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临床诊治体会

42例术中耳蜗钻孔后见外淋巴液出现不同程 度的搏动; 其中3例出现严重“井喷”(gusher)现象。
17
我们的经验
耳蜗造孔时脑脊液大量涌出且呈搏动性,此时 用吸引器将溢出的脑脊液吸除,待脑脊液压力 稍降低后植入电极,同时将备好的颞肌筋膜或 肌肉迅速牢固地封闭造孔处;
耳蜗造孔口比正常要稍大,严密封闭,一般不 需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压。
9
二﹑内淋巴囊内的内淋巴液富含高蛋白内容 物与浓缩蛋白质,人类为10~30mg/ml,使 囊内呈显著的高渗。而内淋巴囊内的高渗 液经过扩大的内淋巴管返流到内耳迷路,损 伤其神经细胞,从而产生突发性耳聋症状。
Levenson M, Parisier S, Jacobs M, et al. The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in children[J].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9,115:54-58.
有或不伴有眩晕。
8
LVAS听力损害的机制
一 ﹑ 当 VA 扩 大 而 耳 蜗 导 水 管 正常时,即使轻微的头颅 外伤也可导致脑脊液压力 波 动 , 经 明 显 扩 大 了 的 VA 传至内耳使膜迷路破裂, 内外淋巴液混和,损害神 经细胞,产生突发性耳聋 加重等症状。
Okumura T, Takahashi H,Honj I, et al.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n patients with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J]. Laryngoscope,1995,105:289-294.
18
本组45例均顺利地完成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术后耳蜗电极位片显示电极位置好; 术后无一例脑脊液耳漏现象发生; 大部分学龄聋儿顺利进入普通小学。
LVAS患者3D-FLAI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LVAS患者3D-FLAI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刘颖;曹代荣;方哲明;顾晰;邢振【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FLAIR)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内耳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60只经水成像3D-TSE序列证实的LVAS患耳和20只正常对照耳的3.0T磁共振3D-FLAIR影像,参照水成像显示的迷路形态,观察迷路各结构的信号特征,测量患耳内淋巴囊、前庭和耳蜗的信号强度,分析其信号与患者年龄及听力损失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病变组中52只耳蜗和50只前庭3D-FLAIR序列显示高信号,对照组中20只正常耳均未见高信号;内耳高信号的存在与否和听力损失无相关(P=0.840);内淋巴囊分别与耳蜗(t=-1.2,P=0.233)和前庭(t=-1.807,P=0.074)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内淋巴囊信号强度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510,P =0.000),与听力损失程度无相关(r=0.027,P=0.852)。
结论3D-FLAIR序列可以观察到LVAS内耳信号的改变,与听力损失程度无关,与患者年龄相关。
%Subject To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inner ears imaging with 3D-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3D-FLAIR)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patients with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LVAS). Methods Study sub-jects included 30 patients (60 ears) with bilateral LVAS confirmed by water imaging with 3D-TSE sequence and 10 normal volunteers (20 ears).3D-FLAIR sequence was performed using a 3-Tesla MR scanner. With comparison to labyrinth mor-phology on routine inner ear water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byrinth signals were examined. Signal intensities (SI) in the endolymphatic sac, vestibule and cochlea was measured, and their correlation to the degree of hearing loss and patient age analyzed.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 ratio (SIRs) of the endolymphatic sac and patient age (degree of hearing loss)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On 3D-FLAIR, high signal was present in 52 cochleae and 50 vestibules among the 60 ears with LVAS, and in none of the 20 normal ear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ndolymphatic sac SI and that of the vesti-bule (t=-1.807,P=0.074) or cochlea (t=-1.2,P=0.233).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 SI in inner ear and hearing loss (P=0.840). A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however, was found between SIR and patient age (r=0.510,P=0.000), but not between SIR and hearing loss(r=0.027,P=0.852). Conclusion Signal variation in inner ear seen on 3D-FLAIR se-quences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the degree of hearing loss, but with patient age in LVAS.【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年(卷),期】2016(014)006【总页数】5页(P783-787)【关键词】水抑制成像;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磁共振成像【作者】刘颖;曹代荣;方哲明;顾晰;邢振【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LVAS)的认识最初得益于颞骨断层扫描的观察,并提出该病的最初诊断标准[1]。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04 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引发的眩晕和听力下降等症状,医 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如抗眩晕药、改善微循环药物等, 以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需严格遵守医嘱,注意 药物副作用和相互作用,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植入
助听器
对于听力下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 议使用助听器来提高听力水平。选择 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专业调试,有助 于改善患者的听力状况。
新型治疗方法
开发出针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和听力康复方法,有效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诊断标准
建立了一套准确、可靠的诊断标准,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大前庭导 水管综合征。
未来发展方向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合作,共同推进大前庭导 水管综合征的研究。
临床试验与转化研究
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治疗手段,惠及更 多患者。
定期复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 情变化。
听力训练
对于听力下降的患者,可以进行听力训练,以改 善听力状况。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使用药物
01
患者应避免过度使用药物,尤其是耳毒性药物,以免加重听力
损伤。
注意情绪调节
02
患者应注意情绪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及时就医
03
如出现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的情况,应及
人工耳蜗植入
对于严重听力丧失的患者,人工耳蜗 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手 术将人工耳蜗植入体内,患者可以重 新获得听觉功能。
康复训练
平衡与协调训练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02
建议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大前庭导水
管综合征的迹象。
强化新生儿听力筛查
03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相关筛查工作的普及和实施。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诊断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听力康复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02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基 本知识
定义和症状
定义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是一种 先天性内耳畸形,主要特征是前庭导 水管扩大。
症状
听力下降、眩晕、耳鸣和平衡障碍等 。
颞骨CT
可以观察到颞骨岩部的形态和结构,以及是否存在异常扩张或狭窄。
增强CT
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颞骨岩部的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大前庭 导水管综合征。
MRI诊断
颞骨MRI
可以观察到颞骨岩部的软组织结构, 以及脑部组织的受压情况。
增强MRI
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 颞骨岩部的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大 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诊断结果的比较
对于疑似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 患者,医生需要与其他正常人的
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 是否存在异常,以及异常的严重
程度。
比较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变量, 尽量减少误差,以提高比较的准
确性。
诊断结果的验证
01
对于初步诊断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患者,医生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影像诊断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 性。
耳部影像

显示上鼓室、乳突窦入口、乳突窦三个含气腔 自前向后连通
乳突窦入口及乳突窦(鼓窦)
正常CT表现
面神经管 (facial canal)
按其走形部位可分为四段:颅内段、内听 道段、颞内段(迷路段、鼓室段、乳突 段)、颅外段。 横断面CT显示为耳蜗外缘前外的低密度管 道
CT显示面神经各段示意图
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
耳蜗 (cochlea)
其骨迷路呈蜗牛状,正常有2.52.75周,骨质致密,横断面上可 见其中央的蜗轴。
正常CT表现(内耳)
耳蜗水管
为自耳蜗向内后行的管道,开口于岩骨内后缘。
前庭后的管道,开口呈喇叭状,横径正常不超过2mm, 仅外口可见于岩骨后缘、后半规管内侧,不与总脚相 通。
此型炎症病变主要局限于鼓室粘膜层,粘 膜充血增厚,亦称粘膜型。 临床上有间歇性的耳道流脓,呈粘液性或 粘液脓性,脓量多少不一,一般无臭味。 鼓室穿孔为中央性,周围常有残存鼓膜。 耳聋为传导性,一般不重。
咽鼓管亦称欧氏管, 是沟通鼻咽腔和鼓室 的管道,可保持鼓膜 内外压力均等。是中 耳通气引流之唯一通 道,也是中耳感染的 主要途径。它开口于 鼓室前壁称鼓室口, 然后向前下、内通入 鼻咽部侧壁称咽口, 约在下鼻甲后方1cm 处.
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宽,略呈水平位,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 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耳部气化
在气房发育过程中遇有任何抑制上皮凸增 生的因素,如出生前的羊水刺激或出生后的 中耳感染等皆可导致气房发育不良 中耳感染易累及骨,骨感染首先表现为骨质 破坏,然后是新骨形成. 低度感染者新骨形成比骨破坏明显,容易产 生骨质硬化.因此硬化型乳突除少数由发育 引起外,绝大多数由感染引起.
内耳解剖与主要畸形的影像诊断

蜗底至蜗顶高5mm。
内耳解剖-耳蜗
骨螺旋板:从蜗轴伸出,把 蜗螺旋管分成一个上方的前 庭阶和下方的鼓阶。
前庭阶和鼓阶:通过蜗尖处 的蜗孔相沟通,内含外淋巴 液。
中阶(蜗管):膜性的盲管, 内含内淋巴。
内耳解剖-耳蜗
颞骨HRCT和MRI是诊断先天性内耳畸形的首选检查方法。
畸形类型 耳蜗前庭畸形
Michel畸形 耳蜗未发育 共同腔畸形
不完全分隔I型 (IP-I) 耳蜗发育不全
妊娠周数 第三周 第三周末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前庭、半规管畸形 大前庭导水管畸形 内听道、蜗神经孔畸形
不完全分隔II型 (Mondini畸形)
膜半规管套于同名的骨半规管内, 管径约骨半规管的1/4-1/3。
内耳解剖-半规管
锤砧关节
锤骨头 前庭
外半规管
内听道 后半规管
内耳解剖-膜迷路
正常MR水成像无法显示膜迷路,内外淋巴液均呈高信号。 内耳钆造影可间接显示膜迷路形态,高信号为外淋巴液,低信号为内淋巴液。
前庭导水管 耳蜗导水管
前庭导水管起源于前庭,位于后半规管内侧平行走行,沿颞骨从内上向外下运行: ➢ VA宽径通常小于1.5mm,内包含内淋巴管。 ➢ MR上内淋巴管呈高信号,通向小脑脑膜的内淋巴囊,正常内淋巴囊不显影。 耳蜗导水管自耳蜗向内后走行,位于内听道之下,与它大致平行,外口位于颈静脉孔
前庭囊形成3 个半规管和椭圆囊的上皮。 耳蜗囊形成球囊和蜗管的上皮。
骨迷路的发生
胚胎第3个月时,膜迷路周围的间充质分化成为一个软骨 性包囊,包绕膜迷路。
胚胎第5个月时,软骨性包囊骨化成骨迷路。膜迷路完全 被套在骨迷路内,两者间仅隔以狭窄的外淋巴间隙。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MRI诊断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MRI诊断目的:观察及分析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增强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MRI表现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的MRI资料,观察扩大的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的信号特征,并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15例患者共27耳的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均不同程度扩大,均呈长T2信号;有25耳呈稍长T1信号,2耳呈稍短T1信号。
结论:内淋巴囊的出现和扩大是诊断前庭导水管扩大的重要征象。
标签: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磁共振成像;诊断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 AS)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即指不伴有其他内耳畸形的前庭导水管扩大合并并有感音性神经性耳聋[1]。
为胚胎发育时内耳发育停滞或紊乱所致,多于幼儿期或儿童期发病,多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部分伴有眩晕等症状。
既往有学者对LV AS患者的CT表现进行观察,对该病的MRI表现却较少有学者描述[2-3]。
本文搜集并整理了15例患者的MRI影像资料,旨在增强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MRI表现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12月期间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LV AS患者15例,年龄35 d~25岁,中位年龄13岁,其中男9例,女6例;双侧者12例(24耳),单侧者3例,突发性听力下降并加重者11例,7例患者有眩晕症状,年龄最小者35 d患儿因脑干听力诱发电位异常而行MRI检查。
临床测听:轻-中度感音性神经性耳聋者6耳,重度17耳,全聋4耳。
并除外合并有其他内耳畸形的患者。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西门子公司Siemens Trio 3.0T超导磁共振,8通道头部相控阵线圈,患者均取仰卧位。
使用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SE T1WI,横轴位及冠状位TSE FS T2WI,FOV 24 cm×24 cm,层厚3 mm,层间距1 mm,采集次数2~4次。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及其相关的基因_SLC26A4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及其相关的基因—SLC26A4赵亚丽翟所强王秋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北京100853)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先天性耳聋的患儿。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vestibularaqueductsyndrome,LVAS)是先天性耳聋的一种。
1978年,Valvassori和Clemis[1]在对3700例颞骨连续分层摄片中发现,有50例前庭水管扩大,并将其命名为大前庭水管(dilatedvestibularaqueduct,DVA),又将临床上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等症状者称“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近年,随着CT、MRI以及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此病的认识已经从影像学诊断、临床表现、发展到了分子诊断的水平。
1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及诊断大前庭水管是儿童感音神经性聋最常见的内耳畸形,由其导致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是一种独立性疾病,除了前庭水管扩大外,不合并其它畸形,属于非综合征型耳聋。
其临床表现为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呈进行性下降。
可从出生后至青春期这一年龄段内任何时期开始起病,但多数为出生后几年内发病。
发病突然或隐匿,通常之前有感冒、轻微颅外伤或其他使颅内压增高的病史。
约81%-94%的患者为双侧发病,单侧发病者少见[2]。
听力受损以高频为主,听力图多为下降型,少数为平坦型,无一例为上升型[3]。
听力下降的程度与前庭水管的大小无关,可表现为从接近正常到极重度聋。
并且,双耳听力可不对称。
大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听力损失,只有少数患者伴有前庭症状,约占29%,但有人认为前庭症状少见可能与发病人群多为幼儿有关[4]。
目前,关于前庭水管扩大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致病机理还不是很清楚,通常有三种假说:(1)内淋巴液返流学说,前庭水管扩大时,往往同时伴有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异常扩大,突然的脑压变化,迫使两层脑膜间内淋巴囊内容返流入耳蜗,囊内高渗内淋巴进入耳蜗基底周,损伤神经感觉上皮,产生感音神经性耳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诊断:左侧分泌性中耳炎。
4.耳硬化症
病因不明,病理上是由于骨迷路原发性局 限性骨质吸收,而代以血管丰富的海绵状 骨质增生,多在10~40岁发病。 临床表现为双耳或单耳渐进性听力下降, 部分患者伴有耳鸣、眩晕、韦氏误听。
耳硬化症分期
活动期:造骨细胞、破骨细胞增生,骨迷 路增厚,血管增生,骨质吸收、海绵化。 硬化期:由活动期的骨质松化逐渐修复硬 化,密度增高,骨质增厚。
分泌性中耳炎
耳硬化症
1.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
是一种原因不明,以膜迷路积水为病理特 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多发于青壮年,临 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 耳鸣、耳闷胀感。
梅尼埃病病理生理
主要表现为蜗管和球囊积水,而椭圆囊、 半规管及内淋巴囊积水不明显。当膜迷路 积水加重,内淋巴压力明显升高时,则可 引起膜迷路破裂。内淋巴液与外淋巴液相 混,二者生化成分及特性发生改变。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的影像诊断
学生:叶新苗 导师:林顺发老师
概述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 定义:一种以渐进性、波动性听力下降为 主的先天性内耳畸形的听力障碍,可伴有 或不伴有眩晕 。听力检查通常表现为感音 神经性聋。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除 前庭导水管扩大外,不合并其它的内耳畸 形。
CT平扫:左侧桥小脑角软组织影,左耳内听道略扩大
T1
T2
T2抑水
T1增强
3.分泌性中耳炎
是一种中耳有积液而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 状和体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积液 为黏液性或浆液性。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 降为特征。小儿发病率比成人高。 病因:咽鼓管阻塞、感染、免疫反应等 临床症状: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 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 。
梅尼埃病辅助检查
1.眼震电图:发作期,可见自发性眼震,可用眼震 电图记录到水平性自发眼震和位置性眼震,在恢 复期眼震转向健侧。 2.纯音测试:早期多为低频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曲 线呈轻度上升型。多次发作后,高频听力下降, 听力曲线可呈平坦型或下降型。 3.颞骨CT检查可显示前庭水管狭窄。内耳膜迷路 MRI可显示部分患者前庭导水管变直变细。
LVAS的患者存在着两个问题: 首先内淋巴管的被动性扩张,使内淋巴液 倒流回膜迷路,造成内外淋巴液的成分混 淆和听觉细胞的中毒,最终造成耳聋的后 果; 其次是前庭导水管的正常限流作用丧失, 使得脑脊液的压力变化很容易引起迷路内 液体的压力波动,特别是刺激前庭感受器 表现出眩晕的症状。
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
内淋巴囊的高渗液经扩大的前庭导水管返流到蜗 管的基底回和前庭,从而损伤感觉神经上皮细胞, 引起前庭毛细胞退行性变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正常情况下,内耳由狭窄的前庭和耳蜗导水管来 缓冲迅速升高的颅内压,如前庭导水管管径扩大, 当受到头部外伤或用力排便等造成脑脊液骤升, 影响膜迷路的前庭平衡感受器,患者可突然出现 听力损失或眩晕症状。
Hale Waihona Puke LVAS是先天内耳畸形,但是出生时听力损 失可能并不存在或尚未出现。发病年龄为 出生后至青春期任何年龄段,发病突然或 隐匿,有感冒、颅外伤或其他使颅内压增 高的病史。
外耳-中耳-内耳系统解剖
内耳结构
内耳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包括耳 蜗、前庭、骨半规管。膜迷路套在骨迷路 内,是密闭的膜性管腔或囊,包括椭圆囊 和球囊,膜半规管及蜗管。 膜迷路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 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1)多为双侧感音神经性聋,少数呈单侧。特 点:突发性、反复性、波动性听力下降, 多呈高频听力损伤。 (2) 因感冒、劳累、头部外伤 、精神刺激引发 听力进一步下降 ,出现眩晕 、耳鸣等症 状 ,但在短期 内(3~5 d)可以减轻或恢复, 但不能达到原来听力水平 。
临床表现
(3) 听力障碍发生时间多数在出生后至青春期, 少数可在出生时听力下降。 (4)病情总体在缓慢变化(加重或减轻)且不固 定。 (5)前庭症状发生率约为1/3,表现为眩晕、恶 心、呕吐。
2.听性脑干反应测听(ABR):75%的 LVAS患者约在3毫秒时可记录到一个特殊 的短潜伏期负反应。
3.染色体及基因检测 LVA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儿 中PDS(SLC26A4)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 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7q31,基因检测对大 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诊断有一定参考作用。
同一患者,管径大患耳较管径小患耳
的听力损失重,不同患者管径大小与 听力损失程度无相关性。
----邓基波;孙奉乾;许安廷 等.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6.20(2).116-118
辅助检查
1.纯音听阈测试:听力 曲线以高频听力损失为 主,呈典型下降型。 (感音神经性聋:气、骨 导曲线呈一致性下降, 可以有低范围的气骨导 差,一般高频听力损失 较重,故听力曲线呈渐 降型或陡降型。)
前庭导水管管径大小与听力水平及听
力是否进行性下降有无关系呢?
前庭水管只是内耳膜迷路畸形的骨性
标记或影像学表现,而膜迷路畸形决 定听力水平及听力的变化。
----ZALZAL GH,TOMASKI SM,VWZIAM LG,et al.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and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n childhood[J].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5,121:23.
前庭导水管
前庭导水管位于颞骨岩部,是连接骨迷路与后颅窝脑 脊液的骨性通道,其内包含外淋巴、内淋巴管、小静 脉等。 骨迷路内的外淋巴液直接流向脑脊液。内淋巴管经此 管连接内淋巴囊和前庭迷路,内淋巴管内的内淋巴液 呈单向流动,维持内耳听觉毛细胞代谢平衡的内环境。
这条狭窄的骨性管道也限制了外 淋巴液与脑脊液之间的自由流动。
左耳
右耳
病因
不明,主要学说有: Jackler 等(1989)提出VA 扩大可能是胚胎时期 前庭迷路的发育受到遏止和畸变所致。 Pyle 等(2000) 认为前庭导水管的增粗主要在出 生后,提出可能是产后或儿童早期发育障碍产生。 Griffith(1996),Tong 等(1997)认为LVAS 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 Usami 等认为LVAS与PDS基因(7号染色体长臂22 号区-31号区)突变有密切关系。
病因
以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最多见。与PDS (又名 SLC26A4)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该基因突变 可引起综合征或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聋, LVAS为非综合征性(单纯性)的感音神经 性聋。
参考来源 ---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 》 八年制 孔维佳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 》第七版 田勇泉
发病机制
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内淋巴倒流:内淋巴囊的高渗液返流入耳蜗, 导致耳蜗神经上皮受损,产生神经性耳聋。 ②耳蜗的前庭膜等结构存在先天性薄弱,脑脊液 压力骤变使膜结构破裂,导致内外淋巴液混合。 ③内淋巴囊功能障碍: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壁薄, 上皮无皱褶、血管。
梅尼埃病诊断依据(2006年):
1.发作性旋转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续 20min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 障碍。无意识丧失。 2.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 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至少1次纯音测听为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出现听觉重振现象。 3.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4.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 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药物中毒性眩 晕、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 性病变等。
右侧耳 硬化症
正常 正常
患者 男 45岁 CT-382193 主诉:双耳鸣6年,伴听力进行性下降 诊断:双侧耳硬化症
右侧
左侧
右侧
双侧后半规管旁、窗 前嵴及耳蜗底转前方 骨质见斑片、条片状 低密度影。 考虑:双侧耳硬化症 (混合型)
LVAS治疗
听力下降的早期可使用血管扩张剂、神经 营养剂、脱水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积极治疗,能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采用高 压氧治疗能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内耳微 循环效果更好。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是患儿改善听力的 唯一手段。有残余听力的患者可佩戴助听 器。对听力损失极重、助听器无法达到有 效补偿者,或渐进性听力下降者,尽早选 择人工耳蜗植入是唯一的办法。
听神经瘤影像表现
早期常位于内耳道内,后长入桥小脑角池 内,肿瘤多紧贴岩骨,以锐角与岩骨相交, 可见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 CT:平扫多呈等密度,增强明显强化。 MRI:多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常有 囊变,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患者 女 55岁 CT-372936 MR-67557 主诉:头晕10余年,加剧伴左耳听力下降2 年 诊断:左侧听神经瘤
2.听神经瘤
多见于成年人,多为单耳受累。大多发生 于前庭神经的神经鞘,起源于耳蜗神经少 见。 临床以桥小脑角综合征(病侧三叉神经、 面神经、听神经损害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的 症状)和颅内压增高征为主要表现。
桥小脑角区
这一区域实际上是一锥形立体 三角,它在后颅窝的前外侧。 由前内侧的桥脑外缘、前外侧 的岩骨内缘及后下方的小脑半 球前外侧缘构成一个锥形窄小 的空间,而锥交则正于岩骨尖。
病例一
患者 男 16岁 CT-396792 主诉:双耳听力下降一月余。 检查:双耳感音神经性聋
正常
右耳
左耳
多平面重 组图像 (MPR)
病例二
患者 女 19岁 主诉:幼年开始听力下降 检查:双耳感音神经性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