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__省略_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_戴特奇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叶浩;濮励杰;张鹏【摘要】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分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空间极化特征.【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最近邻分析;局部Moran's I;中国【作者】叶浩;濮励杰;张鹏【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南京210093;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0 引言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城市的分布结构的有机整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体系的演变不仅为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也日益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1-2]。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分析城市体系变化的特征及其趋向对于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地确定城市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依据城市人口规模、GDP及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3-5]。
具体到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态与模式研究中,主要从城镇分布密度、平均最邻近距离、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6-7]。
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_华晓宁

85
建筑学报
环境景观 ENVIRONMENT-SCAPE
2 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尽管作为一个术语,景观都市主义由
查尔斯·沃德海姆首先提出,但作为一种理 念与实践,景观都市主义汇聚了许多学者 和实践者的思想与成果。作为景观都市主 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宾夕法尼亚大 学景观学系主任詹姆斯·科纳( J a m e s Corner)曾多次阐述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立 场和观点。在 2000 发表的《景观都市主义》 (Landscape Urbanism)和 2006 年发表的 《土地激流》(Terra Fluxus)中,他总结和归 纳了景观都市主义的若干要点。 2.1 历时过程(Processes Over Time)和 过程形态(Forms of Process)
ENVIRONMENT-SCAPE 环境景观
当代景观都市主义
20 世纪 90 年代晚期,查尔斯·沃德海 方向上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的方法与策
姆( C h a r l e s W a l d h e i m ) 1 ) 首先将 略。景观都市主义正是对此的回应之一。
理念与实践
“Landscape”和“Urbanism”这两个曾经 不相关的词语合并在一起,创造了
个重要实例,揭示了其对于当代城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景观都市主义 城市 规划 设计 ABSTRACT/ The author makes analysis of the source and background of Landscape Urbanism, summarizes the ma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which includ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 horizontality, infra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assimilation between technique and art. This paper gives introduction to three living examples of Landscape urbanism and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city. 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city, planning, design
中图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_导学案《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第一节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结合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
(综合思维)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上海大都市区及其辐射功能。
(区域认知)3.结合相关资料,掌握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以及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
(综合思维)一、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1.大都市(1)概念:一般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实力强大,并对特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城市。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②具有较高的行政等级。
③具有较多的城市功能。
(3)大都市区:以大都市为核心,包括其周围与之联系紧密的外围区域。
2.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指大都市基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资源优势,通过交通、通信、金融、贸易、人口流动等方式,实现对周围区域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思想观念等的辐射带动。
(2)产生的影响: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
(3)功能构成(4)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主要方式: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
(5)大都市的辐射范围①以大都市为核心,其辐射范围的大小可以用其行政管理范围、商品服务范围以及其吸纳的劳动力范围等来确定。
②辐射范围一般较大,在地域上与其他城市的辐射范围有重叠。
③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二、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1.辐射源:上海市。
2.辐射内容:产业、金融、交通、科技、人才、文化等。
3.辐射载体(1)交通运输:上海是我国水陆交通中心,具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并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2)人才: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输出大量的人才;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3)文化:多样的文化融合,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1.上海大都市区(1)核心城市:上海。
(2)辐射范围:交通出行圈在90分钟以内的地域组合,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和舟山。
上海市轨交站点通勤功能分析及规划策略研究——以轨交客流大数据的视角

上海市轨道交通站点通勤功能分析及规划策略研究——以轨交客流大数据的视角任千里,许志榕摘要:职住关系是研究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基于上海市轨道交通刷卡数据,提取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的通勤关系。
从通勤规模、职住比例、服务范围三个维度分析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站点的通勤功能,并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轨交站点进行了分级,将其分为一级岗位站点、二级岗位站点、一般站点、居住型站点四类。
通过总结现状不同类型站点的分布情况和用地特征,对上海未来的轨道交通网络与土地使用协同规划提出战略指引。
关键词:轨道交通,客流数据,通勤功能,聚类分析1背景介绍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耦合关系始终是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与土地使用互为因果,共同塑造了当代中国的城市格局。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各大城市都开始转向公交优先的可持续交通发展,过去十年全国各地陆续规划建设了大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北京、上海作为全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先行者,都先后构建了“环形+放射”的网络形态,分析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成为新一轮城市研究的热点课题,对其他城市的后续规划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类是以静态评估为主,包括了对不同区域下的轨道站点密度、线网密度等交通设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反映交通设施的规模问题,或者分析轨交站点不同范围内的用地构成、开发强度等指标,反映沿线的土地使用特征情况;第二类是以客流评估为主,包括了od分析、流量分析、换乘分析等一系列面向运输网络、出行规律的研究。
本次研究基于上海轨道交通的客流刷卡数据,试图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让客流数据能够反馈到用地规划中,“以动态客流分析为基础,以静态用地规划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引领用地规划。
如图1所示的技术路线,本文分三个部分展开,首先是数据处理阶段,对轨道交通一个月的刷卡数据进行了数据预处理,包括了错误数据剔除、解决虚拟换乘等技术问题,通过设置一定的通勤规则提取了采用轨道交通方式的通勤od;第二部分是综合分析,也是全文的核心部分,通过计算上海市每一个轨道交通站点的通勤特征三参数,即出行规模、职住比例、服务范围,并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全市站点分为四类,统计了每一类站点的平均开发强度和不同功能的建筑量占比情况;最后是对策研究,面向未来、面向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和轨交规划,提出了宏观层面的优化思路和微观层面的用地建议。
城市规划中的传播学原理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4)06-0012-03城市规划中的传播学原理聂康才摘 要 城市是公众的城市,规划是公众的规划,规划过程伴随着传播过程。
城市空间关系建立在城市规划主体对各类组成要素的认识理解与组织协调的基础上,是公众参与的结果。
在城市规划中,从社会协调与公众参与的角度研究规划传播的理论与方法有利于增进公众了解,获得公众支持与参与,协调各类公共关系,保障城市空间的公众利益,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城市规划;传播;社会协调;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一 传播学概念传播学也称传学、传意学等,是研究人与人、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怎样借助符号(语言、非语言、类语言等),直接和间接地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的传递、接收、反应和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的学问。
或者说,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本,以社会信息交流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
人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基本需要。
传播行为普遍存在,规划过程同样伴随着传播活动。
二 城市规划中的传播需求城市规划与建设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践对象主要也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实践过程中关系主体传播活动的发展程度,与城市规划的效益水平及社会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
1 城市规划社会协调功能的需要城市规划师在实践过程中要解决两方面的矛盾:一是物质性矛盾,即城市规划空间关系中的物质性的规律(如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土地配置规律、城市中各种空间组合规律、城市交通网络架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配置等矛盾),规划师扮演着 技术工作者 的角色;二是社会性矛盾,即反映在一定城市空间关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规划工作者主要是通过组合、调整、控制、管理城市空间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缓和、化解个人或各类人群的利益矛盾(包括人群与周边环境的矛盾、人群内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当代人群与后代人群的矛盾),在空间组织上尤其不能激化社会矛盾,规划师扮演着 社会协调者 的角色。
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关系以上海市为例

潘海啸任春洋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STUDYONSPATIALCOUPLlNGBETWEENTHEMETROANDUR-BANACTlVlTYCENTER——CASESTUDYINSHANGHAIPANHai×iao。
RENChunyangAbstract:Baseontheprincipleofplingbe铆eenthelandand仃ans—port,thisp印erdiscussesmeessentiali够ofthespatialcouplingbe觚eenmeMe缸DStationandU而anActiv崎center.Shanghaihasbeentakencasestudy.ThecriteriaofCenterCouplinghasbeenputfbnⅣardtoimprovemee—valuationofMenDtransportplaIlIling.Keywords:Me仃0,u】_banactiVi哆center,coupling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关系木——以上海市为例潘海啸任春洋提要基于土地使用与交通系统相耦合的原则和目标,论述了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的必要性,在对上海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耦合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空间耦合一致度”的评价指标,以完善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的技术体系。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耦合1引言面对严峻的能源和土地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或具有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特性的BRT系统在未来大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目前,不少特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已经进入快速的建设阶段。
作为一种快速、大运量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自从其出现以来,就表现出对城市空间、土地开发的导向作用,同时由于需要大规模的客流的支持,又表现出对土地开发依赖性的双重特点。
因此,国内城市应当重视轨道交通尤其是高密度的轨道交通系统对整个城市空间的巨大影响作用。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城市交通流量预测模型中的时空关联研究

城市交通流量预测模型中的时空关联研究现代城市发展迅猛,交通拥堵成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挑战,研究和预测城市交通流量变得尤为重要。
而在城市交通流量预测模型中,时空关联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城市交通流量预测模型中的时空关联研究。
时空关联是指在城市交通流量预测中,对于不同区域和时间段的交通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这种关联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优化交通管理,提高交通效率。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包括时空关联分析和时空关联模型。
首先,时空关联分析是城市交通流量预测的关键步骤之一。
时空关联分析旨在识别不同区域和时间段之间的交通流量变化的规律和关联。
该分析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来实现。
统计方法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计算不同区域和时间段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数据挖掘技术则可以通过挖掘大量的历史数据,寻找其中的模式和趋势,来推断未来的交通流量变化。
时空关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区域和时间段之间的交通流量规律,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
其次,时空关联模型是城市交通流量预测的重要工具。
时空关联模型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对未来的交通流量进行预测。
常见的时空关联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回归分析可以通过建立交通流量与其他因素(如气候、道路状况等)之间的数学关系,对未来的交通流量变化进行预测。
时间序列分析则可以通过分析时间序列数据中的趋势、周期和季节性变化,对未来交通流量进行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则可以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原理,通过学习历史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对未来的交通流量进行预测。
这些时空关联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交通管理策略。
除了时空关联分析和时空关联模型,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城市交通流量的预测。
例如,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等因素都会对交通流量产生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卷第!期!##$年%月地理科学进展&’()’*++,-)*()’.&/01234!"!-24!56748!##$收稿日期"!##"9::#修订日期"!##$9#: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戴特奇<:=>#9?!男!重庆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地理和区域经济&*@6A3B C6ADEFAGHI7746J4JI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世纪#"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戴特奇1,2,金凤君1,王姣娥1,2$: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摘要"我国城市群在铁路客流空间相互作用的层次上所体现的空间分布和网络结构演化体现了城市群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和!###年我国!##多个地级以上城市间铁路客流的经验性研究发现!城际铁路客流不但存在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而且各个主要城市群的铁路客流衰减变化规律及其网络结构有所不同!应用重力模型等方法不能较好地刻画这一变化&本研究借助’轴9辐(理念进一步从网络关联的角度考察了我国:==#年代铁路客流变化!发现存在明显的区域重组)中心极化和空间关联升级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所体现的城市群结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关键词"铁路客流#空间相互作用#城市群中图分类号"KL=>"#M$:!4==: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城市关联系统!比如在相对发达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N7O6I 6GG32@P76DA2IH %!京津冀城市群+沪宁杭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高层次的城市关联系统$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更高的尺度上与经济空间)人口空间等宏观地域结构相关联Q$R !反映了宏观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随着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的研究逐步展开,城市群的界定是研究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但由于数据缺乏!很难采用较为理想的数量化方法界定城市群,故常用的方法是主观考虑各个组成部分和核心城市的功能联系和整个区的一体化Q>R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城市群的边界无疑是渐变的!要把这种渐变的空间标定为有界的空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此!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对我国的城市群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年代铁路客流进行经验性的考察!从空间关联的角度研究城市群在:==#年代的变化及其内在机制!把对’面(的研究转换为对’点(和’线(的研究!这样不但避免城市群范围界定的问题!也避免了对’面(进行分析常常遇到的统计口径变化和可信度较低的问题,这一研究方法的基础是’点9轴(理论或’轴9辐$/NO96IC9HS2TP %(理念,城市群本质上是城市关联网络!应该更注重研究区域空间各种’流(的动态变化对城市群分布形态的影响,不同性质和层次的’流(是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实质载体!集中体现城市的各种关联,其中交通J% !期戴特奇等!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运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城市群的发展来于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演变"#$%&’#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年和!&&&年我国约!&&个城市之间的铁路客流量"其中主要的)*+数据来自多年的收集和积累#其它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交通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的,&年资料汇编’-城市群与铁路旅客流空间网络从(线)或(流)的角度看"交通流所反应的交流需求是驱动交通系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需要明确(流)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空间相互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旅客流反应了城市之间一种综合的交流"乘客的需求是客流交通系统演变的根本驱动力*客流网络可以分为递送系统+./012/345456/7,和用户吸引系统+85/39663:;61<=>456/7,"非直接路由的不便使得乘客偏好于用户吸引系统"提供直接到达服务的企业将占有潜在的市场"-’*客流网络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用户吸引系统演进*!"#客流网络特征与城市群演进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以其各自的优势承担了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之间不同性质各种层次的交流*从旅客运输平均距离看"公路&铁路和航空三种客运方式的分工非常明确*铁路的平均运距从%(?@年的%A,B7一直增加到-&&&年的CD%B7"更多反映的是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格局及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航空客运作为远程运输"其平均运距大于%&&&B7"反映我国经济和城市网络更高级的空间布局与相互作用*短距离运输主要由公路承担"其客运平均距离到!&&&年未超过,,B7"体现微观交流活动*其中公路运输强度的变化最为剧烈*实际上"我国铁路客运量在%((&年以前具有垄断地位"进入!&世纪(&年代后"随着高等级公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铁路客运比重不断下降"公路客运上升到了主导地位*%((%年公路旅客周转量为!@!%亿人EB7"而当年铁路仅为-#%A 亿人EB7*公路客运周转量的增加是区域内微观交流不断加强的一个表现*近距离空间相互作用绝对强度的增加体现了经济区区内联系的加强"相对强度的增加则会推动系统结构的内敛发展"因此"城市群巨系统的空间分异将更明显*同时铁路客流的绝对强度也有较大增长"%((&F!&&&年铁路旅客周转量增长了?DG*这反应了我国空间经济联系的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区域间城际分工与联系也在加强*总的趋势是我国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分工更明确了*由于城市群分异的加强"铁路与航空客运更能体现城市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航空客流的分析已经较多"%HAI(’"铁路与航空的客源收入水平&出行目的均有明显不同"代表城际联系的不同层次"但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进入(&年代后"经济分工和收入提高使得铁路客运网络构成的变化是明显的"%((,F-&&&年城市对交通流平均变化达%万人次"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国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在区域层次上的变化到底如何"需要进一步的分析*!"!铁路在城际城际旅客交流中的地位铁路客流是城际旅客运输最主要的承担者*黄海波等"C’对沪宁杭城市群旅客运输需求地理科学进展!"卷的研究表明!铁路将一直占有#$%左右的市场份额!尤其中心城市之间达到#&%"并指出我国其它城市群客流发展也存在同样的趋势!未来我国城际旅客交通的重点是铁路"但铁路运输只能在既定的线路上发生!极大地影响了铁路客流的生成"只有铁路网络比较完善时!铁路客流的空间分布才能比较系统地反映城市网络结构"我国在!$世纪’$年代形成了基本完善的铁路网络!使得铁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铁路建设来看!我国铁路投资比例持续下降近!$年!(’’(年开始投资比例开始提高!建设速度超过(’)$年代平均水平!(’’$年代铁路建设转折性的变化使得我国铁路网络的空间构架得到极大的改善*#+"进入!$世纪’$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交流的增加!铁路客流的空间分布将更趋于用户吸引系统!从而更充分地反映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中心城市#,-.$的控制力由于铁路网络在市场条件下的时空优化得以加强!主要体现铁路旅客运输%点到点&迅速发展的趋势上!这一空间组织形式更反映市场需求刺激下旅客流的生成规律!使得我国的铁路客运系统出现了向用户吸引系统演化的趋势’从运量上看!尽管旅客发送量曾有下降!但直达的列车及其运量持续增加!(’’&到!$$$年(朝发夕至&列车增加到!//对’0航空.铁路1公路图(城市群与旅客流空间网络组织2345(6708309:;8<=>?68>-18->;=@A383;B 0CD E0BB;C4;>29=<F 城际铁路客流的定量评价!"#距离衰减规律用传统重力模型拟合我国!$$多个城市之间的铁路旅客流!表$我国交通运输周转量与平均距离%&’"$(&))*+,*-./0123*4*-)&+567*-&,*%-&+)82-490)4&+:*2;<=0+&)!!期戴特奇等!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为从城市"到城市#的铁路旅客流量"&"为发出城市人口"&#为到达城市人口")"#为城市"和#之间的铁路距离#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距离系数#的绝对值变大"这说明铁路客运随距离衰减的规律增强了"铁路客流网络呈收敛的趋势#但在不同距离段铁路客流的衰减变化并非一致"在&’’!(!’’)*的区段上分配率呈增加趋势说明在主要的运距上"铁路客流并非收敛#毫无疑问"重力模型对总体情况的解释抹煞了客流网络的细微变化#表!"##"年和!$$$年铁路客流重力模型回归参数%&’(!)*+,*--./0)*-123-/45,&6.378/9*2-4/,)&.2:&--*0+*,;2/<-"##"&09!$$$+,-./为’/’’’"括号内为0检验值#对我国城市间铁路旅客流进行距离衰减分析"结果$图!%显示"城际铁路旅客运输主要发生在!&’’)*之内"在此距离内发生了123的城际铁路客流$不包含城市内%&图!铁客客运距离衰减规律4-./!5-607-890-:#:;7<-"=<66>#.>768?@-60<#A>-#BC-#<从累计率看"客流随距离衰减的规律显著存在"尤其短途$D’’)*以下%衰减速率较大&2E地理科学进展!"卷!###年与$%%$年相比衰减速率有所减弱!这与铁路客运平均运距的增加相一致"从分配率的变化看!"&&’(内分配率普遍呈下降趋势!而"&&!$!&&’(普遍呈增加趋势!表明$%%&年代我国铁路中距离的客运在增加!短距离的客运在减少"但铁路客运的主要客流依然发生在中短途"!&&’(以下的旅客发送量比例在)*+以上!如果统计所有旅客发送量!则比例在!&&&年仍然保持在,&+以上!!铁路短途运输在城市群内部旅客运输中占据优势地位"!"#旅客生成规模的定量分析铁路旅客流的-./矩阵没有包含过境交通!反映了城市本身产生交通流的#能量$!这一能量来于城市的功能%规模和区位"城市间联系和城市规模等级密切相关!我国!&&&年城市人口与其铁路旅客发送量的相关系数为&011%&样本!&&!双侧2340"&0&&&’(利用位序)规模模型&567’.2389:;<9=’可以进一步从定量角度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的规模结构特征"公式如下*!"#!$"$式中!"为"城市旅客流量!"是它在所有城市排序中的位次!!$和$是常数!通过经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通常是负值!其绝对值越大!表明运输量越集中!即枢纽的作用越强!反之!$绝对值越小!表明中小城市在运输体系中的作用越强!枢纽地位越弱(利用上述公式对我国城市铁路旅客运量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年!$较大而$绝对值较小(!$的增大反映了全国各个节点旅客运输量都在增长(而$的变化表明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逐步降低(表!铁路旅客流位序规模模型分析$%&"!’()*(++,-.’(+/01+-2’%.34+,5(6-3(0+2-*’%,07%++(.)(*80-9+:;;:%.3<===!"<中心城市旅客流空间分布规律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中心城市为例!其铁路客流的空间衰减规律如下图!有较为明显的距离衰减趋势!但呈现周期波动"如北京的旅客分布约,&&’(出现一个峰值!其它城市也与之类似"这主要是铁路网络的中心节点&>?@.67<.2A;’9’结构影响了铁路客流的空间分布!从而出现跳跃式递减"其原因在于中心节点&>?@’的,屏蔽$效应!这重力模型的原型是基于牛顿力学的类比!仅反应,重力累计效应$而不反应,屏蔽$作用!故这一规律在重力模型的拟合中无法得到体现!使得重力模型对铁路客流缺乏解释力-简言之!波动性来于中心节点的屏蔽性!而重力的累加性不能反映这一客观事实"!注*来源于历年.中国交通年鉴/!其口径为全国铁路客流!与本文研究对象的!&&多个城市有所区别-1"?& !期戴特奇等!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城际客运网络的空间结构!"#空间层次化及其变化为了对比#$$#年和!%%%年客流网络的变化情况"我们分别将#%%万和&%万流量规模以上"做出客流网络的空间分布"从而可以考察!%世纪$%年代以来我国铁路客流网络的绝对量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发现我国铁路客流有明显的空间层次化趋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在铁路客流的层次上有中心极化和区域重组的趋势#图)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铁路旅客流空间分布*+,-)./01+023+415+671+898:50+2/044;9,;5:28<8:1=5;;=76>+1+;4+9#$$#093!%%%地理科学进展!"卷#$三大城市群及其变化铁路客流规模在#%%万客流分布中!全国层次城市群中心城市有三个"北京#上海#广州$!%沈阳也出现在这一层次!但从图"&可以看到其影响范围远不如三大城市群%#’’%年代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地位呈加强趋势!尤其广州的铁路客流影响范围增长较大!对中部的控制力极大地加强了%广州和北京均为武汉铁路客流联系的主要方向!#’’#年广州和北京对武汉的铁路客流分别为#(#万和#!’万!到!%%%年则变为(#%万对#)"万!广州取得绝对优势%但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客流联系的绝对强度却在减弱!出现城市群在铁路空间的分异现象%从#’’%到!%%%年北京*上海的铁路旅客交流减少了!!+!不再是铁路客流网络中的&轴’!说明二者所代表的城市群在铁路空间相对独立!发生了分异%然而!注意到#’’(年到!%%%年北京与上海的航空客流却有较大的增长!增长了)"+%这又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减弱了!而是升级了%图"#’’#"左$和!%%%"右$规模以上铁路客流的空间分布,-.$"/012-134-526-&72-898:61-30155;9.;6:38<51&8=;4;5-.912;45->;-9#’’#?3;:2@194!%%%A6-.B2@A1C 1&8=;#$%D-33-89194&C %$E D-33-89@!实际上香港是珠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但由于数据原因本研究并不包含香港%由于广州和香港的分工主要是面向国内和面向国际的区别!因此广州的铁路客流基本能反应珠三角在国内城市铁路网络的地位%F)!期戴特奇等!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总体而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区域内呈加强趋势"在区域间出现升级趋势#三大城市群对比而言"上海的铁路客流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而北京和广州的铁路客流则与更远的地域相关联#铁路客流的这种空间结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京津冀城市群由于拥有政治资源的特殊优势"因此其辐射影响范围较大$沪宁杭城市群作为我国城镇最密集的地区"自身网络比较发育"铁路客流收敛更为明显$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最初起步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与内地联系更为紧密"而且在这种经济模式的刺激下"铁路客流有较大的增长#!"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其它城市群的整合作用广州对成渝城市群与全国层次的三大城市群相比"其它城市群出现了被整合的趋势"这在西部体现尤为突出#比如成渝城市群"#$$#年成渝之间旅客交流大于#%&万"成渝与其它城市的铁路旅客交流不超过’&万"铁路客流空间的内部交流明显强于与对外联系#到!&&&年紧密的内部联系渐渐被打破"成都逐步与北京%上海联系"!&&&年成都到北京和上海的旅客交流共!&#万"而重庆与广州发生的交流强度则更大"达!%%万&如图()’#这与成渝之间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的兴起有关"但是铁路作为主要的长途运输方式"对外铁路客流的大幅度增长充分说明成渝两地与外部发生了不同方向的对外联系"城市群呈现开放发展的格局#东北城市群的网络结构变化不大"但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三个中心城市到北京的联系都加强了#这一情况出现在山东"济南作为山东区域性的铁路客流中心"各个城市与北京的联系有所加强"即济南铁路客流有被北京整合的趋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客流变化不如成渝城市群明显"但是趋势是一致的#!"#首位联系分析用首位联系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年代我国铁路客流网络的变化"公式为!! "#/0123$"%&$%"’"&("4&%/-5!5+5(5)’#!)!"#为"城市的首位联系强度"#代表"城市的首位联系城市")为城市数量"*"和("分别表示"城市铁路旅客的发出量和到达量#图6铁路旅客流首位联系789"6:;08<1<=>18?@1AAB<9B>C?;DA8<EF8<18<#$$#1<G!&&&’%**地理科学进展!"卷计算结果如图#!中心城市"$%&#影响力加强!对网络的整合作用较大$’((’年各个城市群中心城市之间较少有首位联系!首位联系主要局限于省内交流和大区内交流$到!)))年!三大城市群的首位联系基本覆盖全国!扩展明显!改变了省内交流的特征$城市群在铁路空间的等级分化明显!尤其广州最为典型!对南方和西南城市群的首位联系有强烈的重塑作用$#结论全球化是驱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城市空间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烈冲击和重塑$城市群作为一种高级的空间形态!其变化尤为显著$本文从铁路客流空间来认识我国在’(()年代全国尺度这一变化的主要趋势!得出了以下两点结论$!"#整合:全球化驱动城市群的重组全球化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在制造业%贸易和金融等方面能够融入全球经济的城市地区!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整合能力更强$全球化的力量将加强这些城市本地化的生产网络!在更广阔的地区充分调动和利用比较优势!同时在经济上获得更强的发散性$较高层次的城市因能较好地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取得全球性的城市地位!故能比其它城市获得相对更大的能量!对其它区域性的城市群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在’(()年代的铁路流网络!铁路客流向中心城市集中!尤其是全球性城市!珠三角城市群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在’(()年代!其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好地嵌入在全球层次的经济联系网络中!为其铁路客流扩张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使得其核心城市广州的辐射力也得到较强的增长!甚至强于北京和上海$广州对成渝城市的整合作用也强于北京对山东和东北城市群的整合作用!重庆与广州的劳动力交流导致了铁路客流的显著增长!体现了内地城市群在中心城市极化影响下发生了一定的重组$这一过程的本质是我国经济要素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更趋于合理的空间配置$!"$升级:经济发展提升空间关联等级随着经济的发展!伴随区域重组的是三大城市群之间联系的分异和升级!城市群等级化明显$三大城市群各自的影响力在铁路客流空间上明显扩展!逐步覆盖全国!但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客流联系却有所减弱!转化为更高层次的航空客流!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和上海的交通联系变化$因此!我国部分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已经进行了升级!其背后的潜在动力是经济联系加强$部分城市群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开始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客流逐渐从铁路转移到了航空!表现出来的铁路联系可能减弱$因此要从交通流空间研究我国城市关联系统的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综合考察$总之!无论是铁路还是航空空间相互作用的变化!经济因素始终是其客流生成的根本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联系的加强!我国城市体系整体实力在’(()年代有较大的提高!在交A@ !期戴特奇等!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通流空间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诱导了空间关联的升级#经济的增长驱动了城市群内部联系在交通流空间的加强"在这一过程中$能较好地嵌入全球化网络中的城市$其空间影响范围和强度都将获得最大的增长%参考文献"#$%&’()*’+,’-%./*,0.’(-1*2,*34&5(6.7/,89.::&6’;5<=,69.;;&’(&6>6.’;756:,’?/,’.#@ABC#@@AD EF76,’:;5< G85’5F,8465H:/-I&(,5’.J E’&K*.J,:L-.’M N&:H56O P&Q&J57F&’:3>/&965<&;;,5’.J4&5(6.7/&6R!BBS-TUVSW!SX#CSAXY "!$Z56:5’G[&\&JJLY=4&5(6.7/&6&;=’.JL;,;5<]*^_.’M_;75O&N&:H56O;Y+5*6’.J5<>6.’;756:4&5(6.7/LR#@@AR UV‘W!#X#C#AUY"‘$金凤君Y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地理研究$!BB#$!B’#(!‘#C‘@Y"S$黄海波)何琳Y城市间旅客运输需求的研究$铁道学报$#@@@$!#’T(!TC@Y"T$齐康)段进Y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群空间分析$城市规划汇刊$#@@X$#!#CSY"U$朱英明Y我国城市群区域联系发展趋势$城市问题$!BB#$#BS’U(!!!C!SY"X$陈航R张文尝Y中国交通地理$科学出版社$!BBBY"A$薛凤旋R蔡建明Y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地理研究$!BB‘$!!’T(!T‘#CTSBY"@$周一星R胡智勇Y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地理研究$!BB!$!#’‘(!!XUC!AUY"#B$朱英明Y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科学出版社$!BBSY"##$张文尝R金凤君R荣朝和R唐秀芳Y空间运输联系***理论研究+实证分析,预测方法$中国铁道出版社$#@@!Y!"#$%#&’($)*+,$%-(+(./)$0-*1!$*2,$2*)34-&4)5)($-67%$%)8 %(9)*5-67:%(+;8<#%&0#=>#88)(?)*@&-0%(ABBC8P=E>&K,#R!R+EN%&’()*’#R0=N4+,.5&#R!V#Y E’;:,:*:&5<4&5(6.7/,8a8,&’8&.’M N.:*6.J I&;5*68&;I&;&.68/R?=aR b&,),’(#BB#B#R?/,’.c !Y46.M*.:&a8/55JR:/&?/,’&;&=8.M&FL5<a8,&’8&;R b&,),’(#BBB‘@R?/,’.WDE8$*+,$!?,:,&;;&7&6.:&M,’;7.8&.6&85’’&8:&M:5(&:/&6^L;7.:,.J,’:&6.8:,5’;VaEW^&:H&&’:/&FY b*::/&;:*M,&;<58*;,’(5’:/&aE.6&6&J.:,Q&JL<&H,’?/,’.F.,’JL^&8.*;&5<:/&;8.6,! :L5<M.:.Y>/,;7.7&6M&.J;H,:/:/&aE,’:&6F;5<6.,J7.;;&’(&6<J5H;,’#@@B;R H/,8/,;.’,F756:.’:.;7&8:5<:/&’&:H56O;:6*8:*6&5<*6^.’.((J5F&6.:,5’;Y bL*;,’(.M.:.;&:85’;,;:,’( 5<#@@#.’M!BBB6.,J[_P7.;;&’(&6<J5H;^&:H&&’’&.6JL!BB8,:,&;R,’:&68,:L6.,J M,;:.’8&[_ P F.:6,d&;R.’M;5F&5:/&6,’M,8&;Y E:,;<5*’M:/.::/&.::&’*.:,’(:&’M&’8L5<6.,J7.;;&’(&6,; 5^Q,5*;R^*::/&(6.Q,:L F5M&J8.’’5:&d7J.,’:/&8/.’(&5Q&6:,F&Y>/&’.<*6:/&6;:*ML,;8.6! 6,&M5*:^.;&M5’:/&/*^_.’M_;75O&<6.F&H56O*’M&6H/,8/:/&&66565<(6.Q,:L F5M&J,;&d! 7J.,’&MY=’M^L.’.JL;,;5<M5F,’.’:<J5H;.’M;7.:,.J;:6*8:*6&5<<J5H;R H&<,’M:/.:7.;;&’(&6 <J5H;/.Q&.:6&’M5<75J.6,e,’(:5/*^;H/,J&:/&J,’O;^&:H&&’/*^;*7(6.M&;R.’M;5F&M6,Q&’<.8:56;<56:/&6&_56(.’,e.:,5’7658&;;5<:/&;:6*8:*6&5<*6^.’.((J5F&6.:,5’;.6&M,;8*;;&MY F)=0-*.8D 6.,J7.;;&’(&6<J5Hc*6^.’.((J5F&6.:,5’;c;7.:,.J,’:&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