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
哲学课上哪些复杂的概念

哲学课上哪些复杂的概念哲学是研究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学科,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概念。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哲学概念,并解释其含义和相关理论。
1.存在:存在是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它关注的是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原因。
哲学家们对存在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有的探讨存在的本质,有的关注存在和意义的关系等。
2.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指个体在行动和决策中具有自主性和自我决断的能力。
哲学家们对自由意志的研究既探讨其是否存在,也考虑了其与因果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关联。
3.道德:道德是关于善恶和正误的概念。
哲学家们探讨道德的本质、道德行为的依据、伦理准则等方面的问题,包括伦理学、道德相对主义、伦理实证主义等学说。
4.意义与价值:对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是哲学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哲学家们关注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生活的目的、个人的追求,以及道德行为、美的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5.理性与经验:理性和经验是两种主要的认知来源,也是哲学中复杂的概念之一。
哲学家们关注理性与经验的关系、它们对认识的贡献和局限性等方面的问题。
6.真理与知识:真理是对事实或判断的准确描述或反映。
哲学家们关注真理的本质、真理判断的标准和不同领域的真理观等问题。
知识则是对真理的认知和理解。
7.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哲学中涉及到的复杂概念。
哲学家们对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和存在、它们如何影响事物的变化、时间的流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8.意识与思维:意识和思维是哲学中关注的重要问题。
哲学家们探讨意识的本质、思维的机制,以及它们与自由意志、人的行为等方面的关系。
9.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关注人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
它探讨人对存在的质疑、对死亡的认识、对人类自由的重视等问题,提出了存在优先于本质的观点。
10.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和实在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实体的本质、属性的归属、宇宙的组织等问题,是哲学中复杂而重要的一个分支。
以上列举的概念只是哲学课上涉及到的一小部分复杂概念,哲学的范畴广泛,涵盖众多的问题和理论。
解释学哲学

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哲学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探索了解释、解读和理解的本质,思考人类对于各种现象的认识和解释方式,并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世界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解释学哲学进行详细阐述。
一、解释学哲学的定义与范畴解释学哲学是对于人类解释行为的哲学分析与系统整理,它研究了解释的本质、方法和效果。
它从语言学、逻辑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吸取理论和方法,致力于解释人类对于各种现象的认识过程和解释方式。
二、解释学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解释论:解释学哲学认为解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释。
2. 文本与背景的关系:解释学哲学强调文本的解释必须考虑其所处的背景和语境,不能孤立地进行解释。
3.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解释学哲学指出,解释是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体现,必须兼顾主客观因素。
三、解释学哲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1. 文本解读与写作:解释学哲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基础,通过解读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意义等方面,揭示了作品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意图,对于文学创作也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2. 文学批评与评价:解释学哲学关注文学作品的多重解释和意义,提出了丰富多元的文学批评方法,使得文学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迪和体验。
3.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解释学哲学对于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
四、解释学哲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1. 艺术作品的审美解读:解释学哲学强调艺术作品中的无意义元素和感性语言,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元素,揭示了艺术作品背后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共鸣。
2. 表演艺术的演绎与诠释:解释学哲学认为演员的诠释和观众的理解是艺术作品实现沟通的重要环节,注重表演艺术中的情感交流和交互作用。
3. 艺术作品的历史与文化解释:解释学哲学强调艺术作品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关系,关注艺术作品在不同时代和文化中的演变和解读方式,提供了一种全面了解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视角。
意思表示解释理论——哲学解释学—修辞学视域中的私法推理理论

意思表示解释理论——哲学解释学—修辞学视域中的私法推理理论引言:在人类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是一种基本工具,可以传达意思并表达观点。
然而,理解和解释言语背后的意思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就需要借助于哲学解释学和修辞学的视角,来探讨言语意思的表达和理解的私法推理理论。
一、哲学解释学视域中的私法推理理论哲学解释学是研究解释现象的学科,旨在理解与阐释人与世界的关系。
在哲学解释学中,私法推理理论是指通过推敲个人意图、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对言辞进行解读和理解的一种方法。
私法推理理论强调对背后意图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并试图将其与特定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通过私法推理理论,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别人的言辞含义,提高沟通的效果。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私法推理理论。
假设一个人说:“我脑袋疼”,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私法推理理论来揣测其真实意思。
从私法推理的视角来看,我们会考虑这个人可能想要表达的其他含义,比如他可能感到疲倦、情绪低落等等,而这些可能是导致他脑袋疼痛的原因。
因此,私法推理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意思,并避免误解。
二、修辞学视域中的私法推理理论修辞学是研究言辞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文本、口头表达和传播等方面。
在修辞学的视域中,私法推理理论是指通过分析语言修辞手法来理解言辞背后的意义。
修辞手法可以是比喻、夸张、反问等等,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语言能够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一个简单的比喻为例,当一个人说:“你是我的太阳”,我们可以通过私法推理理论来解读其意思。
从修辞学的视角来看,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对方的深情和依赖。
通过私法推理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到说话人认为对方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给了对方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
三、哲学解释学与修辞学的融合哲学解释学和修辞学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都在探讨言辞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但两者的重点略有不同。
哲学解释学注重从个体的背景和意图出发理解言辞的意思,而修辞学注重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伽达默尔是西方解释学现代发展的最大代表,不仅在于他创立了哲学解释学,更重要的在于他将解释学理解为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
随着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创立,其思想迅速传播和应用于哲学、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教育学、文学评论和宗教等人文社科领域,“‘解释学’成了现代思想中的一个‘流行词’”①,形成了世界性的一种新哲学形态和“显学”理论。
那么,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来说,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实践哲学又具有什么样的建设性意义呢?作为一种对话的“本文”,作为一种交流的“对象”,它又会在交流的参与中向我们显明一种什么样的新意义的理解与追求呢?显然,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解释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汤一介、黄俊杰教授等为代表),二是中国的实践哲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张汝伦教授等为代表)。
自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展开了对西方解释学特别是对伽达默尔哲学研究以来,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着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着力于将西方解释学理论广泛运用于对哲学、宗教、伦理学、社会学、美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进一步着手探讨“创建中国解释学”及重新认识中国实践哲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一、解释学与“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从有“史”走向有“学”西方解释学历史悠久,可上溯古希腊与中世纪,有赫尔墨斯对神的旨意的解释与传达的神话,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有奥古斯丁关于解释对于理解神之旨意的意义研究以及对于解释问题零散研究的系统化等努力,特别是在西方有着很长一段时期的对《圣经》解释的历史传统,1654年J·丹豪色最早采用“解释学”(Hermeneutics)一词用作书名。
不过,真正说来,解释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近100多年的事情。
自从19世纪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等人将解释学作为一般解释学、作为方法论的解释学之后,解释学才获得了自身的特殊意义,解释本身才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被加以研究而形成了丰富的解释学理论。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曹志平
【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23)005
【摘要】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系.作为理解、解释与意义的哲学理论,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具有合理性:符合哲学的本性和世界哲学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的实现,并且预示着一种新的科学解释观的出现;同时这种研究又是可能的: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使之超越了传统解释学对科学解释与人文科学解释所做的对立性解释,其理论表现出来的主观性倾向也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的引入而得到克服.
【总页数】5页(P62-66)
【作者】曹志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从中西比较视野看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丁耘《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一文为个案 [J], 王新水
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创新之作——评李颖著《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 [J], 朱志勇
3.库恩科学解释学核心概念关系研究——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J], 张新国
4.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自然科学解释学发展的启示 [J], 梁臣
5.必要性与可能性:基于解释学视域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 [J], 刘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情报学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_现代阐释学

是从古希腊到 19 世纪上半叶是神学解释学、法律解 释学和文学解释学等局部解释学阶段。 第二阶段从 19 世纪上半叶到 20 世纪 60 年代,是德国哲学家施 莱尔马赫和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的一般解释学阶段。 施莱尔马赫把阐释学概括为“避免误解的艺术”。 狄 尔泰把一般解释学发展到更加完善的阶段。 第三阶 段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引导的现代阐释学阶 段。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是一种研究方法, 而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 这样他就把解释 学由认识论、方法论问题变成了本体论问题。 第四个 阶段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接受并进一步发挥了他 的老师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 3.3 现代阐释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2009 年 6 月
情报探索
第 6 期(总 140 期)
情报学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 —现代阐释学
张恒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天津 300071)
摘 要 从情报学的发展观出发,对现代阐释学的起源、定义及研究内容进行了基本介绍;通过详细分析情报学与现代阐释
学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紧密联系,说明现代阐释学是情报科学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一,为其确定整体观和基
阐释学理论对于拓展情报学研究范畴具有深远 的意义,突出了情报活动所处的多元的、动态的、错 综复杂的人文结构关系。 阐释学对于情报学哲学理 论基础的重要贡献在于其对意义而不是向信息的回 归, 其不仅是回归理性, 更是回归到自然的精神生 态。 情报学的研究者们应更多的关注信息的意义是 否被准确地理解和认知, 信息的价值是否被正确地 吸收和理解。 面对当今信息技术崇拜的日益加剧,面 对知识鸿沟的信息占有的矛盾, 面对信息爆炸到信 息泛滥所带来的信息膨胀和知识匮乏现象, 情报学 研究者应适当的用哲学的思想对这门科学进行梳理 拓展, 结合阐释学的重要观点理论更好地开展情报 学研究。
浅析“复杂性”哲学维度及其实践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浅析“复杂性”哲学维度及其实践意义 赵 曦摘 要: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现今时代背景下,复杂性科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其理论向度的哲学可能,以及其实践向度的应用可能;重点探讨了复杂性与生态科学、产业集群和中医复兴等问题的实践蕴含。
其目的在于更深入地发掘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理论互释;同时诠释具体学科门类体系下,复杂性科学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 复杂性;复杂性科学;哲学;生态科学;产业集群;中医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186-05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赵曦,男,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
(北京 )。
上世纪80年代起,对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引进和深入研究,对中国人的传统的自然观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而伴随着科技哲学自身内部危机,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技术哲学的既有观念提出了挑战。
与此同时,“复杂性”作为当今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实践上,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从而推进时代和科学的前沿探索,深化哲学的当代反思,这也是复杂性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复杂性与复杂性科学 当今时代,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从一种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复杂性”乃是“复杂性科学”前提性概念。
因此,在复杂性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时候,有必要认真审视“复杂性”本身的理论蕴含,从而对复杂性予以定义。
然而,由于“复杂性”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其自身也具有复杂性的诸多特征;因而,从定义上澄清对复杂性的理解尚具有许多困难。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复杂性的理解是朦胧和模糊的,事实上,伴随着近些年相关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我们已经纠正了许多错误的认识,并探索性地发掘了许多新的可能;至少我们对复杂性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
哲学诠释学

哲学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是一个研究哲学文本解释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哲学文本的意义和内容,而且探究哲学文本与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哲学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解读、历史考察、语言分析、社会批判和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介绍这一学科。
一、哲学诠释学的理论1. 诠释学的概念诠释学是一种研究文本意义的方法。
它认为文本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是有意义的符号系统。
诠释学主张文本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媒介,读者通过文本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因此,诠释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文本的意义。
2. 哲学诠释学的特点哲学诠释学是一种特殊的诠释学,它的特点在于:(1)哲学文本的复杂性哲学文本通常包含大量的抽象概念和逻辑关系,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哲学素养才能理解。
因此,哲学诠释学需要对哲学文本的语言、逻辑和概念进行深入分析。
(2)哲学文本的历史性哲学文本往往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和政治背景。
因此,哲学诠释学需要对哲学文本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考察,以理解其意义。
(3)哲学文本的多义性哲学文本往往存在多种解释,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哲学诠释学需要对不同的解释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找到最合理的解释。
3. 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基础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哲学语言哲学研究语言的本质和语言与现实的关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础,因此,理解哲学文本的意义必须从语言的角度出发。
(2)历史主义历史主义认为哲学文本是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产物,它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和政治背景。
因此,理解哲学文本的意义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3)解释学解释学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交互产生的。
因此,理解哲学文本的意义必须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二、哲学诠释学的实践1. 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哲学诠释学的基本方法。
它通过对哲学文本的语言、逻辑和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来理解文本的意义。
文本解读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理解文本的语言文本的语言是理解文本意义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研究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赵光武(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古已有之。
古代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技巧,亦称解释技艺学。
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解释学,认为解释是排除误解进行复制,本质上是一种重建解释学,被当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由海德格尔奠基,加达默尔发展完善的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的发展实现了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加达默尔围绕着理解这个论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包括: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是在成见的推动下不断创新的过程;视域融合是理解得以发生和进行的过程;视域融合与用语言对话是同一个过程。
解释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认知思维的复杂性,具体表现:视域融合的自组织性;视域融合的整体涌现性;视域融合过程的曲折性;视域融合的开放性。
哲学解释学以无视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姿态,把认识过程、语言过程独立化,使 主体虚化 、 真理退场 、 客观性丧失 ,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哲学的后现代性质;其复杂性维度对复杂性探索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解释学;近代解释学;哲学解释学;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4-0005-07收稿日期:2004-04-18作者简介:赵光武(1931 ),河北滦南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解释学发展的前期阶段解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
解释学一词的希腊文的词根是赫尔默斯(Hermes),也可以说该词来源于赫尔默斯。
赫尔默斯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一位信使的名字。
他不仅有双脚而且脚上有双翼。
他的任务就是来往于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与人世间的凡夫俗子之间,迅速给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和指示。
因为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因此他的传达就不是单纯的报导或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翻译和解释,即把人们不熟悉的神的语言转换成人的语言,把神的隐晦不明的指令给人们解释清楚。
从词意来看,解释学的工作就是一种语言转换,一种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世界的语言转换,一种从神的世界到人的世界的语言转换,一种从陌生的语言世界到我们自己的语言世界的转换。
解释学作为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问,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它产生以来,其前期阶段包括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古代的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
神学解释学以圣经为解释学对象,法学解释学以罗马法为解释学对象。
这时,只是由于人们 缺乏对文本的理解才产生解释学的工作 , 解释学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出现 [2](编者导言P2-3)。
神学解释学是传达诸神的意志,人们必须承认这种意志是真理,必须绝对服从,并付诸实施,加以应用。
法学解释学也具有这种绝对承认、绝对服从,并付诸实施的规范性职能。
可见,古代解释学包含三个要素,即理解、解释和应用,这三者是统一的互不分离的,没有前后之别,不是先有理解,后有解释,也不是理解在前而应用在后。
解释就是理解,应用也是理解,理解的本质就是解释和应用。
古代解释学把这三个要素均称之为技巧,即理解的技巧、解释的技巧和应用的技巧。
这种技巧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方法规第41卷第4期2004年7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41,No.4Jul.2004则, 而是需要特殊精神造就的能力或实践 , 是一种实践智慧 。
[1](编者引言:何谓诠释学?P7)所以说古代解释学既不是语言科学,又不是理论沉思,而是解释技艺学。
第二时期,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的解释学,也被称为浪漫主义解释学。
古代解释学是以人们对文本缺乏理解、不理解为前提来阐述解释的原因和解释的技艺的。
到了近代情况就不同了。
从施莱尔马赫开始,解释学不再谈论 不理解 了,而是以 误解 为前提谈论解释的必要和如何解释问题。
认为误解是自然发生的,这是进行解释的依据。
施莱尔马赫认为误解之所以会自然产生,是由于词义、世界观等在作者和解释者之间所相隔的年代里发生了变化。
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理解问题,除非它们的影响被消除掉。
因此,对施莱尔马赫来说,文本的真实含义并不是 看上去 它直接向我们所说的。
它的意义必须通过对它所由产生的历史情境或生活环境的严格准确的重建才能被发现。
认为认识者自身当时的情境只具有消极的价值,作为偏见和曲解的根源,阻碍了正确的理解,这正是解释者必须超越的。
把理解、解释仅仅当作一种重建。
加达默尔说: 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定义为避免误解的艺术。
通过受控制的、方法论的思考而把一切异化的以及导致误解的东西 由于时间距离、语言用法的变化、词义及思维模式的变化等引起的误解 排除掉,这样描述解释学的工作自然是不无道理。
[2](P7)与施莱尔马赫一样,狄尔泰也认为 理解的任务就是恢复这些文件、人造物和活动所暗示的本来的生活世界 。
[2](编者导言P3)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解释学本质上是一种重建的解释学,它把文本的语言看作代表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东西的密码(作者的个性或世界观)。
所以他们认为对于人类历史的研究应以解释学为方法论(一般方法),坚持把解释当作重建(复制)的方针,就能获得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知识,这种知识的每一步都像关于自然界的自然科学知识一样严密。
他们的目的就是把解释学确定为人文社会科学(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同样的严密性、科学性。
这是解释学在其发展的前期阶段上,所实现的从古代的具体的特殊的解释技巧到近代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转向。
二、哲学解释学的产生与发展哲学解释学是由海德格尔奠定基础,加达默尔加以发展和完善的。
正如 哲学解释学 编者导言中所说: 海德格尔对理解的本体论意义的发现是解释学理论的重大转折点,而加达默尔的研究则可以被看作是试图阐发海德格尔提供的新的出发点的意义。
这是指:海德格尔在对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题 存在的意义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了理解的结构具有作为人类存在的本体特征的性质。
从而使他的哲学成了一种解释学的存在本体论。
加达默尔进一步发挥了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理解的论题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因此成了哲学解释学在当代的主要代表。
海德格尔是怎样通过对存在的意义的探究,而发现理解的结构具有作为人类存在本体的特征呢?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对 在 的研讨。
他认为柏拉图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本体论所讨论的存在,其意义并没有清楚明白过。
他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这个 在 的意义。
怎样弄清 在 的意义呢?首先要区分 在者 和 在 , 在者 指的是一个个的具体存在物, 在 是作为在者的一个个具体存在物的本体(纯存在),是存在之存在。
而研究人的存在,就是区分属于 在者 层次的一个个的具体的人,和属于 在 的层次的人类存在的本体(没有具体规定性的纯存在)。
一个个具体的人叫做 此在 ,所谓此在就是 在世的存在 ,即有时间特性的、环境情景的与他人他物有交往关系的具体的人。
怎样把握人的存在之 在 呢?即怎样把握人类存在的本体呢?海德格尔认为不能像传统哲学那样从具体事物(在者)具体人(此在)中去抽象概括,只有从 此在 的在世的各种活动及情感体验中去揭示:一方面是,从人的存在中最能显露其存在本身意义的状态中去揭示,如对处于 沉沦 、 烦忧 和 死亡 状态时的情绪体验的揭示。
沉6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沦 使人彻悟到自己的处境, 烦忧 使人觉察到自身的自由和责任, 死亡 使人反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状态最能显露人的存在中其存在本身的意义,都有助于使人领悟存在主义所说的 在 (人类存在本体)的含义。
另一方面, 此在 本身的主动活动,诸如理解和解释,也能显露此在的存在中 在 的意义。
理解或解释就是此在 能胜任某事 、 能够作某事 的显现,理解和解释表明 此在 总是生活在可能性中。
此在的存在是可能的存在。
这就具有人类存在的本体的意义。
也可以说,理解和解释具有作为人类存在本体论的特征。
所以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对理解、解释的本体论意义的发现,使理解、解释的对象不再单纯是文本或文本的衍生物而是人的此在本身,理解不再是对文本的外在解释,而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即通过理解解释使此在知道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如何存在。
哲学解释学既不是解释经典的技巧,也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
它的出现,实现了解释学发展中的第二次转向,即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
理解、解释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是哲学解释学的基本观点,是海德格尔对哲学解释学的奠基之作。
加达默尔怎样进一步发挥了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理解的论题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呢?他的阐发主要有:1 理解、解释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在偏见的推动下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哲学解释学 编者导言中指出: 一切深思熟虑解释的产生都以 此在 的历史性为基础,亦即,以一种从具体情境出发的对存在的前反思理解为基础 。
解释以此在的历史性为基础,就是指人都是被抛入历史的,人只能在历史传统中进行理解解释。
所以任何理解都有三个先决条件: 先有 、 先见 、 先把握 。
先有 是指人必然存在于一个文化中,历史和文化预先占有了人们,而不是人们预先占有了历史和文化,这种存在上的先有使人们有可能理解自己的文化。
先见 是指人们思考任何问题所要利用的语言、观念以及使用语言的方式,会给我们先存的意识,先入的理解。
同时也会把这些先入的东西带给人们要思考的问题。
先把握 是指人们在理解前已具有的观念、前提、假定等,作为推知未知之依据、参照系,即使是一个错误的前提或假定,也是理解开始的依据、必要条件。
海德格尔把这三个先决条件概括为一个概念叫做 前理解 。
加达默尔接受并发展了海德格尔的这个思想。
他认为:人作为 在世的存在 总是已经处于某种理解境遇之中,而这种理解境遇,人必须在某种历史的理解过程中加以解释和修正。
由于每一种解释 哪怕是科学的解释 都受到解释者的具体情境控制。
根本不存在无前提、 无偏见 的解释,因为即使解释者能够使自己从这种那种情境中摆脱出来,他也不能使自己从自身的事实性中即历史地位中摆脱出来。
所以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 前理解 叫作 偏见 、 成见 。
他怎么看偏见呢?他说: 在构成我们的存在的过程中,偏见的作用要比判断的作用大。
这是一种带有挑战性的阐述,因为我用这种阐述使一种积极的偏见概念恢复了它的合法地位,这种概念是被法国和英国启蒙学者从我们的语言用法中驱逐出去的。
可以指出,偏见概念本来并没有我们加给它的那种含义。
偏见并非必然是不正确的或错误的,并非不可避免地会歪曲真理。
事实上,我们存在的历史性包含着从词义上所说的偏见,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成了最初的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