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婴事迹的专着
晏子

晏子【晏子介绍】晏子,名婴,字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
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刘向整理的《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一、轶事典故1.折冲樽俎(zǔ)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
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
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
”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
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
”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
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被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
”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当前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
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当下“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
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折冲,打退敌人的战车,指抵御敌人。
樽俎,古时盛酒食的器具。
折冲樽俎,原指诸侯国在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
宴婴论季世文言文翻译

宴婴论季世文言文翻译1. 晏婴论季世翻译晏婴论季世选自《左传》齐侯派晏婴到晋国,请求再送女子作晋侯的继室。
…… 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 已经订婚之后,晏子接受宾享之礼,叔向跟晏子一同参加宴会,互相交谈。
叔向说:“齐国将怎么样呢?”晏子说:“这是末世了,我不知道该怎样说好。
齐国恐怕要变为陈氏的天下了。
国君抛弃了他的百姓,使百姓归附陈氏。
齐国旧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
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各量本身的四倍。
以达到釜,十釜就成为一钟。
陈氏的三种量器都在齐旧量的基础加上一(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于是钟也就相应地增大了。
陈氏用私家大量器借出粮食,却用齐公室的小量器收回。
把山上的木材运到市上去卖,并不比山里的贵;鱼盐蜃蛤运到城里去卖,也不比海上贵。
老百姓把他们自己劳动所得分成三分,其中两分要交给公室,而自己的衣食只占一分。
公室搜刮来的财物都腐朽和被虫子蛀了,可是连三老这样的乡官都受冻挨饿,都城的许多市集上,鞋子便宜,假脚昂贵。
百姓有痛苦,陈氏就去慰问关切他们,百姓爱陈氏如同父母,归附他如同流水。
想要陈氏不获得民众,将怎样免得了呢?陈氏的祖先箕伯、直柄、虞遂、伯戏,恐怕正要辅助陈氏夺取齐国天下,他们已经在齐国了。
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
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
齐其为陈氏矣。
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
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
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
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 叔向说:“是这样的。
即使我们公室,现在也是末世了。
国君驾戎车的马不驾车,国卿不掌握军队;戎车左右没有好人才,军队没有好官长。
初中语文《晏子使楚》习题及答案

晏子使楚二则其一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其二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使楚:出使楚国以:因为短:矮为:做、设置延:迎接傧者:接引宾客的人更:改道:通“导”,引导无人:缺少人,这里指没有合格的人闾:古时25户为一闾张袂成阴:都举起袖子就像阴了天。
袂:衣袖。
比肩继踵:肩挨肩,脚跟脚。
踵:脚跟。
各有所主:各有各的主张规矩。
不肖:没有才干的,不好的宜:应该左右:身边的人,指楚王身边的近臣习辞:善于言辞。
习:熟练方来:将要来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为其来也:当他来的时候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盗:犯了盗窃罪酒酣:酒喝到正高兴的时候曷通“何”避席:离开座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
徒:仅、只实:果实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得无:莫非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
圣人,这里指晏婴。
熙通“嬉”,戏弄、开玩笑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了。
病:辱。
习题:1.本文选自《晏子春秋》,这是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着作。
晏子聘于吴译文及注释

晏子聘于吴译文及注释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婴生平事迹的史书,其中《晏子使吴》一节记录了晏子出使吴国的经历。
以下是《晏子使吴》的译文及注释:
原文:晏子聘于吴,吴王曰:“寡人闻夫子之道矣,愿见晏子。
”吴王派遣行人(即使者)前往晏子的住所,传达了想见晏子的意愿。
译文:晏子到吴国进行聘问,吴王派遣使者前往晏子住所,传达了想见晏子的意愿。
注释:
1.聘问:古代诸侯之间互相访问,以表示友好。
此处指晏子到吴国进行聘问。
2.寡人闻夫子之道矣:寡人是古代君主常用的自称,此处指吴王。
夫子是对对方的敬称,此处指晏子。
道是学问、道理。
闻是听说。
3.愿见晏子:表示吴王想见晏子,希望晏子能来见他。
4.吴王派遣行人:吴王派遣使者前往晏子住所,传达了想见晏子的意愿。
行人是古代使者的一种称呼。
《晏子使吴》一节主要记录了晏子到吴国进行聘问时,吴王想见晏子的情况。
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晏子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地位。
同时,也表现出吴王对于晏子的尊重和友好态度。
3、陕师大《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附答案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们的妄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我国的神话主要散见在《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
2、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又称为“四诗”。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毛诗”晚出,却属古文诗学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毛传郑笺: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是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5、风雅颂: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6、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7、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
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8、春秋笔法:《春秋》,鲁国史书。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金壶丹书(《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篇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注释】①弋:捕鸟。
②烛邹:人名。
齐国的一个官员。
9.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①臣之妻私臣( ▲ ) ②王之蔽甚矣( ▲ )③是罪一也( ▲ ) ④数烛邹罪毕(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分)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2分)11.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12. 从劝谏目的和劝谏方法看,两篇文章有何差异?(4分)参考答案:9.私:偏爱蔽:受蒙蔽是:这毕:尽完10.(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谤讥”“闻”译错1个扣1分)。
(2)让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主重视禽鸟而轻视人。
(“重”“轻”译错1个扣1分)11.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
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
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
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
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晏(yàn)子春秋》(又名晏子使楚)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晏子,名婴。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
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
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论语》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
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
这部书的语言简洁明快,幽默风趣。
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
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六年级第下学期的课本中就有一篇课文《橘逾淮为枳》(第二十九课)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五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课文《晏子使楚》。
(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
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晏子春秋政事篇注释

晏子春秋政事篇注释《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著作,其中的政事篇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以下是对晏子春秋政事篇的一些注释。
晏子,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
他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
晏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直的品德,在齐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政事篇中,晏子多次强调了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
他深知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只有让民众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例如,晏子主张减轻赋税,让百姓能够负担得起生活的压力,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
他认为过度的赋税会使百姓贫困,进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十分先进的意义,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之一。
晏子还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身作则,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公正、廉洁、勤奋。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臣民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有效地治理国家。
例如,晏子劝谏齐景公要戒除奢侈之风,节俭度日,关心百姓疾苦。
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君主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政治策略方面,晏子主张因时制宜、灵活变通。
他深知不同的时期和情况需要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晏子主张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同时加强国内的团结和凝聚力;而在和平时期,他则注重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这种灵活的政治策略体现了晏子的智慧和务实精神。
政事篇中也提到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晏子认为,君臣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
君主应当善于倾听臣子的意见和建议,而臣子则应当忠诚于君主,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同时,晏子也强调了臣子应当敢于直言进谏,指出君主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君主更好地治理国家。
此外,晏子还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因此,应当建立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让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重用。
同时,也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婴事迹的专着
晏子与《晏子春秋》
提到晏子,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晏子使楚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中的晏子集勇敢、智慧、气节于一身,为后世所敬仰。
据记载,晏子名婴,字平仲,一说字仲,谥平,春秋后期齐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582年,死于公元前500年。
晏子之父晏弱,谥桓子,为齐卿。
晏弱去世后,晏子承继父亲之职,出仕齐卿,先后从政凡五十六年,历事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三朝,其主要政绩是在景公时。
以当时齐国局势,大夫专权,田氏势强,景公以平庸之君,能维持近六十年的统治,齐国还能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完全有赖于晏子这位杰出政治家的辅佐。
所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他还特别为晏子写了传记(《史记·管晏列传》)。
其他先秦两汉典籍如《左传》《墨子》《吕氏春秋》
《淮南子》《说苑》《新序》《论衡》中也有不少关于晏子的记载。
而要说专门记载晏子思想和言行的着作,则非《晏子春秋》莫属了。
书名虽为《晏子春秋》,但其作者却不是晏子本人。
有些目录学着作记录此书时称“晏婴撰”,这显然是不对的。
因为该书自始至终对晏婴以“晏子”相称,“晏子”是后人或同时代人对晏婴的敬称,晏子不会自称“子”。
而且书中又有“齐景公”之称,“景公”是谥号,史载晏子比齐景公早死十年,不可能知道景公去世后会有此称呼。
更何况,书中还记有若干晏子死后之事。
这些都证明该书不是晏子本人所撰写的。
其实,这是先秦时期着作的一个特点。
先秦典籍的编撰成书,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由明确的一人或数人编写,然后杀青定稿,署名出版。
它的形成,往往有个复杂的过程。
先是有些原始记录素材,积累渐多,逐渐流传,流传中有人加以整理润色,还会不断增加或佚失,如此几经增损编订,才最终形成,因此许多典籍难以确定编撰者是很正常的。
《晏子春秋》的成书,亦当如此。
我国自古有史官传统,所
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晏子作为一代名相,其言行齐国史官必有记录,这是《晏子春秋》的材料来源之一,即齐国世代相传的历史记载和档案记录,这些都是可靠的历史资料。
此外,晏子在齐国有出色的政绩,必然成为人们仰慕的对象,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后,有好事者踵事增华,“小说家者流”添枝加叶,便形成了类似后代包拯、海瑞式的半是历史传记半是故事传说的内容,并广为流传,这便是《晏子春秋》材料的另一个来源。
当然,这种材料只可以当作故事看,却难作史料信。
一般认为,到了战国时期,分别有人对这些材料进行搜集汇编,于是就出现了各种版本的《晏子春秋》(司马迁看到的应该就是其中一个或几个版本)。
学者蒋伯潜说:“此书非晏子自着,乃后人采其行事,记其言论,纂辑而成,其成书实在战国之世。
”应该是中肯的论断。
但这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书”。
西汉成帝时,刘向奉旨对当时皇家内府的藏书进行整理。
他将能够见到的各种版本的《晏子春秋》加以编校,定名为《晏子》,后世更名为《晏子春秋》。
如此,《晏
子春秋》才算正式“成书”,并成为今天的通行本。
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为内篇和外篇两个部分。
内篇六卷,即刘向所谓“合于六经之义”者,包括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两卷,即刘向所谓“又有重复,文辞颇异”者和“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
应该说,《晏子春秋》一书以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生平事迹为依据,又辑缀了有关他逸闻轶事的大量民间传说,从而记载了人们心目中的晏子的思想言行,塑造了晏子这位正直贤明、堪称楷模的杰出政治家的形象。
《晏子春秋》的艺术特色
《晏子春秋》的体裁既不同于《论语》的语录体,也不完全同于《左传》《国语》等历史散文和《孟子》《荀子》等诸子散文,而是以对答记言为主,佐以动作、形象描写,这种以文学笔法记载人物事迹的着作,在现存的先秦古籍里是很少见的。
正因如此,《晏子春秋》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独具特色。
首先,此书语言简洁干净,颇能表现人物个性。
以耳熟能详的“晏子使楚”一段为例,晏子到楚国后,楚王蓄意戏弄他,“指盗为齐人”,然后“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不难想象,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难堪的场面。
对此,晏婴没有表现出手足无措之态,而是以桔为例,阐明了水土是使植物变异的重要条件,接着话锋一转,用同理相推的方法,得出了“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结论。
这种以守为攻、寓理于事的谈话方式,使晏婴的机敏跃然纸上。
其次,此书描写人物动作生动鲜明,着意勾勒人物性格。
书中说齐景公在泰山上饮酒,喝得半醉,眺望齐国的大好河山,因感伤人生短暂,便“泣数行而下”;而晏子此刻却“仰天而大笑”,这使得景公大怒。
晏婴则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阐述了生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最后反问道:如果先王不死,您哪能有齐国?寥寥数语便将景公及晏婴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来,可谓传神之笔。
这种写法,用笔虽简洁,却将人物性格鲜明地体现出来,这对后世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有较大影响。
此外,书中还大量地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形容晏婴穷用了“堂下生寥茬,门外生荆棘”,描写临淄的繁荣用了“张袂成阴,挥汗成雨”,又如把危害社稷的人比为“社鼠猛狗”,把表里不一的作法比喻成“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这些修辞手法的
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有些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和典故。
可以说,《晏子春秋》一书已具有人物传记的雏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是“传记之祖”,有学者则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传
记文学。
这种以人物为主的专书,以及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史书——《史记》也有着很大影响。
《晏子春秋》的现代价值
首先,《晏子春秋》强调了实行德政的必要性。
书中多处提到“德”字,“德”成为该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晏婴本人就是“盛德”之人,齐景公就曾赞叹说:“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
”(《内篇谏上第十五》)晏婴认为仅仅靠勇力是不可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
如果一味地尚勇好斗甚至可能给国家带来灾难,只有修德,实行德政,
才能使天下归附。
于是他强调:“古之王者,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诸侯戴之,以为君长,百姓归之,以为父母。
”(《内篇谏上第十四》)周文王之所以取得天下,就是因为有德:“古者文王修德,不以要利,灭暴不以顺纣……是以诸侯明乎其行,百姓通乎其德,故君民而不危,用国而不弱也。
”(《内篇问上第二十三》)齐桓公与管仲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也是因为实行德政的缘故:“昔者管子事桓公,桓公义高诸侯,德备百姓。
”(《内篇杂下第二十八》)而齐景公如果不实行德政,想恢复齐桓公时期的霸业是不可能的。
那幺,德政的具体内容是什幺呢?在晏子看来,就是“任贤爱民”,即“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内篇问上第十七》)。
“其政任贤”就是任用贤能之人为官,以便管理国家、安顿百姓;“其行爱民”就是以民为本,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晏婴甚至指出为政者最好的德行就是爱民、乐民,可见他已经充分认识到民心向背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体现,对当今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不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