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娇燕-我对新清史研究的几点保留意见

合集下载

“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

“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

作者: 徐泓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新清史;何炳棣;罗友枝;欧立德;汉化;汪荣祖;满族中心论
摘要:"新清史"论争起于1990年代中期,罗友枝对何炳棣《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批评及何炳棣的反驳,随后,西方学者分别就研究立场、运用史料及论争议题核心——"汉化"问题,开展论争。

2000年以后,随着论争相关论著的陆续的译介,两岸史学界也加入论争,论争剧烈而白热化,甚至有意气之争的现象。

本文从论争的缘起、西方学界的论争及其后论争再兴于两岸,论述"新清史"论争的历史,厘清"新清史"论争之重点,点明论争之政治性质,呼吁参与"新清史"论争谨守学术规范,回归学术本质,避免非学术意气之介入。

“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

“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

“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一、本文概述《“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这篇文章主要探讨的是关于“新清史”研究领域的论争,特别是从何炳棣与罗友枝两位学者的论战切入,深入分析了这一学术争议的起因、发展和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新清史”研究的背景,即对传统清史研究方法的挑战和革新,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学术争议。

接着,文章详细回顾了何炳棣与罗友枝之间的论战过程,包括他们的主要观点、争论焦点以及各自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场论争对于“新清史”研究领域的影响,包括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对于学术规范和方法论的反思等。

文章还指出了这场论争所带来的启示,即学术研究中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推动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二、何炳棣与“新清史”研究的兴起何炳棣,作为一位在历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研究不仅涉及范围广泛,而且深度独到。

他对于“新清史”研究的贡献,可以说是在学术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思潮。

何炳棣对于清朝历史的研究,并不满足于传统的视角和框架。

他敏锐地察觉到,以往对于清朝历史的解读,往往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汉化”影响,即过度强调清朝与汉族文化的融合,而忽视了清朝本身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因此,他提出了“新清史”的研究视角,试图从一个更为全面和多元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清朝历史。

何炳棣的“新清史”研究,强调清朝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的特性。

他认为,清朝历史不应仅仅被视为汉族与满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而应当是一个涵盖多个民族、文化和地域的复杂历史进程。

这种视角的转变,不仅使得清朝历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也为我们理解其他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何炳棣的“新清史”研究,不仅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还运用了大量的新材料和新方法。

他对于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对于考古资料的细致分析,都使得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他还积极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清朝历史的研究中,从而为我们理解清朝历史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视角。

新清史介绍

新清史介绍

新清史介绍
贾建飞
【期刊名称】《《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20世纪末,美国的清史学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论辩,导致清史研究出现了所谓的"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流派。

新清史成为美国近年来中国史研究最重要的趋势,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如欧立德(Mark Elliott)及其《满洲之道:八旗制度与清帝国族群认同》,柯娇燕(Pamela Crossley)及其《历史的明镜:清帝国意识形态中的历史与族群认同》,罗友芝(EvelynRawski)及其《最后的帝王:清代皇族社会史》。

【总页数】2页(P259-260)
【作者】贾建飞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北京10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介绍几则林则徐在新疆期间的档案史料r——兼与《清实录》《清史稿》及《林则徐全集》等相关史料的比对 [J], 安英新;马利红
2.新修《清史》、清史工程与清史研究所 [J], 朱浒
3.清史研究方兴未艾——介绍《清史研究丛书》 [J], 无
4.研究重镇扶新畦畹——祝贺《清史论丛》创办四十年,略述我与《清史论丛》的
因缘 [J], 张玉兴
5.贯穿清史的一条主线——新修《清史·通纪》内容要旨 [J], 戴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在书写中祛魅历史“常识”与惯性

如何在书写中祛魅历史“常识”与惯性

如何在书写中祛魅历史“常识”与惯性作者:廖靖靖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21年第01期在历史学领域,“书写”对于很多人而言是区别于“研究”的概念,它侧重于过程,是史料挖掘、前人综述、理论分析和论证的载体。

最近20年以来,“规范化”与“专业化”似乎是评价论著书写合格与否的“圭臬”,西方史学理论框架的直接“复制”与史学观点的套用颇为常见,语言本身的原意被忽视与扭曲,文笔的优美和质感仿佛成了“细枝末节”,叙述的晓畅与张力更是忽略不言。

在西方术语支配的惯性下,高度“内卷化”的风格往往让读者们如坠云端,只能困顿于“常识”,寻求简单逻辑与单线条的解释。

这种困局之下,历史学写作如何继承“文史合一”的传统,在叙述中突破“常识”与“惯性”,开辟出新的方向?这是杨念群教授在《重建另一种叙事》(以下简称《重建》)中探讨的重要主题。

从主持《新史学》丛刊到撰写《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直至《重建》等论著,杨念群教授一直试图把深邃的历史意识和研究成果融入优美的叙事之中,同时打破错误“常识”——在历史观层面长期以来形成的刻板僵硬看法。

余新忠先生曾评价其风格为“另类的”[1]书写,是别具一格的著述。

这是纯粹的创新,还是中国史早期传统的延续与发展?与翦伯赞先生等秉承的重视历史书写文学性、“引文入史”理念相比,杨念群教授是对人文传统的再发现,站在“后—后现代时期”[2]的反思和重新出发,《重建》一书正是他与史学、研究者、大众的多维度对话。

一、治史良言:与史学·常识·研究者们的对话和专题式的论著不同,杨念群教授在《重建》中搭建起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在此空间之中多种类型的文章汇集,恰如承载多种尝试的思维容器,读者们可以置身其中,各取所需。

从内容上看,本书由24篇论文组成,和而不同,“和”是指作者的创作主旨与书写风格;“不同”则是题材与关注点的差异。

美国著名满学家、清史专家柯娇燕教授谈满学与清史

美国著名满学家、清史专家柯娇燕教授谈满学与清史
21 0 0年 3期 ( 总TY RES EARCH
O N 3, 01 2 0
( e ea o1 0) G n rl .0 N
美国著名 满学家 、清史专家柯娇燕教授 谈满学与清史
汪立珍
( 中央 民族 大学 少数 民族 语 言文 学 系,北京 10 8 ) 0 0 1

9 ・ 7
和制度 ,是 明朝 体 制 、传统 的继续 ,所 以提到 清朝 历史 都 加 明清历 史 ,他 们重 视 明朝 体制 、传 统 在 清朝 的继续 发 展 ,而不 看其 他 方 面 。研 究 清史 的美 国学者 认 为 ,满 族 进驻 中原 持 续 了近 3 0年 ,他 0
们很早 开始 学 习 中原汉 族文 化 ,这 是满 族来 到 中原 的好 处 ,他 们很 聪 明 ,很快 的掌握 了 中原汉 族 文 化 。但 是 ,清朝 在 体制 等方 面继 承 明朝 的并 不 多 ,我认 为 明清 在体 制 、传 统等 方 面是小 同大异 。中
士学位 ,研究 特长 是清 史 、满族史 、中 国近现 代史 、比较历 史 和全 球史 ,掌 握英 、汉 、 1 3、韩 、德 、 法 以及 满语 、蒙古 语 等 多种语 言 文 字 。曾 获古 根海 姆 学 者奖 ( u g n em F l w hp ,美 国亚 洲研 G ge h i el si) o 究 协会 列文 森奖 。 出版专 著 主要 有 : 《 族》 9 7年美 国出版 ,2 0 年 美 国再 版 ,2 0 满 ,19 01 0 3年 翻译成
并 介 绍 了美 国 学者 的观 点 。
关键 词 : 族 史 ;满 文 教 学 ;新 清 史 满
中 图分 类 号 : 2 1 K 8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3 5 2 1 ) 3 0 9 — 4 1 0 — 6 X( 0 0 0 — o 7 0

美国著名满学家、清史专家柯娇燕教授谈满学与清史

美国著名满学家、清史专家柯娇燕教授谈满学与清史

美国著名满学家、清史专家柯娇燕教授谈满学与清史
汪立珍
【期刊名称】《满族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汪立珍,就当今世界有关满族历史、满语、清史等问题,采访了美国著名满学家、清史专家柯娇燕教授.柯娇燕教授认为学习满语很重要,清乾隆时期将满文标准化、简单化,而只有在民间满族人使用的满语才是真正的满语.所以,柯娇燕教授认为目前保护好存留的满语非常重要,她还对满族史和清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介绍了美国学者的观点.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汪立珍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
【相关文献】
1.严谨治学以史为鉴——访著名清史专家、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 [J], 彭援军
2.“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介绍中国当代清史、民族史和满学专家王钟翰教授[J], 李鸿彬
3.著名满族史与清史专家王钟翰教授主要著作简介 [J], 杨海英
4.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与著名满学家金启孮聚谈纪要 [J], 齐儆
5.著名清史专家王锺翰教授逝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当前“新清史”研究的一些思考

关于当前“新清史”研究的一些思考

关 系的证 据 ,但是 他们 没 有 找 到 。这 种 理 论 本 身 就 是 不成 熟 的再 利用 这种 观 点去研 究 问题 其 研 究 的 问题 必 然 会 有 所 偏 颇 。族 群 理 论 的 民族 认 同 ,关 于 满 族 的 民 族 认 同学 界 本 就存 有 较 大 的 分 歧 , 后殖 民 主义 理论更 是 广受 诟 病 。不 成 熟 的理 论 带 来 的是 研 究 立 论
摘 要 :“ 新清 史 ” 是 2 0世纪 9 0年代 由美 国兴起 的一种 清史 研 究的学 派 。该 学 派 与以往 清史研 究相 比,反对 “ 汉族 中心论 ” ,强调 清 朝统 治与历 代 汉族王 朝 的 区别 ,强调 清朝 统治 中 的满族 因素 ,重视 利用 满 、蒙等少 数 民族史 料 ,在 理论 方 法 、研 究角度 、研 究观 点上 突破 了
笔者 认 为 “ 新 清史 ” 的不 成熟 性 ,表现 在多 个方 面 :

王 钟翰 等 中 国学者 不 了解 ,与 中 国学 术 界 交 往 不 多 ,强调 “ 易 考 “ 新 清史 ” 学者 注重 理论 的应 用 ,可 能有 时 候存 在 本末 倒 置 的 据” ,所 以其著 作 中出现 了 引用 中 国三流 学 者 ,甚 至称 不 上学 者 的 情 况 ,但是 这种 思想 应 该 是 我 们 要学 习 的 ,在 历 史 研究 中运 用 人 些人 的文章 ,仅 仅 因其 观 点 能 为其 所 用 。这 种 不 注重 考 证 、辨 类 学 、社会 学等 其他 学科 的研 究 方 法 或 者 理 论 成果 也许 能够 为 比 较 传统 的历 史学 研究 注入新 的血液 。 析 资料 来 源和 真假 性 的风格 恰是 其基 础知 识不 足 的反映 。 二 、“ 新 清史 ” 研 究 中利用 的一 些 理论 其 实 也 是 尚未 成 熟 的 。 “ 新 清史 ” 学者 提 出的注 重档 案研究 ,其 实 现在 国内许 多 学者

近代以来清代汉军旗人研究的回溯与反思

近代以来清代汉军旗人研究的回溯与反思

近代以来清代汉军旗人研究的回溯与反思孙守朋【摘要】The studies on the Hans in the Manchu Army in Qing Dynasty began in 1930s and go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ince 1980s with the study by Meng Sen. These stud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studies on individ⁃ual Han soldiers and Hans in the Manchu Army as a group. The latter revealed more about Hans collectiv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ir organization,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historical roles, their culture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so on. In summary, studies on Hans in the Manchu Army have expanded to in-depth ones since modern times, but studies of them as a group or a social bracket are far from adequat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other groups have al⁃ways been confused.%清代汉军旗人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自孟森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迄今,汉军旗人研究成果可观。

此方面研究大体分为汉军个体与群体研究,后者比前者更体现汉军群体特征,主要集中在汉军旗人组织、地位与历史作用、文化与民族认同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侯德仁,《》2013年2月至8月,我到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访学,在柯娇燕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满语、清史等。

回国前夕,我就满语研习、满族史研究、清史研究以及美国“新清史”研究等具体问题专门请教了柯娇燕教授,请她从一个美国汉学家,特别是清史研究专家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1不断接近历史真相侯德仁:您大学时学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后来为什么会对历史研究感兴趣,又是怎样走上清史和满族史研究之路的呢?柯娇燕: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在高中也初步学习了历史知识。

1973年,我刚上大学,美国签署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

当时我和我的同学都坚决反对越南战争,就因为这个,我想了解亚洲的历史和文明,所以就在大学里有意识地学习了亚洲史。

大学三年级,我开始学习中文,并练习用中文与华人同学交谈。

几年的大学生活后,我发现我亲密的朋友很多都是中国香港地区和马来西亚的华人。

我常和他们一起说中文、吃中餐、探讨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在大学里选修了中国史课程。

大学毕业前夕,我的中国史教授建议我申请攻读中国历史的研究生,之后我向耶鲁大学递交了申请,获得批准后就前往耶鲁大学跟随著名清史专家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先生学习中国史。

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研究清史,并于1983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研究清史就必须懂满文,所以研究生期间我还专门去哈佛大学跟著名的满学家约瑟夫·弗莱彻(Joseph Fletcher)学习满文。

侯德仁:您的导师史景迁先生非常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研究成果。

他的著作文笔生动、思想深邃、视角独特,非常好看。

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康熙和雍正这样高高在上的帝王,还是皇帝的宠臣曹寅,抑或是中国的天主教徒胡若望、17世纪中国山东的乡村妇人王氏都被描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显示出了高超的史学修养和文学表达能力,是一位擅长文史融通的高手。

中国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在我看来,史景迁一定深受中国史学家司马迁著史风格的影响,极为重视文学手法在史学写作中的合理运用。

从他的中文名字就能看出:“史”乃历史,“景”为敬仰,“迁”即为司马迁,三者之合即为尊敬和敬仰司马迁之意,实在太有趣了。

柯娇燕:这个解释我第一次听说,确实很有趣。

史景迁先生确实非常重视文学和历史的结合,但你刚才提到“文史不分家”,其实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我认为文学和历史并非是一家,二者间有一定区别。

一部优秀的史学作品,除了合理采择史料外,更重要的是能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精当的分析和论证,而这个过程需要作者具有良好的文学和哲学素养。

虽然说历史学不能等同于文学,但历史著作的写作和表达都需要借助文学手段,在这一点上,历史学家和诗人、小说家有相似之处。

我们总是希望历史著作内容客观化,实际上我们却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

侯德仁:是的,尽管我们以非常审慎和客观的态度从事历史研究工作,但无论我们怎样利用史料去考证分析,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复原历史事实本身,所得结论往往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历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也十分重要。

柯娇燕:但我认为历史研究最光荣的地方恰恰就在这里。

我们所掌握的历史信息总是不全面的,要得出完全公正客观和真实的结论,写出完全客观公允的著作非常困难,但历史学家依然坚持不懈,我们可以不断搜集资料、改进研究方法,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谈到历史研究的主客观性,大多数历史研究者都主张论从史出,重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认为历史研究具有客观化品格,因此有很多人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历史研究成果是科学化、客观化的。

可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所掌握的历史信息非常少,尽管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方法在史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历史研究的精确性,但实际上历史研究的精确度难以与科学研究相比拟,而且,总体来说,历史研究不是纯粹的客观研究,因此不能将历史学称之为科学。

即便是我们今天认为“正确”的科学,再过一百年后,或许也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侯德仁:确实,真理也具有相对性。

因此,历史学家就更要善于在纷繁复杂史料中,辨伪存真,考订出真实的历史事实。

柯娇燕:是的,这就是历史学家的主要工作——不断搜寻和辨析历史材料,从而得出比较正确的研究成果。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也有这方面的含义吧。

2“新清史”、“新清史学派”提法不够准确侯德仁:“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是美国近年来关于中国史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出现了一批研究“新清史”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受此影响,近二三年来,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也掀起了一股“新清史”研究热。

“新清史”的提法缘于美国,您也被认为是“新清史”学派的一员。

您的《半透明之镜:清帝国意识形态中的历史与身份认同》、欧立德(Mark Elliott)的《满洲之道:八旗制度和中华帝国晚期的族群认同》、罗友枝(Evelyn Rawski)的《最后的帝王:清代皇族社会史》、路康乐(Edward Rhoads)的《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更是被称作“新清史”四书。

可是您自己似乎不太愿意被称作“新清史”阵营的一员,为什么呢?柯娇燕:这个问题很重要。

“新清史”,英文是“New Qing history”。

在美国,很少有人用“新清史”一词来形容自己的作品,我自己一次也没有用过。

只有欧立德、米华健、邓如萍(Ruth W.Dunnell)和菲利普·弗瑞(Philippe Foret)主动用“新清史”一词来形容自己的研究。

他们主张大清帝国有其自身的特性,与中国前期的帝国有很大差异,原因主要在于大清帝国的统治具有很强的满族元素和独特性质。

我基本同意这一观点,但问题在于“新清史”或者“新清史学派”的提法是否准确和合适?我觉得这两个称谓都是不准确的。

第一,早在欧立德等人之前,就有很多历史学家已经论述过清朝统治中的满族因素问题。

他们的这个观点不是什么最新的见解,称为“新清史”恐怕不妥。

第二,“新清史学派”的提法也不对。

美国有个学者曾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文章中说“新清史学派”成员有一百人之多,是否有这么多人我不能确定,但他所谈到的这些学者的研究课题和想法,基本上没有一致或相仿的,很难把这些人都统称为“新清史学派”。

3“新清史”:一场由学术辩论兴起的研究侯德仁:但“新清史”这一称谓已经广泛传播,在学术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们还无法用其他词汇来代替它,所以姑且还是称之为“新清史”吧。

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新清史”的缘起吗?柯娇燕:“新清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6年,罗友枝在美国亚洲学会年会上发表了《再观清代: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演讲,着重批评了何炳棣(Ping-ti Ho)1967年在《论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的“清朝统治者的‘汉化’问题”。

罗友枝从满洲中心的历史观出发,认为清朝能在中国成功统治近300年,主要原因并不是“汉化”,而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着重保留的满洲特性,利用这种满洲特性,加强与各民族间的联系,最终构建了一个包括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多民族的帝国。

何炳棣随即撰述了《捍卫汉化:驳罗友枝的〈再观清代〉》一文,指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汉化过程是一个历史事实,满族则是汉化程度很高的民族,非汉民族的汉化扩充了汉文化的内涵,以此驳斥罗友枝的“满族中心观”。

这场著名的辩论之后,美国学术界先后出现了众多与该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新清史”研究逐渐兴起,欧立德、米华健、路康乐、罗友枝等人也成为所谓“新清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还有人把我也算作其中的一员,对此我自己却持保留意见。

4“满族中心观”具有局限性侯德仁:可否评述一下“新清史”代表学者的主要观点?您对“新清史”学者的“满族中心观”有何看法?柯娇燕:“新清史”学者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例如,“满族中心观”认为清帝国是一个“满洲帝国”,代表作有罗友枝的《再观清代》和欧立德的《满洲之道》。

欧立德还在书中再三强调“满族中心观”的重要性,甚至把“满族中心观”与“清史研究”视为同等的历史研究视角,但我对此却不敢苟同。

有学者认为我是“满族中心观”一派,这也是错误的。

我本人在清史和满族史研究上的观点与欧立德等人并不一致,甚至是针锋相对的。

我认为,把清朝时期的中国看作是“满洲帝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我们不能因为清朝统治者,特别是最高统治者是满族,就把清朝的统治方式和政策归纳为“满族中心观”或“满族文化中心观”,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

清朝的统治具有满洲元素,但不能看成是以满洲为中心。

在我看来,清朝的统治是一个帝国的政治结构。

这是有事实依据的,首先,清朝有皇帝的统治,皇帝不仅仅指一个人,更是代表一种统治制度。

皇帝制度的存在是帝国统治的第一个特性。

其次,清朝政府结构很特别,拥有三种政府管理体系——第一种是满族自身所特有的八旗制度,这是军政合一的政治组织形式;第二种是蒙古衙门,后改称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第三种是从明朝沿袭而来的管理体制。

清朝将以上三种不同的政府管理体系纳入到一个帝国之内,是帝国统治的第二个特性。

最后,清朝统治的疆域非常辽阔,将许多不同的文化纳入一个帝国统治之下,这是帝国统治的第三个特性。

在清帝国统治者所构建的天下秩序观中,皇权的表达具有“共主性”(Simultaneities),清帝国成功地将几种不同的统治方式糅入皇权之中,并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和价值体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这样的天下秩序观之下,谈论“满族中心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清朝的皇帝绝大多数时间里,把满洲人仅仅看作是多民族帝国的一份子而已。

一个真正的帝国不是隶属于某一个文化的,而是超越文化的存在,帝国的皇权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17世纪的乾隆皇帝作为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征服者、家族首领、神权领袖、道德典范、律令制定者、军事统帅、文化艺术赞助者等多重身份,这多种身份既相互联系又具有混杂性,但是又集中统一于乾隆帝一身。

乾隆帝不仅仅是满洲人的大汗,更是全天下的共主。

满族文化与满族史都是整个清帝国史的一部分,清帝国的文化包括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甚至还涵盖了各种宗教文化。

我在《半透明之镜》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清朝是一个帝国,清帝国的文化涵盖了其统治之下的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清帝国的皇权则是超越文化的一种存在,清朝的皇帝是天下所有臣民和文化的共主。

5“阿尔泰中心论”缺乏立论根据侯德仁:您如何看待“重视满族文化就必须重视阿尔泰文化”的观点?柯娇燕:欧立德、濮德培(Peter Perdue)等人认为满洲文化隶属于阿尔泰文化,阿尔泰文化则是比满洲文化更为古老和深奥的祖先文化,满洲人也应该被当做阿尔泰人来理解。

欧立德甚至还用“阿尔泰学派”来称谓清史研究学者,用“阿尔泰中心论”来重述清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