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精选的灵谷寺旅游点导游词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各位游客,现在我们便来到了灵谷寺,灵谷寺的原址位于现在的明孝陵所在地。
它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15年),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在高僧宝志和尚圆寂后,在墓前建造了五层琉璃宝塔,称“志公塔”。
此后不久,就改为开善寺。
南朝时期叫“开善道场”,唐代称为“宝公院”,明初称为蒋山寺。
1381年,朱元璋为建明孝陵,降旨迁寺,并亲自赐名“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
当时寺僧千余人,占地500余亩,可谓盛极一时。
灵谷寺建成之后,遭到了数次较大的破坏。
1928年,当时的灵谷寺早已变得面目全非。
北伐胜利后为纪念牺牲的战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
新中国成立之后,改为灵谷公园。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的入口。
前方有一面积数亩的水池,叫放生池。
初建时,朱元璋曾前来巡视,他觉得这地方太空旷,缺少景致,于是派了万名军工挖成了这座水池,所以又名万工池。
万工池北侧便是灵谷寺的山门,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
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叫文武方门。
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庑殿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
门额上原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成了“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咢先生的手笔。
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原是肃顺墓遗物。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
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
牌坊由钢筋水泥构筑,顶覆绿色琉璃瓦。
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北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匾额两边刻有梅花图案,嵌有瓷制国民党党徽图案,瓦当上同样有国民党党徽图案。
牌坊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石兽,名叫貔貅。
貔貅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异常凶猛,每至阵前,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这里象征阵亡将士的忠勇威武,是陆军第十七军所赠。
各位游客,前方这座巍峨的殿宇就是闻名中外的无梁殿。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游览的是灵谷寺。
灵谷寺风景区是南京东郊三大风景区之一,它位于紫金山的东边。
灵谷寺原坐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即现在明孝陵的所在地。
南朝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12月宝志和尚圆寂并葬于此。
梁武帝为宝志修建了一座开善精舍,唐代改名宝公院,南唐改称为开善道场,明初改名蒋山寺,明代朱元璋为修建他的陵墓,将该寺迁移于此,并赐名灵谷禅寺。
他当时亲笔书写了“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悬于寺门之上,景况盛极一时。
明初的灵谷寺占地500亩,僧侣1000多人,下辖栖霞寺、定林寺等12座佛寺,寺外庄田40余处,有耕地、山地、池塘共35000多亩。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灵谷寺是多么雄伟壮观。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巍峨殿宇付之一炬,仅剩下烧不掉的无梁殿,1928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
新中国成立,改名灵谷公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灵谷寺,我们看到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式样,它告诉人们,灵谷寺是一处六朝胜迹,从山门至现在的放生池的路有约五里,两旁种有松树,所以当时这段路成为“五里松”。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放生池,又叫万工池,它是个半圆形游水池,相传朱元璋建新寺时,看这里有景无水,于是命一万军工在此筑池种白莲,所以称它为万工池。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
在门额上原来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现在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
门外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步入青石甬道,两侧松柏参天,在原天王殿旧址上,耸立着一座六柱五门的大牌坊,它高10米,是中国最大的牌坊之一,仿北京十三陵大牌坊而建。
牌坊上镶嵌着国民党的党微,中门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字,背面是“救国救民”,均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先生书写的。
在牌坊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貔貅,貔貅是神话传说中黄帝作战时使用的威猛神兽,每当战前,它都一往直前,所向披靡,此物是陆军第17军赠送的,放在这,寓意阵亡将士忠勇威猛。
灵谷寺导游词2篇

灵谷寺导游词2篇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
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
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
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
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 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
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
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
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l千。
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
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
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果殿阵亡将士纪念碑】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
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
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
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
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
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
牌坊的台基长米,宽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游览的是灵谷寺。
灵谷寺风景区是南京东郊三大风景区之一,它位于紫金山的东边。
灵谷寺原坐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即现在明孝陵的所在地。
南朝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12月宝志和尚圆寂并葬于此。
梁武帝为宝志修建了一座开善精舍,唐代改名宝公院,南唐改称为开善道场,明初改名蒋山寺,明代朱元璋为修建他的陵墓,将该寺迁移于此,并赐名灵谷禅寺。
他当时亲笔书写了“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悬于寺门之上,景况盛极一时。
明初的灵谷寺占地500亩,僧侣1000多人,下辖栖霞寺、定林寺等12座佛寺,寺外庄田40余处,有耕地、山地、池塘共35000多亩。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灵谷寺是多么雄伟壮观。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巍峨殿宇付之一炬,仅剩下烧不掉的无梁殿,1928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
新中国成立,改名灵谷公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灵谷寺,我们看到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式样,它告诉人们,灵谷寺是一处六朝胜迹,从山门至现在的放生池的路有约五里,两旁种有松树,所以当时这段路成为“五里松”。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放生池,又叫万工池,它是个半圆形游水池,相传朱元璋建新寺时,看这里有景无水,于是命一万军工在此筑池种白莲,所以称它为万工池。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
在门额上原来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现在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
门外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步入青石甬道,两侧松柏参天,在原天王殿旧址上,耸立着一座六柱五门的大牌坊,它高10米,是中国最大的牌坊之一,仿北京十三陵大牌坊而建。
牌坊上镶嵌着国民党的党微,中门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字,背面是“救国救民”,均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先生书写的。
在牌坊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貔貅,貔貅是神话传说中黄帝作战时使用的威猛神兽,每当战前,它都一往直前,所向披靡,此物是陆军第17军赠送的,放在这,寓意阵亡将士忠勇威猛。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三篇

南京灵谷寺导游词三篇南京灵谷寺导游词一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圣地。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是中国佛教极具影响力的寺庙之一,创建于东晋时期的兴宁寺,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
灵谷寺的名字取自“灵谷”二字,意为“灵秀之地”。
寺内风景秀丽,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等建筑错落有致,与周围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寺庙景观。
首先,我们来到山门。
这座巍峨宏伟的山门建于明代,古色古香的门楼气势磅礴,门额上的“灵谷寺”三个大字历久弥新。
穿过山门,我们进入了寺内。
接下来,我们来到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是南京市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高约9米,气势雄伟,是寺庙中最神圣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宁静与庄严。
接下来,我们参观天王殿。
天王殿是灵谷寺的次要建筑,供奉着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象征着守护佛教的力量。
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形象和特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天王殿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最后,我们来到藏经楼。
藏经楼是灵谷寺保存佛经的地方,内部陈列着珍贵的佛教经文和经卷。
藏经楼的建筑风格独特,楼内氛围庄重肃穆,给人一种心灵的安宁和静谧。
除了以上几处主要景点,灵谷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看的地方,如藏有珍贵文物的寺庙博物馆、供奉佛教祖师的祖师殿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静心思考,放松身心。
好了,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南京灵谷寺,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同时也能对佛教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祝大家旅途愉快!南京灵谷寺导游词二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佛教圣地。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创建于东晋时期的兴宁寺,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
灵谷寺是中国佛教极具影响力的寺庙之一,也是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导游词灵谷寺导游词(优选3篇)做为一位甘于奉献的导游员,常常必须撰写导游词,导游词做为一种讲解的健身培训,它的功效是协助游人在度假旅游的另外能够更好地了解所度假旅游的旅游景点包括的文化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那麼写导游词必须留意什么难题呢?下列是我为大伙儿搜集的灵谷寺导游词(优选3篇),仅作参考,大家一起来瞧瞧吧。
灵谷寺导游词1尊重的诸位游人:各位好!!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大革命烈士墓园和灵谷生态公园构成的旅游景区。
因为历史时间的缘故,大家或是含糊地称它为灵谷寺。
大家的车已经行车,不清楚大伙儿是否有注意车窗玻璃两边,沿路玉兰花坚挺,树木繁茂,曲径通幽处,大家好像置身QQ仙灵处境。
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建立历史时间。
灵谷寺位于紫荆山公园东南边的山脚下,为明朝佛家三大寺院之一。
紫荆山公园早在六朝时就已经是佛教寺院,梁武帝时,其周边尺寸寺庙已达70多家。
到明朝,这种寺庙历尽沧桑,绝大多数被毁,仅有南边的山脚下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极少数几栋储存完好无损。
灵谷寺其前身便是处在独龙岗的开善寺,南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安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禅院和志公塔。
唐朝改叫宝公院,宋朝大中祥符年里,改叫太平兴国古寺,明朝初期改成蒋山寺。
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候选人中独龙岗这方面风水地,因此就一声令下将这一带包含蒋山寺以内的全部寺庙都迁到紫荆山公园东麓,并成一寺。
由于灵谷寺的地貌是"左山川右峻岭"中间的一片丘陵,因此取名为"灵各专"。
灵谷寺始建时,雄伟壮观,殿阁众多,佛殿屹立,从庙门到正殿,长2.5公里,占地面积500亩,佛家弟子过千。
怪不得朱元津将它当做作品,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
遗憾之后因遭兵火磨难,仅有无梁殿得到活下来。
到清同治年间重新修灵谷寺,经营规模已比不上当初,殊不知红墙黄瓦、松翠林茂、花香鸟语、自然环境清幽,仍无失"灵谷初秋"的佳景。
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

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灵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
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一)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
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
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1、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
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
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
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
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
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
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
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
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2、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梁殿——阵亡将士纪念碑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
灵谷寺导游词最新范文

灵谷寺导游词最新范文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灵谷寺导游词最新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灵谷寺导游词1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
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2000多亩,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
到了民国时期,1928年国名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
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
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
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钟山风景区以山闻名,又以森林公园著称,2004年3月1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
钟山总面积为4万5千多亩,其中森林面积3.2万亩,总覆盖率达72%,在全市绿化体系中覆盖全市总面积的15.6%,是国内外少见的城市森林公园。
紫金山犹如一台巨大的空气滤清器,据专业人士测算,各类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达440万吨,释放氧气达380万吨,可供1300多万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摊到每个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从中获得氧气超过4公斤。
按国际环境生态效益计算方法计算,每年产生生态效益达13亿元。
总之,钟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
只要你走进了它,就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
特别是灵谷景区,近年规划建成了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达1700亩,共有桂花18000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精选的灵谷寺旅游点导游词南京是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地形独特的城市,这也是一座历史名城,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灵谷寺导游词,仅供参考。
灵谷寺导游词(一)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
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
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
到了明代,然后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
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
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
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
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l千。
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
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
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果殿—阵亡将士纪念碑】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
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
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
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
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
而道的尽头,然后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
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
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着名的景点无梁殿。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
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
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
然后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
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
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
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
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
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
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
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
然后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
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
1928年,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
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然后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
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
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家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
然后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然后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
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
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
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然后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灵谷寺导游词(二)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
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
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
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
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
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
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
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
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
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
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梁殿——阵亡将士纪念碑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
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
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
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
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
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
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
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
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
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
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
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
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
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
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
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
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
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
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
1928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
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
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
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
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阵亡将士纪念碑。
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
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
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
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松风阁—灵谷塔—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松风阁——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
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
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
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
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
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
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
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
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
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