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课时教学设计要朝向手心处?【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防止药液挥发和避免试剂受到污染】综上,我们用一顺口溜来记忆倾倒法。

瓶塞倒放口紧挨,标签防腐向手心,试管倾斜注药液,盖塞向外放原处。

滴加法先观看视频这时我们可知用滴管滴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再用一个顺口溜来记忆。

悬空滴液防污染,切勿横放或到放,滴管未洗莫混用。

【向量筒中加水至接近45mL,然后平视45mL刻度,用滴管滴加至恰好】按表中内容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编号 1 2 3 4实验操作水中加食盐水中加粉笔灰水中加色拉油汽油中加色拉油振荡后的现象混合均匀混合不均匀混合不均匀混合均匀静置后的现象不分层分层,粉笔灰分层,油层上不分层指导实验并且观察及记录实验现象A.溶质一定是固体B.溶剂一定是水C.溶液一定是混合物D.凡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3.下图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D )A.取用药品B.读取量筒中的液体体积C.向试管中加入锌粒D.取用液体药品习题训练知识应用与理解课堂小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一般是指液体或气体。

若溶液不指明溶剂,通常认为溶剂是水。

若两种都是液体,则质量较多的为溶剂,如果有水,不管水量多少,都看做是溶剂。

知识小结总结概括溶液的判断方法:①是否均一、稳定;②是否为混合物。

板书。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案浙教版

课题:第1章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材分析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7-29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某某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

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3)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通过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来解决有关污垢洗涤、衣服干洗等问题,同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

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①掌握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一般用途;②初步了解混合物的概念;③了解溶质和溶剂的基本概念;④了解水和其它常见的溶剂。

能力目标:①通过组合实验对比,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②能用分类法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分类;③学会区别、整理、归纳三种分散状况的基本特征;④能列举出生活中遇见的一些分散系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得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主要特征,并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辨别生活实际事例,用所学到的知识来结实生活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结合实际的能力。

2019广东教师招聘试讲《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2019广东教师招聘试讲《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2019广东教师招聘试讲《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过程,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2.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分析总结能力,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例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配制成食盐水。

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在水中呢?它们有什么样的用途呢?【学生回答】蔗糖分散到水中,可以饮用来补充能量;咖啡分散到水中可以饮用;石灰分散到水中可以用来粉刷墙壁;氯化钠分散到水中,医院作为生理盐水进行输液等。

【教师总结】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一起来探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环节二:新课讲授1.悬浊液和乳浊液【学生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粉笔灰和食用油,分别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表格当中。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如何将以上物质分散于水中所形成的体系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可以参考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哪些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哪些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学生回答】高锰酸钾、食盐和蔗糖分散到水中可以分为一类,形成了均匀、透明的液体;粉笔灰是一类,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食用油是一类,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分类依据是分散到水中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教师总结】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不是均匀、稳定的,久置后会产生沉淀或分层。

初中化学水的分散性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分散性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分散性教案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中
主题:水的分散性
教学目标:掌握水的分散性的概念,理解分散相与连续相的区别,了解水的分散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水的分散性的概念及特点。

2. 分散相与连续相的区别。

3. 水的分散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水的分散性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难点:分散相与连续相的区别。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水中悬浮的杂质,引出水的分散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分散性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通过PPT展示水的分散性的概念及特点。

2. 讲解分散相与连续相的区别。

三、实验(20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水溶液、胶体和悬浮液的实验,观察它们的分散性。

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5分钟)
1. 结合实验结果,总结水的分散性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分散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出水的分散性的应用场景。

2.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水的分散性的概念及特点,能够区分分散相与连续相的差异,并了解水的分散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的进行,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感受、观察水的分散性,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教学设计
2.实验探究,深化理解: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不同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分散系的特点。
3.知识讲解,突破难点: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分散系的分类、特点及其应用,重点解析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4.案例分析,应用拓展: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判断下列物质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类型。
2.计算题:根据给定的数据,计算溶液的浓度。
3.应用题:分析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解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4.实验设计: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溶解度因素的假设。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散系的分类、特点及其应用,尤其是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形成原理和性质。
2.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现象,如盐水的制作、泥沙悬浮等,引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结合实验现象,逐步认识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薄弱环节,设计相关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及其应用。然而,由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有限,对分散系的观察和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掌握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2. 溶液的概念及特点3. 悬浊液的概念及特点4. 乳浊液的概念及特点5. 分散系及其分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及特点。

2. 教学难点: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2. 利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 实验试剂:食盐、蔗糖、植物油、牛奶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特点。

二、探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1. 实验一: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1)将适量的食盐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3)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现象。

2. 实验二:观察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1)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3)观察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现象。

3. 实验三:观察植物油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1)将适量的植物油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3)观察植物油在水中的分散现象,记录现象。

4. 实验四:观察牛奶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1)将适量的牛奶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3)观察牛奶在水中的分散现象,记录现象。

2. 讲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及特点。

3. 讲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

四、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1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说出溶液的特征。

2.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通过物质溶于水的探究,培养学生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的分析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形成尊重科学原理,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材分析重点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乳化现象。

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解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如果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若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用洗衣粉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污渍,用洗发精可以洗去头发上的油脂,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石油的开采,污水的处理等都和乳化作用有关。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配制成食盐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配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配制成喷洒的药液等。

那么,物质在分散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一、溶解与乳化【活动与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实验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高锰酸钾加入水中固体消失,液体变为紫红色无明显变化食盐加入水中固体消失,液体无色无明显变化蔗糖加入水中固体消失,液体无色无明显变化泥土(或粉笔灰)加入固体不消失,液体浑浊小颗粒下沉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黄色液体不消失,液体浑浊小液滴上浮1.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土、粉笔灰等。

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食用油等。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活动与探究】乳化现象洗洁精能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做乳化。

1[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1[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1.6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金华市十四中庄惠宣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物质的溶解性难点:溶解的概念教学过程:【引入】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水变,说明蔗糖在水中。

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里。

【实验】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深紫色的液体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一、溶液1、溶质:象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溶在其中)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或液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气体呢?举例:鱼可以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它是溶质吗?【生答】是【师问】你还知道哪些气体做溶质的例子?【生答】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矿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2、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能用来养鱼。

冷开水不能养鱼,又是为什么?――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混合物,是否都像上述物质混合一样,形成均匀的、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分层的溶液呢?【生答】不是二、悬浊液、乳浊液、混合物【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描述现象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如血浆中悬浮着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血细胞,所以血液就是悬浊液。

还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一、溶质、溶液和溶剂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4)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均一是指溶液各处的浓稀、密度、性质等都一样;2、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时(如:温度、溶剂的质量等),无论将溶液放置多久,溶质和溶剂都不会分离(不会沉淀、不会分层)。

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很多溶液都有颜色。

如:高锰酸钾溶液呈紫色
(5)溶剂一般是液体,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者气体。

1、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作溶剂。

2、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3、但当其中一种液体时水时,则不管量多量少,水总做溶剂。

(6)溶液属于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
(7)溶液的名称:如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称为“碘的酒精溶液”,油脂溶于汽油所形成的溶液称为“油脂的汽油溶液”。

不指名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如: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均是指硫酸铜和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8)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是混合物。

(9)溶液中溶质的溶质的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溶解或从溶液中析出的物质,则不计算在内。

(10)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而溶剂只有一种。

二、悬浊液、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物质叫做悬浊液。

如:泥水、钡餐等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物质叫做乳浊液。

如;牛奶、肥皂水等
3、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静置一会儿后,悬浊液中的固体小颗粒产生沉降,乳浊液中的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即久置要分层。

4、溶液与浊液比较表
三、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采用药匙或者纸槽取用。

操作时先把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的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一斜、二送、三竖立)。

或将试管水平放置,将固体粉末放在纸槽上,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竖立起来。

(3)块状物体一般使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把试管横放,把药品或者金属颗粒放入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立起来,是药品或者金属颗粒缓缓滑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试管(一横二放三慢竖)
(4)用过的镊子或者药匙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药品一般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强容器的气密性。

(2)取用不定量的液体(较多)——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细口瓶塞必须倒放在桌子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者污染药品)
2、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的倒(防止药液损失)
3、瓶贴标签的一面向手心(防止药液流出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后。

要立即塞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

(3)取用不定量的液体(较少)——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注意事项
1、应在容器的正上方竖直悬空滴入
2、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污染容器或者污染试剂)
3、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者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
4、用过的滴管要用清水清洗干净,但是滴瓶上滴管不能用水清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4)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1、根据取用液体的量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筒
2、将液体倒入量筒中,当接近刻度线时用滴管调到所需液体的量(注意眼睛要与液面层的下沿相平,所选量筒的量程应略大于所量取的液体体积,并且越接近越好,以减小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