2 无神论B2.1 无神论史B2.2 中国无神论B2.3 外国无神论B2.9 无神论其他学科B3 原始宗教B4 古代宗教B4.1 中国古代宗教B4.2 外国古代宗教B4..9 古代宗教其他学科B5 佛教B5.1 佛教哲学B5.2 佛教因明B5.3 佛教艺术B5.4 佛教文献B5.5 佛教史B5.9 佛教其他学科B6 基督教B6.1 圣经学B6.2 基督教哲学B6.3 基督教伦理学B6.4 基督教史B6.5 基督教艺术B6.9 基督教其他学科B7 伊斯兰教B7.1 伊斯兰教义学B7.2 伊斯兰教法学B7.3 伊斯兰教哲学B7.4 古兰学B7.5 圣训学B7.6 伊斯兰教史B7.7 伊斯兰教艺术B7.9 伊斯兰教其他学科B8 道教B8.1 道教哲学B8.2 道教文献B8.3 道教艺术B8.4 道教史B8.9 道教其他学科B9 印度教B10 犹太教B11 袄教B12 摩尼教B13 锡克教B14 耆那教B15 神道教B16 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B17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B18 当代宗教B18.1 中国当代宗教B18.2 世界当代宗教B18.3 新兴宗教B18.9 当代宗教其他学科B99 宗教学其他学科C1 伦理学原理C2 中国伦理思想史C3 东方伦理思想史C4 西方伦理思想史C5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C6 职业伦理学C7 医学伦理学C8 教育伦理学C9 政治伦理学C10 家庭伦理学C11 生命伦理学C12 生态伦理学C99 伦理学其他学科D逻辑D1 逻辑史D2 形式逻辑D3 哲理逻辑D4 语言逻辑D5 归纳逻辑D6 辩证逻辑D9 逻辑学其他学科E1 美学原理E2 中国美学史E3 东方美学史E4 西方美学史E5 西方现代美学E6 马克思主义美学E7 艺术美学E8 技术美学E9 美学其他学科F心理F1 心理学史F2 普通心理学F3 生理心理学F4 认知心理学F5 发展心理学F6 个性心理学F7 缺陷心理学F8 比较心理学F9 实验心理学F10 应用心理学F99 心理学其他学科G1 普通语言学G1.1 语音学G1.2 语法学G1.3 语义学G1.4 词汇学G1.5 语用学G1.6 方言学G1.7 修辞学G1.8 文字学G1.9 语源学G1.99 普通语言学其他学科G2 比较语言学G2.1 历史比较语言学G2.2 类型比较语言学G2.3 双语对比语言学G2.9 比较语言学其他学科G3 语言地理学G4 社会语言学G5 心理语言学G6 应用语言学G6.1 语言教学G6.2 话语语言学G6.3 实验语音学G6.4 数理语言学G6.5 计算语言学G6.6 翻译学G6.9 应用语言学其他学科G7 汉语研究G7.1 普通话G7.2 汉语方言G7.3 汉语语音G7.4 汉语音韵G7.5 汉语语法G7.6 汉语词汇G7.7 汉语训诂G7.8 汉语修辞G7.9 汉字规范G7.10汉语史G7.99 汉语研究其他学科G8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G8.1 蒙古语文G8.2 藏语文G8.3 维吾尔语文G8.4 哈萨克语文G8.5 满语文G8.6 朝鲜语文G8.7 傣族语文G8.8 彝族语文G8.9 壮语文G8.10 苗语文G8.11 瑶语文G8.12 柯尔克孜语文G8.13 锡伯语文G8.99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其他学科G9 外国语言G9.1 英语G9.2 德语G9.3 瑞典语G9.4 意大利语G9.5 法语G9.6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G9.7 罗马尼亚语G9.8 俄语G9.9 波兰语、捷克语G9.10 塞尔维亚语、保加利亚语G9.11 希腊语G9.12 阿尔巴尼亚语G9.13 匈牙利语G9.14 梵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僧伽罗语G9.15 波斯语G9.16 土耳其语G9.17 阿拉伯语G9.18 希伯莱语G9.19 豪萨语G9.20 斯瓦希里语G9.21 越南语、柬埔寨语G9.22 印度尼西亚语、菲律宾国语、马来语G9.23 缅甸语G9.24 泰语、老挝语G9.25 日语G9.26 世界语G9.99 外国语言其他学科G99 语言学其他学科H文学H1 文学理论H2 文艺美学H3 文学批评H4 比较文学H5 中国古代文学史H5.1 周秦汉文学H5.2 魏晋文学H5.3 南北朝文学H5.4 隋唐五代文学H5.5 宋代文学H5.6 辽金文学H5.7 元代文学H5.8 明代文学H5.9 清代文学H5.99 中国古代文学史其他学科H6 中国近代文学史H7 中国现代文学史H8 中国各体文学H8.1 中国诗歌文学H8.2 中国戏剧文学H8.3 中国小说文学H8.4 中国散文文学H8.9 中国各体文学其他学科H9 中国民间文学H10 中国儿童文学H11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H11.1 蒙古族文学H11.2 藏族文学H11.3 维吾尔族文学H11.4 哈萨克族文学H11.5 朝鲜族文学H11.9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其他学科H12 世界文学史H12.1 古代世界文学史H12.2 中世纪世界文学史H12.3 近代世界文学史H12.4 现代世界文学史H12.9 世界文学史其他学科H13 东方文学H13.1 印度文学H13.2 日本文学H13.9 东方文学其他学科H14 俄国文学H15 英国文学H16 法国文学H17 德国文学H18 意大利文学H19 美国文学H20 北欧文学H21 东欧文学H22 拉美文学H23 非洲文学H24 大洋洲文学H99 文学其他学科I艺术I1 艺术心理学I2 音乐I2.1 音乐学I2.2 作曲与作曲理论I2.3 音乐表演艺术I2.9 音乐其他学科I3 戏剧I3.1 戏剧史I3.2 戏剧理论I3.9 戏剧其他学科I4 戏曲I4.1 戏曲史I4.2 戏曲理论I4.3 戏曲表演I4.9 戏曲其他学科I5 舞蹈I5.1 舞蹈史I5.2 舞蹈理论I5.3 舞蹈编导I5.4 舞蹈表演I5.9 舞蹈其他学科I6 电影I6.1 电影史I6.2 电影理论I6.3 电影艺术I6.9 电影其他学科I7 广播电视文艺I8 美术I8.1 美术史I8.2 美术理论I8.3 绘画艺术I8.4 雕塑艺术I8.9 美术其他学科I9 工艺美术I9.1 工艺美术史I9.2 工艺美术理论I9.3 环境艺术I9.9 工艺美术其他学科I10 书法I10.1 书法史I10.2 书法理论I10.9 书法其他学科I11 摄影I11.1 摄影史I11.2 摄影理论I11.9 摄影其他学科I99 艺术学其他学科J政治J1 政治学理论J1.1 比较政治学J1.2 政治社会学J1.3 政治心理学J1.4 地缘政治学J1.5 中外政治学说史J1.9 政治学理论其他学科J2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J2.1 马、恩、列、斯思想研究J2.2 毛泽东思想研究J2.3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J2.4 科学社会主义J2.5 社会主义运动史J2.6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J2.9 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J3 政治制度J3.1 政治制度理论J3.2 议会制度J3.3 行政制度J3.4 司法制度J3.5 政党制度J3.6 选举制度J3.7 中国政治制度J3.8 外国政治制度J3.9 比较政治制度J3.10 中国政治制度史J3.11 外国政治制度史J3.99 政治制度其他学科J4 行政学J4.1 行政理论J4.2 行政组织J4.3 人事行政J4.4 财务行政J4.5 行政决策J4.9 行政学其他学科J5 国际政治学J5.1 国际关系理论J5.2 国际关系史J5.3 国际组织J5.4 外交学J5.5 外交史J5.6 国际比较政治J5.7 美国政治J5.8 英国政治J5.9 法国政治J5.10 德国政治J5.11 日本政治J5.12 俄罗斯政治J5.13 欧洲政治J5.14 北美政治J5.15 亚太政治J5.16 拉美政治J5.17 非洲政治J5.18 中亚、西亚政治J5.99 国际政治学其他学科J9 政治学其他学科K经济K1 政治经济学K1.1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K1.2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K1.9 政治经济学其他学科K2 宏观经济学K3 微观经济学K4 比较经济学K5 经济地理学K6 发展经济学K7 生产力经济学K8 经济思想史K8.1 中国经济思想史K8.2 外国经济思想史K8.3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K8.9 经济思想史其他学科K9 经济史K9.1 世界经济史K9.2 中国经济史K9.9 经济史其他学科K10 世界经济学K10.1 国际经济关系K10.2 国际贸易学K10.3 国际货币经济学K10.4 国际金融学K10.5 国际投资学K10.6 国际收支理论K10.7 美国经济K10.8 日本经济K10.9 德国经济K10.10 法国经济K10.11 英国经济K10.12 俄罗斯经济K10.13 欧洲经济K10.14 北美经济K10.15 亚太经济K10.16 拉美经济K10.17 非洲经济K10.18 中亚、西亚经济K10.19 世界经济统计K10.99 世界经济学其他学科K11 国民经济学K11.1 国民经济计划学K11.2 区域经济学K11.3 消费经济学K11.4 投资经济学K11.9 国民经济学其他学科K12 管理经济学K13 数量经济学K13.1 数理经济学K13.2 经济计量学K13.9 数量经济学其他学科K14 会计学K14.1 工业会计学K14.2 农业会计学K14.3 商业会计学K14.4 银行会计学K14.5 交通运输会计学K14.9 会计学其他学科K15 审计学K16 统计学K16.1 统计学史K16.2 理论统计学K16.3 统计调查分析理沦K16.4 统计核算理论K16.5 统计监督理论K16.6 统计预测理论K16.7 统计逻缉学K16.8 理论统计学其他学科K16.9 统计法学K16.10 描述统计学K16.11 经济统计学K16.12 宏观经济统计学K16.13 微观经济统计学K16.14 科学技术统计学K16.15 社会统计学K16.16 教育统计学K16.17 文化与体育统计学K16.18 卫生统计学K16.19 司法统计学K16.20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统计学K16.21 生活质量统计学K16.22 人口统计学K16.23 环境与生态统计学K16.24 自然资源统计学K16.25 环境统计学K16.27 国际统计学K16.28 国际标准分类统计学K16.29 国际核算体系与方法论体系K16.30 国际比较统计学K16.99 统计学其他学科K17 技术经济学K17.1 工程经济学K17.2 工业技术经济学K17.3 农业技术经济学K17.4 能源技术经济学K17.5 交通运输技术经济学K17.6 建筑技术经济学K17.7 商业与物流技术经济学K17.8 技术进步经济学K17.9 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学K17.10 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学K17.11 生产力布局技术经济学K17.12 消费技术经济学K17.99 技术经济学其他学科K18 生态经济学K18.1 森林生态经济学K18.3 水域生态经济学K18.4 城市生态经济学K18.5 区域生态经济学K18.9 生态经济学其他学科K19 劳动经济学K19.1 就业经济学K19.2 劳动管理学K19.3 劳动统计学K19.4 劳动社会学K19.5 劳动心理学K19.6 劳动经济史K19.9 劳动经济学其他学科K20 城市经济学K20.1 城市经济管理学K20.2 城市土地经济学K20.3 市政经济学K20.4 住宅经济学K20.5 城郊经济学K20.9 城市经济学其他学科K21 资源经济学K21.1 海洋资源经济学K21.3 矿产资源经济学K21.4 能源经济学K21.5 资源开发与利用K21.9 资源经济学其他学科K22 环境经济学K23 物资经济学K23.1 物资经济理论K23.2 物资管理学K23.9 物资经济学其他学科K24 工业经济学K24.1 工业发展经济学K24.2 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学K24.3 工业经济地理K24.4 工业部门经济学K24.5 工业经济史K24.9 工业经济学其他学科K25 农村经济学K25.1 农村宏观经济学K25.2 农村产业经济学K25.3 农村区域经济学K25.9 农村经济学其他学科K26 农业经济学K26.1 农业生态经济学K26.2 农业生产经济学K26.3 土地经济学K26.4 农业经济史K26.5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K26.6 合作经济K26.7 世界农业经济K26.8 种植业经济学K26.9 农业经济学其他学科K27 交通运输经济学K27.1 城市运输经济学K27.2 铁路运输经济学K27.3 航空运输经济学K27.4 公路运输经济学K27.5 水路运输经济学K27.6 综合运输经济学K27.9 交通运输经济学其他学科K28 旅游经济学K28.1 旅游经济学理论K28.2 旅游经济管理学K28.3 旅游企业管理学K28.4 旅游事业史K28.9 旅游经济学其他学科K29 信息经济学K30 财政学K30.1 理论财政学K30.2 资本主义财政学K30.3 社会主义财政学K30.4 比较财政学K30.5 财政思想史K30.6 财政史K30.7 财政管理学K30.8 税务管理学K30.9 财政学其他学科K31 货币银行学K31.1 货币理论K31.2 货币学说史K31.3 银行学K31.4 银行经营管理学K31.5 信贷理论K31.6 投资理论K31.7 金融市场K31.8 农村金融学K31.9 金融史、银行史K31.99 货币银行学其他学科K32 保险学K32.1 保险管理K32.9 保险学其他学科K33 国防经济学k99 经济学其他学科L军事L1 军事理论L1.1 马、恩、列、斯军事理论L1.2 毛泽东军事思想L1.9 军事理论其他学科L2 军事史L2.1 中国古代战争史L2.2 中国近代战争史L2.3 中国现代战争史L2.4 世界战争史L2.5 军事思想史L2.6 军事技术史L2.9 军事史其他学科L3 军事心理学L4 战略学L4.1 战略学理论L4.2 核战略学L4.9 战略学其他学科L5 战役学L5.1 合同战役学L5.2 海军战役学L5.3 空军战役学L5.4 导弹部队战役学L5.5 陆军战役学L5.9 战役学其他学科L6 战术学L6.1 合同战术学L6.2 陆军战术学L6.3 海军战术学L6.4 空军战术学L6.5 导弹部队战术学L6.9 战术学其他学科L7 军队指挥学L7.1 作战指挥L7.2 军事系统工程L7.3 军事通信学L7.4 军事情报学L7.5 密码学L7.9 军队指挥学其他学科L8 军制学L8.1 军事组织体制L8.2 军事装备学L8.3 军队管理学L8.9 军制学其他学科L9 军队政治工作学L9.1 军队思想教育工作学L9.2 军队组织工作学L9.9 军队政治工作学其他学科L10 军事后勤学L10.1 后勤组织指挥L10.2 后方专业勤务L10.9 军事后勤学其他学科L11 军事地学L11.1 中国军事地理L11.2 世界军事地理L11.3 军事地形学L11.4 军事测绘学L11.5 军事气象学L11.6 军事水文学L11.9 军事地学其他学科L12 军事技术L 99 军事学其他学科M法律M1 理论法学M1.1 法理学M1.2 法哲学M1.3 比较法学M1.4 法社会学M1.5 立法学M1.6 法律逻辑学M1.7 法律教育学M1.8 法律心理学M1.9 理论法学其他学科M2 法律史学M2.1 中国法律思想史M2.2 外国法律思想史M2.3 法律制度史M2.9 法律史学其他学科M3 部门法学M3.1 宪法学M3.2 行政法学M3.3 民法学M3.4 经济法学M3.5 劳动法学M3.6 婚姻法学M3.7 民事诉讼法学M3.8 行政诉讼法学M3.9 刑事诉讼法学M3.10 刑法学M3.11 刑事侦查学M3.12 司法鉴定学M3.13 军事法学M3.14 环境法学M3.15 安全法学M3.16 知识产权法学M3.99 部门法学其他学科M4 国际法学M4.1 国际公法学M4.2 国际私法学M4.3 国际刑法学M4.5 国际经济法学M4.6 国际环境法学M4.7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M4.9 国际法学其他学科M9 法学其他学科N教育N1 教育史N2 教育学原理N3 教学论N4 德育原理N5 教育社会学N6 教育心理学N7 教育经济学N8 教育管理学N9 比较教育学N10 教育技术学N11 军事教育学N12 学前教育学N13 普通教育学N14 高等教育学N15 成人教育学N16 职业技术教育学N17 特殊教育学N99 教育学其他学科O体育O1 体育史O2 体育理论O3 运动生物力学O4 运动生理学O5 运动心理学O6 运动生物化学O7 体育保健学O8 运动训练学O9 体育教育学O10 武术理论与方法O11 体育管理学O12 体育经济学O99 体育科学其他学科P传媒P1 新闻理论P1.1 新闻学P1.2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P1.3 西方新闻理论P1.4 新闻法P1.5 舆论学P1.6 新闻伦理学P1.7 新闻社会学P1.8 新闻心理学P1.9 比较新闻学P1.99 新闻理论其他学科P2 新闻史P2.1 中国新闻事业史P2.2 世界新闻事业史P2.3 新闻思想史P2.9 新闻史其他学科P3 新闻业务P3.1 新闻采访P3.2 新闻写作P3.3 新闻编辑P3.4 新闻评论P3.5 新闻摄影P3.9 新闻业务其他学科P4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P5 广播与电视P5.1 广播电视史P5.2 广播电视理论P5.3 广播电视业务P5.4 广播电视播音P5.9 广播与电视其他学科P6 传播学P6.1 传播史P6.2 传播理论P6.3 传播技术P6.4 组织传播学P6.5 传播学其他学科P6.6 传媒(新闻学与传播学)其他学科Q资讯(图书馆开放信息、档案馆控制信息、博物馆实物信息)Q1 图书馆学Q1.1 图书馆学史Q1.2 比较图书馆学Q1.3 图书馆社会学Q1.4 图书馆管理学Q1.5 图书馆建筑学Q1.6 图书采访学Q1.7 图书分类学Q1.8 图书编目学Q1.。

宪法笔记

宪法笔记

第一节公民一、公民概述《选举法》(1953)首次出现公民这一法律概念(一)公民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宪法》第33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基本要素:第一,公民是自然人;第二,公民是反映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概念。

(二)公民与国籍国籍: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国籍的取得方式:第一,因出生而取得国籍。

(出生国籍/原始国籍)第二,因加入而取得国籍。

(继有国籍)《国籍法》对国籍确定的原则:第一,血统主义和出生主义相结合的原则;第二,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原则;第三,民族平等原则;第四,男女平等原则。

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条件第一,中国人的近亲属;第二,定居在中国;第三,有其他正当理由的。

(三)公民概念的宪法意义1、揭示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2、揭示了宪法学意义上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3、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二、公民权(一)相关概念的解析公民、人民、国民(二)人权与公民权人权是自然法意义上的概念,在实然法上则转化为公民权。

关于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萌发于古希腊哲学,其中智者学派将“自然”和“法”区分开来,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则是专断的,仅出于权宜之计。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断定能够发现永恒不变的标准,以作为评价成文法优劣的参照。

法学中自然法指在自然状态中固有的正义法则,以及在解决冲突的自然过程中显现的规律一、权利人权:人之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

人权→权利:道德意义上的权利→法律权利因此,权利准确地说应当是法律权利▲权利:是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所享有的可以要求作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并为法律规范所认可的一种资格。

▲此处“权利”的范围:可以要求作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广义上的权利=狭义上的权利+自由狭义的权利自由倾向于要求作为倾向于可要求不作为一般依法律设定才存在一般不依赖法定就存在在公法上倾向于国家出现之后才存在在公法上倾向于属国家出现之前就存在权利的特征:1、反映主体之间的一种对等的法律关系;2、由法规范所认可;3、是一种法律上的资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1期(总第102期)/一月号现代哲学MODERN PH I L OS OPHY No112009/General No1102/Jan解释学分类及其他3张志扬33【摘要】本文之所以要讲解释学分类,因为研究、实施解释学的人往往有三个忽略:(一)不注意海德格尔为什么要中断解释学循环;(二)不反省“现代人比古代人更好的理解古代人”的启蒙教条;(三)还原解释经验比作为知识学的解释学更能面向事物(文本)本身。

【关键词】解释经验;解释学;解释学分类中图分类号:B08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09)01-0076-09 传统人文学科文、史、哲、政不分,其文本研读都离不开解释,即便“改变世界”也仍然要“解释世界”做引导和做疏解。

除了自然科学的坐实,如果考证、训诂、注疏到阐发都属于解释的话,那么,没有什么不需要解释的。

但必须意识到,解释是有不同的,还不仅是外在的类型不同,尤其是品质品性不同,决非“千篇一律”,更谈不上“怎样都行”,别以为进入现代解释学,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根本没有这种现代人自主自傲的自由度。

一、解释学我想先从进入解释学的一个叙事例子分析谈起。

A “我说的之所以是真理,因为我说的符合真理。

”B “我说的之所以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我说的那个样子。

”C “我说的之所以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我说真理的那个说法。

”A可以叫做“聆听者说”,身位谦卑,或听神言,或听道行。

但其中仍不乏暗渡陈仓的翻转,如,后起的形而上学家自以为他发现了形而上学同一性“本体”,意识形态家自以为发现了意识形态“真理”,他们不假思索地用自己的“专名”去命名这个普遍真理的发现———“某某主义”:康德———“康德主义”马克思———“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等等。

B可以叫做“聆听者升格为主述者说”,身位高抬,俨然“我即真理”。

如,按照“马克思主义”加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出现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原来的“马克思主义”也就被说成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尽管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相去甚远。

这时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马克思曾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明确表示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

如果面对今天普遍掩盖“自在之物”和“二律背反”的“康德主义”或“新康德主义”,康德肯定也会说:“我不是康德主义”。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肯定也不会承认自己是“柏拉图主义”或“亚里士多德主义”。

真正的开创者贴近源头反而审慎得多。

C可以叫做“指涉物的知识学化”,听和说的“那个东西”(指涉物)常常被现身为没有主体的主体,即以知识学的面貌独行主体之间。

被谁?被具有中介性质的“语言”、“逻辑”等。

于是,解3 33本文系2008年6月3日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稿。

作者简介:张志扬(1940-),武汉人,现任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海口570228)。

解释学分类及其他释学(说法)便成了获得解释“学”之为“知识学”的必要条件———“说法”作为动词则倾向方法论。

如伽达默尔之所为。

如此转变当然有一个背景:“启蒙主义”、“进化论”、“民主主义”。

对此我不细说了,因为它几乎成为今天不言自明的前提。

在此背景上,解释学经历了一个本体论转变,走上了现代知识学的道路。

其标志性范畴如下。

(1)“前理解”———“历史学命运”这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

“先有”———进入共在境域:问“是什么”必须先行进入“是”中,即与所问“什么”共同在世而是其所是,也就是使问者获得该问的处身性。

例如,“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如果仅仅问“是什么”的“什么”,不过“718级”和“810级”,但是两个地震决不单纯是自然现象,人在其中,它危及人的生存也自然关联着人的态度或处身性。

因而“是其所是”的“是”呈现出的“处身性”,在1976年时代或在2008年时代,便“是”出完全不同的“意义生成”关联域。

“先见”———在“是”中展现其视域、视角、维度、层次等,进而表现在取向性的问题意识中,如上述例子的意义,或“阶级”,或“民族”,或“人本”等。

还有更外围的即世界性的“亲疏之分”、“主从之分”、“观望之分”等。

“先行”(把握)———上面两点已基本进入把握问题的进路了,它甚至还可能预设着问题方向及其目的:“问题的提法已经把问题的解决包含着。

”所谓“视阈”、“时限”是很重要的,决非抽象的时空范畴。

古希腊以来的“完善”归属于“有限性”,或相对“恶无限”而言的“善无限”,否则无法把握,也如柏拉图所言:“给无限以限定”。

当然,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既然有限,又如何变换成形而上学的甚至意识形态的独断?例如,“不确定的确定性”如何变成“确定的不确定性”、“有限的无限性”如何变成“无限的普遍必然性”、“相关性”如何变成“独断性”、最后,“审慎的真理”如何变成“主宰一切的霸权真理”,等等。

人的降解的欲望在背后起着颠覆的作用———前提当然是承认“欲望分有等级”:从低级的“食色性也”到高级的“爱智慧之审慎而敬神”。

然而现代性首先表现为“知识即力量”、“知识即功利”,使与“善、美”脱节的“真”成为主导,再将标榜“真”之人性欲望本能化、对象化,所有这一切,启蒙主义者全把它当成“技术进化论”使然,并赋予“天然的合理性”。

于是,历史的反讽结伴而行。

(2)“视野融合”———“历史效果融合”这是伽达默尔的概念。

前提是承诺了达到“共同思想”,尽管可能不是当下兑现,但将来已经预设着可能性。

可惜,伽达默尔完全不追问对话中隐藏了的“视野融合”究竟是“谁融合谁?”比如,柏拉图最早把“是”区分为“存在于”和“归属于”,从而把“最高存在者”的“本相”分离开来,它存在于“具相”中但不归属于“具相”,反过来看,“具相”归属于“本相”但不存在于“本相”。

显然,柏拉图对基本词语“存在”(“有”、“是”、“给出”,或“解蔽”、“涌现”、“聚集”)进行了“强力意志”的“视野融合”即融合到柏拉图的视野中。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融合到“实体”的范畴主谓逻辑中,让以名词为主导的“主谓结构”对应从而构造世界的“事物结构”,由此确立了“强力意志”(“人是万物尺度”)的命名原则,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时代。

它一直走到今天的技术主宰一切的“手段王国”地步。

总而言之,所谓“视野融合”无非就是“权力意志融合”。

这就是海德格尔多次警示过的,现代语言剥夺古代语言自行言说,正如强者剥夺弱者的自行言说一样。

根据当然是启蒙进化。

也难怪德里达要叫喊:“反对保护性剥夺。

”《现代哲学》2009年第1期(3)“解释学循环”“前理解结构”已经预设着循环了。

具体到文本阅读则可分为“内循环”与“外循环”以及“双向循环”。

仅以“内循环”为例。

看青年马克思《巴黎手稿》“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行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劳动关系”的异化在社会现象和一般社会生产领域,每一个前者的异化都是后者异化的结果,而“劳动关系的异化”本身就是“私有制”。

也就是说,私有制是异化的总根源,它产生异化同时又被异化再生产,从而把私有制作为永恒轮回的生产关系确定下来了。

这正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论证资本主义永恒的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

如何突破它,马克思发现了第三个规定“劳动的异化”隐含着“异化的界限”而有“出离”的可能。

它首先表现为“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区分,然后发现劳动力的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只有到了一定程度才产生私有制,因而确立了私有制是生产力一定阶段的产物。

于是有了历史唯物主义,于是私有制永恒的迷梦打破了。

《巴黎手稿》无论从整体结构,还是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表面看起来是典型的解释学循环,但实际上,它恰恰掩盖了解释学循环结构中心的“界限”———正是这界限隐含着“出离”的可能。

循环只有在明眼人那里露出了隐蔽着的裂隙。

(请参阅我的《疏远化的劳动与私有制的起源》见《德国哲学》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如何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西马”的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哈贝马斯做了许多准备,甚至连德里达也参与其中。

不另赘述。

对《巴黎手稿》的研究给我提供了理解下面问题的事实性角度:海德格尔为什么中断“解释学循环”?当然,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还必须到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路上寻求答案,如从带着形而上学阴影的“基本存在论”即“此在中心论”(前期)到“把形而上学带到其边缘状态”的“回归步伐”的探索(后期)。

但这已经超出了本文论述的范围很远了。

(4)解释学的现代性原则———进化论严格地说,作为知识学的解释学,乃是现代化的产物。

它是现代人立法的一个自由条例。

首先建立在进化论信念上:“我们能够比前人更好地理解前人”———康德“时间之后得逻辑之先”———黑格尔“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马克思有了这些启蒙理性、逻辑理性、科学理性的保证,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进化论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除非,只有深刻意识到“现代性危机”的人,才能进入现代性反省,所以,现代的古典经学是现代学诊断后的反省产物。

它全然有别于没有经过现代性洗礼与现代性批判的前现代古典主义的单纯保守立场。

其中尤其是对形而上学及其意识形态的非两极摆动地批判。

所以,真正的思想运动像深流样在解释学背后悄悄进行着———解释学分类便是它的一个回声。

(5)“现代性危机”的几个主导方面“主体性危机”———从“人是主体”到“没有主体的主体”的所谓“主体已死”弗洛伊德(无意识)、马克思(异化)、海德格尔(非人类中心主义、技术追问)解释学分类及其他“合法性危机”———也叫价值危机,绝对的合法性基础丧失“天”命———“人”授———“技术”决定“同一性危机”———也叫必然性危机,从形而上学颠覆到上帝之死两极震荡或两极摇摆一切都在有条件的规定模式中“技术性危机”———手段王国、生态危机表现为(所谓“数”说):“技术—欲望—大众同质化” “精神降解运动”“个人主义—工具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功利实用原则”“手段王国”—“生态危机”“技术造反人”(“人造反神”之后)“民族性危机”———“古今之争”及其“诸神之争”不可解决问题上述五个方面,在这里一概存而不论。

它们本来属于所谓“后现代”课题,如果要我对它们重述,会置换到根本不同的语境上,如“偶在论”。

但这样牵扯的问题太多,只好悬置起来。

另外,也还有一个常识,像宗教一样,所谓“现代性危机”,对不信者是不存在的,或以为科学技术产生的问题只能靠科学技术解决———白色希望遮蔽着黑色现实;对于信者,后果滔滔天下,耐心收集、谨慎分类,立案救治,在灾难中等待转变时机的到来。

以上都是必要的准备。

下面才是我今天谈话的主题:解释学分类。

二、解释学分类首先我们把问题暂时局限在文本阅读上。

那么,在进入解释学分类之前,自然应该先行文本分类:第一类 作为文化类型开端之元典、经典上述两者的经典研究第二类 作为知识学开端之经典、形而上学经典上述两者的经典研究第三类 作为铺垫性、过度性、降解性的一般论著第四类 通俗读物出于对写作的敬意,我没有列出“垃圾读物”类(事实描述,非价值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