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皮亚杰学派
皮亚杰的生平是怎样

皮亚杰的生平是怎样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是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皮亚杰的生平,希望对你有帮助。
皮亚杰的生平1896年8月9日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Nenchâtel),卒于1980年12月16日。
父亲亚瑟·皮亚杰是大学中世纪文学教授,母亲丽贝卡·杰克逊。
皮亚杰是家中的长子。
10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
在纳沙特尔大学读书期间,对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逻辑学富有兴趣。
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
1907年,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经过仔细的观察,小小年纪的皮亚杰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寄给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刊登出来。
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不仅令人惊叹,也让他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份他向往已久的好工作-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因此邀请皮亚杰一同搜集标本,并聘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件动物。
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件动物有关的论文,并对正统门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应,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人们想不到这样一位知名的生物学家,居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而已!1915年,皮亚杰获得纳沙特尔大学生物学学士的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哲学、科学的课程;1918年,当时年仅22岁的皮亚杰,即以一篇关于研究软件动物的论文,获得了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
1930年代是皮亚杰忙碌的十年,他将鲁索学院由私立的学校升为日内瓦大学的附属组织。
皮亚杰还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长,这样的条件,使得皮亚杰之后便于将他自己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推及整个欧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40年代,皮亚杰担任日内瓦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及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主席、创办《瑞士心理学》杂志。
皮亚杰并与他著名的学生英海尔德共同发表了关于儿童的数字、空间、因果、几何、逻辑、时间的著作。
皮亚杰理论(最全)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 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 的适应( 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 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外部的动作 • 动作 目的都是适应 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 同化(assimilation) • 适应方式 顺应(accommodation)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 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 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 化的过程。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 象
自我中心言语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 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 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 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 不相干。
三、具体运算阶段
• 获得了守恒性 • 去自我中心 • 群集结构的形成:
•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 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量变过程,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 图式( scheme ):经验的认知结构,是有 组织的动作或思维的模式。 例如,概念:狗 + 大狼狗——>“狗” + 大 小因素
• 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图式)以适应客体 (环境)的变化。(质变过程,引起新的图式)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一、前言游戏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儿童是游戏的主题,同时,游戏是儿童的需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主题。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
三、内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
“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与评价皮亚杰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
他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在皮亚杰的学说中占有重要位置,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完整的心理学体系的核心。
这一理论对当代发展心理学有很大影响。
标签: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Geneva School),又称“皮亚杰学派(Piagetian school)”的创始人,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先驱。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后创立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文献。
在70多年的时间里,皮亚杰发表了88部著作,上百篇论文,撰写了无数的研究报告。
认知发展理论在皮亚杰的学说中占有重要位置,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完整的心理学体系的核心。
这一理论对当代发展心理学有很大影响,许多国内外的学者还根据这一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教改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旺盛生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并且,在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中,皮亚杰所做的工作极具创造性和代表性,以至后来的发展研究虽然可以超越皮亚杰,但始终不能绕过皮亚杰。
可以说,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的先驱。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可以被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是認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吸收康德的先验范畴理论,改造成为遗传的“图式”,康德的先验范畴论是预成论观点。
而皮亚杰认为先天图式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仅处在一个起点的位置,图式主要是在儿童后天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结构主义强调内在结构的研究,反对外部现象的描述。
皮亚杰力图通过儿童后天的活动探讨认知结构的发生和发展。
皮亚杰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皮亚杰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 11.感觉运动阶段:0~2岁特点:婴儿只能先通过自己的动作和与动作相关联的感官来认识外界,但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外貌和语言。
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一旦物体脱离了儿童的视野,就完全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消失了。
到感觉运动阶段结束时,婴儿已经形成了心智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征,获得了对客体的永恒知识。
2.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
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特点:孩子的思维开始摆脱现象的束缚,获得逻辑性。
第一,儿童获得守恒概念;第二,儿童获得选择观点的能力;第三,儿童获得事物的类属关系和顺序关系的知识。
儿童思维的逻辑也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特点:相对于具体的操作思维,形式化的操作更加系统化。
它能让孩子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孩子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本质上是由于量的积累(同化)而引起的心理结构的质变(适应)。
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2+3=5
左
右
5-3=2
右
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简介 影响 让·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图 式 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 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
顺 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平衡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 结构。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就会想 办法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
具体运算阶段
2x3=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形式运算阶段
假设演绎思维
教育启示
教育应配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
教育启示
重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
教育启示
注重游戏和探索的教学方法
思考题
思考题
举例说明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中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2-7岁
前运算阶段
0-2岁
感知运动阶段
7岁-11岁
具体运算阶段
11岁——
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理论(最全)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 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 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 化的过程。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群集结构
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 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 群集运算中的一个部分。
群集结构
1、序列:根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 体。 2、关系思维:认识事物的关系而非绝对 的特征。 3、类包含: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认识 到范畴之间存在层级关系 )。
四、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 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 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 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儿童在评定行为是 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 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 地位看问题。
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 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 形式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 行推理。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皮亚杰学派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皮亚杰学派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皮亚杰学派”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皮亚杰学派亦称“日内瓦学派”。
当代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20世纪5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
主要继承欧洲广义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现代生物学、逻辑学和哲学知识,以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儿童科学概念以及心理运算起源的实验分析,探索智慧形成和认知机制的发生、发展规律。
可追溯至约1921年皮亚杰在巴黎比内实验室进行的儿童智慧研究。
后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后改为教育学院)任实验心理研究室主任期间,集合一批志同道合者,如英海尔德、采敏斯卡、辛克莱、博维、格雷科、赛列里尔等人,形成该学派的基本队伍。
1950年其《发生认识论导论》(3卷)的出版标志发生认识论体系的建立。
195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者合作进行跨学科研究。
至1980年,该中心出版专题报告集37卷。
基本理论观点:(1)以发展认识论为基本理论。
包括智慧的本质论、儿童认知的发展观、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等。
(2)智慧的本质即适应。
适应以某种基本结构(图式)的存在为前提,依赖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人在适应外部世界过程中,不断同化外界信息于自身的认知结构,并不断改变认知结构以顺应外界客观环境。
自动调节的平衡化机制是支配认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3)提出儿童认知发展观。
即儿童认知发展是在内外因互动作用中不断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过程。
生物成熟、物理环境(习得经验)、社会环境(社会经验)和平衡化(渐进平衡)是影响认知发展的四要素。
(4)提出发展阶段理论。
认为发展进程是一个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各阶段与特定的年龄相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划分依据
(一)关于认知阶段的特点
1、所有的儿童都遵循恒定不变的,具有普遍性的发展 顺序。 2、智力发展阶段的划分具有相对性,由于个体遗传差 异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一阶段可提前或推后,但 先后顺序不变,各年龄阶段出现的心智特点是阶段划 分的依据。 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阶段 的发展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其中有机 的一部分。 4、每一发展阶段都有一个准备期和完成期。
(四)平衡 平衡是机体内部的自我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间的相互作 用,是一种动态平衡。
平衡过程调节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引起认知 图式的新构建。 平衡的几种类型: ⓐ、主体结构和客体间的平衡,即主体的结构顺应 于呈现的新客体,而客体同化于主体的结构。 ⓑ、主体认知图式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 ⓒ、主体的部分知识和整体知识之间的平衡。
三、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哲学的关系
1、皮亚杰的理论与康德认识论具有内在联系 皮亚杰曾说:“我把康德的知性范畴拿来重新考察了 一番,于是形成了一门学科——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接受康德的先天范畴学说的观点,认为“在发 生学上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都以先前已有的内部条 件为前提,这方面康德是正确的。” 2、康德哲学对皮亚杰的深刻影响,还表现在对主客体相 互作用的认识上。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正是从主、客体的统一性来研究 认识论的。 他从活动出发,创立了内化——外化双重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或图式具有整体性、转 换性和自主调节性,主体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 用,获得智力结构的不断改善和转换,由最初的遗 传反射图式发展到后来的感觉运动图式、直觉思维 图式(接近守恒概念),最后构成运算思维图式。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特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特点,他认 为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现实,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 认知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
六、皮亚杰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教育要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教师的最基本责任是诊断出一个儿童目前的心 理发展阶段,并提供一些旨在激发儿童感知-运 动-认识发展序列中达到较高一级阶段的学习活 动项目。 (二)儿童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皮亚杰认为:不成熟的教学不能带来智慧的 成熟。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 件,教师在指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应如何发挥积 极的作用,业已成为许多理论工作者和教学实践 者探索的目标。
在先天反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把个别的 动作联系起来,具有一级“循环反应”的特征。
3、意向行为或有目的动作形成期(4.5—9个月) 领悟对象间的关系,出现有目的的行为,这些行 为具有二级“循环反应”的特征。 4、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协调期(9-12个月) 儿童能协调孤立的图式(动作格式),通过手段 中介达到目的。 5、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2-18个月) 儿童通过积极尝试、有目的地调节可产生新办法, 解决新问题,具有三级“循环反应”的特征。 6、智力的综合时期(18个月-2岁) 形成协调运动,开始出现心理表征,皮亚杰称之 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儿童能够进行抽象逻辑运算,皮亚杰认 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在此阶段达到成熟。 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可以摆脱具体事 物的内容而在纯形式的水平上,依据一定 的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和命题运算。例如,
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性思维、组合分析、四
元变换群、比例、概率等运算。
(一)成熟
(三)皮亚杰的结构论思想
皮亚杰用图式来表示认知结构,图式是主体与环境相 作用,经过同化和顺应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它是认知 结构的单元,是一组动作或操作的内化了的复现表 象。 认知结构的产生源泉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是双向 建构的过程,即动作和运算内化以形成认知结构 ( 内 化建构 ) ,同时,已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运 用于客体以形成广义物理知识的结构(外化建构)。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在与外界接触、适应环境的 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
一、皮亚杰生平 (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 学派创始人,建构发生认识 论,提出智慧本质观,提出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主要著作: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1923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1924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 《智慧心理学》1947 《发生认识论导论》1950等
(二)划分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
皮亚杰用“运算”—— 心理运算这一概念作为划分 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 心理运算的重要特征: 1、心理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
2、具有可逆性
3、运算具有守恒性。运算的守恒性与可逆性有着密不 可分的联系,没有对某种内容的守恒,可逆性就失却了 依附。 4、心理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集合成系统,形 成一种整合的整体结构。皮亚杰引用了“群集”、“群” 和“格”等数学概念作为概括这些整体结构的模式。
第三节、对皮亚杰学派的评价
一、皮亚杰学派的贡献
(一)独具特色的“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对个体认识的发生、发展的机制给 予了科学的阐明。 皮亚杰对主客体相互作用论以及认识活动中双向建 构的强调,揭示了认知形成的辨证运动规律,深化 了认识论的研究。 在西方,皮亚杰被视为与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 斯坦等并列的思想巨人。 —— “可以说,当今没有一个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不 以其理论为基础或参考的。”(高觉敷)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已具有运算的知识,但仍离不开 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思维出现了守恒和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1、去自我中心 2、运算的可逆性 3、守恒
4、出现序列运算和分类运算图式。
到了具体运算后期,儿童已经能说明事件的因果 关系,为解决关于关系方面的假设和命题问题作好了 准备。
二、皮亚杰理论与生物学的启发
(一)生物进化论奠定了皮亚杰理论的基调
“进化的概念推动了儿童心理学这种精神胚胎学的发 展。”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分析了获得认识的生物学前提 — —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
(二)借鉴生物学的适应概念
借鉴生物学上的适应概念,皮亚杰提出了自己的“适 应观”:认知的发展机制就是一种适应的机制。 个体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就是个体不断适应 过程。
关于可逆性的概念
皮亚杰将可逆性分为逆向可逆性或反演可逆性和互反 可逆性: ——反演可逆性:逆运算(-A)与相应的正运算(+A)结合 时可抵消。 — — 互 反 可 逆 性 : 原 运 算 ( A<B) 与它 的互反性运算 ( B<A) 在 消 除 了 它 们 之 间 的 相 差 之 后 , 可 产 生 一 个等值 (A=B)。 皮亚杰认为,两种可逆性支配着不同的系统: ——反演可逆性支配着分类的系统,它是一切类概念 产生的基础; ——互反可逆性则具有关系运算的特征,它支配着关 系系统,它是理解一切事物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关 系的基础。
—— “所有的已知结构, …… 毫不例外,都是转换系 统。”
(二)皮亚杰理论与结构主义
皮亚杰是系统地把结构论思想引入心理学的第一人 皮亚杰只有作为一个自动调节的转换系统的整体,才 可被称为结构,结构具有动力性。
皮亚杰认为主体具有组织和适应两种主要机能。
每个行为活动都是一定的结构,它的动态方面就是适 应,而适应本身是由同化和协调过程的平衡组成的。 皮亚杰强调儿童在智慧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主动建构的 行为者角色。
(二)经验 皮亚杰所指的经验主要有两种,即物理经验和逻辑 -数理经验。逻辑-数理经验对形成认知结构有极 其重要的意义,它为认知结构提供了结构化的素材。 (三)社会环境 主要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交往等,皮 亚杰认为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 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社会交往对发展儿童的社会经验具有重 要的作用,尤其可促进儿童抽象概念的形成。 皮亚杰十分强调教育必须切合于儿童的认知结构。 —— “只有当所教育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 造和 再创的活动,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 ——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五、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图)
成熟主要指脑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 儿童某些行为模式的出现有赖于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 通路发生的机能。 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决定 条件)。 ——“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当儿童年龄增长,自 然 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神经系统成熟的作用只不过是决定了在某一特定 阶 段发展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要实现这些可能性, 一 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仍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 文化 和教育条件对可能性的实现能够起加速或推迟 的作用。”
皮亚杰学派
皮亚杰学派亦称“日内瓦学派”,由皮亚杰创立于 20世纪50年代,该学派长期从事有关人类认知起源、发 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研究,多采用临床法,发生认识论 是该学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皮亚杰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 第二节 皮亚杰理论 第三节 对皮亚杰学派的评价
第一节 皮亚杰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表象思维开始出现,表象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性(光头强的电锯) ——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性 ——刻板性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分为两个分阶段: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 2、直觉思维阶段(5—7岁) ——这是儿童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由于直觉 水平没有运算可逆性,皮亚杰又称它为半逻 辑,即“半运算逻辑”。
二、关于认知发展的机能
(一)组织与适应
儿童认知的发展是由组织与适应这两种机能协调完 成的。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组织与适应是不可分离的, 它们是单一机制的两个相互补充的过程。组织是 这一机制的内部方面,适应构成了这一机制的外 部方面。” ——《儿童智力的起源》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人的一 切行为或一切思想的目的都是使有机体以更令人满 意的方式去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