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合集下载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文章,全文讲述了王羲之在兰亭赏花、品茗、作诗、陪友,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序”的故事。

该文言文自然流畅,情感真挚,被誉为传世经典之一,后来还被许多名家提炼成楹联、篆刻,成为文化珍品。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呈现《兰亭集序》的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凝瞩恍惚者,俯仰由人,而并涉以百万亿计,而竭其精微,视之所及,或未始有物,而后之视,亦复如是。

兰亭之会,荟萃成趣,所以然者,以茶酒之意,达磨礼之节,饮食之器,则民情之至也。

维是次也,山川壮观,颓垣废址,旧事重兴,览微知着;如果然者,则东篱菊已陨,西园梅尽,独来乘兴,为此游览,不亦宜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起伏,烟霞瀰漫,落英缤纷,天真云散,远近光波,悉以寄映,晴明度朗,襟情并至,所以庶乎游也。

华灯初上之夜,有数百妓在场中,翩翩起舞;遥相呼应,风送景德,普乐咏奉,自是花落花开之游,人盈人散之场,几时乎君子一笑,矫然而过,夫何妨乎塞上一士,胡为乎琵琶,所弹者无他,是故弹之者,其音哀而不能自已也。

萧萧干柴,空余岁月;不寒而栗于闲庭;目断耳销之间,实已数十年矣。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时年癸丑,初春的一个傍晚,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汇聚一堂,举行禊事。

众贤齐集,各年龄阶层都有人来。

此处有高峻的山峦和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的湍流,在左右的峡谷中流淌。

我们把这当成了漫游酒宴的场所,彼此坐着,迎着美玲曲把饮料一遍又一遍地畅饮畅歌。

虽然没有管弦乐器的陪衬,但酒壮情长,一杯美酒和一首诗歌,足以畅快地表达内心的凄苦。

在这个日子里,天气晴朗,气息清新,风和日暖。

高中文言文:王羲之《兰亭集序 兰亭序》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文言文:王羲之《兰亭集序 兰亭序》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文言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文译文赏析《兰亭集序/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文全文

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文全文

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文全文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文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写作背景】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作者简介】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

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兰亭浅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原文及释文

《兰亭集序》原文及释文

《兰亭集序》原文及释文著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四十七岁时在浙江绍兴兰亭宴饮之后写下的。

永和九年,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织了一场聚会,四十多位文人雅士到场参加了这场风流雅集。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

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

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江南三月,春光明媚,天气晴朗,惠风和畅。

溪中清流激湍,潺潺流水之声,听得人神清气爽。

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想出了流觞曲水的玩法,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童将斟酒的羽觞放到溪流水中,让其顺流而下,觞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要赋诗。

如果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还有人因为没有吟出诗,被罚了酒。

四十余人的风流集会和美好时光,不知不觉的就在曲水流觞和饮酒作诗当中悄然流逝了。

为了把这些诗保存下来,他们决定把诗汇总编撰成集,可是谁来做序呢?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把目光投向了德高望重的王羲之。

半醉半醒的王羲之欣然应允,他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一气呵成,写下了备受推崇的《兰亭集序》。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原文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原文兰亭集序 / 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本文是一篇书序。

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全文共分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兰亭集序[晋] 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③,修禊事也④。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⑤,又有清流激湍⑥,映带左右⑦,引以为流觞曲水⑧,列坐其次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⑩,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11),所以游目骋怀(1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13),俯仰一世(14)。

或取诸怀抱(15),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16),放浪形骸之外(17)。

虽取舍万殊(18),静躁不同(19),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20),快然自足(21),曾不知老之将至(22)。

及其所之既倦(23),情随事迁(24),感慨系之矣(25)。

向之所欣(26),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7);况修短随化(28),终期于尽(29)。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30)。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31),若合一契(3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3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34),齐彭殇为妄作(3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36)。

〔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王羲之、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在此举行“修禊”宴集。

与会者临流酌饮,赋诗抒怀。

王羲之此作即是众人所作汇集之序。

②癸丑,永和九年的干支。

③会稽,郡名。

山阴,县名,今浙江省绍兴市。

④修禊(xi戏),古代风俗,每年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濯,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并携带饮食宴饮,称为修禊。

⑤修竹,修长的竹。

⑥激湍(tuan),流势很急的水。

⑦映带左右,辉映在亭子四周。

⑧引,导流。

流觞(shang伤),修禊时,将觞放在弯曲的流水上,与会者散坐两岸,觞随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

《兰亭序》全文

《兰亭序》全文

兰亭序全文(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兰亭序全文译文

兰亭序全文译文

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全文(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然他们或内或外地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

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 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 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 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简要概括)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 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 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乐”因何而生?
讨论:第一、二段叙述的内容有哪些?(按句)
☆时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时节难得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聚地清雅
☆事由:修禊事
欢欣之事 良辰
乐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 美景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环境
的鲜血。
——鲁迅
……
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王
羲之笔锋一转,呼出“痛哉”,那 痛又由何而来?
☆作者因何而痛呢? ☆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人的两种 悟言一室之内(静) 当其欣于所遇 生存状态 放浪形骸之外(躁) 不知老之将至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死 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生
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在之痛 大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终归于毁 矣
灭之痛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 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 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 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 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又为何而“悲”?“悲” 与“痛”有何不同?
世界所有的美好, 都有有效期限。
良辰
美景
赏心
悦事

命人 运生 难苦 测短

千 古 同 悲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写作特点 句式整齐,骈散结合。
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比较阅读: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 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 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 句话,说说什么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千
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古 同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本文的写作意图?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有效期限
一艘小纸船, 悠悠地飘 过来。 吸饱水分, 渐渐沉没。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优美
赏心
☆活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诗酒相聚 悦事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
☆感慨: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悦目赏心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 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 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 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
新源二中 唐永乐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 情感。
联系时代背景,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 观。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 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乐”因何而生?
流 觞 曲 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 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对生死的思考的异同

古往今来人们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
乐观。”
——钱钟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