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水中的氮循环,有针对性的进行肥水调水

合集下载

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途径及发生条件分析

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途径及发生条件分析

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途径及发生条件分析湖泊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氮的循环过程深受湖泊的水文学特性、水质特性以及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

氮在湖泊中的循环主要包括氨氧化和硝化、脱氮作用和氮的沉积,这些过程通过互相作用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氮循环系统。

首先,氮可以进入湖泊降水、氮素化肥的农业、污水等,这些源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进一步划分,形成不同的氮物种,如氨态氮、硝态氮和溶解性有机氮等。

其中,氨态氮和硝态氮是最重要的物种。

氨氧化和硝化作用是氮循环的初始步骤。

在湖泊中,氨化作用主要通过硝化细菌将氨化合成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氧气的供应,硝化过程也会增强。

因为硝化细菌必须生长在氧气丰富的条件下。

其次,湖泊中的氮可以通过脱氮作用减少。

脱氮是指在有机和无机氮后,氮被还原为氮气并释放到大气中。

这个过程是氮循环的最终步骤,有机氮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氨态氮,而无机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通过反硝化菌还原为氮气。

如果水体缺乏氧气,脱氮作用将不被启动,会导致氮的过量积累并产生负面生态影响。

最后,氮可以通过沉积的方式从湖泊中移除。

湖泊的寿命和水土流失的剧烈程度与湖泊的氮沉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氮的沉积过程通常与磷等其它种类的沉积作用合并形成一个复杂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氮沉积是发生在湖泊的界面沉积区,它们是由有机氮和无机氮组成的,这些营养物质可以提高湖泊底部的营养质量。

但是,在过度富营养化的情况下,会形成湖泊底泥中氮和磷过量积累,导致水体氮磷浓度过高,引发湖泊水华等负面影响。

综上,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过程和影响因素,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湖泊水资源,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中的氮元素怎么来的原理

水中的氮元素怎么来的原理

水中的氮元素怎么来的原理
水中的氮元素通常来自以下三个途径:
1. 大气氮固定:氮气在大气中占据了约78%的体积,氮元素通过闪电、太阳辐射和一些微生物(例如闪电)的活动,可以转化为一种可以被植物利用的形式,例如亚硝酸和硝酸盐。

2. 土壤氮素:土壤中含有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这些物质中含有氮元素。

通过一系列的生物过程,例如植物的根吸收、动物的排泄和微生物的分解,土壤中的氮素会被溶解到水中。

3. 水体生物作用: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通过摄取水中的溶解性氮元素,进而将其转化为有机物,例如蛋白质和氨基酸。

其他水生生物(如底栖动物和鱼类)在摄食浮游生物的过程中间接地摄取水中的氮元素。

总结起来,水中的氮元素主要来源于大气固定和土壤释放,以及水体内的生物循环。

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途径及发生条件分析

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途径及发生条件分析

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途径及发生条件分析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是湖泊生态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对湖泊的健康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对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途径及发生条件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湖泊氮循环过程的理解,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一、氮循环途径1. 氮的输入途径氮在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和流域径流的方式输入到湖泊中。

大气中的氮气、氨、氮氧化物等可以通过降雨、降尘等方式输入到湖泊水体中。

来自流域的径流中也携带着大量的氮物质输入到湖泊中,其中包括来自农田和城市的污染物质。

2. 氮的固定途径氮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有机氮的过程,主要通过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微生物来完成。

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能够利用水中的无机氮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进而被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吸收利用。

3. 氮的循环途径湖泊中的氮物质主要通过湖水和底泥中的微生物进行氨氧化、硝化、反硝化等过程,完成氮的转化和循环。

在湖泊水体中,一部分氨通过氨氧化细菌氧化为硝酸盐,另一部分氨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为氮气排放到大气中。

湖泊底泥中的微生物也能够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进一步参与湖泊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

二、氮循环发生条件分析1. 水体中氮的浓度湖泊水体中的氮浓度是影响湖泊氮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

若湖泊水体中氮的浓度较高,则有利于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的生长,从而促进氮的固定和循环过程。

但当氮浓度过高时,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等问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2. 底泥氮的储量湖泊底泥中氮的储量对湖泊氮循环过程也有重要影响。

丰富的底泥氮资源可以成为湖泊生态系统中维持氮循环的重要来源,同时也为湖泊中的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若底泥氮的储量不足,会限制湖泊中氮的循环和固定过程,影响湖泊的生态平衡。

3. 氧气的含量氮的氧化和还原过程是氮循环的核心环节,而这一过程需要充足的氧气作为辅助条件。

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途径及发生条件分析

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途径及发生条件分析

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途径及发生条件分析湖泊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健康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优化水资源利用以及保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其中,氮循环是湖泊生态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它对植物生长、微生物分解和水质净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湖泊中氮元素主要以无机形式存在,其中主要的化合物有氨、亚硝酸盐、硝酸盐等。

基本上有两种主要的生化途径。

一、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将铵离子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在震荡水层中的氧化还原界面上发生的。

铵离子主要来自于哺乳动物、鸟类和植物的死亡和分解。

硝化过程包括亚硝化和硝化两个步骤。

亚硝化是将铵离子氧化成亚硝酸盐的过程,是由亚硝化细菌完成的。

硝化是把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合成硝酸盐的过程,是由硝化细菌完成的。

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硝酸盐,两种物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硝化作用还会使水质变得碱性,基于化学平衡方程式N2 + 2 O2 + 3 H2O → 2 NO3− + 4 H+。

氨化是将有机氮转化为铵离子的过程。

湖泊中有机氮通常来自于植物的死亡和分解以及大肠杆菌等动物的分泌物。

氨化过程在湖泊的底质中进行,通常由降解放射族和厌氧状态生产的一系列过程完成。

在湖泊的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厌氧细菌会将有机氮转化为铵盐。

氨是良好缓解磷的一种源,可以促进生物体中的磷吸收,同时、氨化过程中的生产的碳酸盐也能中和水质中过量的酸性物质。

湖泊中氮循环的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适当的 pH 值:家禽粪便、奶制品、面粉糠、水草、鱼饵、渣滓等都含有大量的有机氮化合物。

在湖泊中,这些物质会形成有机负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会使微生物的离土抑制,从而影响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

因此,湖泊中氮循环的发生需要适宜的pH 值。

二、适宜的温度:湖泊中氮循环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温度,一般最适生长温度在15-35℃之间。

三、适宜的氧气水平:湖泊中氮循环过程需要氧气的参与。

水质的氮循环

水质的氮循环

水质的氮循环在养殖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包括氮、碳、磷、硫4种主要物质,而后3者形成的产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对鱼类的影响程度不是很大,当氮以分子氨态或亚硝酸盐氮态存在时,却会对水生动物产生很强的神经性毒害。

当前以强饲为特征的集约养殖方式加大了水体有机氮物质分解转化的负荷,微生物分解环节严重受阻,从而成为水体系统循环过程的制约瓶颈与顽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甚至污染,引发出诸多病害、药残、食品隐患等问题。

水体系统的氨氮循环及污染治理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研究热点。

1 养殖水体内氨氮循环与脱氮过程1.1 水体氮素的来源构成集约养殖水体氮素的来源主体为饵料残剩物和粪便排泄物的分解,其次为老化池塘底泥沉积物氨化分解,再次为施肥积累。

养殖生产包括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然而传统的养殖方式片面追求产量经济效益,强化水体系统外的能量物质的投入。

过量的投饵,形成大量有机代谢废物的沉积,致使水体系统的分解环节受抑制,造成硝化反应难以通畅完全进行,自净能力减弱,产生多种有机酸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中间有毒有害产物同时,这些中间有毒产物也可再由含氮化合物通过反硝化细菌还原而返复积累。

自然状态下水体氮素的来源:①一些固氮藻类及固氮细菌能把大气层中的氮气转变为有效氮;②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最终代谢产物主要为氨态氮(NH3),其次为尿素和尿酸;③藻类细胞自溶与有机碎屑沉积物的矿化作用,使以颗粒状结合着的有机氮以NH3-N的形式释放到水体中;④地面泾流及域外污水串用带来的氮的污染问题也愈加突出,等等。

对自然状态的氮素来源构成及转化过程应清楚把握和准确运用,才能不悖其水体物质转化循环规律,达到健康高效生态养殖的目的。

1.2 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是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部分。

其特点是:①消费者:鱼虾类养殖动物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数量多、投饵量大,产生大量的排泄物和残饵;②分解者: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较少,大量的有机物无法及时分解,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水质恶化;③生产者:藻类数量少,无法充分利用有机物降解产生的营养盐类,导致NH3-N和-N等有害物质积累以至污染。

一张图秒懂池塘生态氮循环

一张图秒懂池塘生态氮循环

一张图秒懂池塘生态氮循环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可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氨、硫酸盐和磷酸盐等。

氨在亚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为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在生态中极不稳定,很快又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这就称为硝化作用。

氨和硝酸盐可以被藻类和细菌吸收、转化,同化为有机物(生物体)。

硝酸盐在缺氧时,可还原为亚硝酸盐,进一步还原为氨;也可在反硝化细菌下分解二氧化氮、一氧化氮至氮气逸出,我们称这一过程为反硝化反应。

在氮循环中,有机质的氧化到氨的形成,到硝酸盐被藻类和微生物吸收转化为有机物,全过程都需要氧的参与,是个耗氧过程;而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到氨氮和硝酸盐转化为氮气,是一个反硝化过程,不需要氧的参与,是个厌氧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只有微量存在于水体中(鱼虾一般都是以泌氮形式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因为在良性的生态环境中,氨氮和亚硝酸盐一旦产生很快被氧化为硝酸盐。

当亚硝化作用受阻时,氮以氨氮的形式存在;当硝化作用受阻时,以亚硝酸盐的形式沉积。

因此氨氧与亚硝酸盐的积累是由于三氮循环受阻引起的。

在生产实践,如果能长期检测到少许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是氮循环稳定的表现。

是很稳定的生态。

当氨氮和亚硝酸盐完全没有,就要检测硝酸盐。

硝酸盐的下降指示池塘正在脱硝(反硝化作用)。

脱硝的后果是氨源细菌的崩溃,弧菌等病原菌的崛起(补充一点:发生反硝化反应的根源还是因为缺氧)。

病害发生的预警。

氮循环的建立是很缓慢的,在养殖早期,往往需要20多天,比如脱硝、缺氧、消毒等等,都会影响到氮循环的正常动态平衡,在养殖中后期,池塘的氮循环一旦受到破坏,恢复工程量较大。

这是在养殖过程中氨氮、亚硝酸盐降解难的重要原因。

水体的氧含量低,尤其是底层缺氧。

使氨氮到硝酸盐的硝化作用过程效率低下或停止。

当只有少量氧时,可氧化氨氮为亚硝酸盐积累;当缺氧时,氨氮无法被氧化而积累;当溶解氧充足时,氨氮被氧化为亚硝酸盐,随即亚硝酸盐被氧化为低毒的硝酸盐,不会有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累。

水生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与污染控制

水生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与污染控制

水生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与污染控制在现代社会中,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显得愈发重要。

水生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和污染控制是其中一个关键领域。

本文将讨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并探讨不同污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一、氮循环的重要性氮是生物体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因此,氮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至关重要。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主要包括氮固定、矿化、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

氮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N2转化为有机化合物的过程,由一些特定的细菌和植物完成。

矿化过程是有机氮物质降解为无机氮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由细菌和真菌完成。

硝化是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的过程,而反硝化则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这两个过程同样由特定的细菌完成。

二、氮污染的影响然而,人类活动带来的氮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农业排放是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肥料的使用和畜禽养殖的废弃物都会导致水体中氮的浓度升高。

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中的氮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

氮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多个方面。

首先,过量的氮物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等问题。

其次,氮污染会导致水中溶解氧的减少,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氮污染还可能导致水体中含氮有机物的积累,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破坏。

三、氮污染控制措施为了减轻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氮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1. 农业管理措施:改善农田排水系统,减少氮养分的流失;合理施肥,控制肥料的使用量和施肥时间;推广耕作方式的改良,例如轮作和间作等,以降低氮流失的程度。

2. 工业控制措施:加强对工业废水的处理,确保废水中的氮浓度达到排放标准;鼓励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氮排放。

3. 城市污水处理: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对污水中的氮物质进行有效去除;推动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减少氮物质的排放。

水体中氮循环的六个过程

水体中氮循环的六个过程

水体中氮循环的六个过程水体中的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水体中不断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它是水体中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元素之一。

氮循环包括氮的沉降、氮的固定、氮的硝化、氮的反硝化、氮的溶解和氮的沉降和沉积六个过程。

一、氮的沉降氮的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氮通过降雨等方式进入水体的过程。

大气中的氮主要以氮气(N2)的形式存在,通过降雨中的氮化合物(如氨气、硝酸盐等)溶解在水体中,从而完成氮的沉降过程。

氮的沉降是水体中氮循环的起始阶段。

二、氮的固定氮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水体中的氮化合物的过程。

大气中的氮气是无法被大多数生物直接利用的,因为它是相对稳定的双原子分子。

氮的固定主要通过生物固定和非生物固定两种方式进行。

生物固定是指某些特定的细菌通过酶的作用将氮气转化为氨气或有机氮化合物,这种过程被称为生物固氮。

非生物固定是指一些非生物物质(如闪电、大气中的紫外线等)通过氧化反应将氮气转化为氮酸盐等氮化合物。

三、氮的硝化氮的硝化是指氨气或有机氮化合物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氮的硝化主要由两个步骤组成,第一步是氨氧化,指氨气被氨氧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第二步是亚硝酸盐氧化,指亚硝酸盐被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氧化为硝酸盐。

氮的硝化是水体中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将有机氮化合物中的氮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机氮化合物。

四、氮的反硝化氮的反硝化是指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氮的反硝化主要由一些特定的细菌完成,这些细菌能够在缺氧条件下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其还原为氮气并释放到大气中。

氮的反硝化是水体中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将水体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维持了水体中氮的平衡。

五、氮的溶解氮的溶解是指氮化合物在水体中的溶解和扩散的过程。

水体中的氮化合物主要以氨气、硝酸盐和有机氮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氮的溶解是水体中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水体中氮化合物的浓度和分布。

六、氮的沉降和沉积氮的沉降和沉积是指水体中的氮化合物沉降到水底并沉积下来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水中的氮循环,有针对性的进行肥水调水
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根据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三者的转换及平衡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肥水等。

我们讲的平衡主要指氮、磷、钾的平衡和鱼、藻、菌的平衡。

氮、磷、钾,这些基础物质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
我们都知道水里面有很多的氮存在,比如我们最常说的氨氮、亚硝酸盐,这两个指标如果超标会对鱼体产生毒害。

除此之外,水里面还有有机氮和硝酸盐形式的氮源。

有机氮是比较专业一点说法,鱼塘里面的基肥和鱼类产生的粪便可以归纳到有机氮范畴。

水体的无机氮是在有机氮的基础上经过细菌的氨化作用产生的。

简单的说我们目前使用的粪肥、绿肥、氨基酸肥水膏等多数为有机氮肥,常见的化学氮肥多数为无机氮肥,比如:碳铵、硝酸铵等。

有机氮中的一部分可以直接被利用,另外一部分在细菌的氨化作用下转化为氨氮。

氨化细菌中,我们接触得最多的是芽孢杆菌,它分解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提供给藻类利用。

有机氮在细菌的氨化作用下转化为氨氮,其中,一部分氨氮被藻类直接利用,另一部分在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我把无机氮的转化给大家作为一个简单的介绍,无机氮的正常转化过程是从氨氮到亚硝酸盐再到硝酸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硝化过程。

硝化过程包括亚硝化反应和硝化反应,亚硝化反应和硝化反应都需要氧气参与。

氨氮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然后,亚硝酸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

从细菌繁殖角度来说,亚硝化细菌繁殖速度比硝化细菌繁殖速度快;从发生条件来说,无论是亚硝化还是硝化反应,均需要氧气参与。

所以,保持水体有足够溶氧,整个硝化过程是基本顺畅的。

如果水体缺氧,亚硝化和硝化反应就会停止或者受阻。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

反硝化指: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或一氧化二氮的过程。

反硝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还原为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还原为氮气。

反硝化过程和硝化过程的发生条件正好相反的,反硝化过程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氧气不足对反硝化过程有促进作用。

严格来说,在水产养殖中反硝化作用只是相对存在;鱼塘内的反硝化作用,多数存在于底泥中。

为什么水体缺氧后水里面亚硝酸盐比较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反硝化作用导致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有机氮在氨化过程中需要氧气参与,从有机氮到氨氮是需要氧气参与的;水中溶氧不足氨化过程受阻,有机氮便会在水体中沉积;当水体中的氧气不足的时候,水里面的有机氮沉积比较多,甚至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无机氮硝化过程需要氧气参与,水体缺氧后,无机氮的正常循环受阻;其中最薄弱的环节问题最为突出。

从氨氮到亚硝酸盐,它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从亚硝酸盐到硝酸相对的速度是比较慢的,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这个环节。

由于亚硝化细菌在同等溶氧的情况下比硝化细菌繁殖快;在溶解氧不足时,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速率减缓或抑制最为明显,此时亚硝酸盐累积便会尤为明显。

氮循环受阻,水环境发生波动,容易引起水生生物不适应,我们经常说到的应激就属于这个范畴;当有毒的氮(氨氮、亚硝酸盐)过高时,又会出现急性或者慢性中毒,对鱼类和水生生物产生直接毒害。

有机氮经过细菌分解转换为无机氮,最终被水体内的生物利用;其中,藻类对无机氮的利用最为重要。

在当前以菌为主的调水模式下,很容易忽略藻类对无机氮的利用。

从有机氮经过细菌分解再到无机氮经过细菌转化的整个过程中,溶解氧是核心,菌是基础,藻类是产物。

这些产物需要鱼类消耗,如果在水体中沉积过多,没有被及时消耗,便会引起相反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鱼塘内百分之七十的氧气来自于藻类制造;所以适当培养藻类,能够为氮循环提供核心的溶解氧支持。

合理的培养的藻类,水体的溶解氧比较高,整个硝化过程或者氨化过程比较良好,这时候不容易出现水体有害物质的累积。

藻类数量适中,鱼塘内溶氧丰富,氮循环良好;但当藻类过度繁殖后,又会引起耗氧。

因此,合理放养滤食性鱼类,控制藻类过度繁殖,对促进氮循环有重要意义。

很多朋友不重视滤食性鱼类的放养,导致藻类繁殖过多,引发次生问题。

不要因为白鲢、花鲢不值钱就不放养;我们放养花、白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节水质,顺便赚点钱。

大家因为白鲢不值钱,对白鲢不重视,忽略了白鲢清理藻类的重要作用,白鲢的鳃耙密度比花鲢的鳃耙密度要高,他对水里面的藻类没有太大的选择性,大部分藻类能够吃掉;花鲢对于个体太小的藻类无法滤食,清理藻类的效果不如白鲢。

我们整个养殖过程出现水质问题最多的,基本都在中后期;随着养殖工作推进,水体中累积的有机氮越来越多;到养殖中后期,水体中的有机悬浮颗粒逐渐增多,有机质耗氧量逐渐增加。

有机悬浮物颗粒,一方面耗氧,另外一方面会刺激鱼的鳃,引发病变。

同时,有机悬浮物能遮盖水面,折射太阳光;阳光难以穿透到水中,藻类繁殖减弱,藻类吸氮能力下降;水体中的氮含量递增,引起水生生物因有毒的氮过量而中毒。

一些氨氮、亚硝酸盐偏高的水体,水中的藻类是不多的,在养殖中后期是非常常见的。

目前采用的提高氮转化的主要手段包括:增氧、络合、补菌、培藻、换水;而这些手段又因气候、地理、水土等情况而存在差异。

所以说养鱼没有必然手段,水质调节也是灵活的。

狭义的肥单指肥料,水产养殖中所提到的水肥:指水体中生物种群丰富,水质良好,适合水生生物生存和繁育。

我们提到的水肥可以用感官指标来推测,也就是肥、活、嫩、爽。

水肥指标的测试结果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方案需要养殖户根据当地长期的测试数据加以总结。

测试内容主要包括:PH、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
根据我在鱼塘测试的结果,将这五项指标的大致范围统计为:PH值7-8.5、氨氮低于0.6mg/L、亚硝酸盐低于0.25mg/L、硝酸盐低于50mg/L、磷酸盐低于1mg/L。

这个范围对常规鱼来说危害不是很大,个别品种和个别鱼类在这个范围也会出现中毒症状,请结合养殖品种的具体反映确定具体的参考数据。

我们在测试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全部为零,水体中的基础营养是很缺乏的,需要根据情况适当补充氮肥和磷肥。

在温度越高的时候,磷的损失就越严重,高温季节补充磷肥很有必要。

在水库测试水肥中,我经常测试到一些水库表层和底层水数据差异很大,主要是是表层水温度和底层水温度的差异,表层PH值和底层水PH的差异;施肥(固态干施)导致肥料沉底,使得底部物质测起来偏高。

施肥的同时,除了氮、磷、钾之外,水体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碳,其次是微量元素;但因为我们的设备有限,今天就不一一举出。

商品肥水产品基本分为两大类:水溶性肥、固态肥;二者各有其优点,水溶性肥释放快,培藻速度快,维持时间不长,大概3-5天;固态肥释放慢,培藻速度慢,维持时间长;二者合理结合使用,能提高肥水效果。

我们建议,在前期温度较低时以水溶性肥料为主,中后期以固态缓释肥为主,有机悬浮物较多的塘,合理结合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使用。

硝酸盐指标在水产养殖中尤为重要,但是很少有人去关注它;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试结果可以判断水体处于氮循环的哪一个阶段。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都处于很高的状态下,这时候单用氧化剂效果就不是很好。

需要加以合理的肥水,让藻类把硝酸盐吸收掉。

我们在调节水质时,想办法把硝酸盐和氨氮降解掉,亚硝酸盐这个中间产物自然就会到了很
低的水平。

来源:水产前沿
文/图:中国水产频道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