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空间网络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创新空间的特征及运行机制分析——以苏州高新区科技城为例

城市创新空间的特征及运行机制分析——以苏州高新区科技城为例


文 化精 神 ” 。笔 者认 可这 种 观点 , 并从 创新 型 城市 建设 的策 略 工 具角 度 补 充认 为 , 城 市创 新 空 间是创
新 型城 市 的创新 极 , 是创 新 型城 市建设 的重要 抓手 , 有试 点 、 示范、 引 领等 功能 。
1 . 2 构 成 要 素
行机 制 的主要 操 作 者 , 任 务 为制 定一 系列 与城 市创新 空间运行 相 适应 的一 系列
政 策、 法规 ; 苏 州科技 城 的 主要 做 法 为 瞄 准 “ 研 发 创 新 高低 、 人 才 集 聚 高低 、 科
研成 果 转化 高低 ” 三 大 目标 , 通过建设创新载体、 汇 聚创 新 资 源、 优 化 创 新 环 境、 完善 创投服 务等措 施 实现 创新 空 间的健 康运 行 。
作者 简 介 : 杜 向风 ( 1 9 8 4一) , 男, 河 北石 家庄人 , 苏 州科 技 学 院建 筑学 院硕 士研 究生 。

河 南 城 建 学 院 学 报 2 0 1 3 Nhomakorabea 1 月
空 间功能 综合 化 、 创新 环境 “ 宜 人” 化 四大 特征 。
2 . 1 . 1 知识 产权 交易 市场 化
第2 2卷 第 1期
2 0 1 3年 1月
河 南 城 建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a l o f He n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Ur ba n Co ns t r u c t i o n
Vo 1 . 2 2 NO. 1
随着 全球经 济 一体化 进程 的加 快 , 知识 经济 的发 展更 加迅 猛 , 知识 产权 逐 渐成 为影 响 国家 和地 区经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拥有着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科技产业,特别是三大城市群——杭州、宁波、温州,在浙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不同城市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导致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差异。

了解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水平及其空间差异,有助于深入挖掘各城市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浙江省城市发展的整体状况,为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对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可以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与启示,推动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其三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与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深入分析其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对于推动全省经济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城市在创新领域的优势和劣势,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对于企业来说,了解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差异性,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落脚点和战略方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本研究还有助于深化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认识,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浙江省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空间差异,通过量化评估和比较分析,找出影响创新能力差异的因素,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三大城市群的创新发展现状,指导未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各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

线上消费与城市空间规划研究探讨线上购物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商业布局的影响

线上消费与城市空间规划研究探讨线上购物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商业布局的影响

线上消费与城市空间规划研究探讨线上购物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商业布局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线上购物的普及程度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商业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线上购物给城市空间规划和商业布局带来的变革,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和经济的影响。

一、线上购物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线上购物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线上购买商品,因为其便捷、快速和多样化的特点。

无论是食品、服装还是日用品,线上购物平台都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促销和折扣机会。

二、线上购物对城市空间规划的挑战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依赖于实体商店的分布和布局,以满足人们的购物需求。

然而,线上购物的兴起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亲自到实体商店购物,这对城市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城市规划者需要重新思考商业区的规划和布局,以适应线上购物带来的变革。

一些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面临着底层商业空置的问题,因为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线上购物。

三、线上购物对商业布局的影响线上购物的兴起对传统零售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实体店面关门的消息屡见不鲜。

然而,线上购物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无人零售店和快递柜。

这些新兴的商业形式在城市中越来越常见,改变了商业布局。

商业地产开发商也开始关注线上购物的趋势,纷纷调整其开发策略,更加注重创新和服务体验,以吸引消费者。

四、线上购物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线上购物的普及不仅改变了城市商业布局,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线上购物推动了物流和快递行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的物流运输效率。

另一方面,线上购物减少了人们在购物过程中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减轻了城市交通压力。

同时,线上购物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比如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的工作岗位。

综上所述,线上购物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商业布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城市规划者和商业地产开发商需要适应线上购物的兴起,重新思考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商业布局。

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五省份的经验证据分析

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五省份的经验证据分析

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五省份的经验证据分析罗朋伟1,曹希广2,吉亚辉1(1.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70;2.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摘要:以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基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构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1996—2018年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特征,分析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结果表明:西安、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和银川作为支撑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5个区域经济增长极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呈现单调递减的态势;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并不高,但整体呈现出缓慢增大的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是“等级森严”的,却拥有较高的网络效率;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同样具有较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发育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差距呈现为收敛态势。

关 键 词: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区域经济差距;西北地区中图分类号:F1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1)03?0037?06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1.03.007收稿日期:2019-11-01;修回日期:2021-04-18作者简介:罗朋伟(1992-),男,河南鄢陵县人,硕士,主要从事空间经济和经济地理研究,(E mail)1432437520@qq.com。

通信作者:曹希广(1990-),男,山东潍坊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E mail)caoxg199001@sina.com。

0 引言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无论是从国家(或地区)还是从区域的地理空间层次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均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特征。

正是由于经济力量运行的地理空间并非均质的,因此,集聚的速度和集聚的程度也会因地理尺度的不同而相异[1]。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基于流空间视角的粤港澳大湾区案例研究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基于流空间视角的粤港澳大湾区案例研究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作者: 吴家权[1];谢涤湘[2];李超骕[3];赵亚博[2]
作者机构: [1]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2]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12-2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流空间;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网络空间格局;粤港澳大湾区
摘要:以2001—2006年、2007—2012年和2013—2018年三个阶段的期刊合作数据与专利合作数据为基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知识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结构指数以及QAP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知识流、技术流创新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两种网络的规模、密度均显著上升,且趋于稳定.深圳始终处于TIN中的核心位置,并形成以"深圳—广州—珠海"为框架的三角分布格局.在KIN中广州扮演了绝对核心的角色,而深圳取代香港呈现与广州齐头并进的演化趋势.TIN动态演化表现出从单中心结构到多中心结构再到单中心结构的趋势,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地区的联系强度显著高于西部地区,表明大湾区整体网络的不均衡性.TIN与KIN极化特征明显,核心城市间的联系与边缘城市间的联系差距呈急剧扩大之势.两种创新网络在2013—2018年阶段具有正相关性,反映出知识创新合作越强则技术创新合作越强的协同创新特征.。

《2024年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范文

《2024年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范文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篇一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发展成为了众多城市规划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自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发展机制,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深圳市为例,探讨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影响,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背景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和复杂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这个过程中,自组织机制在推动城市空间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自组织理论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应用自组织理论认为,城市空间发展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即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形成城市空间的自组织结构。

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自组织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自组织:深圳的经济发展由早期的制造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产业集群。

这种经济结构的自组织演化,推动了城市空间功能的更新和优化。

2. 社会自组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迁徙,深圳市民的社会网络逐渐形成并不断优化。

这种社会网络的自组织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和活力。

3. 文化自组织: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文化多样性是其显著特征。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创新和发展。

四、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特征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深圳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状形态,各种功能区相互交织、相互依存。

2. 空间演化的动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圳的城市空间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和优化。

3. 空间活力的多元性:深圳的城市空间充满了活力和多元性,各种文化、各种产业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城市群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对其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而单中心还是多中心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中,单中心城市群为一主城市周边发展出一定的产业结构和人口集聚,常被视为一种较为封闭的发展模式,重点仍然在于主城市的发展。

相比之下,多中心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区域之间互相衔接、互相依存的城市群。

其优势在于各个城市之间的互动和补充,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空间结构。

然而,单中心城市群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单中心城市群中,主城市的发展处于核心地位,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都被投入到这个城市中。

如伦敦等世界级城市就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和金融中心地位,吸引了全球大量的人才和资源,这种集聚对于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产生了较大的溢出效应。

然而,多中心城市群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协调共赢实现进一步的创新能力提升。

比较有代表性的多中心城市群包括旧金山湾区、荷兰兰特斯塔德大都会区。

这些城市群拥有多个中心,相互联通的市场、流动的人口和资金也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给整个城市群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单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群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空间发展模式和特点。

在选择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时,需要考虑城市群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

寻找一个既能够保持城市群的核心优势,又能够实现不同城市之间的协作互补的发展空间结构,或许才是未来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向。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 文献综述 (5)2.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概述 (6)2.1 长三角区域概况 (7)2.2 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定义 (8)2.3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 (9)3.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分析 (10)3.1 时空特征概念与研究框架 (11)3.2 空间联系网络构成要素 (12)3.3 历史数据与趋势分析 (13)3.4 空间联系网络演变特征 (14)4.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15)5.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7)5.1 研究方法选择 (18)5.1.1 数据分析方法 (19)5.1.2 网络分析与模拟 (20)5.2 数据处理技术 (21)5.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5.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6.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实证分析 (25)6.1 数据与案例选择 (26)6.2 研究范例分析 (27)6.3 分析结果与讨论 (28)7.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案例研究 (30)7.1 研究区域案例选择 (31)7.2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32)7.3 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 (33)8. 结论与建议 (35)8.1 研究总结 (36)8.2 对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发展的建议 (38)1. 内容概览通过对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经济数据及人口移动数据等多维度的分析,该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动态特性,如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某些城市在特定时期内作为交通、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显现出来。

交通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影响网络演变的核心因素,而政策导向、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则是影响城市间联系的关键宏观因素。

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理解长三角城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区域规划、城市网络优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 市 创 新 空 间 网 络 研 究
郭建科 , 韩增林 , 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良
(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重 点 研 究基 地 — —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海 洋 经 济 与 可持 续发 展 研 究 中心 , 宁 大 连 16 2 ) 教 辽 10 9
【 摘 要 】 当今 世界发达城 市 的经济 活力越来越 体现在 某 些高度依赖 创新 的产业 活动上。城 市所 带来 的集聚 效 应给创新 的产生 、 扩散和 商业化应用 提供 了更 为有效 的发 展空 间。一方 面, 随着创新逐 渐成为现代 经济发展 的核心 特 征 和 主 要驱 动 力 , 国掀 起 了一 场 广 泛 的城 市 创 新 运 动 。另 一 方 面 , 新 和 技 术 进 步 只 有 充 分 扩 散 后 才 能 最 大 限 度 全 创 地 发挥 出对经济 的影响。 正如 空 间对于经 济活动 的影响是重 要的 , 创新扩散 也离不开 空间的作用 。 如何将创 新驱动 与 城 市 空间发展模 式 结合 起来 , 动创 新在城 市 系统 内部这 个特 有尺 度 内实现有 效集 聚 与扩 散 , 高创 新驱 动城 市发 推 提 展 的效 能 , 是创新型城 市建设 的重要 内容 。文章在对城 市创新空 间网络基本特 征进 行理论 分析 的基 础上 , 结合 大连 的 实例 , 出 了城市创 新空 间网络的基本原 则和基本模 式 , 提 并构建 了城 市创新 空间的营造策 略。 【 键 词 】 城 市创新 空间网络; 关 创新 空间载体 ; 产业 园区; 整合模 式 【 中图分 类号 】 2 92 【 F 9 .3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10 — 7 8 2 1 )8 0 4 - 3 0 4 2 6 ( 02 0 - 10 0
随着创 新逐渐成 为我 国城 市发展高级化 的主要驱动力 , 全 国范同掀起 了一场广泛的城市创新运动 。 加快构筑创新驱动 的 发 展模式 , 发展模式创 新 、 在 机制体 制创新 、 科学技 术创新 、 发 展 环境创新等方 面实现 巨大跨越 ,努力增强创新发 展优 势 , 将 成为许多沿海大都市 的必然选择 。国内学 者王缉慈从产业集群 的角度对产业创新 空间进行 了深入研究 ,-曾刚等研究 了技术 l 2 i 扩散空 间机理 , 还有学者对 区域创 新体系和创新城 市体系进 行 了探 讨 。 总 体 来 说 , 目前 对 创 新 与 技 术 扩 散 的 空 间 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宏 观 ( 家 或 区 域 ) 微 观 ( 业 ) 个 层 面 , 对 缺 少 国 和 企 两 相 对 于城 市空 间层 面的中观研究 , 城市 内部 空间结构与创新空 间 的交叉 研究 尚属空 白。0 0年 , 深圳 后 , 21 继 国家发改委再次部署 大连 、 岛 、 门 、 阳 、 青 厦 沈 西安 、 广州 、 成都 、 南京 、 州 、 杭 济南 、 合 肥、 郑州 、 长沙 、 州 、 锡 、 台 l 城市开 展创建 国家创新 苏 无 烟 6个 型城市试点 , 国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完 善的国家创新城市体系 。 我

撑, 城市创新空 间网络为创新型城市提供创新 动力 。城市创 新 空 间是指包 括创新主体 、 创新要素和创新 支撑环境在 内的城市 创新 空间系统 , 属于城 市复合 地域系 统的子 系统 , 推动科 它 是 技、 产业 、 文化 、 管理及服务等全方位 创新活动产生 、 发展 、 聚 集 和扩散 的各支撑 系统 的空间体系 , 是基础设施等硬 环境和政 策 服务体 系等 软环境空间的构成的复合体 。 它依托遍 布整个城 市 区域的各类各级创新 空间载体 和创新节 点 ,使各种创新 要素 、 创 新 资 源 、创 新 氛 围 能 在 城 市 全 域 内 自 由流 动 和发 育 形 成 , 形 成一个功能完 善 、 具有 高度 自组织特性 的创新 空间 网络 。在这 个空 间网络 中 , 广泛分 布的各级各类具有 创新优势 和特 色的产 业集群 , 它们链接 全球 化供求 网络 , 植根于地方 特色信息 , 遵循 知 识学 习 与创 新— —研究 开发—— 中试——产 业化——全 球 与地方 市场反馈——再创新 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依托 一体化 的 快 速交通 、 通信等 基础设施 网络 , 助频繁 的人流 、 借 物流 、 息 信 流、 资金 流 、 技术 流交换互动 , 推动着从集 聚创 新到创新 的空间 创 新型 城市 与 城市 创 新 空间 的关 系 创 新 型 城 市 (n oai i ) 在 新 经 济 条 件 下 , Invt e t 是 vCy 以创 新 为 扩 散 再 到 创 新 网 络 的 自组 织 运 行 。 二 、 市创 新空 间 网络 的基本 特 征 城 核 心 驱 动 力 的 一 种 城 市 发 展 模 式 ; 般 是 由 区域 科 技 中心 城 市 一 发展演 变形成 , 是知识经济 和城 市经济融合 的一 种城市演变形 1内涵。城市创新空间本质上是区域创新系统在 地域空间 . 态 ; 善 的城 市 创 新 系 统 是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主要 特 征 ; 集 聚 和 上 的表 现 形 式 , 基 本 形 态 是 网 络 型 城 市 , 完 在 其 由多 个 不 同节 点 组 配 置创新资源 、不 断形成 自我平衡调 整和发展功能 的基 础上 , 合形成 了一个独特又 富有 弹性 的创新环 境。网络型城市是将规 推 动建立创新驱 动的集约型城市 经济增长 , 最终实现城市可持 模效 益 、 集聚空 间与有序 分工 、 扩散 空 间结 合起来 的城 市空 间 续 发 展 。S 创 新 型 城 市 , [ l 在 以高 技 术 产 业 、 识 服 务 业 、 新 人 才 系统 ,它 比同等规模 中心城 市享受更大 的多样 性和创造性 , 知 创 更 和 创 新 文 化 为 核 心 的创 新 资 源 在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中愈 益 发 挥 更 少 的交 通堵 塞和更多的 自由空 间。网络型城市不是城市连 绵带 为 重 要 的 作 用 。 市 所 带 来 的集 聚效 应 给创 新 的 产 生 扩 散 和 商 式 的 简 单 堆 砌 , 是 走 向空 间有 序 化 、 城 而 多元 化 和 柔 性 化 , 可 以 它 业 化 应 用 提 供 了更 为有 效 的 发展 空 间 。[ 9 1 解 决或缓解 中心连绵城 市发展所面 临的许 多现实 问题 , 助于 有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有 赖 于城 市 创 新 空 间 网 络 的 支 中 心 城 市 的功 能 提 升 和 产 业 扩 散 , 强 城 市 发 展 后 劲 和 可 持 续 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