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柳赠歌者翻译、解析
北宋词:《山亭柳·赠歌者》

北宋词:《山亭柳·赠歌者》导读:本文北宋词:《山亭柳·赠歌者》,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亭柳·赠歌者宋代:晏殊家住西秦。
赌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译文我家注在西秦,开始只是靠小小的随身技艺维持生活。
在吟词唱曲上别出新裁,翻新花样。
我偶然学得了念奴的唱腔,声调有时高亢能遏止住行云。
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
没辜负我的一番辛劳。
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洒冷饭。
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些最难雅的歌曲。
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注释山亭柳:词牌名,晏殊是宋词中第一次用平声韵填写此调的作者。
晏殊小词一向并无标题,这首词以《赠歌者》题名是一种例外。
西秦:地名,在今甘肃省榆中北。
博:众多,丰富。
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
斗:竞争。
念奴:唐代天宝年间歌女。
高遏行云:《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遏,止。
蜀锦:出自蜀地的名贵丝织品。
负:辜负。
‘数年”二句: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漫:枉,徒然。
采:选择,接纳。
《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
赏析全词通过一个歌者年老色衰遭遗弃的悲惨命运,道出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被玩弄、遭遗弃的歌女艺*的共同心声。
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
”是歌女的语气自信而又自负。
“家住西秦”是写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当是住陕西附近。
“赌”是比赛竞争之意。
这两句是歌女述说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种浪漫的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仍然是歌女十分自负的口气。
古诗山亭柳·赠歌者翻译赏析

古诗山亭柳·赠歌者翻译赏析《山亭柳·赠歌者》作者为宋朝诗人晏殊。
其古诗全文如下: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
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前言】《山亭柳·赠歌者》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作品。
此词是1050年(宋仁宗皇佑二年)晏殊知永兴军任上所作,通过描写一个年老色衰的红歌女被冷落的不幸命运,抒发了词人的同情心意。
【注释】①山亭柳:词牌名,晏殊是宋词中第一次用平声韵填写此调的作者。
②晏殊小词一向并无标题,这首词以《赠歌者》题名是一种例外。
③西秦:地名,在今甘肃省榆中北。
④博:众多,丰富。
⑤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
斗:竞争。
⑥念奴:唐代天宝年间著名歌女。
⑦高遏行云:《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遏,止。
⑧蜀锦:出自蜀地的名贵丝织品。
负:辜负。
⑨‘数年”二句: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漫:枉,徒然。
⑩采:选择,接纳。
《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
【翻译】我家注在西秦,开始只是靠小小的随身技艺维持生活。
在吟词唱曲上别出新裁,翻新花样。
我偶然学得了念奴的唱腔,声调有时高亢能遏止住行云。
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
没辜负我的一番辛劳。
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洒冷饭。
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些最难最高雅的歌曲。
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赏析】全词通过一个歌者年老色衰遭遗弃的悲惨命运,道出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被玩弄、遭遗弃的歌女艺妓的共同心声。
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
”是歌女的语气自信而又自负。
“家住西秦”是写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当是住陕西附近。
自唱的悲歌——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赏析

自唱的悲歌——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赏析
柏秀娟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2(000)010
【摘要】家住西秦。
赌薄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绵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成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
衷肠事。
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总页数】1页(P8)
【作者】柏秀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
【相关文献】
1.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解读 [J], 焦贻之
2.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赏析 [J], 冯超
3.词中的《琵琶行》——说晏殊的《山亭柳·赠歌者》 [J], 蔡厚示
4.“赌薄艺随身”与“赌博艺随身”——晏殊(山亭柳赠歌者)异文辨 [J], 杨友祥
5.山亭柳赠歌者 [J], 涂木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

《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
《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
山亭柳赠歌者
①晏殊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
花柳③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
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
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
②赌,与人竞赛。
花柳,借指一切歌舞技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居住在西秦时,在这个地方遇见一位身怀多种技艺,并且曾经敢于与人比赛竞争的老年歌者。
B.“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这些都是从正面来展现歌者年轻时演出的盛况。
C.“蜀锦缠头无数”与“一曲红绡不知数”类似,写歌者年轻时受到众人的推崇,一曲唱完博得无数赏赐。
D.“残杯冷炙”意味别人剩下的饭菜,而这剩下的.饭菜也只有作者来往咸京道时施舍,写出了老歌者的悲惨。
E.“知青”意谓懂音乐的人,歌者感慨高音再也没有人懂,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听懂她的高音,她愿意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
15. 词的下片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
试题答案:
14、BC
15、(1)表现歌者年老色衰后的冷落、痛苦与悲伤;(2)表达了作者对歌者悲凉遭遇的同情;(3)作者借助歌者之悲哀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去、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山亭柳·赠歌者晏殊(宋代)家住西秦。
赌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译文我家住在西秦,具有多种技艺,敢于和人比试竞争。
在吟词唱曲上别出新裁,翻新花样。
我偶然学得了念奴的唱腔,声调有时高亢能遏止住行云。
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
没辜负我的一番辛劳。
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洒冷饭。
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些最难最高雅的歌曲。
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注释山亭柳:词牌名,晏殊是宋词中第一次用平声韵填写此调的作者。
晏殊小词一向并无标题,这首词以《赠歌者》题名是一种例外。
西秦:地名,在今甘肃省榆中县。
博:众多,丰富。
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
斗:竞争。
念奴:唐代天宝年间著名歌女。
高遏行云:《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遏,止。
蜀锦:出自蜀地的名贵丝织品负:辜负。
‘数年”二句: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漫:枉,徒然。
采:选择,接纳。
《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
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晏殊迁升为户部尚书(户部长官,属三司),以观文殿大学士的官衔做了永兴军的长官。
这首词作于晏殊知永兴军任上,此时晏殊年过六十。
被贬官多年,心中不平之气,难以抑制,假借歌者之名一吐心中的抑郁之情。
赏析全词通过一个歌者年老色衰遭遗弃的悲惨命运,道出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被玩弄、遭遗弃的歌女艺妓的共同心声。
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
”是歌女的语气自信而又自负。
“家住西秦”是写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当是住陕西附近。
“赌”是比赛竞争之意。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山亭柳·赠歌者

古诗文系列:山亭柳·赠歌者
赏析:
合起来,这是歌女说自己多种艺术才能上 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 创,绝不流俗。
山亭柳·赠歌者 宋代·晏殊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山亭柳·赠歌者
作者简介:
古诗文系列:山亭柳·赠歌者
作者简介:
晏殊(yàn shū)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
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 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 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 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 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 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古诗文系列:山亭柳·赠歌者
山亭柳·赠歌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 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 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 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古诗文系列:山亭柳·赠歌者
译文:
我家注在西秦,开始只是靠小小的随身技 艺维持生活。在吟词唱曲上别出新裁,翻 新花样。我偶然学得了念奴的唱腔,声调 有时高亢能遏止住行云。所得的财物不计 其数。没辜负我的一番辛劳。 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 一些剩洒冷饭。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 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 些最难最高雅的歌曲。
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 反衬出年老的失意。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是歌女 的语气自信而又自负。“家住西秦”是写 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句 子,歌女当是住陕西附近。
《山亭柳·赠歌者》阅读题及答案

《山亭柳·赠歌者》阅读题及答案《山亭柳·赠歌者》阅读题及答案《山亭柳·赠歌者》是晏殊创作的一首词作。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山亭柳·赠歌者》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山亭柳·赠歌者晏殊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
花柳②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成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
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此时晏殊年过六十,被贬官多年,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
①赌,与人竞赛。
②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博:众多,丰富。
漫:枉,徒然。
《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一1.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5分)2.全词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词的上阙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2.运用了对比(或对照)的写作手法,作者将歌者曾经自负得意与如今四处奔波,知音难觅的前后际遇相对照,既表达了对歌者的欣赏与同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以及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
《山亭柳·赠歌者》阅读答案二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
②赌;比赛竞争。
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
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
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
⑥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
词中指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1.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请简要赏析。
(5分)2.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
(6分)答案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年轻时技艺高超受人追捧,年老色衰之后境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阅读参考答案及赏析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阅读参考答案及赏析晏殊《山亭柳·赠歌者》阅读参考答案及赏析山亭柳·赠歌者晏殊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
花柳②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成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
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此时晏殊年过六十,被贬官多年,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
①赌,与人竞赛。
②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博:众多,丰富。
漫:枉,徒然。
1.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5分)2.全词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阙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2.运用了对比(或对照)的写作手法,作者将歌者曾经自负得意与如今四处奔波,知音难觅的前后际遇相对照,既表达了对歌者的欣赏与同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以及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
二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
②赌;比赛竞争。
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
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
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
⑥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
词中指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1.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请简要赏析。
(5分)2.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
(6分)参考答案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年轻时技艺高超受人追捧,年老色衰之后境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
(2分)词的上片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通过歌者的口吻回忆当年多才多艺及其受人追捧的情景。
(1分)下片由回忆回到现实,写歌女四处奔波,青春流逝,无处托身的.悲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亭柳赠歌者
宋代:晏殊
家住西秦。
赌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译文
我家住在西秦,开始只是靠小小的随身技艺维持生活。
在吟词唱曲上别出新裁,翻新花样。
我偶然学得了念奴的唱腔,声调有时高亢能遏止住行云。
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
没辜负我的一番辛劳。
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洒冷饭。
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些最难最高雅的歌曲。
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注释
山亭柳:词牌名,晏殊是宋词中第一次用平声韵填写此调的作者。
晏殊小词一向并无标题,这首词以《赠歌者》题名是一种例外。
西秦:地名,在今甘肃省榆中北。
博:众多,丰富。
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
斗:竞争。
念奴:唐代天宝年间著名歌女。
高遏行云:《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遏,止。
蜀锦:出自蜀地的名贵丝织品。
负:辜负。
‘数年”二句: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漫:枉,徒然。
采:选择,接纳。
《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晏殊迁升为户部尚书(户部长官,属三司),以观文殿大学
士的官衔做了永兴军的长官。
这首词作于晏殊知永兴军任上,此时晏殊年过六十。
被贬官多
年,心中不平之气,难以抑制,假借歌者之名一吐心中的抑郁之情。
赏析
全词通过一个歌者年老色衰遭遗弃的悲惨命运,道出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被玩弄、遭遗弃的歌女艺妓的共同心声。
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
”是歌女的语气自信而又自负。
“家住西秦”是写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当是住陕西附近。
“赌”是比赛竞争之意。
这两句是歌女述说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种浪漫的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仍然是歌女十分自负的口气。
“花柳上,斗尖新”之“花柳”代指一切歌舞艺术才能技巧。
“斗”,仍是竞赛之意。
“尖”,是高处,是过人之处。
“新”,不是陈陈相因的旧套。
合起来,这是歌女说自己多种艺术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是具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
“偶”,有随便之意。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有名的歌女。
词中歌女似乎自豪地诉说:我偶尔随便一唱当年念奴曾经唱过的歌,能让天上的行云停住,听我歌唱,足见我唱得有多么美,多么动听。
“高遏行云”,语出《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这几句,当是失意时回忆当年得意情事所言,所以,每一句自负的话后面,都有一种反衬中的失意悲慨。
自负的口气,实是自负的不平。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写当年得意之时,歌声一发,令众人倾倒,博得赏赐无数,不辜负自己多年的辛劳。
“蜀锦”,是四川的丝织品,当时很名贵,古时歌女多以锦缠头,因借“缠头”之名指称赠与她们的财帛。
下片描写歌女年老色衰后所遭逢的冷遇,抒发词人对她的无限同情。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是失意后凄凉冷落境遇的写照。
从词里的“西秦”、“咸京道”地点上看,当是晏殊被贬知永兴时,慨叹自己的不平境遇而作的。
可见作者这首词确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寓意。
这首词的整个口吻都寄托着感慨。
“残杯冷炙”语本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残怀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此处写歌女境遇如此可悲,令人“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歌者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地位,盼望能找一个可以终生相托的人,盼望找到一个足以托身的所,可以安身立命,终生为之奉献而不改变。
“衷肠事”,是指内心的事,这里是指终生相托的大事。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徧唱阳春”,仍是以歌女的口气自述:假如有一个知我心的人“见采”(“采”,选择、接纳),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他。
这虽然是一个歌女的口吻,但又体现了一个中国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的报国之情。
这里的“若有知音见采”之“若有”是实无,也就是悲叹找不到知音。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了。
可以想象得出,这个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
而当时这个筵席前,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
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内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泪水,也要“重掩罗巾”,不能让人看到。
“重掩”,是屡次流泪,屡次擦干。
每次感到悲哀,都要强作笑颜,其悲哀就更为深重了。
这首词在《珠玉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从思想内容看,它一反以往流连酒歌的生活、相思离别的闲愁、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反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不幸命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从作品的风格来说,也一反以往的雍容华贵、闲雅圆融,而变得激越悲凉。
这一转变或许与作者罢相知外郡的境遇有关,虽则词中没有象自居易的《琵琶行》明写“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但读者仍可以看出作者借歌女之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寓意。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