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艺术歌曲《献词》的调性布局与演唱分析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摘要】舒曼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包括多变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变化的节奏和深刻的表现力。
在旋律方面,舒曼的歌曲常常具有优美流畅的旋律线条,富有表现力和情感。
和声方面,他巧妙运用不同和弦的组合,营造出丰富的音响效果。
节奏上,舒曼的歌曲常常变化多样,既有快速轻快的节奏,也有悠缓柔和的节奏,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表现力方面,舒曼的歌曲充满了内心感情的表达,通过音乐的力量将情感传达给听众。
舒曼的艺术歌曲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特征展现出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舒曼、艺术歌曲、音乐特征、旋律、和声、节奏、表现力、结论1. 引言1.1 引言舒曼(Robert Schumann)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他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特征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进行一些浅析,包括旋律、和声、节奏和表现力等方面。
舒曼的旋律风格常常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奔放的特点,他善于运用旋律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旋律常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人入胜。
在和声方面,舒曼常常运用丰富多变的和声进行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
他擅长运用和声来表达情绪的变化和人物内心的复杂感受,从而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节奏是舒曼音乐的另一大特点,他常常运用多样的节奏元素来创造独特的音乐韵律和动感。
舒曼的音乐节奏常常交错复杂,富有变化和张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表现力是舒曼音乐的灵魂所在,他在音乐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舒曼的艺术歌曲充满情感张力,令人动容。
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他的音乐作品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心灵。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对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2. 正文2.1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舒曼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特征而广受好评。
浅析李斯特改编曲《奉献》的音乐特征与演奏版本比较

2019年10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Oct.2019第36卷第10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Vol.36㊀No 10浅析李斯特改编曲«奉献»的音乐特征与演奏版本比较张㊀艳(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ꎬ武汉430205)摘㊀要:李斯特改编舒曼的艺术歌曲«献词»ꎬ情感真挚动人ꎬ旋律质朴优美ꎮ李斯特恰如其分的钢琴改编ꎬ把这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巧妙的 移植 到钢琴上ꎮ高超器乐化的表现手法层层渲染ꎬ将真挚美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ꎮ这首歌曲改编曲既有着舒曼浪漫音乐气质的 灵魂 ꎬ又披着一件带有典型李斯特风格烙印的 华服 ꎮ本文在研究作品艺术特点的基础上ꎬ收集比较了范克莱本㊁郎朗两种较有代表性的演奏ꎬ为李斯特改编曲的演奏作深入探讨ꎮ关键词:改编曲ꎻ李斯特ꎻ奉献ꎻ演奏版本㊀㊀收稿日期:2019-09-01㊀㊀作者简介:张㊀艳(1981-)ꎬ女ꎬ湖北武汉人ꎬ讲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ꎮ中图分类号:J624.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 ̄344X(2019)10 ̄0057 ̄03㊀㊀弗朗茨 李斯特一生处于浪漫主义巅峰时期ꎮ他拥有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ꎬ在文学㊁戏剧㊁绘画等姐妹艺术上广泛涉猎ꎬ个性豁达创作大胆ꎬ因此在所创作的钢琴作品遍布各种体裁ꎮ其中根据其他作曲家作品进行再创造的钢琴改编曲ꎬ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ꎬ至今在各种音乐会上频繁上演ꎬ也是研究其丰富钢琴表现力的重要内容ꎮ«奉献»是其中改编得很成功的一首作品ꎬ它将舒曼浪漫的音乐语言和李斯特擅长的钢琴改编手法完美恰当地融合ꎬ具有较高的演奏及理论研究价值ꎮ一㊁舒曼浪漫的音乐语言罗伯特 舒曼是与李斯特同时期的一位作曲家㊁音乐评论家ꎮ从小良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感染和熏陶ꎬ使他的音乐创作往往志趣高雅ꎬ具有浓郁的文学性和抒情性ꎮ他与克拉拉的恋爱经历波折ꎬ一直是他音乐创作的源泉之一ꎬ因此在他两百多首艺术歌曲中ꎬ美好的爱情是表现得最多的主题ꎮ这首«献词»选自著名歌曲集«金桃娘»ꎬ是舒曼献给克拉拉的新婚礼物ꎮ歌词中吐露出经过抗争获得爱情的欣喜与甜蜜ꎮ你是我的生命ꎬ是我的心ꎮ你是我的欢乐和痛苦ꎮ你是大地ꎬ我在那里生活ꎻ你是天空ꎬ我在那里飞翔ꎻ你是坟墓ꎬ在那里我永远将苦闷都埋葬歌词选自吕格特为自己与妻子喜结良缘时发表的诗集«爱之春»中的诗ꎬ运用极致的比喻ꎬ述说着他克拉拉无穷的爱恋ꎮ旋律亲切流动ꎬ气息悠长ꎬ诗意㊁旋律㊁节奏完美融合ꎬ宛如沉浸在爱河里伴侣间亲密的耳鬓私语ꎮ情绪从平静到激动ꎬ运用了离调和转调的手法ꎬ很好的兼顾了圣洁㊁庄肃㊁激情的情感ꎬ极具浪漫主义音乐特点ꎮ同时钢琴伴奏与歌曲曲调㊁歌词结合紧密ꎬ是其艺术魅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ꎮ«献词»第一段流动的分解和弦和第二段安静的柱式和弦的织体与歌词意境氛围完美融合ꎬ因此都被李斯特直接借用到钢琴改编曲中ꎮ见谱例1ꎮ75㊀㊀二㊁李斯特高度器乐化的处理手法李斯特对舒曼艺术歌曲«奉献»的改编在曲式结构㊁调性㊁织体上做了很大的保留借鉴ꎬ同时运用了丰富的钢琴变奏技巧铺垫拓展最后的高潮ꎬ使全曲情感表达更加充沛饱满ꎮⅠⅡⅢ(高潮)引子+A+A1B+连接段A2+A3+尾声1-3132-4848-74降AE-降A降A㊀㊀Ⅰ段李斯特将原声乐歌曲中的旋律和钢琴伴奏糅合为四声部的复调ꎬ既兼顾了分解和弦流动的背景效果ꎬ又在中高音乐轻柔地突出了旋律ꎮA部分1-15小节主题旋律在上声部温柔地吟唱ꎬA1部分16-31小节旋律出现在低声部ꎬ伴奏也加厚为双音分解和弦ꎬ情绪上更深沉醇厚ꎮ随着情绪的激动热烈ꎬ色彩和弦Ⅰ7出现在主题旋律的最高点上(第23小节)ꎬ双音分解和弦也是层层向上涌动ꎬ然后又急转直下ꎬ逐渐消失ꎬ为温柔抒情的第一段增添了新的色彩ꎮⅡ段歌词是 你是安静ꎬ你是和平 ꎮ在中声部安静的柱子式和弦的背景上ꎬ情绪转为庄严圣洁ꎮ李斯特在改编过程中ꎬ运用高度器乐化的多声部织体ꎬ若隐若现的低声部线性进行ꎬ更是增添了细腻的和声色彩ꎮ连接段从E大调又转回到降A大调后ꎬ梦幻似的琶音为高潮的第Ⅲ段做好了铺垫准备ꎮⅢ段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只是对第一段的再现ꎮ然而李斯特通过高超的变奏改编手法ꎬ将这一段推向了全曲的高潮ꎮ前面一次又一次的激动的情感ꎬ在这里形成了发自肺腑的讴歌ꎮA2部分50-58小节力度为fꎬ旋律在低音区以和弦的形式在饱含深情歌唱ꎬ高声部上下飞扬翻滚的琶音如同跌宕起伏的心绪ꎬ表现出按捺不住㊁澎湃激扬的激情ꎮ到此李斯特的情感似乎还未得到完美的表达ꎬ于是在A3部分59-68小节又以fff的力度ꎬ以和弦形式ꎬ高亢地讴歌着这神圣高贵的爱情ꎬ气势磅礴摄人心魄ꎬ到达震撼心灵的美好境界ꎮ而后由一个fp转到平静的尾声直至结束ꎮ三㊁ 灵魂 与 外衣1.改编曲的类别繁多ꎬ对术语名称有不同的学术界定ꎮ有的认为arrangement和transcription完全一样ꎬ有的认为不能互换ꎮ«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认为transcription应该包含于arrangement之中[1]ꎮ而李斯特对于改编曲的创作中有明确的分类: 我是第一个把改编曲(arrangement)分为transcription和paraphrase的人ꎬ籍此来定义改编曲(arrangement)中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重要分项 [2]ꎮ按李斯特的分类标准ꎬ这首«奉献»属于钢琴改编曲(arrangement)中典型的transcriptionꎮ他在改编中高度重视舒曼的声乐原著ꎬ高度还原了原作品的旋律㊁曲式㊁和声㊁调式㊁伴奏织体等素材ꎬ忠实地保留了原作品浪漫诗意性的意境ꎬ保持了原作品的 灵魂 ꎮ这也是李斯特一贯的艺术审美追求 诗意与内心情感的共鸣 ꎮ2.李斯特在尽力保持原作品 灵魂 精髓的同时ꎬ也在不断尝试拓展钢琴的艺术表现力ꎬ其改编为原作品披上了华丽的 外衣 ꎮ第一㊁二段多声部的处理手法丰富多样ꎬ和声色彩变化细腻ꎮ第三段高潮部分ꎬA2段变奏50-58小节运用了即兴的琶音织体使主题华丽灵动ꎬA3段变奏59-68小节将主题旋律用八度和弦形式加厚ꎬ左手采用三连音的柱式和弦ꎬ意图在钢琴上再现交响乐队般的辉煌齐奏效果ꎮ这种层层铺垫渲染直至最高潮的发展手法ꎬ在«奥伯曼山谷»㊁«日内瓦之85钟»等作品也多次运用ꎮ这些器乐化的改编手法扩展了原作品的规模ꎬ加深了艺术表现力ꎬ带有李斯特一贯追求的辉煌乐队化㊁戏剧化效果特点ꎮ四㊁«奉献»不同演奏版本的研究«奉献»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得钢琴演奏家们的青睐ꎬ中外演奏版本都很多ꎮ笔者在多场音乐会中聆听过此曲ꎬ在优酷视频中比较常见的有如范克莱本㊁顾圣婴㊁郎朗㊁李云迪㊁陈萨等演奏版本ꎮ本文选用了演奏处理差异最大㊁最具代表性的范克莱本㊁郎朗两种版本进行比较分析ꎮ原声乐歌曲演唱时长大概是两分钟左右ꎬ经过钢琴改编后在作品规模上进行了扩充ꎮ两个演奏版本在演奏总时长上差异明显ꎮ由于浪漫派作品在演奏处理中rubato(弹性节奏)较多ꎬ所以本文从演奏时长上ꎬ进行了如下研究分析:Ⅰ段演奏时长(分钟)Ⅱ段演奏时长(分钟)Ⅲ段演奏时长(分钟)全曲演奏时长(分钟)范克莱本01:2800:4901:2703:44郎朗02:1300:5801:5705:07㊀㊀由上图可见ꎬ同一首作品两种版本在演奏时长上相差较大ꎮ范克莱本与原声乐作品的歌唱速度较接近ꎬ第Ⅰ段由中速开始ꎬ分解和弦伴奏流动亲切ꎬ旋律声部如同饱含深情的诉说ꎮ在第10-11ꎬ第23-24出现的离调和弦及几处渐慢(rit)ꎬ范克莱本演奏得都如行云流水一般ꎬ力度层次变化丰富ꎮ他将各段落间的衔接处理得紧凑而自然ꎬ第Ⅱ段庄重的柱式和弦由p开始ꎬ然后逐步激动过渡到第Ⅲ段ꎮ在第Ⅲ段ꎬ范氏无懈可击的演奏技巧完美地再现出洪流般的琶音和如交响乐队齐奏版的高潮ꎮ总体上说范克莱本的演奏情感真挚饱满㊁酣畅淋漓ꎬ带有明显的李斯特音乐风格标签ꎮ郎朗的演奏诠释虽然在速度上完全不受声乐歌曲影响ꎬ但其浪漫梦幻的细节处理则很好地把握住了舒曼音乐风格的精髓ꎮ与范氏相比ꎬ郎朗将第Ⅰ段演奏得更加细腻内敛ꎬ他以行板速度演奏ꎬ连奏的旋律声部舒缓得像弦乐一般ꎬ如同心底静静流淌的私语ꎮ在Ⅱ㊁Ⅲ段复杂的多声部段落中ꎬ不仅主题旋律突出ꎬ而且能听到演奏者有意在强调的隐伏支声部ꎬ如35-36小节ꎮ在情绪转换㊁段落衔接㊁离调色彩性和声和几处渐慢的拉伸处理上ꎬ郎朗演奏得更加自由ꎬ旋律线更加条气息悠长ꎬ更具梦幻的浪漫主义色彩ꎮ李斯特的改编曲«奉献»既保持了舒曼浪漫的音乐气质ꎬ又运用了丰富的钢琴变奏手法将主题提高升华ꎬ在篇幅规模上扩充创新ꎬ在音乐感染力上层层渲染ꎮ这是一首主题与形式完美融合㊁赋予魅力的优秀的改编作品ꎬ给人无限的美好遐想和强烈的心灵冲击ꎬ因此激发着更多演奏者们的演奏诠释探索!参考文献:[1]StanleySadie.The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arrangement&transcription[M].USA:OxfordUniversityPressꎬ2004:65ꎻ692.[2]AlanWalker.LisztandtheSchubertSongTranscriptions[J].TheMusicalQuarterlyꎬ1991ꎬ75(4).[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07:238.[4]施忠ꎬ韩思敏.重构与超越 李斯特-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改编曲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ꎬ2014(3):72.[5]程媛媛.浅谈李斯特的改编曲«奉献»[J].戏剧丛刊ꎬ2014(5):62.责任编辑:彭雷生OntheFeaturesofLiszt sAdaptedMusicDedicationandComparisonofPerformanceVersionsZHANGYan(SchoolofArtandMusicꎬ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ꎬWuhan430205ꎬChina)Abstract:Schumann ssongDedicationadaptedbyLisztissincereꎬmovingꎬplainandmelodious.Lisztadapteditintopianomusicappropriately.Theexcellentvocalmusicworksisskillfullytransplantedtothepiano.Superbinstrumentalperformancetechniquesareusedtoaddtotheeffect.Sincereandbeautifulemotionsarefullyexpressed.ThissonghasbothSchumann sromanticismandLiszt sgorgeousness.OnthebasisoftheartisticfeaturesoftheworksꎬthispapercomparesVanCleburne sperformanceandLanglang stomakeanin ̄depthdiscussionontheperformanceofLiszt sadaptedmusic.Keywords:adaptedmusicꎻLisztdedicationꎻperformanceversion95。
舒曼三首《浪漫曲》的调性分析

舒曼三首《浪漫曲》的调性分析作者:胡茜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3期【摘要】本文是舒曼三首《浪漫曲》的调性分析。
结合传统与近现代的思维模式从调性布局和调关系类型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三首曲子的调性规律,为近现代和声的发展以及调性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浪漫曲;调性布局;调关系舒曼的这部浪漫曲集创作于1839年,这一年正是舒曼为爱情和克拉拉的父亲做斗争的一年。
在这特殊环境下创作出的这部浪漫曲,蕴涵着舒曼对克拉拉浓厚的感情以及为爱情做斗争的强烈矛盾。
这部作品的调性非常有趣,既保留了传统的调性与和声,又有近现代的影子,为调性的扩张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作曲家的创作以及理论家的研究提供了支撑材料。
接下来,笔者从调性布局和调关系类型这两方面对这部浪漫曲集的调性进行分析。
一、调性布局(一)宏观调性布局三首曲子的调性布局是bb小调—#F大调—B大调它们之间的调性关系看似非常远,但是运用近现代和声功能网的概念,就拉近了调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和声中近关系调是横排,在近现代和声范畴内,纵列是衍生出的近关系调,即同名调和重同名调,每个近关系调都能衍生出同名调和重同名调,网状的调性关系图就拉开了。
第一首和第二首的两个调之间相差11个调号。
结合功能网,笔者将它们之间的调关系做了简易的坐标图,如图1:bb小调位于右下方,#F大调位于左上方,足以见得两个调关系很远,但是通过等音调,用#F等bG,bG大调又与bb小调相邻,为传统和声中的近关系调,这样就拉近了两个调之间的关系。
第一首和第三首的主调分别为bb小调和B大调,通过上图,可以看到它们在同一纵列上,B大调是bb小调衍生出来的近关系调,它们是半音中音关系,互为重同名调。
三首曲子的整体调性布局符合传统T—D—T的调性布局,bb小调与#F大调是五度关系,#F大调和B大调是四度关系,bb小调和B大调又为重同名调。
这样的宏观调性布局既保留了传统主属支撑的调性设置,又有近现代重同名调替代的做法。
舒曼《声乐套曲》Op.24作品浅析

舒曼《声乐套曲》Op.24作品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24作品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创作的一部重要声乐作品,它的诞生为歌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表现力。
该作品以其丰富的音乐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备受赞誉,被视作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作之一。
下面我们将对这部作品进行一份简要的浅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杰作。
舒曼《声乐套曲》Op.24作品是由九首歌曲组成,其中包括了一些舒曼早期的代表作品。
这九首歌曲分别是:1. 《Bunte Blätter》(多彩之叶);2. 《Mein schöner Stern!》(我的美丽之星!);3. 《Geisternähe》(鬼魂的接近);4. 《Geduld》(耐心);5. 《Die Lotosblume》(莲花);6. 《Tanzlied》(舞曲);7. 《Stille Liebe》(静谧的爱);8. 《Der arme Peter》(可怜的彼得);9. 《Der gute Hirt》(善牧人)。
这部作品中的每一首歌曲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情感内涵,可以看出舒曼在作曲上的深刻功力和对于歌曲演绎的精湛理解。
在整部作品中,舒曼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旋律和节奏元素,通过这些音乐要素来展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故事。
在第一首歌曲《Bunte Blätter》中,舒曼描绘了一片五彩斑斓的树叶,歌曲中的和声变化丰富,旋律优美流畅,颇具浪漫气息。
在第四首歌曲《Geduld》中,舒曼表现了对于等待的煎熬和对于心灵的挣扎,通过音乐的张力和戏剧性来表现这种情感的内核。
在第六首歌曲《Tanzlied》中,舒曼以舞曲的形式展现了欢乐和活力,整首歌曲欢快轻快,展现了舒曼对于音乐的巧妙运用和多样化表现。
在《Der arme Peter》中,舒曼展现了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和理解,整首歌曲抒发了对于贫苦人民的关怀和慰藉。
而在最后一首歌曲《Der gute Hirt》中,舒曼用音乐表现了善良的牧人对于羊群的呵护和守护,歌曲中的旋律优美和谐,给人一种安宁与温暖的感觉。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舒曼艺术歌曲作为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德国的代表之一,其音乐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旋律与和声舒曼的艺术歌曲旋律唯美、优美,具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和变化莫测的曲线,表现了舒曼自由奔放的创作风格。
在旋律上,他常采用多彩多化的旋律线条,尤其擅长表现复杂的音形结构,如《美人计》中的“Praeludium”部分就采用了紧贴旋律线条的技巧,展现出其旋律的道路走势十分复杂,但却极为流畅;而在《天鹅》中,则是采用呈现旋律的间隔与跨度的方式,使整个旋律在和谐的和声背景下,更具完整性。
在和声上,舒曼常运用键盘旋律的手法,即在一组和弦中,不断地演奏不同线条的旋律。
比如《情人的诉苦》中的钢琴前奏和后续的歌声交替演奏的技巧,使钢琴在音乐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和声的复杂性。
二、词曲配合舒曼的艺术歌曲在词曲配合方面达到了极致,他善于通过音乐来表达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形象,旋律和词汇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他用旋律、和声来描绘词句中所包含的情感,如在《献给生日的菊花》中,舒曼通过细腻的旋律来传达出孤独、沉静、神秘的情感氛围,使人置身于歌曲情境之中。
舒曼的歌曲也非常注重歌词的表达和情感传达。
他寻找那些能够令人产生共鸣的形象与情感,并运用丰富的音乐技巧将其表现出来。
例如在《情定缪斯》中,舒曼通过细腻的旋律、和声和低沉的音色,展现出了眷恋和哀伤,充分传达了诗歌中的情感。
三、表现艺术歌曲的独特性舒曼的艺术歌曲注重个性表现,充分体现了其独特性。
他通过艺术歌曲的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并且常常在音乐中展现出其个人的主题、心情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他在《童年的记忆》中展现了对逝去童年岁月的怀念,而在《出路》中则将对生命的反思呈现出来。
在乐器编配上,舒曼也十分巧妙。
他运用钢琴伴奏,将钢琴与人声相互融合,使音乐更加丰满、充实,也使钢琴发挥出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总之,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虽然较为多样,但总体而言,具有旋律和和声的独特性,注重词曲配合,充分体现了个性表现和艺术歌曲的独特性。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罗伯特·舒曼是一个音乐天才,他的音乐才华跨越了所有音乐风格和技巧,他的艺术方式与他的时代有着卓越的契合度,深受听众喜爱。
舒曼的作品涵盖了管弦乐、钢琴、室内乐和声乐。
在声乐方面,他创作了许多艺术歌曲,其中包括他最著名的歌曲集——《爱的时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下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1. 曲调优美,旋律流畅舒曼的歌曲是优美而流畅的,其曲调常常引人循声。
这主要是由于他经常把歌词和旋律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的旋律既舒适又有表现力,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感性的美感。
他的一些歌曲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元素,比如使用口琴和风笛等乐器。
2. 丰富的和声和器乐伴奏舒曼的和声和器乐伴奏是丰富多彩的,其作品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和声和器乐伴奏方式,比如简单的钢琴伴奏、多重声部的合唱部分、木管乐器、弦乐器等等。
他经常把伴奏和歌词对齐,把旋律的情感和意义与和声和器乐伴奏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和表达曲目的情感表现。
3. 借鉴文学和诗歌作为歌词舒曼的歌曲中,许多都是以文学或诗歌作为歌词的。
他深入研究了来自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文学和诗歌,以寻找灵感。
在他的歌曲中,歌词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精心的表述,而且歌词的内涵有效地与旋律和器乐伴奏相结合,产生了强烈的富于表达的音乐效果。
4. 知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舒曼的艺术歌曲显示出知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的完美结合。
他的歌曲既有清晰的音乐结构和技巧的运用,又有深刻的情感和富于表现力的音乐效果。
这种平衡是很难实现的,但舒曼成功地做到了,他的歌曲从而成为了既有知性又有感性的杰作。
总的来说,舒曼的艺术歌曲既是音乐的艺术品,又深刻地传达了拥有情感和人性的内容。
其美妙的音乐风格和走向深奥的音乐内涵,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艺术创造,也是对人类音乐艺术的巨大贡献。
舒曼三首《浪漫曲》的调性分析

舒曼三首《浪漫曲》的调性分析舒曼(Schumann)被誉为浪漫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
他擅长创作抒情歌曲和钢琴曲,历经长达十五年的创作,他创作出多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中以《浪漫曲》三乐章最为知名。
这三首曲子的调性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将对它们的调性进行深入的分析。
《浪漫曲》的第一乐章是一首以D小调为基调的小夜曲。
整个曲子以一个把E大调的四分之一的节奏作为基调,而前奏的主题曲是以F大调作为和弦的基调,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均以D小调作为基调,最后以E大调作为结尾。
整个曲子中每一个小节都有不同的和弦以及节奏更改,此外,它还有很多转调形式,以及节奏的重复改变,丰富了曲子的抒情特征。
第二乐章憧憬是以F大调为主调的抒情诗。
曲子以D小调平均四分音符的弦乐主题,在接下来的主题曲中,作者运用了B小调、D小调、E小调和G大调四个调性穿插,令曲子充满了张力。
另外,作者运用了各种装饰音和令人惊叹的终止音,以及强烈的节奏变化,使曲子具有抒情而又充满张力的特点。
第三乐章热情是以G大调为主调的狂热之曲。
曲子开始以小节单位的G大调的变奏曲开始,在变奏的过程中,不断地转调,由G大调转换到E大调,再由E大调转换到D小调,然后再返回G大调,最后以F大调末尾结束。
此外,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突变节奏,它能增强曲子的热情感,而和弦变化也为曲子添加了时而柔和,时而强烈的情感色彩。
以上三首曲子的调性分析表明,它们的调性不仅有明显的不同,而且也对它们的抒情特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调性及其变奏形式,使它们的抒情特征更加多样性。
这三首曲子的情绪变化丰富,乐曲节奏能够耐人寻味,使人们在聆听时产生极大的情绪体验。
正是因为舒曼的创作,使浪漫派音乐得以发展,也为世人留下了经典的作品。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作为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舒曼在音乐中融合了文学、哲学等艺术形式,创作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艺术歌曲。
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情感深挚
舒曼的艺术歌曲重视情感表达,尤其是爱情、孤独、失落等情感的描绘。
他用音乐语
言表现出深沉的情感,使歌曲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如《飞鸟的诉求》中朦胧的吟唱以
及《一路顺风》中宁静、柔和的旋律等,都抒发着强烈的情感。
2、音乐结构复杂
舒曼的艺术歌曲音乐结构较为复杂,常采用多种形式和技巧,使歌曲有较为独特的韵
律和节奏感。
例如,他常使用德国风格的对位法和复调作曲技巧,在《我爱的是她的模样》中使用了多段古典管弦乐和女声的对位性演唱,令整首歌曲更具层次感。
3、旋律婉转动听
舒曼的艺术歌曲旋律婉转动听,属于浪漫主义旋律风格。
他常运用旋律衍生、齐声加
入等技巧,使歌曲旋律变幻多端,如《兰花草》中悠扬的旋律,以及《我的爱人》中飘逸
的吟唱,极具感染力。
4、文学意境浓郁
舒曼的艺术歌曲充满了诗意和文学情怀,他常在作曲前先选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此
激发创作灵感,并将诗歌中的优美形象融入到歌曲中,使歌曲更具富有文学的魅力,如
《玛丽玛格丽特》、《月亮的借口》等,都展现出浓郁的文学意境。
综上所述,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不仅体现在情感、音乐结构、旋律和文学意境上,更体现在他对音乐作品深刻的情感理解和技巧运用上。
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使舒曼艺术
歌曲成为了具有高艺术价值的音乐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 的一种 曲式 结构 。但 《献 词》作 品的特殊性并不 在于结构 ,而 是在于调性 的转换 与调性 关系所带来的旋律与情绪的动力 。A段 第一 句为 常规的陈述 ,较平和从 容地拉开 歌 曲的序幕 ,从第二句开 始 , 动机就呈动力性展开 的状 态,先是在降A调上 陈述 ,紧接着又离调模 进到 降D调 ,上方 四度 的转调模进不但 意味着 调的攀升 ,更是情绪不 断 高涨 的表达 ,与唱词结合 ,更符合 其唱词排 比句 的安排 ,以及歌 者 心中无法 隐藏呼之欲 出的爱慕之情 。类似这种模 进离调 的手法 , 并不 只存 在于A段中 ,在 中段 和再现 段 中都 有重复 出现 ,并且 所采 用 的动机都是 统一 的,唯独在再现段 中 由于结构 面临收束 (回归主 调),受调性安排所制约,无法像前两次做一级关系调 的离调 ,而是 选 择了重属调性。 《献词》除 了在结构 中的离调处理 引人注 目以外 , 乐段之 间的转调也颇 为巧妙 。呈 示段与 中段 段通过等音转 调 的方 式 完 成 了调 性 巧 妙 的 连 接 ,一 个 降 1aN 升 SO的等 音 转 换 ,成 功 地 把 降A 调转到 了远关系调E调上 。值得注意 的是 ,中段与再现段之 间调 性回 归 ,并没 有通过连接 或者最 后一 句来完成 ,而是提前 到第三句 ,同 样是运用 等音转调 从A调 转到降A调 ,使调性 的转换流 畅 自如 ,并没 有生硬之 嫌 。从作 曲技法来 看,和声 的巧妙 运用给这 首歌 曲赋 予了 生 命 力 , 使 词 、 曲 、 钢 琴 伴 奏 部 分 天 衣 无 缝 的 巧 妙 结 合 在 一 起 , 通 过 节 奏 、 速 度 等 的 变 化 展 现 出 跌 宕 起 伏 的 旋 律 变 化 , 和 声 功 能 从 主 和弦进行 到 了下属 和弦 ,使 外声部 的五度 音程放 出饱 满的光柱 ,从 而展现 出了浪漫主义 的风格 。如:从第7N11小节 ,运 用了复调音乐 织体 的写作风格 ,四级音在低 音部做持续 的进行 。此 外 ,运用 重属 变和 弦和属变和 弦 ,表现 出温柔 ,内敛 的气质 。在 展开乐段 ,舒曼 使用 了三连音 与二分音符结合 的手法 ,听觉上连 贯而 且给人稳 固扎 实 的感 觉 ,与 之 前 的 相 比 , 演 唱 起 来 要 注 意 节 奏 缓 慢 一 些 , 与 呈 现 段 与 再现 段 形 成 鲜 明 的 对 比 , 第 26d,节 又 回 到 了 最 初 的调 式 。 再 现 部尾 部舒曼借用 了 《圣母颂 》的旋律 ,伴奏音型 左右相互辉 映,描 绘 了高 尚爱情 的意境 ,使听者回味无穷。在织体的安排上, 《献词》 也 通 过 织 体 的不 同 形 态 来 区 分 结 构 , 凸 显 结 构 层 次 。 呈 示 段 与 再 现
I 篆
舒 曼 艺 术 歌 曲 献 词 的 调 性 布 局 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1464)
摘 要 :本文 围绕舒曼 的艺术歌 曲 《献词》,对 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作 曲家舒曼作出 了详细的介绍 ,深入作品,总结出舒 曼艺术歌 曲的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 、调性特征与织体形态 ,以及演 唱分析 。 关键 词:舒曼;艺术歌曲;调性分析;演唱
罗 伯 特 ·舒 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德 国优 秀 钢 琴 家 、作 曲家、著名 音乐评论家 ,有极高 的文 学、音 乐修 养 ,在德 国 乃至整 个欧洲音 乐文化史上 都 占有重要地 位 。十九世 纪上半叶 最具 代表性和最具特点 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 。
段 的织体都选择 了波纹型 分解和弦 ,弧线型 的线条 起伏荡漾 ,仿佛 歌者 心 中不 断泛 起的涟漪 扩散开 ,中段的三连 音柱 式和 弦,按键轻 柔却非常坚 定,密集 的三 连音配合 中段节奏较 为舒缓 的旋 律 ,很 好 地 填补 了旋律 中的空 隙,做到旋律 与织体疏密 结合 。迎接 再现时 又 提前将分解 和弦奏 出,在伴奏音 型上预示 出再 现的到来 。舒曼 艺术 歌 曲的表现 手法十分 灵活细腻 ,一个方面他注 重音乐 的美得意境 的 塑 造 ,另 一 方 面 ,他 要 表 达 出 一 丝 一 毫 的 心 理 变 化 ,他 的 选 词 特 别 苛刻 ,只有 大师级别 的诗歌他 才会 运用 。他 的创作手法 不算复 杂繁 琐 ,一般情 况下就是 用音乐描 绘出 自己真 实的想法 ,再描绘 出想象 的意境 ,然后细枝 末节的地方 再细致 的描 绘 。还经 常运用拟 人、 比 喻 的手 法,惯用 音符时值长 短的切换与 强弱对 比,还有擅长 用模糊 调性 的离调手法创造朦胧 的意境 。
一 社会 背景与作曲风格 的联 系 、
在 十九世纪 三十年代 ,德 国资产阶级在 政治上对封 建统治者卑 躬屈膝庸俗之气泛滥 于整个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 言:“就连德国资产 阶级 精神上 的优 越感也 只是 以自己是其他 一切阶级 的卑鄙庸俗 性的 总代表 这种意识 为依据的。” 所 以当时的音乐也充满这种气 息 ,古 典 音 乐 受 到 了 严 重 的挑 战 , 因 此 在 十 八 世 纪 后 半 叶 到 十 九 世 纪 上 半 叶 ,浪 漫 主 义 作 为 一种 主 要 的文 艺 思 潮 盛 行 于 欧洲 各 个 领 域 ,文 学及 音乐更在其 中。舒曼音乐创作中一般来说具有十分主观化、个人化的特 点,所反映的大多是他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想象。主观性、幻想性 ,都 体 现 了独 特 典 型的 浪漫 主义 特 征 。同时 舒曼 作 品具 有极 高 的音 乐 审美 品 格 ,如:“作曲家们往往美而不真实,或者真实而不美 ,这是深为遗憾 的。” 舒曼的这种音乐审美品质完美体现在 《献词》这首作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