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法国的诗歌对话

合集下载

十四行诗与中国的词

十四行诗与中国的词

十四行诗与中国的词谈谈十四行诗十四行诗〔Sonnet又译作商籁〕首创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

提到十四行诗,人们就要推崇意大利的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FrancecoPetrarca1304—1374〕。

他的《歌集》包括三百多首诗,大多是十四行诗和抒情短诗。

他运用十四行诗的诗体写了少量政治题材的抒情短诗,谴责君主们争权夺利,制造内战,呼吁意大利的和平和统一,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

但大量的十四行诗却是抒发爱情之作。

我们看到,他的诗使人们对天神的爱降格到对凡人的爱,使天堂的生活转变到人世间,充满了早期人文主义的精神。

这种直抒个人情感,赞美大自然和现世生活的诗歌使诗的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欧洲抒情诗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使诗歌发出耀眼的光辉。

彼特拉克少年时代旅居法国南部普洛温斯多年。

当时普洛温斯在政治上是独立的,民间文艺活动频繁,文化兴盛。

关于普洛温斯的民族文学,马恩曾有极高的评价:“……它的诗当时对拉丁语系各民族甚至对德国人和英国人都是望尘莫及的范例。

”(注1)彼特拉克深受普洛温斯骑士抒情诗歌的熏陶,吸收了其民间文学的传统。

普洛温斯诗人又叫行吟诗人,其诗歌内容常有歌颂爱情和荣誉的篇什,富有冒险游侠精神。

流传最广泛的是其“破晓歌”,描写骑士和贵妇人破晓时的惜别之情。

它揭露了虚伪的封建婚姻关系,故不无反封建的意义。

但在十三世纪初,这些普洛温斯的行吟诗人被教皇斥为“异端”,加之北方的英国和法国的贵族又常欺压他们,他们因之逃亡国外。

一些到达意大利的诗人把抒情诗的传统带来,这对意大利十四行诗的创作起了积极作用。

彼特拉克继承了普洛温斯世俗诗歌的传统,讴歌对爱情的真挚浓烈和忠贞不二,描写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幸福的追求,克服了以往宗教劝喻诗的抽象隐晦和梦幻虚构的因素,充满了对现世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十四行诗体语句整齐,短小精悍,在欧洲各国沿用至今,成为数百年来历久不衰的诗体。

以英国而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诗人汤姆斯·魏阿特〔SirThomaWyatt1503—1542〕就是第一个用英语创作十四行诗的。

艾青诗选马赛赏析

艾青诗选马赛赏析

艾青诗选马赛赏析摘要:一、艾青简介二、马赛简介三、艾青诗选马赛赏析1.诗歌背景2.诗歌主题3.诗歌艺术特点4.艾青诗歌在马赛的影响和传播正文:【艾青简介】艾青(1899-1976),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中国著名现代诗人,与郭沫若、徐志摩、朱自清等人齐名,是新诗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艾青的诗歌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众疾苦、表达理想追求为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马赛简介】马赛(Marseille),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是法国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

马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是法国通往非洲和东方的主要门户。

【艾青诗选马赛赏析】艾青的诗歌创作始于20 世纪30 年代,一直持续到60 年代。

他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以下是对艾青诗选马赛进行赏析的几个方面:1.诗歌背景艾青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许多关注民族命运、呼唤民众觉醒的诗歌。

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国家和社会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的关爱和对未来的信念。

2.诗歌主题艾青的诗歌主题主要涉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例如,《煤的对话》通过煤与火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民众觉醒的渴望;《黎明的通知》则以黎明的口吻,传达了诗人对光明的信念。

3.诗歌艺术特点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同时,艾青还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使诗歌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4.艾青诗歌在马赛的影响和传播艾青的诗歌在马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传播。

他的诗歌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法国人民了解中国诗歌和文化提供了窗口。

同时,艾青的诗歌也启发了马赛当地的诗人,促进了中法诗歌的交流和互动。

综上所述,艾青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诗歌在马赛等地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风格有何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风格有何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文学风格有何不同?1. 文学类型方面在法国,文学艺术由许多形式构成,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

而中国文学则主要以小说、诗歌、散文为主流。

在小说方面,法国文学作品偏向个人、感性和情感,情节更加复杂,对社会问题和人类问题也更加关注。

中国小说则注重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背景,传递中国文化。

在诗歌方面,法国诗歌更加注重音韵和韵律,表现出来的气息更加激烈和情绪化。

中国诗歌则更强调行文和字句的配搭,立意更加深刻。

在散文方面,法国散文偏向抒情、反思和感性,探索主题更加广泛。

中国散文则偏向于叙事和抒情,注重人文主义和哲学思想。

2. 文学主题方面在法国文学中,“心灵与理智”是主要的主题之一。

法国文学也特别关注个人自由和正义,反思人性和人类困境,探讨道德和哲学。

而中国文学则更加注重家庭、社会、历史和自然。

在小说方面,法国小说倾向于揭示人类自由和对个人感情的痛苦。

中国小说则关注家庭生活和历史文化,强调人性和合理性。

在诗歌方面,法国诗歌特别注重抒情,表达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传递生命的意义。

中国诗歌则主要关注自然风景和人生哲学,表现出静默、蕴藉和气韵生动的特点。

在散文方面,法国散文探索哲学和人类困境,对人类理性的反思和对生命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

中国散文则注重抒情和反思,强调人文主义和智慧。

3. 文学风格方面在法国文学中,文学风格更加直率、简洁、抒情。

法国文学家平衡感性与感性,语言更加幽默和讽刺,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实用性。

中国文学则更加注重细节、形象和象征。

描写细致入微,语言优美而富有特色,传递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小说方面,法国小说更加注重人物形象,底色更加浓厚和真实。

中国小说则注重主题和情节,构思更加缜密和精彩。

在诗歌方面,法国诗歌更加直接和氛围化,注重语言的音韵与意象,揭示出来的爱情、哲学和民间感觉非常真实自然。

中国诗歌则更加含蓄和象征,善于运用比喻和典故,教化、启示、引人入胜。

在散文方面,法国散文生动、诙谐、味美。

文学作品对话

文学作品对话

文学作品对话
文学作品对话是指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包括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的对话,不同作者不同作品之间的对话,以及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对话。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的对话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创作风格、思想观点和写作技巧的变化。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就体现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但两部作品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却有明显的不同。

不同作者不同作品之间的对话可以反映出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
和影响。

例如,英国文学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和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社会动荡和人性的复杂性,两部作品在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对话则可以体现出文学多样性和交流。

例如,诗歌与小说之间的对话可以体现出诗歌对于小说情节和角色的启示,小说则可以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延续和再现。

文学作品对话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还可以促进文学创作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并加以研究和推广。

- 1 -。

马赛读书笔记

马赛读书笔记

马赛读书笔记《马赛》是艾青的一首诗歌作品,深刻地描绘了法国港口城市马赛的景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一、诗歌背景与情境《马赛》是艾青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首诗歌,时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面临着政治、社会、经济的多重挑战。

艾青曾经在法国留学,因此他选择以法国港口城市马赛为背景,借此寓意着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反思。

诗歌中展现了马赛城市的繁忙、混乱和不公,同时也隐含了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二、城市的陌生感与单调诗歌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城市的景象。

艾青将自己置身在陌生的城市,感受到行旅无定、孤独的状态。

城市街道忙碌喧嚣,货车摇摆不定,路面不平,创造了一种混乱、拥挤的氛围。

这种描写传达出城市生活的单调和陌生感,呈现出人们在都市中疲惫和迷失的状态。

三、社会的不公和压迫诗中描绘了街道上无数商铺前潜伏着看不见的计谋和欺瞒,市集的喧声犹如千万观众的欢呼声,其中透露出社会中的不公和虚伪。

工人们摇摇摆摆地来去,艾青以此表现出工人阶级的辛劳和压迫,暗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四、资本主义的掠夺与毁灭诗中出现了工厂、货物堆栈、邮轮等元素,这些形象象征着资本主义制度。

邮轮被描绘为绑匪,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表示资本主义的掠夺和剥削。

工厂排列的烟囱喷出黑色煤烟,如同弃妇的披发,映射出资本主义对环境的破坏。

邮轮的容量之大,鲸吞一切,暗示了资本主义的膨胀和毁灭性。

五、对城市的深情与不舍尽管揭示了城市的黑暗和丑陋,但诗歌中也流露出诗人对马赛的深情和不舍。

诗人对城市的观察和思考并没有使他完全对城市失望,他似乎对城市的繁荣和衰败都抱有一种内心的依恋。

《马赛》是一首充满社会批判和情感表达的诗歌,通过对城市景象的描写,艾青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剥削和不平等。

诗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这首诗歌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艾青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他在动荡时期的思想感受。

艾青诗选法国与归国的诗

艾青诗选法国与归国的诗

艾青诗选法国与归国的诗
艾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翻译家,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个主题是法国与归国的诗,他在这些作品中表达了对法国文化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艾青诗选中关于法国与归国的诗的一些代表作品。

一、法国的脚步
1.《追寻法国之梦》
走在巴黎的街头
追寻法国之梦
飘过塞纳河畔的轻烟
感受浪漫的气息
2.《蓝色的记忆》
法国的蓝色
像大海一样深邃
回忆着过去的岁月
带着思念的味道
3.《巴黎的雨夜》
雨夜的巴黎
如诗如画
街灯下的行人
思绪在孤独中寄托
二、归国的呼唤
1.《返乡》
漫长的旅途
已让我疲惫不堪归家的呼唤
在我的心中回荡2.《梦魂归故里》飞越千山万水
我将我的梦魂
带回故乡的怀抱和亲朋好友共享3.《故国的旋律》远离家乡的岁月
生命被天地的丛林包裹但我心中的旋律
永远是故乡的歌谣
三、异国的思念
1.《东方的呼唤》
异国的风景
美丽而陌生
看似相似的文化
在我心中呼唤
2.《思念的海洋》
大海宽阔无垠
沉浸在海水的怀抱
思念随着波浪
漂荡在其中
3.《归来的梦》
时光悠悠,我回到了故乡看见熟悉的山川
但眼前的景象
依然是异国的梦幻
以上是艾青诗选中关于法国与归国的诗的一些代表作品。

他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了对法国文化的追求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这些诗句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带给读者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艾青以他独特的诗歌语言和独到的思想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他对法国和祖国的热爱与思念也成为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题。

中国诗歌中隐喻的法兰西解读———以程抱一和于连为例

中国诗歌中隐喻的法兰西解读———以程抱一和于连为例

中国诗歌中隐喻的法兰西解读———以程抱一和于连为例作者:海丽玮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在今天,西方汉学已经成为中国重建传统学问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如研究西域的伯希和,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研究中国语言史中外来词的马西尼等。

法国汉学渊源已久,成果丰富。

被称为“中西文化的摆渡者”的法国汉学家程抱一,以及法国汉学家、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是当代法国汉学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都有着在中国生活的经历,熟知中西文化,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此文针对二者关于中国诗歌中隐喻修辞手法的观点,从隐喻的含义,隐喻与象征、换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意在进一步认识中国诗歌。

关键词:诗歌隐喻象征汉学对于中国诗歌的研究是国际汉学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18世纪传教士对《诗经》的译介与研究,到19世纪德理文的《唐诗》(法语:Poésiesdel’époquedesTang),再到20世纪众多汉学家对中国诗歌的研究,如宇文所安(StephenOwen)对唐诗、诗论的研究,叶维廉对中国诗学的研究,叶嘉莹对杜甫、陶渊明诗歌的研究等。

然而,对于中国诗歌隐喻的分析和研究并不常见,同样身处法国的汉学家程抱一和于连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诗歌进行研究,却都关注到了中国诗歌语言隐喻的特点。

路易斯(C.Lewis)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

巴克拉德(GastonBachelard)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

费尼罗撒(E.Fenellos)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

中国的唐诗宋词堪称隐喻的语料库。

同样身处法国的汉学家程抱一和于连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诗歌进行研究,却都关注到了中国诗歌语言隐喻的特点。

在法兰西,你对任何一位法国人提起“FrancoisCheng”,对方都会以敬佩的口吻告诉你:他是法兰西学院院士,是个了不起的人!2002年6月14日,程抱一(FrancoisCheng),这位被法国媒体称为“中国和西方文化间永不疲倦的摆渡人”的华裔作家,荣幸地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第705位院士。

李金发诗歌《弃妇》原文及赏析

李金发诗歌《弃妇》原文及赏析

李金髮诗歌《弃妇》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金髮诗歌《弃妇》原文及赏析【导语】:《弃妇李金髮》全文与读后感赏析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法国的诗歌对话作者:张越
来源:《中关村》2014年第06期
来自中法的诗歌对话
2014年5月7日上午,中法两国以“诗歌历程与场域”为主题的互动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办,两国诗歌领域代表分别做精彩发言,法国驻华使馆白良公使、易杰文化专员均莅临现场。

当日下午,一场引发中法诗人诗意共鸣的诗歌朗诵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倾情上演,中法两国诗人以诗的名义交会、对话,吟诵彼此的诗文,共同回溯、见证、沐浴于超越时间和国度的诗歌光焰。

“在革命需要战斗的时候他曾战斗\在革命需要牺牲的时候他就牺牲\他以一种冰冷的方式消失于世界\他以一种残忍的程序留给我悲痛……”这是中国诗人骆英的《枯骨的父亲》选段。

“唐寅是画家\唐寅活在十五世纪\唐寅活在明朝对我们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唐寅画画就像若斯丁·亚纳丁写音乐……唐寅说,从眼睛里出来同我一起梦想永恒吧。

”这是法国诗人雅克·达拉斯的诗作《唐寅》选段。

这一段段精美的诗文与一声声铿锵有力,抑或委婉悠扬的吟诵之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属于诗的国度。

同时也拉开了“2014·中法诗歌节”的帷幕。

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中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2014年5月7日-14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法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坤诗歌发展基金、中国诗歌学会共同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你读诗》协办,世界诗歌运动、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予以支持的“2014·中法诗歌节”先后在北京、黄山以及银川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共邀请到中、法两国三十多位著名诗人及评论家共聚这场“无国界”的诗意盛会。

为了推动中法诗坛的对话及交流,与法国诗歌界保持多年交往的中坤诗歌发展基金希望通过与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法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中国诗歌学会的强强联手,将法兰西的浪漫多情与“回归”之路上的中国诗歌相融、碰撞,共同为中法文化的深度交流谱写一曲动人乐章。

本次“2014·中法诗歌节”以诗歌交流为主,兼有学术接触、文化探讨等主题活动,旨在通过诗人间的直接对话和诗歌朗诵等形式的接触,就“诗歌-文学-文化”生态所共同面临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

活动共邀请到包括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阿波利奈尔诗歌奖”及“法兰西学士院诗歌大奖”得主雅克·达拉斯(Jacques Darras),知名诗人、“龚古尔诗歌奖”得主安德烈·维尔泰(André Velter),青年诗人、翻译家、批评家、“阿波利奈尔诗歌奖”得主琳达·巴罗斯(Linda Maria Baros)在内多位法国最富盛名的诗坛泰斗及出版界翘楚亲临现场。

中方嘉宾则由谢冕、张同吾、高洪波、谢友顺、贺绍俊、王家新、西川、树才、任洪渊、臧棣、杨克、姜涛、王明韵、杨梓等多位诗歌评论界杰出代表及著名诗人出席,为此次中法诗歌节带来不同以往的“中国诗歌印象”。

在北大校长王恩哥看来,中法建交五十年之际,两国诗人为世界上最美的事业——诗歌而相聚于新诗发源地之一的北京大学,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

其实中法诗歌交流已逾百年之久。

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对法国现当代诗歌产生重大影响。

曾在中国西藏居留七年之久的法国当代著名诗人安德烈·维尔泰说,诗歌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古典诗歌奔涌在他丰沛的内心世界里,激荡起无穷无尽的诗情。

和中国一样,具有浪漫情调和自由精神的法国也具有优秀的诗歌传统。

雨果、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圣琼·佩斯等法国诗人,将法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向世界,也直接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人类面临共同的生存课题——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文化元素与生存环境的内在关系。

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张同吾认为,诗歌作为精英文化和世界良心,以其天职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寻找人类没有被世俗和功利玷污的童心。

在诗人骆英(原名黄怒波,中坤集团董事长)眼里,诗歌作为一个民族的财富与灵魂,关乎人类文明的状态和人性、精神世界的建构。

“它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本质的事物上,譬如历史背景、文化关联、言辞感官等,这种心灵的追寻是人类意识最深挚的表现,也成为人类彼此对话的一个窗口。


“中法诗人之间的直接对话非常有必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教授胡续冬表示,总体来看,无论法国诗人还是普通的文学读者,对中国诗歌的了解几乎都只限于中国古典诗歌。

“像中法诗歌节这样的活动,对于推动法国诗人在中国文化现场直观感受和认识中国诗歌,意义重大。


伴随着东西方的文化认同,中国与欧洲关系交融、向前,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流。

中法两国关系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自50年前建交起便确立了民族文化与国家关系无法割裂的战略高度,而一个世纪前双方对彼此深厚文化根基的仰慕与尊重,也在时间长河里愈加浓烈。

“不仅是法国,世界需要聆听中国的声音——传达中国经验的灵魂之声。

”维尔泰说,中国诗人对悠久历史与苦难大地的心灵回响、对国家民族命运未来的追索发问,表达了中国人最高美的向往和诗思,这将是世界诗歌潮流永恒的火花。

圣-琼·佩斯与圣-琼·佩斯亭
“2014·中法诗歌节”北京站还安排了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活动——法国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琼·佩斯纪念亭的落成仪式。

近一个世纪前,法国诗人圣-琼·佩斯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叫“桃源”的道观里,以妙峰山庙会为背景写下印象派长诗《远征》。

1960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5月8日,来自中法两国的诗人在当年圣-琼·佩斯创作地,共同见证了圣-琼·佩斯纪念亭落成揭幕、纪念石刻立碑仪式,并现场现场朗诵了其代表作《远征》选段。

“……我的脑海中浮现你们梦中的城池,我选定人迹罕见的集市来作我的灵魂纯粹的交往,在你们中间不可见的而我现在的出没一如风中一把荆棘的烈火……”诗人们用深情的吟诵,致敬这位书写了一段中法文化交流佳话的前辈。

此举不仅重现了这首与中国渊源久远的激昂之作,彰显出中法文化交流的发展成果;这一跨越历史的“诗歌接力”,更体现出中法两国密不可分的深厚情谊。

圣-琼·佩斯于1916年至1921年曾任职于法国驻华使馆,期间在京西创作诗歌。

2008年经专家组考证,西山桃源和金仙寺方亭为圣-琼·佩斯著诗处。

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被废毁,仅存基址。

出于对法国文化的尊重和对圣-琼·佩斯的敬意,中国民企中坤集团捐资按原貌复建了金仙寺与方亭,即今天的金山寺和圣-琼·佩斯亭。

“复原遗址,重新梳理历史脉络,我们希望保存的,不是建筑,而是时间长河里永不褪色的民族交往、文化交流记忆。

” 骆英说。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中法关系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局面,要归功于两国人民心灵相通、感情相亲、守望相助。


北京西山,是距离京城最近的山脉,山峦叠翠,谷壑幽深。

在这里,圣-琼·佩斯亭只是中法交流的见证之一。

西山妙峰山下管家岭一带,“藏”着一片遗址群,横跨温泉镇和苏家坨镇,它们是上世纪初一批法国精英的聚居地。

除了圣-琼·佩斯,还有《红楼梦》法文翻译者铎尔孟、法国著名医生贝熙叶等。

他们在这里形成中法文化交流圈,推动两国民间友谊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贝熙叶被称为“白求恩式的国际战士”。

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西山的贝家花园度过。

贝家花园三组建筑目前保存完好,成为中法人民传统友谊的重要见证。

而由李石增、蔡元培等人在温泉村创办的中法大学,几经扩充成为闻名一时的综合性大学。

里昂中法大学是她的海外分校。

海淀区文联主席、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卫汉青说,圣-琼·佩斯诗亭、金仙寺、贝家花园、环谷园、碧云寺、温泉疗养院等遗址,是近代中法两国民间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在抵御外侮的斗争中,然而民间却活跃着这样一群中法精英,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土地上,营建起一个‘桃花源’般的新农村。

”骆英认为,这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诗意实验,具有永不泯灭的国际意义。

去年开始,海淀区政府启动了西山中法文化史迹群的整修改造,包括修复贝家花园、北京47中(原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的部分院落等,预计遗迹修复工程将在今年年内完工。

事实上,当法国精英为东方古国的神秘所吸引而定居中国时,浪漫自由的法兰西文明也深深吸引着中国进步青年。

他们以留法勤工俭学为契机,吸收法国和欧洲文化丰富养料,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卓越人物。

法国诗人安德烈·维尔泰说,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相信未来漫漫征程中,中法之间会发生更多诗意的交会,相融相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