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
2018年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语文卷(全解全析)

2018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I卷】语文·全解全析1.C 【解析】A项,选项的作品的创作行为是“画”;B项,作品是“碑帖”;D项,作品是“花鸟字”。
2.B 【解析】文章在书法标准“量”的方面不单单论述了“什么是书法艺术”,还有“如何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性”的相关内容。
3.C 【解析】说笔法“在书法的标准中最为重要”扩大了范围,只能说其在书法“量”的标准中最为重要。
4.C 【解析】“缓解内心的压力”错误,父亲喝酒是因为他闲下来后,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内心觉得空虚。
6.第一问:①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②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③城里。
第二问:①父亲在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留下了他童年的记忆,并在年老时又回归了这个精神上的乐园;②父亲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组建了一个温馨美好的小家庭,并产生了一个供孩子读书的梦想;③父亲在城里圆了让孩子上大学的梦。
(每点2分,共6分)【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探究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探究的内容是两个方面:“是什么”和“为什么”,然后到文中寻找概括答案。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父亲的“家园”包括“壕沟”“林场”“城里”这三个地方,而之所以称这三个地方为“家园”,就是因为它们对父亲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
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父亲在这些地方的收获即可。
7.D 【解析】增长率的升降和生产状况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8.AD 【解析】B项,“中药形成了……现代经济产业,因此成为我国的民族瑰宝”因果倒置;C项,“化学药无法根治”于文无据;E项,以偏概全,原文是“疗效确切、适应症准确、安全性更高的注射剂方能在本轮洗牌中留存”。
10.D 【解析】句中“成王”和“土宇”均作前句的宾语,不作后句的主语,其后面应断开。
11.A 【解析】守丧期满称“服阕”。
12.A 【解析】黄琼称疾推让的不是太尉之职,而是邟乡侯的封爵。
13.(1)而今也应当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来改变百姓的看法。
[精品]安徽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word档含答案解析)
![[精品]安徽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word档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f996134a7302768e993929.png)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安徽省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汇总(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安徽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即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想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安徽省六校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陈仕彬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2018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 卷第1页至6页,第II卷第7页至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I卷1 ~ 6题,第II卷15 ~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 14题,第II卷18 ~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_含答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社会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他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
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使用“社会学”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
但是,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总是显得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
②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学的分歧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学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如果社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些社会学家根本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他们或者把社会学归结为方法科学,强调社会学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或者把社会学当作“剩余社会科学”。
前者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学有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后者则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作一种变化不定的东西或者其他不研究的内容大杂烩。
③显然上述观点都否定了社会学的独立性和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应有地位。
因此,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不赞成这两种看法,而肯定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
那么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又各持己见。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等。
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实证主义传统;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④其实,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就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整体的社会。
因此,社会学要研究的不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由具体的个人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所结成的现实的社会,以及这个现实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安徽省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
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
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
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
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
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
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
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
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
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
《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
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
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
太祖日:‘子论死,父救之,情也。
全国名校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word版)

全国名校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全国名校大联考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陈仕彬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
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
如龙瑞先生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
因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B. 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C. 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D. 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山水画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B. 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为它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
C. 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
D. 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 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C. 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的山水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
D. “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文化中“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答案】1. A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强加因果,原文并未说“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产生的结果。
此句还偷换概念,原文为“……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山水文化”不等同于选项中的“中国山水画”。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C项,表述不严密。
原文说“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不代表“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另,张冠李戴。
“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主要受释家的影响,而不是道家。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B项,原文中“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是指山水画的欣赏者而不是当代的山水画画家。
原文关于当代的山水画画家的表述则是“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创作出“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的作品,使这些作品最终达到感染受众、教育受众的社会效果。
见原文第8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镌刻的信仰徐涟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
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
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
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
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
沙丘就是鸣沙山。
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
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
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
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
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
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
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
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
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
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
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
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
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
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
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
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
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⑧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
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
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
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
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
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
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