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的“问答”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唐代文学主题讨论题目

唐代文学主题讨论题目

唐代文学主题讨论题目
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辉煌的一个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经典作品。

如果要开展关于唐代文学的主题讨论,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讨论题目:
1. 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特点:如何从初唐的宫廷诗风转变到盛唐的边塞诗,再到中晚唐的感伤诗风?
2. 唐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唐代文人的生活背景如何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
3. 唐代女性文学的崛起:如薛涛、李冶等女性诗人的作品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4. 唐代传奇小说的艺术成就:如何评价唐代传奇如《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在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上的贡献?
5. 唐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唐代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在文化上产生了哪些影响?
6. 唐代诗歌与绘画的互动:唐代诗人如何在作品中描述绘画,以及绘画作品又是如何体现诗歌意境的?
7.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唐代诗歌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8.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唐代文学作品中如何体现佛教文化的影响?
9. 唐代文学与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如何影响唐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
10. 唐代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比较:如何比较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的文学风格差异?
这些题目可以作为学术研讨、课堂讨论或个人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深入挖掘唐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李卫公问对》真伪问题研究述评

《李卫公问对》真伪问题研究述评

《李卫公问对》真伪问题研究述评摘要《李卫公问对》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兵书,自问世以来,其真伪问题就被人提出来了。

“阮逸伪托说”在历史上占主导地位,后世学者多信从。

但也有持相反意见者,否定“阮逸伪托说”,更有人对其内容提出质疑,认为此乃“唐末宋初俚儒村学”所为,等等,诸说纷纭,至今仍莫衷一是。

本文就前人的研究概况略作回顾与评述。

关键词:《李卫公问对》辨伪“阮逸伪托说”中图分类号:e892 文献标识码:a《李卫公问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部书在北宋元丰年间被朝廷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立于官学,成为武举试士、选拔将帅、教育训练军事人才的官方教科书。

然而,《武经七书》问世之后不久,这部旧题唐李靖撰之《李卫公问对》却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怀疑。

从援引书目上看,《新唐书·艺文志》只著录了李靖《六军镜》三卷,而未著录《问对》;《宋史·艺文志》记载李靖兵法,竟有七部之多,亦均未见《问对》之踪影;宋初编撰《太平御览》、《武经总要》都从《通典》中摘录了李靖的话,未见摘录有《问对》之语;宋神宗熙宁八年下诏给枢密院特别强调指出,“唐李靖兵法世无完书,杂见《通典》……”凡此种依据,都使《问对》之作者及成书年代陷入了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

因此,这部书的真伪问题在其问世之后不久就被人提出来了,如“阮逸伪托说”、否定“阮逸伪托说”、“唐末宋初俚儒村学”所为,等等,诸说纷纭,多不相合。

本文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就前人的研究概况略作回顾与评述。

一宋元学者的《问对》辨伪首先把怀疑的目光投向《李卫公问对》的人就是北宋学者陈师道。

他在《后山集》中记载:“世传《王氏元经》、《薛氏传》、《关子明易传》、《李卫公问对》,皆阮逸所著。

逸以草示苏明允,而子瞻言之。

”这是见于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对《问对》的著者问题提出疑义。

陈师道认为,此书之真正作者乃宋人阮逸。

他的理由是听苏轼所言:阮逸曾拿着写完的草稿给其父苏洵看。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一、“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为唐代始音,其诗文虽未完全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1、题材扩大,主题升华。

(1))四杰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

开拓了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山水诗如王勃的《腾王阁》;又有咏史抒怀之作,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2)风格由纤靡卑弱转至刚健清新。

四杰”均出身庶族地主阶层,思想狂傲豁达,重视抒发个人情怀并思索人生哲理。

诗风变化多样,有的朴素清新,有的沉雄壮阔,有的铺张扬厉,一个共同特征:刚健清新,开创了唐诗的序幕和唐诗“风骨”美的先河。

如卢照邻的游侠边塞诗《结客少年场行》2、体裁突破:促进并确立了近体诗新形式。

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诗发展成熟,为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各有偏重,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卢《帝京篇》,骆宾王《畴昔篇》。

二、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主要体现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提倡风雅兴寄,风骨,为唐代正始之音。

1、风雅兴寄。

复归风雅,是他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38首《感遇》诗中。

“兴寄”理论既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又熔铸了时代精神。

兴”,指所托之物需遇境而生,不可矫揉造作,如《修竹篇》所“兴”之“竹”。

“兴寄”理论重点“寄”:包括“美刺”之社会教化作用,主张诗应关心现实,寄托讽喻。

其中主体自觉意识的高扬具有唐普遍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要求。

2、风骨。

“风骨”基本内涵:要求诗歌慷慨多气,感情充沛,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

继承爽朗刚健“建安风骨”传统的同时又扬弃了其中的慷慨悲凉,代之以昂扬和明朗,构筑了一种磅礴的气象和境界。

这种美学理想,正是盛唐之音的基调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史问题与答案集锦(唐宋)

中国古代文学史问题与答案集锦(唐宋)

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主要贡献第一,他们具有变更文坛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并且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第二,在诗歌内容方面,突破了宫廷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使诗歌有了充实的社会内容、严肃的思想和真实的感情,显示了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

第三,在诗歌的感情基调上,他们的诗歌变得更加充实,或在诗歌中渲泄抑郁不平的牢骚,或写追求功名的热望,都具有一种昂扬、壮大、浓烈的情感!第四,初唐四杰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也有贡献。

王、杨擅长五律,五言律诗由他们初步定型。

卢、骆以七言歌行见长,歌行体诗在他们手中获得改善与发展。

杜审言与沈宋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为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1、五律:沈、宋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2、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李(峤)、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陈子昂诗歌革新的理论主张及其意义主张:1、坚决反对齐梁诗风,指出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2、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即主张诗歌创作要继承建安文学的传统,要有“风骨”,有“兴寄”。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充实的内容,具有刚健有力的风格。

“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批判现实,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3、提出了对于建立新诗风的要求,这就是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意义1、陈子昂的这种进步主张表面上是复古,实际上是以革新为目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革新。

2、对扭转有唐一代诗风,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并对唐诗风貌的建立,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他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色是“诗中有画”。

(1)构图美。

(2)色彩美:善于将各种色彩、光线和谐地配合,使之彼此对照映衬,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

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

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

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经历了曲折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这一时期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动态及其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研究特点和主要成就。

然后,文章重点梳理了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献分类与编目、版本鉴定与校勘、文献史料研究、古典文献数字化等,并对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文章还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献学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机遇,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推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新中国70年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程与特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历经了七十年的沧桑巨变,其发展历程与特点鲜明,反映了我国学术研究的深厚底蕴和时代变迁。

研究历程: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古典文献的整理和保护进行,学者们致力于对传统文献的挖掘和保存。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古典文献学研究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至今,古典文献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跨学科的研究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为文献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特点:七十年来,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的系统性不断增强。

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对单一文献的研究,而是致力于构建完整的文献学体系,对古典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学者们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手段进行文献学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文学经典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答题格式

中国文学经典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答题格式

中国文学经典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答题格式
总要求
字数要求:名词解释200-300,简答500-700,论述1000到1500,具体要求根据分值进行调整。

条理清晰,多段式,突出关键词与重点。

字迹工整漂亮。

名词解释
分为以下三类
考察人物:所处年代+创作特征+地位影响+代表作品
考察流派、思潮:时间+性质+主要理念+影响(当世+后世)、地位+代表作家作品
考察事物:时间+提出者+内容+特点+影响(当世+后世)+代表作家作品
简答题
分点作答,条理清晰
每点结构如下:关键词+关键句+代表作家作品
考察人物:
1、出处
2、身份(贵族/小人物等)
3、人物性格
4、代表了哪一类人物(作者创作意图、后世有没有与这一人物
相似的(代表作家作品))
5、影响(当世、后世)
考察作品
1、时期
2、作家
3、艺术风格
4、流派
5、对后世影响
考察流派
1、时期+一句话概括是什么
2、创作目的(理念)
3、艺术特征
4、代表作家作品
5、地位与影响
论述题
可以看成式名词解释+简答题的升华版,简答题不需要过多的例子,论述题需要论据来进行支撑。

开头:对题目中的人、作品、观点、评价先做一个简要的名词解释。

中间:分点论述,建议三段式,不建议用数字进行序号分点,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

每一点的具体结构如下中心观点句+具体的作品(情节简述、名句、代表性篇目、文章名)+其余名家的评价。

结尾:简明扼要地概括,加上对后世的贡献、影响,其自身的地位。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考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A.诗歌大意——写景状物叙事B.揣摩形象——形象意象意境C.体会内涵——抒情言志寓理【试题特点】1.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绝不能离开景、情、境。

2.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阐释的是普遍哲理。

【学生答题存在问题】1.答题不规范,易漏掉一些要点。

2.只能意会,不能有效言传。

【常见问答模式】一、炼字型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同意吗?为什么?解答分析:要求品味古人所锤炼的字的妙处,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字可以从以下入手体会:动词: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B.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古代文学对话体的运用

古代文学对话体的运用

古代文学对话体的运用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其中,对话体作品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展现人物形象、传递思想观点,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对话体的起源、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古代文学对话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思想家和学者们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对话体作品应运而生,成为了当时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形式。

《论语》就是一部典型的对话体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对话体作品的特点之一是真实生动。

通过对话的方式,人物形象得以立体化展现。

读者可以通过对话中的言语和行为来了解人物的性格、态度和思想。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示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令读者产生共鸣。

对话体作品的真实性也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使得读者更容易被作品所吸引。

对话体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思想碰撞。

通过对话,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可以在作品中交锋、碰撞,使得读者可以从中获取不同的思考和观点。

例如,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他通过对话的方式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对话体作品的思想碰撞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欲望,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古代文学对话体的运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文学形式,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例如,现代小说《围城》就运用了对话体的形式,通过对话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对话体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其中。

然而,古代文学对话体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对话的方式限制了叙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有时会造成剧情的断裂和不连贯。

另外,对话体的运用也容易导致人物形象的片面化,无法全面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 子虚》 《 上林赋》 以子虚乌有先 生 、 亡是公 , 扬子 云《 长杨赋》 以翰林 主人 、 子 墨客卿 , 班盂坚 《 两都 赋》 以西都宾 、 东都宾 、 东都 主人 ; 张平子《 两都赋》 以凭虚公子 、 安处先生 , 左太冲《 三都赋》 以西蜀公 子、 东吴 王孙 、 魏 国先生 , 皆改名 换字 , 蹈 袭一 律 , 无 复超然新意稍 出于法度规矩者。” 圈 纪昀亦说 : “ 《卜 居》 《 渔父》 已先是对 问, 但未标对问之名耳。 ” 嗽1 J 永 济先生在《 十四朝文学要 略》 里也认为《卜 居》 《 渔 父》 是对问体的开始 , 张立斋的《 文心雕龙注订》 也
答” 研究的具体情况 , 以呈现“ 问答 ” 此种模式在古 典 文 学 中 的研 究概 貌 , 并 提 出笔 者见 解 , 以兹 后 期 更为具体领域的研究。


作 为 一种 文 体 结 构 形式 的相 关 研 究— —
“ 对 话” “ 对答 ” “ 对 问”
( 一) 从“ 对话” “ 对答” 到“ 对 问体 ” 文 体 溯 源 和
第3 6卷 第 6 期
2 0 1 5 年 6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Hale Waihona Puke V0 l _ 3 6N o . 6
术 手法 的期 刊论 文 。 可 以说 无论 是 哪个 时期对 此方 面的研究都寥落晨星。
假设多人参与的叙事方式更是一种文学手法 , 被广 泛运 用 在古 典文 学 当 中 ,如果 对 其应 用 进行 溯 源 , 可 以追 溯到 中国最早 的民歌诗 经 , 并 能在 之后 的楚 辞、 汉赋 、 汉乐府 、 六朝 民歌 、 唐诗 、 宋词 、 元散 曲等 古 典 文 学瑰 宝 里 找 到此 种 叙 事 方 式 的运 用 。 因为 “ 问答” 的运用 , 在古典文学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何种 文体里 , 它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 所以有对其进行 研究 的价值。 然而综观历年来对古典文学中“ 问答” 模式 的研究 , 其在数量上并不可观 , 范围上并不均 衡, 深 度 上也 有待 推进 。 根据现今 “ 问答” 在古代 方向学术界中数量 和 深 度 上 的研究 热度 情况 , 主要有 3 个方向。 第一 , 从 文 章 的文 体 学 人 手 , 这 是 一 种 结 构文 章、 谋篇布局、 表达立意的方式 , 是一种结构文章的 文体 , 即“ 对问体” 。 “ 中国古代文体生成大都基于特 定 的场 合相 关 的 ‘ 言说 ’ 这种 行为 方式 。 ” [ 1 1 问答 作为 种行 为方 式 , 构成 问答 , 具 有鲜 明 的文学 性 。 近些 年 来 古 典 文学 对 问 答模 式 的研 究 , 都 集 中在 “ 对 问 体” 研究上 , 分为文体溯源和辨析 、 思想内涵及艺术 特色、 跨 学科 研究 3个方 面 。 第二 , 从作为诗歌的表达方式“ 问答 ” 人手 , 就 有篇制 、 句法 、 字数 、 声律 、 韵律等限制 的古典诗词 , 或无 明显 形 式 要 求 的乐 府 、 民歌 , 来研 究 歌 诗 中利 用此 种 问答手 法 的艺术 效 果 。主 要涉 及 3个 方 面 , 其一 , 体现在对 《 诗经》 《 天问》 问答艺术 的探求上 ; 其二 , 少数 研究 零 散分 布在 汉魏 六 朝 民歌 的相 关艺 术手法研究中 ; 其三 , 出现 了几篇 分 析 唐 诗 问答 艺
J u n .2 0 1 5
古典文学 中的“ 问答 " 研究综述
肖佩 蕊
( 华 中师 范大 学 ,湖北 武汉 4 3 0 0 0 0 )
摘 要 : “ 问答 ” , 文学领 域 的一种 特殊 文体 形 式 , 亦或仅仅 是 一种 歌诗 句型 的表达 , 学界 已发 现其 自身 独 特 的价值 以及 在 各 时期各 文体 里承 担 的责任 。作 为一 种 文体 结构 形 式的 “ 问答 ” 已有相 对 丰厚 的研 究成 果, 但 作 为诗 歌表 达 方式 的 “ 问答 ” 却 没有得 到研 究者们 的 关注 , 在 研 究文 学 范畴 的诗歌 表 达 方式 的“ 问答 ”
辨 析
1 . 认为 “ 对 问体 ” 只 是 来 源 于 比宋 玉 《 对 楚 王 问》 更早 的一些具体 的篇 目, 如《b 居》 《 渔父》 《 天 问》 等。 宋洪 迈 《 容斋 随笔 》 卷 七 里说 : “ 自屈 原词 赋假 为渔父 、 日者 问答 之后 , 后 人作 者悉 相规仿 。 司马相
时, 又 不得 不提及 文体 结构 形式 的“ 问答 ” 。 所以, 概 述古典 诗歌 的 “ 问答 ” 模 式的研 究现 状 , 也 需 结合 文章 的
“ 对 问体 ” 文体研 究 , 才能把 握 古典诗 歌 “ 问答” 模 式 的全 貌 . 进 而对 各 时期各 文体 的“ 问答 ” 的运 用进 行全 面

第三 , 选择 问答 中“ 问” 的一方 , 作为一种语言 学 领域 的 问句体 文学 的相关 研 究 。 此 方 向常 常属 于 语言学领域对某些古代语言学文献著作进行 问句
的形式 结构 的分 析兼 及思想 内涵 的解 读 。 本篇综述 , 以近些年来对“ 问答” 的研究方向和 热 度为分 类标 准 ( 由于第 三种 是属 于语 言学 范 畴 , 不 属 于文 学 范 畴 , 所 以不予 论 述 ) , 来 阐述 各类 “ 问
的观 照 。
关键 词 : 问答 ; 对 问; 文体 ; 表达 方 式 ; 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0 6 — 0 1 2 7 — 0 4
问答是 一种 行 为方式 ,在初 民的言 说行 为 中 , 就 是 以 问答 开始 ,问答 锻炼 了人 类 的思 维 和逻 辑 , 为单独 的叙述奠定了基础 。 这种多个人甚至是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