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史的若干问题
“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

“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一、本文概述《“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这篇文章主要探讨的是关于“新清史”研究领域的论争,特别是从何炳棣与罗友枝两位学者的论战切入,深入分析了这一学术争议的起因、发展和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新清史”研究的背景,即对传统清史研究方法的挑战和革新,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学术争议。
接着,文章详细回顾了何炳棣与罗友枝之间的论战过程,包括他们的主要观点、争论焦点以及各自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场论争对于“新清史”研究领域的影响,包括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对于学术规范和方法论的反思等。
文章还指出了这场论争所带来的启示,即学术研究中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推动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二、何炳棣与“新清史”研究的兴起何炳棣,作为一位在历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研究不仅涉及范围广泛,而且深度独到。
他对于“新清史”研究的贡献,可以说是在学术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思潮。
何炳棣对于清朝历史的研究,并不满足于传统的视角和框架。
他敏锐地察觉到,以往对于清朝历史的解读,往往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汉化”影响,即过度强调清朝与汉族文化的融合,而忽视了清朝本身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因此,他提出了“新清史”的研究视角,试图从一个更为全面和多元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清朝历史。
何炳棣的“新清史”研究,强调清朝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的特性。
他认为,清朝历史不应仅仅被视为汉族与满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而应当是一个涵盖多个民族、文化和地域的复杂历史进程。
这种视角的转变,不仅使得清朝历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也为我们理解其他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何炳棣的“新清史”研究,不仅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还运用了大量的新材料和新方法。
他对于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对于考古资料的细致分析,都使得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他还积极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清朝历史的研究中,从而为我们理解清朝历史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视角。
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

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摘要】:199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界出现了被他们称为“新清史”的研究思潮,其主要目标在于重估清帝国长城内外,包括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以及社会的等广泛领域内的历史,至少具有三个鲜明的核心特征:一,质疑清廷及满族的“汉化说”,强调清朝的满洲特质,重视民族关系的研究,认为正是清廷的少数族背景,使得它能够超越传统的夷夏观,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长城内外的一体融合,从而为现代中国留下了最大的政治遗产——多民族聚居的广袤领土;二,进而质疑清的“汉本位”王朝说,反对清对外关系中的“朝贡体制”观点,强调清廷处理周边关系的多样性的同时,认为清帝国也与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帝国进行着毫不落后的竞争;三,在对内反“汉化”和对外反“汉本位”的立场下,对少数族和边陲地带的关注使得原来处于历史研究视野边缘的群体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如妇女、胥吏等。
“新清史”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学术基础,即中国大陆的各种历史档案等原始材料与实地考察访问机会对美国学者的开放和强调中国内部因素的反西方中心论的“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最晚都可追溯到1980年代初。
1980年代以来的清史研究,在不断扬弃旧研究方法和观点中,发掘着新的研究对象和资料及中国“内生”的历史动力,是“新清史”当然的准备阶段。
同时由于柯文、黄宗智等学者已经对1980年代以前的美国清史研究状况作了杰出的总结。
因此,文章对美国清史研究的论述从1980年代开始,并以其与“新清史”的联系为线索。
美国新清史的研究,由于具有在“纵横”上将中国分为不同层面和区域,“内外”上将清朝放入世界背景中,“上下”上关注边陲地带和族群关系等特点,从而具有了既向综合也向细化无限扩张的趋势。
因此,必须对论述对象有所取舍,这样文章将主要集中于专著和文集,只有前两者不能满足论述需要时才补充以必要的期刊论文。
文章将1980年以来的每一次“新”突破或“新”推进作为一个专题,同时也是论文的一章展开。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新修《清史》体裁体例论证与设计方案

新修《清史》体裁体例论证与设计方案新修《清史》体裁体例论证与设计方案一、体例体裁论证关于新修《清史》的体例,笔者主张:清史》的体例,笔者主张》问世后,以纪传体修前朝之史,便成为史家的传统,甚至由私修发展为官修,之所以如此,当与纪传体所具之种种优长密不可分。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纪传体被史家们长期应用于后朝修前朝之史,并成为一贯之做法,直至《清史稿》。
新的《清史》之修纂,应象征性地与二十四史相衔接,以体现当代中国史学界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
梁启超先生曾经评论道:清史稿》。
新的《清史》之修纂,应象征性地与二十四史相衔接,以体现当代中国史学界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
梁启超先生曾经评论道》的要求。
当然,无论何种修史体裁,均是在不断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必然有一些缺憾和不足,纪传体之不足更是显而易见,“大势难贯”尤其突出,这正是史学留给后人之继续发展的空间。
因此,我们要对纪传体加以改造、补充、发展,将这一优秀的历史体裁推向新的高度。
笔者认为,此次修纂《清史》,应以尽量如实、客观地展现清代历史的本来面目,以“主要面向现实和未来,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各种未刊档案和海内外的珍贵文献,能够为今人提供全面、准确的清史知识和丰富深刻的历史借鉴”,以其“质量在总体上胜过并在许多方面大大超过《清史稿》,能够象征性地与二十四史相衔接”为目标。
也就是说,要留给后人一部清朝(或者说“清代”)的全史、信史。
《清史稿》瑕疵难掩,屡遭非议,系情理之中;清代历史又影响深远,这段历史实有重修以取代《清史稿》之必要。
关于新修《清史》之文体,笔者主张采用精炼、优雅的现代书面语。
关于新修《清史》之规模,笔者认为3千万字左右为宜。
二、设计方案笔者设计之《清史》,主体包括凡例、纪、志、表、传、图各部分,并附“考疑”。
关于《凡例》。
史着必有凡例,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传统,所谓“发凡以言例”。
新修《清史》之凡例,说明是着之编纂目的、编纂体例、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超越民族主义:“多元一体”的清代中国——对“新清史”的回应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编纂完成,这是康、雍、乾三世百年来开疆拓土的成果,是中国疆域的最终奠定,也几乎是中国疆域的最大范围。
历史学家谭其骧曾经纲领性地把“历史上中国”的范围规定为“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而这个“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其实就是《嘉庆一统志》中的清朝疆域。
清朝的疆域何以会如此大?它是如何形成的?何以是北方民族建立的清朝完成了两千年来中国历史的根本任务——在南北之间、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创造出一种政治统合模式,使长城失去其南北屏障的作用而成为一道壮丽的景观?近代以来的中国何以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还能基本保有清朝的疆域?我们该如何理解清朝疆域的性质?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清朝疆域与现代中国疆域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清朝之于中国历史的贡献。
对“天子”制度和“天下”政治的创造性继承清朝疆域的历史形成,也就是说清朝最终“一统天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逐渐依循、运用“天下”政治逻辑的过程——即满洲作为一个部族政权在完成自身的内部统超越民族主义:“多元一体”的清代中国——对“新清史”的回应张志强合之后,不断超出部族视野的限制,逐渐具有了“天下”意识,逐渐尝试运用“天下”政治的符号与价值,谋取“天下”,争当“天下”之主,从而实现了“天下一统”。
在建立“后金”以继承金朝正统而向明朝开战的过程中,努尔哈赤逐渐形成了北征蒙古、西征大明、南征朝鲜的战略意识。
不过,努尔哈赤这时并未确立起最终一统天下的战略图谋,甚至,有鉴于辽金两代“不居其国,入处汉地,易世之后,渐成汉俗”的教训,努尔哈赤强调的是以山海关以西、辽河以东“为各自国界”,建立独立的国家。
只有当皇太极实现了对漠南蒙古的整合以及对朝鲜的控制后,改国号为大清,改族称为满洲之时,“大清”统一“天下”的历史才正式开端。
其明确的象征就是皇太极称帝祭天,改元崇德。
皇太极称帝是以统一漠南蒙古诸部为前提的。
问题标注是红色的参考答案。docx【精选】

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西方文明”这一说法?如何认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主要的是发展进步的障碍:第一,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了索赔款,抢掠财富,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二,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
第三,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形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第四,在传教的名义下,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然,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侵华有功”。
A 带来的坏东西:1、国土丧失2、边界纠纷3、租界4、外交歧视5、国内法被干涉(领事裁判权)6、国际地位降低7、贸易无保护,海关名存实亡8、种族歧视9、资金外流,外债紧逼。
10、鸦片,毒品泛滥11、军阀割据(B 带来的好处:1、新思想到来。
(启蒙思想、资本主义民主思想、西方政法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等等)2、民族觉醒与民族爱国主义(国家重新回到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格局,共同为民族解放努力)3、新的科学技术(另外的答案)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1分)(2)英国殖民者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绝对不是传播什么“近代文明”,而是要以武力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并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市场。
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英国通过这次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关于清朝历史的五个问题

关于清朝历史的五个问题了解历史的作用: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清朝历史,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清朝历史(一)清朝的加衔制度是怎么样的古代封建社会,官员如果因公殉职,或是有突出贡献,朝廷照例会有所表示,在原职的基础上给予加衔。
不过在明代以前,这种加衔还较为随意,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
到了清代以后,关于加衔,才有了法律上的规定。
清初由于是开国时期,重视武功,只是规定了武职官员的加赠事宜,并以级别加以区分。
如顺治九年(1652)规定:提督任满三年,勤劳死事者,均准加一级。
顺治十年(1653)定:总兵官赠三级,副将、参将二级,游击、都司、都司佥书一级,以下不加赠。
但是清初时期,由于爵位和官职不分,因此这一时期的加赠其实就是赠爵。
后来,爵职分开以后,才成为真正的赠衔。
康熙三年(1664),又做了具体规定:提督、总兵、副将病故如奉旨交部议奏给予加赠者,副将充提都、总兵官赠署都督佥事,提督赠都督同知。
康熙十三年(1674)又定:绿营武职阵亡,均给以加赠,提督、总兵官各加赠三级,副将、参将各加赠二级,游击、都司、守备各加赠一级。
次年,又将千总、把总阵亡者,照守备例加赠一级。
雍正二年(1724)年,左都督充提督、总兵官者,无可加赠,嗣后如有特交部议恤者,有部将应否加赠宫、保之外恭请钦定。
同是这一年,雍正帝出台措施,绿营武职阵亡者其子孙给荫,三品以上均荫以守备,四品至把总均荫一千总,阵亡之提督、总兵官荫子弟一人,以都司用;副将、参将、游击荫子弟一人,以守备用;都司、守备荫子弟一人,以千总用;千总、把总荫子弟一人,以把总用。
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后,体制更加完备,规定绿营将士和八旗一样,一体给予世职。
从此,“汉员死难者,亦多得世职矣。
”乾隆以前,武职加赠或给荫还仅仅是限于“阵亡”,嘉庆时期有了新的变动。
嘉庆六年(1801)出台新的规定:官兵出洋巡哨,遭风飘身故者,提督、总兵荫子弟一人,以都司补用;副将、参将、游击荫子弟一人,以守备补用;都司、守备荫子弟一人,以千总补用;千总、把总荫子弟一人,以把总补用。
中国当代史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ppt课件

3、注重国际史与国内史的 互动 4、现在关注地方史
24
5、注重晚清史、民国史和共和国 史三个历史时段之间的延续和联系
25
(一)历史的延续性:从中华 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1、从国民党到共产党 2、从“训政”到“新民主主义”
26
3、从“统制经济”到“计划经 济”
4、对多民族国家的坚持和维护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 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 依据。(8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 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3分)
19
2、由于缺乏一个大一统的历史 解释框架,教材的设定出现了分 散化倾向:政治、经济、文化部 分被进行分割处理而未作整体系 统处理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3
(1)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 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 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 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复杂关系
36
5、中国对外战争的国际影响
朝鲜战争 中印战争 越南战争
37
5
2008年华国锋去世后:
在逮捕四人帮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 用
在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 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 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 循”)和压制“真理标准”讨论中 并不是主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问题的……,这意味着什么?一 方面,这意味着……如此,……。
如果我们改变比赛的形式,那又会引出了许多新问 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别的参赛队伍是否能接 受这种新的比赛形式?这种新的比赛形式对我们将 来的比赛意味着什么?一方面,这意味着我们必须 放弃我们已经掌握的技巧……。
这种满洲研究视角的转变是具有可行性的, 因为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超过以往任何一个 征服王朝,而且它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其中 有汉文档案,但是更为独特的是,它还留下 了大量满语史料。利用这些特有的历史文献 ,我们可以探究 “大清” 是如何转变成一个“ 一直以来都被称为 „中国‟”的现代国家的。在 我看来,一个关键的出发点是,了解满洲人 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在历史中的地位,是 理解清代中国这个模糊的历史概念是怎样变 成今天的 “中国”的重要环节。
具体而言
具体而言,从满洲的角度重新审视清史,可 能会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以及中国认同的形 成开启新的路径。 据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地球上每4人中就有1 人过于肥胖。具体而言,全球3.12亿人体重超 标,17亿人应该减肥。 信用制度的缺乏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具体 而言,中国的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领 域:……
总之,通过仔细研究清朝统治下的独特的内 陆亚洲地区,新清史所寻求的是回归到以前 中国、日本和西方学者所建构起来的强调历 史之多样性和偶然性的学术话语。而且,新 清史还试图将学术探讨延伸到与身份认同、 民族主义、边疆和帝制等相关的领域,从而 将满洲统治纳入到比较研究的视角中,并把 清国帝制史研究与世界其他帝制的历史研究 结合起来。
应当: aux should, ought to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帝制视为我们今天所 理解的 “中国的”帝制,而是应当看到它是清 朝专有的独特的帝制。 他提出我国发展核电站应当遵循“安全、适用 、经济、自力更生”的方针。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压力,人类应当学会控 制自己,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质量。 我们应当……
将满洲人看作清帝国的統治民众(imperial people),这种新的视角意味着他们正在作为 真正的历史主体 (historical subjects) 被重新 载入各种历史叙事中,而不再是老套路的 “ 夷狄”、反动的封建暴君,或是软弱军队的寄 生虫。应该说,这一认知上的转变正是有时 被称为“新清史”的学术努力的核心内容。“新 清史” 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北美学术界开始 成为可辨认的学术潮流;我认为它对我们理 解现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取向:N orientation
这一转变非常重要,因为它体现了研究中国帝国晚期 历史的一种取向,避免了大汉族沙文主义的预设。 绝大多数国家把振兴经济、加强对话与合作作为主要 政策取向。 她是世界上首位公开自己同性恋取向的国家元首。 在政治、商业、收视率等因素的冲击下,媒体很难坚持 自己的报道取向。 “性取向有问题”“性取向跟一般人不一样”XXXX 价值取向
……,但是更为独特的是,……
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征服王朝, 而且它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其中有汉文档案,但是 更为独特的是,它还留下了大量满语史料。 云南丽江本来就是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城市,更 为独特的是,它不象其他汉族的城市一样,城必有 墙,丽江古城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 赞美一下左边的同学。
唯: Adj only
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超越唯民族主义的、重新 看待历史的途径。 放到二十年前,唯武力论也许还有些市场, 但随着苏联老大哥的解体和东欧各国的巨变 ,人们发现武力并不代表强大。 我认为民主是好个东西,但是不要唯民主论。 唯美主义
方法和路径
简而言之,……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的途 径。具体而言,……,可能会为我们……开 启新的路径。 简而言之,基因科学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认识 自我,甚至改造自我的途径。具体而言,以 基因科学为基础各个学科,可能会为我们最 终战胜癌症开启新的路径。 转基因食品 核能 新能源
在研究17世纪至20世纪满洲人的活动时,“新清史” 不可避免地会面对满洲人被单方面地彻底汉化了这种 传统观点。尽管支持新清史的基本观点的史学家承认 满洲人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汉人的规范,但是他们反 对用极为唯我主义的“汉化”概念来探讨这一问题。研 究表明,满洲人尽管在中国人中生活了很多世代,尽 管他们也一直在吸收中国的文化,但仍然不能说是被 “同化”了,只能说是被涵化了。我们还可以发现,有 清一代,中原文化一样接受了满洲人以及内亚文化的 影响。对清代的这种新的阐述已经使得某些争论发生 了变化,即在最后一个王朝,“中国”和“中国人”究竟 指的是什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傅吾 康和陈寅恪所提出的那些关键问题。
这一转变又引出了许多新问题,其中最主要 的问题是,作为研究清代中国的历史学家, 如果我们真正将满洲人视为满洲人,即将其 视为真正的他者而不是准汉人的话,这意味 着什么?一方面,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研究 中充分使用满文文献,但是这种满语文献应 该是原文,而非译文。对蒙古语、藏语和察 合台语文献也是一样。如此,整个研究条件 和环境就必定会发生变化。
可行性: feasibility
这种满洲研究视角的转变是具有可行性的。 你的计划听起来很美,可惜没有可行性。 我们会选出最优秀的30个构想,并提供资金 让他们作进一步的可行性研究。 ……具有\没有可行性。 奥巴马\罗姆尼
独特: adj unique, distinctive
这种新的阐释的基本观点是,满洲人的成功在 很大程度上并不只是因为其适应其他文化的能 力(或涵化,acculturation),而恰恰是因为他 们保持了作为一个征服民族的特性;不只是因 为满洲人以中原人的身份来进行统治(尽管他 们也承认这一点),而且因为他们也是作为内 陆亚洲人来实行统治的。因此,要理解满洲统 治的重要意义,至关重要的是理解满洲人是谁 ,他们的政治、军事、法律机构是如何运转并 如何合成为一种帝制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 种帝制视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中国的”帝制 ,而是应当看到它是清朝专有的独特的帝制。 可以说,这是新清史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1、“新清史”的前提条件什么? 2、“新清史”的特点是什么? 3、“新清史”会给清朝历史研究带来哪些新的 问题?
三、新清史 最近十五年,西方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 看法却发生了根本转变,清朝经常重新被与 辽、金、元放在一起考虑——而这恰好与清 人自己当时对清朝历史特质的理解是一致的 :清朝的精英们自己便认为他们的军事与政 治成就是沿袭了辽、金、元的足迹的结果。 换言之,清朝与这些朝代之间的平行不仅仅 是我们历史学家今天的观察结果;对于十七 世纪的人们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
全球变暖? 中美关系? 婚姻观念?
这一转变非常重要,因为它体现了研究中国帝国晚 期历史的一种取向,避免了大汉族沙文主义的预设 。简而言之,将现代中国国家的出现和征服王朝联 系起来,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超越唯民族主义的、重 新看待历史的途径。具体而言,从满洲的角度重新 审视清史,可能会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以及中国认 同的形成开启新的路径。我个人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和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毕竟是在最后一个征服王朝清朝的废墟上建 立的,它们也因此继承了清朝的人口、制度和领土 遗产。如果我们能够更重视清朝本身所具有的满洲 特性,以“大清国”(满文为 Daicing gurun)为主体 来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就很可能会看到一些以前看 不到的现象。
观点的转变
最近……年,……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却发 生了根本转变,……重新……。
我们一直认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是改革开放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 是最近几年,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却悄悄在发 生改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 否一定能带来“共同富裕”。
简而言之: in brief/short
简而言之,将现代中国国家的出现和征服王朝联系 起来,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超越唯民族主义的、重新 看待历史的途径。 具体的方法可能需要一天时间来讲述,简而言之办一 个好大学的秘诀就是要尽早地发现最好的学苗,尽 早培养。 我国领失业救济的人数也下降了,就业市场在3月份 出现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恢复。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 经济已经开始恢复了。 宗教、学术思想;艺术流派 本文的中心思想
传统观点的影响
在研究……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这种传 统观点。尽管……,但是……。研究表明,……尽 管……,但仍然不能……。 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时,研究者不可避免地会谈到 马克思主义史学所主张“五种社会阶段”这种传统观 点。尽管现在的史学界已经基本公认这个观点不具 有普遍性,但是它仍然是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 写原则。研究表明,尽管我们现在中学中的专业历 史老师上大学时已经不再接受这种观点,但是在实 际教学中仍然不得不“照本宣科”。
成功的原因
……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只是……,而 且更因为……; 不是因为……,而是因为…… 林肯“废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只是因 为北方的工业经济强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 这是“废奴”之后的事情),而恰恰是因为“奴 隶制”阻碍了北方的经济发展;不只是因为有 北方人民的支持,而且因为有北方急需大量 劳动力的资本家的支持。 我父母的成功
转基因食品的大规模上市 Sandy 桑迪飓风
如果我们发现,满洲特征以及对满洲特征的意识不 只是存在于17世纪,还存在于18世纪和19世纪,甚 至一直到辛亥革命,那么我们应该对我们所讲述的 清史做出何种改变呢?如果我们不只是把清朝皇帝 作为中国人的皇帝,而且还把他视为满洲人的大汗 以及蒙古汗的继承人,那么这个皇帝看上去又会有 何不同?我们对宫廷政治、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的 分析会有什么不同?对清代的军事征服,以及将蒙 古、新疆、西藏和台湾纳入到大清国版图的认识又 会有什么不同?换言之,如果满洲的历史必须修正 和重写,是否必须要对清史的许多方面都重新进行 考虑?那样的话,我们同样必须重新考虑20世纪中 国的历史和21世纪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