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之书与人 (下)

合集下载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05
5.22 晏子 之鲁进食有 豚亡二肩不 求其人
5.24 晏子之 1
晋睹齐累越石 父解左骖赎之 与归
5.25 晏子之 2
御感妻言而自 抑损晏子荐以 〔为〕大夫
3 5.26 泯子午
见晏子晏子恨 不尽其意
4 5.27 晏子乞
北郭骚米以养 母骚杀身以明 晏子之贤
5 5.28 景公欲
见高〔纠〕晏 子辞以禄仕之 臣
而狱多欲托晏 子晏子谏
2.2 景公欲杀 2
犯所爱之槐者 晏子谏
3 2.3 景公逐得
斩竹者囚之晏 子谏
4 2.4 景公以抟
治之兵未成功 将杀之晏子谏
5 2.5 景公冬起
大台之役晏子 谏
2.6 景公为长庲欲 美之晏子谏
2.7 景公为邹之长 涂晏子谏
2.8 景公春夏游猎 兴役晏子谏
2.9 景公猎休坐地 晏子席而谏
4.21 叔向问处乱世 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 为本
4.22 叔向问 1
意孰为高行孰 为厚晏子对以 爱民乐民
4.23 叔向问 2
啬吝爱之于行 何如晏子对以 啬者君子之道
3 4.24 叔向问
君子之大义何 若晏子对以尊 贤退不肖
4 4.25 叔向问
傲世乐业能行 道乎晏子对以 狂惑也
5 4.26 叔向问
人何若则荣晏 子对以事君亲 忠孝
6.28 晏子 老辞邑景公 不许致车一 乘而后止
06
6.30 晏子 病将死凿楹 纳书命子壮 而示之
05
6.29 晏子 病将死妻问 所欲言云毋 变尔俗
7.2 景公置酒泰山 四望而泣晏子谏
7.1 景公饮酒命晏 子去礼晏子谏
7.3 景公梦见彗星 使人占之晏子谏
7.4 景公问古而无 死其乐若何晏子谏

宴婴论季世文言文翻译

宴婴论季世文言文翻译

宴婴论季世文言文翻译1. 晏婴论季世翻译晏婴论季世选自《左传》齐侯派晏婴到晋国,请求再送女子作晋侯的继室。

…… 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 已经订婚之后,晏子接受宾享之礼,叔向跟晏子一同参加宴会,互相交谈。

叔向说:“齐国将怎么样呢?”晏子说:“这是末世了,我不知道该怎样说好。

齐国恐怕要变为陈氏的天下了。

国君抛弃了他的百姓,使百姓归附陈氏。

齐国旧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

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各量本身的四倍。

以达到釜,十釜就成为一钟。

陈氏的三种量器都在齐旧量的基础加上一(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于是钟也就相应地增大了。

陈氏用私家大量器借出粮食,却用齐公室的小量器收回。

把山上的木材运到市上去卖,并不比山里的贵;鱼盐蜃蛤运到城里去卖,也不比海上贵。

老百姓把他们自己劳动所得分成三分,其中两分要交给公室,而自己的衣食只占一分。

公室搜刮来的财物都腐朽和被虫子蛀了,可是连三老这样的乡官都受冻挨饿,都城的许多市集上,鞋子便宜,假脚昂贵。

百姓有痛苦,陈氏就去慰问关切他们,百姓爱陈氏如同父母,归附他如同流水。

想要陈氏不获得民众,将怎样免得了呢?陈氏的祖先箕伯、直柄、虞遂、伯戏,恐怕正要辅助陈氏夺取齐国天下,他们已经在齐国了。

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

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

齐其为陈氏矣。

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

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

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

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 叔向说:“是这样的。

即使我们公室,现在也是末世了。

国君驾戎车的马不驾车,国卿不掌握军队;戎车左右没有好人才,军队没有好官长。

【初中文言文阅读】“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

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

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阅读材料,完成20?22问题(10分)司马迁读了《晏子春秋》,这本书读得太高了,没人知道它为什么是一本书。

或者:晏紫做到了,但是人们收到了晏紫;或者:在晏子之后。

我怀疑墨子的作品只是齐人的作品。

他善于节俭。

晏子以节俭著称。

墨子的弟子们尊重他的作品,并将提升视为自己的技能。

它的大多数目的都是相同的,普遍的爱,非音乐,节俭的使用,非厚葬和长期的哀悼,这些都源于墨子。

人们常说墨子听了他的话,就叫它“白”字。

(选自柳宗元的《晏子春秋辨》,附节选)20.斜杠“/”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地点(5)分)21晏子名,春秋时齐国人。

(1分)22.柳宗元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谁?并简要概述其理由。

(4(分钟)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二十皆非也/我怀疑墨子的作品只是齐人的作品/墨好俭/晏子以节俭著称/故墨子之徒尊其事/以仰卧起坐为己任者(共5人)分,1地点1分)21(晏)婴(共1(分钟)22.作者:齐国墨子弟子。

原因:①墨子门徒尊晏子以抬高墨家学说;②书中的思想大多来自墨子;③书中有多处墨子称道晏子的记载(共4要点。

作者1分,理由每点1(分钟)。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金壶丹书(《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篇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注释】①弋:捕鸟。

②烛邹:人名。

齐国的一个官员。

9.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①臣之妻私臣( ▲ ) ②王之蔽甚矣( ▲ )③是罪一也( ▲ ) ④数烛邹罪毕(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分)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2分)11.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12. 从劝谏目的和劝谏方法看,两篇文章有何差异?(4分)参考答案:9.私:偏爱蔽:受蒙蔽是:这毕:尽完10.(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谤讥”“闻”译错1个扣1分)。

(2)让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主重视禽鸟而轻视人。

(“重”“轻”译错1个扣1分)11.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共含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晏子春秋原文翻译晏子春秋原文翻译一、《晏子使楚》原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

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

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

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

关于友谊的典故古文

关于友谊的典故古文

关于友谊的典故古文1. 有关朋友的文言文故事一、管鲍之交(《史记·管晏列传》)吴是一个杰出的人。

不要经常用包书的牙齿游泳;包书知道他的才能。

管仲很穷,经常欺骗宝叔,宝叔终于和他好上了,但他并不以为意。

而包书的儿子是白,管仲的儿子是龚自久。

小白立桓公,公子久死,管仲下狱。

宝叔入关中。

钟在用,在和。

齐桓公为霸,九王侯,一匡天下,关中之计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二、伯牙绝弦(《吕氏春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 关于友谊的典故古文搜神记卷十一范式张劭汉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

一名泛。

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游太学。

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耶?”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期果到。

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元伯寝疾甚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徵晨夜省视之。

元伯临终,叹曰:“恨不见我死友。

”子徵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

”寻而卒。

式忽梦见元伯,玄冕乘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世人研究晏子其人及其思想,常会结合《晏子春秋》中的内容,但该书中多有淆乱人物年代、乖悖史书记载或情节叙事重复的作品,说明其中有后人托名而创作的成分。

我们将《晏子春秋》中依托晏子而虚构的故事称为拟托文。

所谓拟托,乃是托名真实人物而虚构其言辞、编造其故事的文本作品。

《晏子春秋》的拟托特征使此书并非记述历史存在过的晏子本人,而是在模仿、利用晏子故事进行创作。

《晏子春秋》200多则故事中,有100余篇拟托文,约占全书一半之数,所以,《晏子春秋》所展现的多是经过“改良”的晏子思想,与晏子本人若即若离。

书中含有虚构成分,故书中所叙内容与晏子真实思想应当互有所别;但是,这些虚构故事又大致遵循了晏子的生平行迹及交游人物,因而它们与晏子亦有所关联。

关于《晏子春秋》所体现的思想问题,前贤多有所论争,主要有儒家、墨家、非儒非墨、亦儒亦墨等四种说法。

《汉书·艺文志》列“《晏子》八篇”入儒家,《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同;唐代柳宗元提出此书多具墨家思想,当归于墨家,其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亦从此说;清代洪亮吉以为此书“不可云墨家”,亦“与儒者背驰”,应当“自成一家”;张纯一论说《晏子春秋》“三儒七墨”,“综核晏子之行,合儒者十三四,合墨者十六七”。

前贤对《晏子春秋》论说纷纭的情况正可发现其书思想的复杂内涵。

近世学界的研究或单一探讨此书所含政治、经济、哲学、社会等方面的思想,如《〈晏子春秋〉的性质思想和艺术》一文论及书中的哲学与政治思想、《“管晏”社会保障思想探究》论及《晏子春秋》中记述的社会保障思想等;或集中于该书与某一诸子学派思想间的渊源关系,如《论〈晏子春秋〉与墨家思想的关系》)。

此不一一分析,足见相关研究尚有未尽之处。

本文拟就《晏子春秋》中的拟托作品,考察此书假托晏子之名对儒、墨、纵横学派思想的阐释情况,厘清书中“晏子”思想的复杂类属,以期作出更为系统、更加客观的论析与认识。

高二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二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否听国君的命令?
任贤良的观念 首先,晏子问臣子:是否完全依从国君的
命令?
臣子应以“符合正道为基准”。
其次,晏子认为国君标举自己好恶的目的,
在于劝善止恶。
国君的赏罚要以是否符合国家公利为准。
不做聋、昏、疑之人
任贤良的方法 要避免: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
此是三不祥。
盖有贤而不知是聋;知而不用是昏;用而 不信是疑。所以要“贤而须知、知而能用、 用而信任”三项任贤之道。
坐在地上吃饭。
四、说话艺术
5.借喻晓理,为避免枯燥的说理,适度
的譬喻有助于说明内容,提高言语的魅 力,将抽象艰深道理变得生动易懂。当 对方理解与接收后,有效地 提高了认知与支持。 故事:齐灵公喜欢看女扮男装, 齐国的女子都模仿起来…
四、说话艺术
6.铺陈渲染,《晏子春秋》结构整齐划 一,常以排比句。借由言辞的层层展开, 具有强烈的气势和说服力,连续应用后 表达一个同样的意象,就能获得对方的 信服和采纳。
为之”;
一是孙星衍认为“婴死,其宾客哀之,
集其行事成书”;
一是高亨等成书于齐稷下大夫之说。
大抵而论,由于书中有几处记
载晏子死后十七年的事——晏子殁
后之类的文字,显然《晏子春秋》
作者非晏子本人,应为齐人所编。
晏子生平介绍
晏婴,字仲,谥平, 世称晏子,春秋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约生于齐顷公10年(公元前589年),卒于 齐景公48年(公元前500年),享年90岁。
愧,真可谓是不辱使命。
晏子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人才。
四、说话艺术
8.借言立论,善于说话的人,不见得事
事都要自己开口,采取迂回手法,委由 更适当的人出面,有时候更能达到目的。 故事: 齐景公得了 腹积水的病,卧床十余日…
四、说话艺术
9.顺水推舟,在提供意 见时,如果是对方先主动提出要求,再加
上因势利导、顺水推舟,此时提供的意见
《晏子春秋》
之书与人(下)
陈淑仪学习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
末年晏婴思想与辅助君王治国言行的著作。
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最早由西汉刘向校阅,
全书八卷,分内外篇215章,定名《晏子》。
至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已出现《晏子
春秋》其名。
《晏子春秋》的作者是谁?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三说: 一是柳宗元认为是“墨子之徒有齐人者
故事:景公时连下三天雪。景公披着用
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
四、说话艺术
7. 反唇相讥 晏子使楚的故事
寓意: 晏子出使楚国,面对这种种困境, 一直廉恭辞让的他,却在国家尊严的问题 上,不畏强权,寸步不让,表现出应答如 流的机敏才智。他不仅自身不受辱,也保 护了齐国的国威,还善巧地使对方自感羞
进退有据
3. 远谗佞: 晏子的在朝或去职, 和许多士人一样,有其原则。 充分展现他进退有据,择君 ,
而事的气节。Biblioteka 薄身厚民4. 行君道:
晏子提出盛君应具备德行和方法, 首先,君主要有“薄身厚民”的心态; 其次,对百姓施行教化,不以威力制服天下; 第三,治理政事,一意同欲,使四海之内的 百姓展现出一种意志相同,愿望相同,治理 天下就像治理家庭一样。
四、说话艺术
分析晏子巧妙的说话艺术为: 1.直言无讳,一方面不保留地指出景 公使百姓精疲力尽,财用枯竭,对君 王的厌恶到了极点,又建议景公宽盐 鱼税、减农税、省刑罚来兴君利。
四、说话艺术
2.迂回委婉,分为正话反说、以退为进。
正话反说是指说话之人用指桑骂槐方
式,反而达到正面的表达目的。
故事:
景公喝酒,一连喝七天七夜都不停
大夫弦章进谏,希望景公停止喝酒, 不然就赐死他!”
景公喝酒,一连喝七天七夜都不停
之后晏子朝见,景公对他说:“如果
听弦章的劝告,那我就被臣下控制了;
假如不听,我又舍不得处死他。”
晏婴回答说:“弦章遇到您这样的
国君,真是太幸运了!假使遇到夏桀、纣
王那样的暴君,弦章早就被他们处死了。”
于是齐景公就停止了饮酒。
三、治国要术
晏子辅佐三朝君王,达四十余年,
极为不易。 晏子向君王提出:
慕明君、任贤良、
远谗佞、行君道等治国主张。
1. 慕明君:齐君要效法古之明君。
如:商汤、周文王、武王、齐桓公。
2. 任贤良: 晏子继承姜太公“尊贤尚功”、与齐桓 管仲“广选人才”、“论德而定次、量能而 授官”的选才思想。 提出尊贤而国治,用不肖而国灭,治国应 广纳贤士,尚贤而任能的主张。
外在条件是: 具有治国之才,
能擘划政治理想的宏规,
又落实于国治民安的具体行为。
五、结论
时代造就了晏子,也使得晏子长期
在辅弼君王的经验中,不断积累智慧语
言,达到谏言晓瑜, 拓展外交的目的。
四、说话艺术
2.迂回委婉,分为正话反说、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是指以曲引直,间接迂绕, 表面退却,实际上则准备进攻的发言方 式,可使对手感受压力,觉得事态严重, 进而达到说话的目的。
故事:晏子使吴
3.幽默诙谐,用诙 谐幽默寓有深意的 谈话容易达成劝谏。
故事:齐景公欲诛
养马之人
故事: 齐景公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去,他 非常伤心,一定要人将养马者肢解处死。
众大臣一起劝阻不可为一匹马而滥动
刑罚,而齐景公已铁定了心,说什么也不 听劝告。这时,国相晏婴走了出来,认为 该杀!并数落马夫的三大罪状……
批 评 他 人 , 点 到 为 止
四、说话艺术
4.以行代言,用自身行为来导正错误, 使对方明白此时言行的欠妥,而知道改 正,其效果较正面直谏为佳。 故事: 景公打猎休息时,
容易获得共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故事: 一天,齐景公与大臣、 官员到寿宫去游玩,见到 一位老者面黄肌瘦,背着 一大捆木柴,显得疲惫不
堪 ……
五、结论
晏子之擅于言辞,是因为他具备内在 和外在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才德学养兼备,忠诚爱 国,立心纯正,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既
知不炫才傲主,又聪明善辩,机智勇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