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兰亭集序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作业:第8课兰亭集序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作业:第8课兰亭集序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8课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全部B.足以极视听之.娱之:结构助词,的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导致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陈:陈旧【答案】C【解析】致:情趣。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答案】C【解析】A.古今义都指春季的末期,农历的三月。

B.古今义都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C.古义:两个词,“夫”是发语词;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古今义都指感慨的心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

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C.齐彭殇为妄作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答案】D【解析】“悟”通“晤”。

其余没有通假字。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

A.形容词作名词。

C.使动用法。

D.名词作动词。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含有这么一个游戏:用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漂流。

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杯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

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

【答案】D【解析】应为“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6.用课文原句填空。

兰亭集序概括内容

兰亭集序概括内容

兰亭集序概括内容《兰亭集序》共四段,前两段主要立足于空间层面写景叙事,两段内容又有递进,从兰亭单一空间拓展到天地宇宙立体空间。

通过“俯仰一世”,文章转入后两段,立足时间层面阐发生命思考;其中也有递进,从当下拓展到过去、未来。

“俯仰”:由“乐”转“痛”的跳板《兰亭集序》虽然涉及“乐—痛—悲”三种情感变化,但究其本质,表达的主要是快乐与悲痛两类情感,呈现出“乐极生悲”的情感逻辑。

生发快乐的点是当下空间的集会盛况(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等),生发悲痛的点则是有关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等)。

那么,作者王羲之是如何实现由“乐”转“痛”的呢?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关键句子——第三段第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这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句子,其实是全篇一个枢纽性的过渡句:既通过“人之相与”完成与上文的连接(集会盛况是“人之相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通过“俯仰”实现意义跳转。

上一段,作者感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处“俯仰”是空间层面的实际动作;这一段的“俯仰一世”,“俯仰”成为时间层面的虚指动作。

形式上呼应、连带,意义和逻辑上实现跳转,这种写作手法和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牵丝引带一样精彩。

空间的拓展:“乐”的高潮与“痛”的前奏《兰亭集序》首段一句一层,分别从良辰、贤士、美景、幽情等方面描写集会盛况,抒发愉悦之情,逻辑清晰,以“信可乐也”来作小结,完全说得过去,为什么作者还要在下一段继续写景?这两段话有何区别?细读可知,虽同是写景叙事,首段主要聚焦兰亭这个空间,但进入第二段,作者通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将视角投向广阔天空,写作空间也从眼前的兰亭拓展到广袤无垠的天地宇宙。

空间的拓展,使人获得更多的视听感受,也将“乐”的情感推向极点、高潮。

当个体置身浩渺空间,很容易生发悲情,正如陈子昂所写“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链接: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完整word版)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

(完整word版)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

兰亭集序王羲之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值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汇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做禊事。

众多贤才无论老幼都聚集到这里。

兰亭四周有高耸的峰峦、险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木、挺拔的竹子。

清澈湍急的溪流,流经亭子的左右。

引溪水为池,人们端着酒杯列坐于池水中,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悠徐而温暖。

在这里仰首感受宇宙的浩大,俯身观察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视野,开阔心胸,满足了视听欢娱的极限,实在是畅快呀!人所接触的事物、一生的阅历,有的储藏于心中,在室内用语言文字表述;有的寄托于物体,体现于外露行为举止。

虽然每个人获得的感受千差万别,(表达的方式上)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为所接触的事物而欣喜时,或自己偶有所获时,则愉悦而满足,从不考虑衰老将要到来。

(即使)到了对得到或喜爱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时事的变化而改变,(也)常为之感慨;从前所喜欢的事物,转瞬间,已经成为过去,尚且不能不在心中为之感叹。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4)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4)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一、兰亭集序原文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此山又有嵯峨之阻。

经略居庙堂之上、而下临无地可容者,以观山色、性命之由来;逦回谢客缦胧、以申思源之幽怀。

成於贞观之庙,流行於世不可避;可谓至德之宣。

修文於云间、写景於陇右、临庙访贤,人所共睹。

由来几王、朝歌夕弦、苦心人天、来世不易。

盖聚有舟楫、弦管步障、孔雀麝薮,明于前古之丽;而云销雨霽、彩归晚照、连山若波渺、飞鸟如虹,已覆上古之文。

迈世冠群、谈笑在兹、有儒林青颉之宗、有丘壑澄清之誓。

临觞听弦、侍君尝齐、说感兽于京观、悲华年於澹泊、广袤恒沙、看朝云暮雨,悔教夫婿觅封侯。

收成华实、滞蕙纳兰、斋筵朝罢夜方残,异日图将趋朝上、背依青嶂还故园。

二、兰亭集序翻译兰亭集序永和九年,这一年是癸丑年,初春的时候,我们聚集在会稽山的山阴兰亭,进行修禊活动。

众多贤人纷纷到来,年长者和年轻者都聚集在一起。

这个地方有高耸入云的山峰,而这座山又有险峻的地势。

我作为经略,住在庙堂之上,下临着没有容身之地的悬崖峭壁,以观赏山的美景,思考人生的由来;我绕过山峰,谢绝了拜访,以表达出我内心深处的忧思。

这篇文章写于贞观年间的庙宇,传扬于世无可避免;可以说是至德的宣传。

我在云端修文,写景于陇右,登临庙宇以拜访贤者,这是公众所共知的。

历来几位君王,早晨奏乐,晚上演奏弦乐,他们用尽心思,却从未改变人事难容过的纷争。

聚集拥有船只和楫子,弦乐与舞蹈,孔雀和麝香的地方,这些美好景物早已广为人知;而云彩散去,雨霁晴朗,连绵的山峦像波涛一样,飞鸟如彩虹般,已经超过了古代的文人诗艳。

我们在今人中荣登冠军,谈笑尽情,既有学问家的风范,又有士人的誓言。

临觞品尝美酒,听着弦乐,侍奉国君尝尽佳肴,我感悟到京观的兽穴之美,悲叹年华之去。

广阔无尽的沙滩,望着晨霞和夜雨,后悔让儿婿追求篮最,收获丰收和华美果实,滞留香草,蓄兰花。

2022年高中语文课时评价8第8课兰亭集序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2年高中语文课时评价8第8课兰亭集序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45分钟,5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评价(31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解析】选A。

“悟”通“晤”。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信.可乐也(实在)崇山峻.岭(高) 欣.于所遇(高兴)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消灭) 向.之所欣(过去,以前)D.喻.之于怀(比喻) 所以..兴怀(……的原因)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解析】选B。

A项,修,高大。

C项,化,造化,指自然。

D项,喻,明白。

3.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解析】选A。

A.“其”为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解析】选C。

古今意义均为“过去的事情”。

A项中“以为”译为“把它作为”,今义是“认为”;B项中“夫”为发语词,“夫人”可译为“人”,今义是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D项中“斯文”译作“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为“文化或文人;文雅”。

5.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死生亦大矣②齐彭殇为妄作③放浪形骸之外④不能喻之于怀⑤其致一也⑥悟言一室之内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②⑤/③④/⑥C.①②⑤/③⑥/④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选C。

①判断句,直接判断。

②判断句,“为”表示判断。

③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④状语后置。

⑤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出自《兰亭集序》的成语

出自《兰亭集序》的成语

出自《兰亭集序》的成语引导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里面有许多经典的成语,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出自《兰亭集序》的成语兰亭集序/兰亭序朝代:魏晋作者:王羲之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乂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砍一常阅约犹掠趴衫忠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荡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崇山峻岭读音:chdng shan jun ling释义:崇:高;峻:山高而陡。

高大险峻的.山岭。

出自: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造句:唐敖一心记挂梦神所说名花,每逢崇山峻岭,必要泊船,上去望望。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回)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高大而陡lb肖的山近义词:层峦叠嶂反义词:一马平川放浪形骸读音: fdng lang xlng hdi释义: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

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出自: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造句:惟有与宝?在一起,他才可以忘却自己的身份,放浪形骸,领略“人贵适意”的真趣。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 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 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 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 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 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 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 黯然神伤。
并不为过。
“君民碑” “父子碑” “祖孙碑”
人称“兰亭三 绝”。
兰 亭
西在 南今 十浙 余江 公绍 里兴
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 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 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世家大族(王谢之家,祖 王正,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 善谋略,亦是书家),但性情 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 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
碑亭为八角 双
亭 集序》,碑的
重,原为木结构
背面是乾隆皇帝
建筑,五十年代
游兰亭时写的
倒塌, 1983年
一 首七律《兰亭
重建,亭高
即事》。祖孙两
12.5米。亭内
位皇帝的作品
御碑高6.8 米,
刻 于同一石碑,
宽2.6米,碑厚
人称“祖孙碑”,
20公分,为我国
这在国内绝无 仅
最大的 古碑之
有,说它是国宝
一。
2、写入会者的主观感受 天气情况—俯仰所见—集会之“乐”
二、本段文字在写法上 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永和九年…列坐其次”——叙 “虽无丝竹管…畅叙幽情”——议
“是日也…惠风和畅”——叙 “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议
第二段重点词 语
与:结交,交往 或:有的人 及其所之既倦:到了;动词,往,到 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自然段
之:定语后 置的标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自然万物 用来 和风 放开、 敞开 穷尽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实 值 在 得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 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句话,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的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 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 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 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 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 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 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 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 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 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 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之于
通“晤”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因 自然 到、及 指“向之”句 等到 到达 附着 过去 对…事情 一时 高兴的样子 满足
不一样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 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 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 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 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 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 读或理解。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 一些评价的内容。
《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兰亭集序》,行书法帖。章法、结构、 笔法很完美,是王51岁时得意之作。历代 推为“天下行书第一”(米芾),后人评 “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 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表现了他书 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他的气度、风神、襟 怀、情愫得到充分表现。可惜被酷爱书法 的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入昭陵,从此真迹永 绝。唐太宗把临本、摹本分赐亲信大臣, 也算做了一些推广普及工作。
会稽 流觞 嗟悼
修禊 形骸 彭殇
暮春之初
群 贤 毕 至
崇山峻岭
茂林
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课文研读
第1自然段
ɡuǐ
春季的末 一个月
介词结构“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后置
县名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的 举行 一种祭礼 都 都
这次(集会)的诗文
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
3.俯仰古今,悲在何处?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今之视昔) 若合一契
同千 古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我)
悲(后之视今)作者源自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
4、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 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 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 作者在感时之余,转为伤逝。把庄子之言斥 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 忘掉生和死的界限。
什么感情呢? “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 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 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 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第3自然段
助词,引起下文
一俯一仰之间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的人 趋向

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
2.俯仰人生,为何而痛?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岂死 不生 亦 痛大 矣

第三段落大意
这段话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虽然各人有 各自的生命态度,但时光匆匆,最 后都得面对死亡。作者认为,正因 如此,我们才更应认识到生命的可 贵,更应活出人生的意义。
御碑正面刻着 清康熙帝临摹所书 《兰亭集序》。
碑的反面刻着清 乾隆帝所书《兰亭即 事》诗,祖孙皇帝手 迹同处一碑,世所罕 见。
“御碑亭”的精雕石狮
兰亭书法博物馆的 “古砚展”。
荷叶青蛙跳池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里都会举办“中国兰亭书 法节”,书坛名家雅集兰亭,研讨书学,泼墨挥 毫,流觞赋诗,盛况非凡。
①介绍或评述一部著作或文章,有如现在的
“引言”“前言”。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列于书后 的叫“后序”、“跋”; ②赠序,临别时以诗文相赠所用的一种文体, 多抒发敬重劝勉依恋之情; ③书序,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内容的介绍、
序 与 跋
评述文字。
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 他人写的,叫“他序”,
流觞曲水
茂林修竹
兰亭风景
第4自然段
符契。两半, 可合在一起
面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悲伤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无根据 纵使 一个个 情趣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明白
本来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癸丑( ɡuǐ ) 会稽山( kuài jī )
修禊事( xì
激湍( tuān


流觞( shānɡ
骋怀( chěnɡ


放浪形骸( hái )
趣舍万殊 ( qǔ )
一契(


嗟悼( jiē dào
彭殇( shānɡ


一、检查预习,小试身手
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1 、癸丑 2 、激湍 3、 趣舍
良辰 美景 赏心 悦事
命人 运生 难苦 测短
千 古 同 悲
乐 痛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写作特点 句式整齐,骈散结合。 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思考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 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 \“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 之对人生的感悟, 你对人生有什么新 的体验?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高高的竹子 酒杯
作诗 排列 旁边
映衬、围绕
乐器
省略动词宾语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繁盛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两字系清康熙手 迹,文革期间碑被红卫兵砸断, 劫后余生,遂成残字。
流觞曲水
茂林修竹
永和九年,岁在 时间:
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 活动: 兰亭,修禊事也。 当时与会者共有 为文动机: 42人,饮酒赋诗一共写下 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将 这些诗汇集成册,并写了 一篇序文,这就是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 序》。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 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 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真是“胜景 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 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 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 拒,因而个体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 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参考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 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 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 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 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 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 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 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 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 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王 羲 之
学习目标:
1、文学常识:《兰亭集序》及王羲之。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 路及情感脉络。 3、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 义用法。并背诵全文。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 (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 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 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yóu)。取众家之 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 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 誉之为“书圣”。
3、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什么?
死生亦大矣。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作者在这里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 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2、“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 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 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社会背景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 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 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 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 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 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 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 知老之将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