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

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

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伽达默尔是20世纪欧洲哲学家、形而上学家和美学家。

他在美学领域的贡献非常重要,他提出了主观存在的思想,以及认为艺术品本质上是面向对象的。

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研究,对我们对于美的理解、对于艺术品的价值判断等等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当我们欣赏艺术品时,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艺术品的特性或内涵上,而不是艺术品的形式或技巧上。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品具有面向对象的性质,这意味着艺术品的意义取决于它所揭示的主题或象征意义。

艺术家通过展现艺术品的面向对象的性质,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更深入的层面。

下面举出五个例子,证明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重要性。

1. 弗朗西斯·培根的《教皇依翁·巴洛克像》《教皇依翁·巴洛克像》是弗兰西斯·培根的一件著名的肖像画作。

这幅画作从形式上来看,并没有按照传统肖像画的要求进行。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们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所传达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在这幅画中,弗朗西斯·培根展现了教皇依翁的面向对象的特性,具体表现为这幅画所代表的教皇的权威与权力。

2. 马蒂斯的《舞蹈2》马蒂斯的《舞蹈2》是一件著名的油画作品,它由四个身体裸露的女人手牵手而成,贡献了一幅色彩鲜艳、轻快的景象。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品的意义取决于它所揭示的主题或象征意义。

在马蒂斯的这幅油画中,艺术家通过展现它所代表的面向对象的特性,呈现了四个舞者间夸张的线条和色彩组合所形成迷人的景象。

3. 弗恩克的《冬天》弗恩克的《冬天》是一幅十六世纪荷兰的油画作品,描述了一个被大雪覆盖的幽静冬日的画面。

在这幅画中,弗恩克通过他所代表的面向对象的特性,将自然界的力量和完成度展现出来。

伽达默尔认为,这件作品是通过描绘自然中存在的对象,在我们的想象中再生。

4. 马格里特的《晨光》马格里特的《晨光》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描述了一片早晨阳光下的是景象。

(完整word版)解释学————伽达默尔

(完整word版)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一、生平与著作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界甚至哲学之外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伽达默尔也由此成为当代解释学大师和德高望重的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本专业很出色,也试图引导伽达默尔走上研究自然科学之路,因此在伽达默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各种办法来吸引伽达默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最后的结果令他父亲大失所望,伽达默尔仍然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其父终其一生对他的选择都不满意。

投身于学术研究就是走上一条漫长的历险之路,年轻的伽达默尔首先面临的思想上的痛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给德国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迷茫,伽达默尔在《自述》中写道:”在此迷惑中要想深信不疑地与现存的传统保持一致,已实属不可能。

正是这种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促使我进行哲学研究的动力.""新康德主义在当时虽然仍具有一种真正的、虽说并非毫无意义的世界意义,但它如同自由主义时代自负的文化意识及其以科学为依据的进步信念一样在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中被砸得粉碎。

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试图在一个失去了方向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的定向。

.。

痛苦和新尝试,贫穷无望和青年人的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彼此进行着斗争。

"关于伽达默尔在思想上的求索和摸索的详细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真理与方法》下卷中伽达默尔就自己的学术道路所作的《自述》。

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伽达默尔是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面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危机而生发出自己的解释学理论的。

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Gadamer)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诠释学是一种哲学
方法论,主要关注人类理解活动和语言交流。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不仅仅是获取事实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参与的活动。

理解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来实现的,通过对话,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中获得新的见解和理解。

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语言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认为语言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通过语言交流,我们可以共同创造和共享意义。

然而,语言也会限制我们的理解,因为语言是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会给世界带来不同的意义。

伽达默尔还强调理解的历史性。

他认为我们的理解受到我们所处的历史时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理解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和改变。

此外,伽达默尔还提出了有效性问题,即如何判断一种理解是否是有效的。

他认为有效的理解应该是能够解释和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的理解。

有效的理解不是基于客观真理,而是基于能够解决问题的功能。

总的来说,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强调了理解的主动性、历史性和语言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对于理解和交流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是一种对于人类存在与意义的探索和解释。

伽达默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自我感知和思维的能力,而这种自我感知和思维能力使得人类具有了超越其他物种的独特性。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中,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通过思考和意识来实现的。

只有当我们思考、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存在于世界之中。

换句话说,意识是我们存在的基础,也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媒介。

伽达默尔进一步指出,意识不仅仅是我们思考和思维的工具,它还是我们与世界进行沟通和理解的媒介。

通过意识,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

意识使得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与世界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中,他还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自由的,我们的本质是通过我们的存在来定义的。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被预定或限制在某种本质中,而是通过我们的存在来决定我们自己的本质。

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本质,而不是反过来。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我们的存在是自由的,我们有责任为自己的存在负责。

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不仅影响着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也影响着他人和整个世界。

因此,我们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存在,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是一种对人类存在与意义的深入思考和解释。

他通过强调意识和自由的重要性,提出了人类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中,我们不仅是被动地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通过我们的思考和选择,积极地创造和定义我们自己的存在。

伽达默尔解释学思想论析

伽达默尔解释学思想论析

作者: 胡蕊[1,2]
作者机构: [1]黑龙江工程学院社科部,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45-4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伽达默尔;历史性;视界融合;语言;实践哲学
摘要: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里提出了一种新的真理观,主张真理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真理,而反对真理只是一种自然科学过于狭隘的客观主义的方法;同时,他强调了哲学解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即“视界融合、效果历史”。

视界融合是指作者与读者视界的融合,效果历史是指历史并不是对象,我们都处身于历史之中,因此历史并不立于我们对面,而是一种过去对现在的效果。

伽达默尔指出,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从而完成了本体论解释学的语言转向;并强调解释学事件中理解、解释与应用三要素的统一,应用是实践的应有之义,哲学解释学不仅是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

解释学研究的是人的自由、生存、善的选择这些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解释学不仅可以使我们重归人文科学的精神故里,而且是我们现代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试析伽达默尔解释学视野下的声乐美学

试析伽达默尔解释学视野下的声乐美学

带来 了许 多困惑 。因为每 个人的先天、后天条件都有区别 。
“ 人 一 面 、干 人 一 腔 ”是 “ 见 ”的作 用 。反 过 来 ,没有 干 成 “ 见 ”也不行。没有 了 “ 见 ” 成 成 ,就 没 有 了参 照 , 无法 形
古 时期 的上天偷乐 ,商、周、秦 的礼 乐让人们 对音乐产生了 尊敬和 向往 。于是在 先秦两汉、南北朝、宋元时期都出现 了 伟 大 的音 乐 思 想 家 ,带 动 了相 和 大 曲、燕 乐 大 曲 、戏 曲 的发 展 。西方也是如此 ,系统 哲学、教化哲学 、唯物哲 学、唯心 哲学 ,一个 个思想的 巨人将音 乐赋予 了智 慧的灵光。
的 理 解 才 是 艺术 审 美 的 核 心 , 品 的存 在 展 示 为被 读 者 理解 作 的 历 史 中 。2 、艺 术 作 品 正 是 一 种 “ 果 历 史 ”事 件 , 它 只 效 存 在 于 交 互 理 解 的 历 史 过 程 中 。 注 审 美 的历 史性 是一啼 新 关 中
德 国 哲 学 家 伽 达 默 尔 ,当代 解 释 美 学代 表 人 物 ,正 是 一 位 代 表 着 西 方 思 想 高 峰 的大 师 。1 6 9 0年 出版 《 理 与方 法 》 真

成系统 的科 学体 系。这种并非主观任意而是客观 的 “ 见” 成 是 个 人 存 在 的 历 史 实 在 。歌 唱 家 们 在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时 ,首 先
关键 词 :伽 达默 尔 解释 学;声 乐;美学;思想
“ 美是和谐 ” 古希腊哲人 的一句 话,让后人无法超越 。 , 然而后人对满 了 对 于 美 的 肯 定 , 一 代 一 代 艺 术 家 否 定 前 人 之

个 非 同寻 常 的 复兴 , 种 复 兴 给 了我 们 以多 维 视 角 来 审 视 这 1 成 见 ”在 声 乐 表 演 和 教 学 中大 量 存 在 。成 见 构 成 了 、“

试析伽达默尔的文艺思想

试析伽达默尔的文艺思想

试析伽达默尔的文艺思想伽达默尔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将美学看作哲学解释学的一部分,认为艺术揭示我们的存在,艺术和美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艺术经验超越自然科学方法,又接近于哲学经验和历史经验,因而成为解释学的出发点,同时,每一件艺术品都应被理解,理解是全部世界的本体论存在;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理解特征,表明了某种解释学现象。

伽达默尔把审美经验抬高到了哲学的高度,美学成为解释学的一个有机部分。

他的美学思想,直接启迪了接受美学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文艺理论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审美无区分理论“审美无区分”是伽达默尔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主要是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的第一部中提出来的,从属于伽达默尔对审美意识的批判,以及对整个西方现代主观主义的美学和哲学的批判。

“审美无区分”构成了《真理与方法》的第一部分中很重要的内容,该部分不少地方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这个问题,这个概念与这一部分的主题即艺术经验的真理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审美无区分”是针对“审美区分”提出来的,后者是他对康德以来西方占主导地位的、以审美意识为核心的美学特点的一种概括。

应该说,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彻底主观化的倾向是由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开始的,也就是说,是它确立了以审美意识为核心的主观论美学的基本走向。

而伽达默尔应用类似一种解构主义的策略,通过一种去边缘化的方式,将在康德那里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东西加以强调和突出,从而颠覆了康德的美学,并使被分离的东西达到了统一,这充分体现于他的“审美无区分”的思想中。

在伽达默尔看来,“游戏就是构成物”,其意思是说,尽管游戏离不开被游戏即被展现的过程,“但它是一个意义的整体,游戏作为这种意义的整体能够反复地被表现,并能够反复地在其意义中被理解”。

反过来讲同样成立:“构成物也就是游戏”,其意思是说,尽管构成物有其思想上的统一,但它“只在每次被展现的过程中才达到其充分的存在”,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即作品意义的整体和作品的表现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历史的、时间性的,它体现为一种审美的无区分,伽达默尔强调要用这种审美的无区分来反对审美的区分,反对审美意识的抽象,并明确地指出,艺术是具有认识意义的摹仿,“在模仿中被模仿的东西,被创作者所塑造的东西,被表演者所表现的东西,被观赏者所认识的东西,显然就是被意指的东西――表现的意义就包含于这种被意指的东西中”。

前见: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

前见: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
条 上有 着 重 要 意 义 。
[ 关键词 ] 伽达默尔 ; 前见 ; 理解 ; 解释学
【 中图分类号 ]B 1 .4 5 6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0 0 2 1 ) 108 .4 6 20 4 (00 0 .0 00
如伽达默尔所说 , 问题不是我们做什么, “ 也 不 是我们应 当做 什 么 , 而是 什 么东 西超 越 我 们 的
21 0 0年 1 月
茅 社 学版) ( 会科
Jun f hn o gU i rt f eh ooy Sca Si cs ora o ad n n esyo cn l ( oi c n e ) l S v i T g l e
Vo . 6, .1 1 2 No
Jn2 在 的可能性 投向未来 , 此
由未来 规 定 自己 , 是 “ 划 ” “ 存 性 ” 一 这 筹 或 生 的
部里程 碑式 的 著作 。通 过 它 , 达 默 尔 系统 构 伽
建 了其解 释学体 系 , 使解释学 在 2 纪下半 叶 并 0世 声名显 赫 。在 笔者看来 , 了解 解 释学文论 思想 , 要 前见不 失为 一个 恰 当的切 人 点 。这 是 因为 , 前 对 见 的论 述 , 不仅 是伽达 默尔思 想 的魅 力所在 , 而且 它联 系 着诸如 理 解 、 释 、 解 传统 、 威 、 史性 、 权 历 时 间距 离 、 野融合 等一系列 概念 , 而形成 了伽达 视 从
的形 成未来 的力量 , 但超 越我们 有 限意识 , 而且我
[ 作者简介]汪淑霞(90 , , 18一)女 山东临清人 , 淄博职业学 院文化传 媒系教师 、 硕士 , 文学 主要从事 文艺学 、 中国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一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当代解释美学代表人物。

1900年生于德国马堡,1922年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博士学位。

并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来到弗莱堡大学,见到在那里任教的胡塞尔,对现象学发生浓厚兴趣。

1937年开始任教于马堡大学,1938年转到莱比锡大学任教,1946-1947年曾任莱比锡大学校长。

1949年到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同年又去海德堡大学任教。

从1949年至去世前一直为海德堡大学教授。

曾主持过久负盛名的德国《哲学评论》杂志工作。

伽氏一生著述甚丰,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和历史哲学两个领域,其哲学解释学就在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960年出版《真理与方法》一书,此书为其代表作,构思最长,影响最大,曾多次再版,并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发行。

此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诞生,并成为现代哲学解释学的经典著作,也奠定了伽达默尔作为现代哲学解释学大师与著名哲学家的地位。

本书正如其副标题所说"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即着重于揭示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理解"现象的一系列特征。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即从艺术、历史和语言三个部分,阐明理解的基本特征。

特别是第一部分"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着力对艺术经验的本体论进行分析,揭示艺术经验的哲学真谛,并展开了"理解"现象一般特征的分析。

本书的书名《真理与方法》准确地说,应是《真理或方法》,也就是在真理和方法之间加以选择。

实际上,伽氏反对把真理与方法划等号,而是试图凭借解释学本体论深入探讨真理问题,第一部分就是着重探讨"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

关于方法与真理的关系,伽氏说道:"因而本书所关注的是,在经验所及的一切地方和经验寻求其自身证明的一切地方,去探寻超越科学方法论作用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

"(1)可见,本书的主旨就是超越启蒙主义以来理性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而去探寻真理的经验。

关于艺术问题,他又说道:"为了拒斥受科学的真理窒息的美学理论而保护我们由艺术作品所获得的对真理的经验,本书的探讨就开始于一种对审美意识的批判。

"(2)他又一次对理性主义真理观影响下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意识给予了明确的批判。

同时表明,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由艺术作品所获得的对真理的经验"。

伽达默尔写作《真理与方法》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十分明确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正是"二战"之后,人类又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

一方面社会取得了进步,另方面人类的生存危机却愈加深重。

因此,伽氏所面临的首先是物质进步与精神危机的矛盾。

他说:"当科学发展成全面的技术统治,从而开始了'忘却存在'的'世界黑暗时期',即开始了尼采预料到的虚无主义之时,难道人们就可以目送傍晚夕阳的最后余辉--而不转过身去寻望红日重升时候的最初晨曦吗?"(3)在这里,伽达默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物质与精神矛盾的图景。

一方面,科技全面发展,但科技统治却使人类"忘却存在"而进入"世界黑暗时期"。

面对这样的矛盾,应该怎么办呢?是像尼采那样因"上帝已死",而目送傍晚夕阳最后的余辉呢?还是转过身去寻望红日重升时候的最初晨曦呢?显然,伽氏是取后者的态度,试图以现代解释学理论去克服当代物质进步与精神危机的矛盾,通过改变人的生存状态而去迎接最初的晨曦。

伽氏所面临的另一问题就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

所谓人文学科在德语文献中称作"精神科学"。

在传统的理论中、包括德国弗莱堡学派的理论中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对立的。

在德国,精神科学这个概念最早由狄尔泰提出。

以后,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创始人W·文德尔班在其《自然科学史》一书中,又进一步对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作了区分。

弗莱堡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李凯尔特及其它理论家也都作了不同的阐述。

但都立足于两者的对立。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科技拜物教的进一步泛滥,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的数量化标准已经导致社会一体化趋势,成为对人的巨大压抑。

诚如伽氏所说:"或许,我们的时代增长着的社会一体化以及主宰这一体化的科学技术的制约,甚至比受现代自然科学巨大进步的制约还要来得强烈。

"(4)面对这样的争论和现实,伽氏没有拘泥于具体的争论,而是站在这种争论之上,以现代解释学为理论武器,将两者予以统一。

他说:"然而我的意图也不在于去更新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间古老的方法论争辩,这很难涉及某种方法问题,在这一点上就我看来,以前由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所进行的对'自然科学中概念构成之界限'的探讨是确切的,我们之间所存在的并不是一种方法上的差异而是一种认识目的的差异"。

(5)他进一步认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之间根本没有方法论上的差别,有的只是认识目标上的差别"。

(6)而只有现代解释学才能描述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基本特征并加以调和。

在20世纪中期,伽氏还面临着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争。

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日渐兴起,蓬勃发展,出现抽象派绘画、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象征派诗歌、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现代艺术无论在观念、内容、语言、技巧等各个方面都迥异于传统艺术。

在文学艺术领域,现代与传统之争,日渐激烈。

伽达默尔面对这一问题,作出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答案。

他认为应从艺术存在方式的理解形式出发来解决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问题,并从中找到其统一性。

他针对绘画指出,"这个探讨就是要提出某种对绘画存在方式的理解形式,这种理解形式就从对审美意识和绘画概念的涉及出发解释绘画作品"。

(7)从哲学上来说,伽氏的解释学美学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其基础,并直接师承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说:"我的著作在方法上是立足于现象学基础上的,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这似乎又有些矛盾,因为,我对普遍的解释学问题的阐述又是以海德格尔对先验问题的批判和对'翻转'的思考为基础的,但我认为现象学证明的原则也适用于海德格尔那种最后揭示了解释学的用法,因此,我们保留了海德格尔早年所使用的'解释学'这个概念。

"(8)最重要的是,伽氏运用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论述。

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是具有本体地位的,专指"此时此地存在着的人"。

因而,人作为"此在"也就显示出时间性和历史性。

伽达默尔恰恰根据海氏"此在"的时间性和历史性,指出"理解并不是主体诸多行为方式中的一种,而是此在自身的存在方式"。

(9)这样,理解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也就具有了本体的地位。

因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是以"理解"本体论为其特点的。

正因此,伽氏指出:"每一部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作品--就必须象每一个不同地被理解着的本文一样被理解,而且这样的理解应是能成立的。

由此,解释学的意识就获得了一个超出审美意识范围的广泛领域。

美学必须在解释学中出现,这不仅仅道出了美学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而且还指出了,解释学在内容上尤其适用于美学,这就是说解释学必须相反地在总体上这样得到规定,以致它正确对待了艺术经验。

理解就必须被视为意义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理解中,一切表达的意义--艺术的意义以及一切从前流传物的意义--就形成并实现了。

"(10)由此可见,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来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而直接师承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说到解释学,实际上有传统解释学与现代解释学之分。

解释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解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姆斯(Hermes)神之名。

传说宙斯委任他做信使之神,不仅传达神谕,而且担当解释者的责任。

因此,解释学的最初含义为"解释"。

亚里斯多德认为,"解释"的目的在于排除歧义保证词与命题判断的一致。

到了中世纪后期,出于对《圣经》经文、经典内容的考证和意义阐发的需要,逐步形成有关圣经的法律条文的"释义学"和考证古典资料的"文献学"。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宗教哲学大师施莱尔马赫将解释学运用于哲学史的研究,希图通过批判的解释来揭示文本的作者原意,从而使古典解释学成为一门有一定哲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原则,适用于铨释各类人文学科的学问。

施莱尔马赫从语法的解释学和心理学的解释学两个方面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了。

所谓语法的解释就是根据共同的语言原则分析作者的语言特性确定词的真义。

所谓心理学解释则把语言当作作者表现个性的工具,通过读者与作者心理上的同质性,用直观的方法从总体上把握作者。

而方法论解释学的代表人物是威廉·狄尔泰(W·Diltbey, 1833-1911)。

他不仅是生命哲学家,也是"解释学之父"。

狄尔泰的解释学基本上是一种作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客观主义的解释学。

他将恢复原意的客观性前提提到了首位,认为解释学方法最终目标是要比作者本人理解自己还要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作者。

由此竭力超越认识者本身特定的历史处境,力戒解释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对于这种方法论解释,从海德格尔开始是努力予以超越的。

这种超越即由方法论解释学进入到本体论解释学,也就是由传统解释学到现代解释学的转化,由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化,由解释作为方法到解释作为真理的转化。

而这种转化的完成者就是伽达默尔。

伽氏在《真理与方法》中明确地给自己确定了由狄尔泰的传统解释学到现代的本体论解释学转化的任务。

他指出:"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摆脱狄尔泰课题的占统治地位的影响,摆脱由他所创立的'精神史'的偏见"。

(11)归纳伽达默尔的现代本体论解释学与狄尔泰传统解释学的区别。

大体可从四个方面认识。

首先,对理解者"偏见"的不同态度。

狄尔泰的传统解释学要竭力消除"偏见",从而追寻作者的本意,而伽氏则认为"偏见"是一种有益的"视界"。

其次,"解释学循环"的不同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