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合集下载

人际传播学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 第三章
situation)?”和“为了什么目的(for what purpose)?”,换言之就是传播行 为的两个方面即传递信息的具体环境和传播者发送讯息的意图。布雷多克的 模式后来也被称作是“7W”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媒介?
对谁?
在什么情况下?
为了什么目的?
取得什么效果?
(资料来源(láiyuán):《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7)
群体传播;公众传播。 • 理论的基本要素
对于(duìyú)事物进行一定的概念和分类化;对于(duìyú)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
第三页,共四十四页。
• 理论研究(yánjiū)的步骤
假设;操作主义;管理和控制;说明性法则(fǎzé);预测。
(资料来源:《人类(rénlèi)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P25) 第四页,共四十四页。
三、人际(rén jì)传播学的模式
• 模式的功能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传承(chuán chénɡ)功能;预测功能。
• 模式的评估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 与人际(rén jì)传播相关的基本模式
亚力士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
讲话 ( speaker )
演讲 ( speech )
德弗勒传播(chuánbō)模式
(zīliào) (资料
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8)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资料来源(láiyuán):《传播学通论》,戴元光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1)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奥斯古德(Osgood)的传播(chuánbō)模式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

人际传播名词解释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人际交往、人际互动。

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以情感为纽带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在这里,“人”是泛指社会成员。

“传播”指向外界传送信息或知识等的社会活动。

这里的“传”字强调了“信息”或“知识”的转移过程,而“播”字则强调了“传送”或“传输”的过程。

人际传播( communica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在人际传播中,交换着各种信息,以满足需要,达到目的。

人际传播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在人际传播中,交换着各种信息,以满足需要,达到目的。

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人际传播,例如购物、吃饭、穿衣等都是人际传播。

当然,人际传播还包括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但这只是人际传播的一小部分,与人相关的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可以说是人际传播。

在传播学中,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直接传播,又称人际沟通。

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传播、反馈、效果评估三个环节,主要解决信息的来源问题、渠道问题和对象问题。

人际传播可以理解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信息的双向沟通过程,这种沟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沟通、共同合作。

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人际传播,例如购物、吃饭、穿衣等都是人际传播。

当然,人际传播还包括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但这只是人际传播的一小部分,与人相关的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可以说是人际传播。

同一性:人际传播也是一种具有自己的规则和价值的传播过程。

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独特的传播范式——社会互动论。

即使像“非正式群体”、“意见领袖”这样由人们自发形成的团体,也同样具有规则和价值。

但是,人际传播并不是社会互动的全部,只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最基本的方式。

有研究者认为,人际传播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志,它更多地依赖情感、态度、信念等无形的因素。

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的特点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我们得以越来越多地与他人甚至陌生人发生联系。

为实现有效沟通,应该把握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特点。

1. 多种信息形式,社交线索丰富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不但可以听到对方声音,还可以看到对方的表情、眼神、手势,同时还感受到环境、距离和关系气氛等。

这种全身心、全方位的交流能使人通过各种感官同时得到更多更全面的信息特别是非言语信息,从而有利于综合各种信息形式加以判断,提高沟通效果。

但是在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人际沟通时,很多时候会感到表达形式不够多样,社交线索(social cues)不足,沟通效果不够理想。

一方面,媒介技术向人性化发展,开发出各种辅助性的表情符号、音响效果以及可视软件来促进交流;另一方面,传播者也尽可能地寻求其他社交线索,如沟通反应时间等来帮助实现沟通。

还要注意的是,在面对面交流中,人们虽然使用多种感觉器官接收信息,但却通过一种渠道处理讯息,因此主要信息反而有可能因其他信息的干扰而给人印象不深。

因此有目的的人际传播,应根据传播的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传播形式,以减少干扰,提高效果。

2. 及时获得大量反馈传播学中反馈(feedback)的概念来自维纳(Norbert V,1894—1964)的控制论(cybernetics)。

通俗地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制约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面对面交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谈为迅速交换信息提供了最充分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双向流动最易实现,反馈最为及时。

交流双方凭借对方发出的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获得各种反馈,及时把握自己的传播效应和对方的态度,然后加以纠正、解释、补充或回答。

及时而大量的反馈,使人际传播特别准确、快速、高效。

借助于媒介进行的人际传播,同样应重视反馈,以便有效沟通。

3. 双方共同负责,传受角色互换人际传播的二人性,使得对讯息的发出、接收和评价都由两人共同承担,传与收的位置也常常互换。

人际传播的语言

人际传播的语言

语言的意义
➢ 传播过程中的语言意义 1. 传播者的语言意义 2. 受传者的语言意义 3. 情境意义: 语境对话语意义的恰当表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 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 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 符号:当信号具有意义时,它就变成了符号。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 单独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表示某种意思。
➢ 语言:所有的语言都是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 号系统,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
语言符号的特征
➢ 共性
1. 客观性:每一个符号都必须表示一定的客观事物 2. 物质性:任何符号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形式 3. 意义内容性:关于另一个对象的信息就是符号的内容 4. 约定性:符号有其物质形式,也有其意义内容,要表示特定的事物、现
➢ 语法
语言中词、词组、句子的组织规律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只有在语法规则的支配下,词语才能组织成合乎语言 习惯的句子,来正确的表达各种意思 ➢ 修辞 ➢ 篇章
语言的意义
人们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语言的精神内容——意义的交流。 ➢ “意义”的意义
✓ 指称论 ✓ 观念论 ✓ 形式主义语义学 ✓ 语用学的意义理论
非语言的传播功能
• 树立和展示自我形象 • 辅助语言表达 • 代替语言表达 • 调节互动 • 表达情感和态度
非语言的基本特点和类型
基本特点 • 连续性 • 立体性 • 模糊性 • 真实性
类型 • 体态语:面部表情、目光、手势、姿态、触摸 • 客体语:仪表、物体语言 • 副语言:非语言声音、沉默 • 环境语:时间、空间
人际传播学
薛可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博导

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部分专业课参考书目

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部分专业课参考书目
347
心理学专业综合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 胡佩诚.临床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5.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 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9.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0. 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农业经济学》,孔祥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农村社会学(第三版)》 刘豪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农村公共管理(第二版)》,李华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16年
343
兽医基础
《兽医微生物学》(第五版),陆承平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免疫学》(第二版),崔治中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338
生物化学(自命题)
《生物化学》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2002年8月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39
农业知识综合一
《植物学》 李扬汉 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植物生理学》王忠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学 园艺 植保 土壤等专业专用);《遗传学(第三版)》朱军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342
农业知识综合四
807
交通工程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李朝阳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交通工程总论(第三版).徐吉谦,陈学武主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7
808

人际传播学

人际传播学

人际传播学重点定义人际传播学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体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特征1、发生于有关系的存在环境里。

人际传播发生在两个存在交往的极大可能性的关系中。

有限关系:如买家与卖家;无限关系:如父母与孩子。

2、受对对方了解程度的指导3、所传递的符号类型各不相同(巴塞尔•伯恩斯坦语言代码分类)(1)有限词汇代码仪式性的:闲话(天气、孩子、工作、股票.。

..。

)(2)复杂代码既表达意图,也揭示使用者的个人特征(话题的拓展)(3)有限句法代码只在一个关系中使用的仪式性代码4、具有功能性:为某一目的服务控制环境证实自我满足自身需求库利“镜中人”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1)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镜中我”形成渠道传播是唯一渠道(1)与社会交流。

世界上的万物包括自我。

“几乎都是通过我们与其它人的交流而留在我们意识中的.”-个人社会化(2)在首届群体中,人际传播使自我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家庭最为重要“镜中我"应用1、自我感觉与创造性活动之间的关系伙伴或他人对一个人创造性活动的肯定和赞扬,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创造兴趣和创作水平;相反,消极反馈则会让他生气和感到丢脸,抑制他的创造性欲望.2、传播是人类生命的高速公路,且生命是有历史的“我们做的任何事情或我们已形成的任何状态都是从遥远的过去发展至今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

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想法,都是我们的祖先所说、所做、所想、所感受的结果,不论这种结果是以什么方式产生”3、不仅现实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想象的交流在人的思考和意识中也是很重要的想象是大多数人把握他们、控制自己的工具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作为社会交换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交换过程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学-—决策(5命题)1、成功命题就人们所有的行动而言,某人的某一行动越是经常得到回报,此人越是可能采取该行动。

人际传播学第1讲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学第1讲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学第五章人际传播的维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人际传播发展过程;掌握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管理和解决方式;了解各种心理效应对人际传播内容和效果的约制;结合实际掌握人际传播维系的原则。

在人际传播形成后,人际传播的维系仍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般在接触、相识、交往、成为朋友后,很有可能会发生情感上的突变,因此学生应当掌握如何避免人际传播中的冲突。

人际印象是在人际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对于人际交往态度、人际吸引、人际影响、人际关系等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学生来说,人际印象的形成是人际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内容(一)人际传播发展的一般过程接触、相识、交往、朋友、突变(二)冲突个人内部的冲突:接近——接近型;背离——背离型;接近——背离型;双重接近——背离型人际冲突:“零——总和”冲突:指一方的收获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得益和损失加起来是零;“非零——总和”冲突:是一方的得益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

也就是说,双方的得益和损失相加不得于零。

(2)人际冲突的原因对稀有资源的竞争、沟通不利、报复(3)冲突的管理和解决协商:最初的立场;让步;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通过代表解决冲突;对稀有资源的竞争。

仲裁: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

(三)影响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威信效应、近因效应、定势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四)人际传播维系的原则平等交往原则;求同存异原则;互惠互利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宽容原则;自律原则重点:掌握人际认知和人际印象的概念,分析人们在交往中容易产生哪些印象偏差。

难点:结合实例,区分人际沟通网络的不同类型;了解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管理和解决方式,并尝试运用于生活实例中。

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教学媒体PPT(中文):中文授课五、教学形式讨论课,小班六、教学方法本章学习采用讲授法和情景模拟法的学习方法。

讲授法:先讲授人际传播发展的一般过程,以及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和类型;分别具体阐述影响人际传播的各类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威信效应、近因效应等;向学生教授人际传播维系的六大原则。

人际传播学中的沟通模式与效果分析

人际传播学中的沟通模式与效果分析

人际传播学中的沟通模式与效果分析人际传播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和信息交换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人际关系、群体交往和传媒效应等方面。

其中,沟通是人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进化的沟通技巧和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互动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沟通模式与效果两个角度,探讨人际传播学中的沟通问题。

一、沟通模式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流信息传达自己意图的一种过程。

根据信息传输方式的不同,沟通可分为口头、书面和非语言三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地采用口头沟通方式,且各式各样的沟通模式应用广泛,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

在不同场合和环境下,沟通者采用不同沟通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1、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流是最常见的沟通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沟通者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使得信息的准确度和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和真实。

面对面交流通常发生在亲密关系和商务谈判等场合,有利于双方建立信任和沟通技巧的提高。

2、电话沟通电话沟通是在口头沟通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模式。

相比于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不需要双方相对而坐,也不需要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但是信息传递的准确度更多依赖语言和声音的表达,容易受到表达能力和语言翻译的干扰。

在商业谈判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电话沟通十分普遍。

3、电子邮件沟通电子邮件沟通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书面沟通方式。

电子邮件具有信息流动快、记录方便、可视化等优点,但是无法直接表达情感和肢体语言,容易造成信息的误解和信息量的不对称。

在管理、讨论和交流等方面,电子邮件沟通是普遍采用的方式。

4、社交媒体沟通社交媒体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社交的平台。

在社交媒体中,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可以快速获取大量信息,更加方便地进行个人或组织宣传和广告。

但是,社交媒体中信息质量和可信度难以保证,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信息批判能力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传播学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模式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对人际传播的系统理论有所了解;初步了解人际传播的模式;对人际传播的大致构架有初步印象。

进一步明确理论学习对当前社会人际传播现象的解释作用和实践生活的指导意义,以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多种理论和模式反应了人际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理论和模式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加以阐述,反映了人际传播的多学科性和包容性。

然而,各种理论和模式的并存反应了研究者的思维还没有进入更深更高的轨道。

因此,通过此课程,希望能引发学生对未来人际传播学研究发展的探讨,真正意义上促进人际传播学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一)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1)人际传播的动机 (2)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3)米德的象征性交往理论 (4)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二)人际传播学的基本模式
(1)亚力士多德(Aristotle )的传播模式
(资料来源:钟文、余明阳著,《大众传播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0)
说话者
speaker
演讲内容
speech
阅听者audience 效果effect
场合(occasion )
(2)拉斯韦尔模式
(资料来源: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6)
(3)7W 模式
(资料来源: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7)
(4)纽科姆模式
X
A B
(资料来源: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83)
(5)香农和韦佛的数学传播模式
讯息 信号 信号 讯息 (制成符号) (还原)

说什么
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 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信息
讯息 内容分析 媒介 媒介分析
受众 受众分析
效果 效果分析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媒介? 对谁? 在什么情况下?
为了什么目的?
取得什么效果?
信源 传播者 受播者 信道 目的地 噪音
(资料来源:戴元光等编著,《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8)
(6)德弗勒传播模式
(资料来源:戴元光等编著,《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1)
(7)丹斯模式
(资料来源:自制)
重点:学会区分和记忆不同理论、模式的内容和意义,对人际传播的大致构架有初步印象;了解人际传播发展历史的简图,并通过此课程对于人际传播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难点: 由于多种理论和模式并存,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和区分已经较为困难。

此外,也要使学生对人际传播学理论和模式的理解不仅停留在书面上,还要结合生活有所体会。

例如,让学生结合人际传播的模式,指出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种,并结合当下的热点进行自己对该模式的阐释。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信宿 信宿
接收器 接收器 信道 信道 发射器 发射器 信源
信源 噪音
反馈设施
反馈设施
四、教学媒体
PPT(中文):中文授课
五、教学形式
理论课,小班
六、教学方法
本章学习采用讲授法和读书指导法的学习方法。

讲授法:向学生讲授人际传播学的各种理论和模式,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授知识、阐明人际传播学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上的理论和模型,理解并吸收人际传播学的重要概念,如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象征性交往理论、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等等。

随后,学生组成小组选择某一人际传播学理论或模式讨论分析,并通过案例形式呈现出来。

七、课程作业
1.结合人际传播的模式,指出对你影响最深刻的一种,并结合当下的热点进行自己的阐释?
2.众多的模式理论的大多是在网络并不是十分发达的时代进行研究的,那么而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你看来这对于人际传播有什么样的影响?
3.查阅相关的资料,自己做一个关于人际传播发展历史的简图,对于人际传播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