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认为世界是不完美的
柏拉图的名言

柏拉图的名言柏拉图的名言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名言吧,名言可以用来鞭策自己,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
你所见过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柏拉图的名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柏拉图的名言11、爱情其实是一种习惯,你习惯生活中有他,他习惯生活中有你。
两个人相处久了,自然会彼此依赖。
2、爱情没了,生活一样在继续。
爱是种责任,如果你真的爱,请不要轻易说放弃,那不止会伤害别人,同样也会伤害你自己。
对未来的承诺,如果你没有把握实现它,那么,请你也不要给我任何承诺,因为,我会当真。
3、爱情,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的爱情从来都是伤感居多。
人要学会知足,可是爱情的温暖,总是那么地短暂。
我们在贪婪的享受时,突然间就会消失不见……4、爱情,从来都有,只是没有永恒。
从一段感情的开始到最后的结束,我们一路从期待到幸福再到失落,这一段历程,往往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成熟或沉默,也可以让人变得自卑或逃避。
5、爱情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用言语说出来,不要轻视这一句简单的话,它能将所有爱的信息全部地透彻地传递到对方心底。
6、再怎么坚固的爱情,是无法承受忙碌的侵蚀。
你忙得天荒地乱、忙得忘记关心、忙得身心疲惫!财富是一种寄存,钱再多,你也不能带到棺材里去;权位是一种寄存,无论你怎样叱咤风云,却不能逃出最终的交替。
7、在爱情的海洋里,总会有太多的波浪,我们以为爱的很深很真,其实爱的很浅很淡,一句不好听的话,就会狠狠刺痛对方的心。
我们只是爱情舞台上的一个小丑,即使再怎么华丽的落幕,小丑依然是会受伤8、在拥有爱情的相濡以沫的平淡日子里,我们感染上对方的气息,被渐渐同化。
当日复一日的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上烙印,当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在我们脚下走过,当两个人在不经意中去体贴对方,去关爱对方,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笑靥,都会给对方带来心灵的共鸣,都会使爱情得到升华!9、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也不要相信完美的爱情,其实,你只要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一种纯朴的可爱就足够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就可以了。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哲学的首要问题是:A. 人生的意义B. 宇宙的起源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D.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 以下哪位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3.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是由:A. 上帝赋予的B. 社会决定的C. 个人创造的D. 命运注定的4.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辩证法C. 唯心主义D. 历史唯物主义5. 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儒家的仁义B. 道家的自然C. 法家的法治D. 墨家的兼爱答案:1.C 2.D 3.C 4.C 5.B二、简答题1.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 阐述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3.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什么?答案:1.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变化无常的,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理念是事物的原型,现实世界的事物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复制。
人们通过理性认识理念,才能达到真理。
2.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让万物自然发展。
在政治上,意味着统治者应该减少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以达到社会和谐。
3.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他们的劳动变成了一种商品,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及自身的本质异化了。
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体现在精神层面,导致人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
三、论述题请结合实际,论述哲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答案:哲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哲学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例如,通过学习存在主义,我们可以认识到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其次,哲学可以引导我们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儒家强调的仁爱与和谐,可以指导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如何相处。
再次,哲学还能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如道家的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可以教会我们在面对不可抗力时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
柏拉图理念论的名词解释

柏拉图理念论的名词解释柏拉图(Plato)理念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一个重要学说,也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在其哲学对话篇《理想国》中详细阐述了理念的概念以及理念在人类认识和行为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柏拉图理念论进行名词解释和深入探讨。
一、理念的含义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或称理念世界,是指存在于超越感知世界之外的一种超验实体。
它被认为是真实与永恒的存在,而我们所见到的世界则只是理念的投射或映象。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真实形态,而感知世界则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呈现。
二、理念与形而上学理念与形而上学密切相关。
在柏拉图看来,物理世界是理念的影子,而真实世界则是由各种完美的理念构成的。
理念在形而上学中被视作存在于现实世界以外的实体,它们超越了感官经验和个体的认知,是真正的真理和存在。
三、理念与认识论柏拉图认为,人类认识的最高境界是逐渐抵达理念的境地。
人通过思考和思维上的努力,可以超越感知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和不确定性,从而接触到理念的真实性。
理念是人类认识的终极目标,也是认识活动的最终依据。
四、理念与道德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理念起着重要的道德指引作用。
他认为,只有通过抵达理念的境地,才能找到道德和伦理的真正准则。
柏拉图主张人们通过追求真理和理念的完美,来达到道德美的境界,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五、理念的分类柏拉图将理念划分为智慧理念和世界理念两个层次。
智慧理念是对形而上学概念的认识,例如美、真、善等,它们是最高级别的理念。
而世界理念则包含了更具体的概念,例如树、人、房子等。
不同的概念属于不同的理念层次,智慧理念是世界理念的归纳和总结。
六、理念的联系与参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理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参照。
理念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它们的排列和关系,如何从理念系统中推演出更具体的概念。
同时,理念也是认识和行为的参照标准,通过对理念的追求和实践,人们可以实现理念的相关价值和目标。
总结:柏拉图理念论以其架构完整、思想深邃和哲学意义深远而闻名于世。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理论之一。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上最真实、最完美、最高尚的存在形式。
这个理念的本质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只有通过内心的心灵目睹才能体验到。
他认为人类应该努力追寻这些理念,并在这种追求中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柏拉图的理念论有三个基本理念:真理、美和善良。
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上最高尚的存在,同时也反映了柏拉图关于人类目的和价值的看法。
在柏拉图看来,真理是不可改变的、绝对的存在。
这个理念是从无限智慧的上帝之中派生而来。
真理就像是一种受到众神保护的宝藏,人类必须不断地追寻它才能得到启示。
美是另一个基本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美是对智慧和真理的一种表达,它是人类心灵的某种形式,人类必须通过追求美来找到幸福的道路。
最后,善良是柏拉图的第三个基本理念。
他认为,所有的行动都应该以善良为目的,这是一个基于上帝智慧的伦理原则。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人类的灵魂是不朽的。
这个灵魂被分为三个部分:理性部分、情感部分和欲望部分。
理性部分代表人类思考、判断、决策和追求理想的能力;情感部分代表人类情感和内心感受的能力;欲望部分代表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物质欲望的追求。
柏拉图认为,理性部分应该支配情感和欲望部分,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完美和幸福。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人类必须通过追求智慧、真理、美和善良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他鼓励人类在修行中寻找理性的支配地位,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灵魂。
这个理念的思想非常适合在当今被各种诱惑和欲望所支配的世界中,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也是独具一格的。
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他提出了一种关于美的理念,这种理念在柏拉图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美的本质、美的层次以及美的作用三个方面来探讨柏拉图的美学理论。
首先,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
他认为,物质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真正的美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对于柏拉图来说,美是一种超越于感官的理念,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
物质世界中的美只是理念世界中美的影子,是对于理念世界中美的模仿。
因此,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不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而是通过理性思维来领悟的。
其次,柏拉图将美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美、形式美和理念美。
物质美是最低级的美,它是对于感官世界中物体的外在美感的体验。
然而,物质美是短暂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形式美是对于物质世界中事物的内在本质的把握,它超越了感官的局限,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
最高级的美是理念美,它是对于理念世界中的真理的追求,是对于真理的领悟。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追求理念美,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柏拉图认为美具有一种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美的教育,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更高的境界。
美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于感官的培养,更是对于人的灵魂的培养。
通过对于美的追求,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自己的智慧。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美的教育,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
他认为美的本质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美分为物质美、形式美和理念美三个层次,美具有一种教育的作用。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美的本质、追求美的境界以及实现自我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于柏拉图美学理论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悟美的真谛。
柏拉图的思想主张总结

柏拉图的思想主张总结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在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柏拉图的思想主张进行总结。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以对智慧、真理和美的追求为中心。
他将现实世界分为两个层面: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
感觉世界是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也是变幻不定和有限的;而理念世界则是超越感觉世界的存在,是真实、稳定和无限的。
在柏拉图看来,感觉世界是不完美的,它是一种幻象的产物。
只有通过理性和智慧的追求,人们才能够接触到理念世界的真理和审美价值。
对柏拉图来说,真理和美是一体的,它们都存在于理念世界中,是智慧的目标。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灵魂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欲望、意志和理性。
欲望部分负责人的感官需求和欲望,意志部分负责人的行动和决策,而理性部分则是最高级的部分,负责人的理性思考和追求真理之道。
在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柏拉图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和社会模型。
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哲人统治的城邦,哲人是理性和智慧的代表,能够为全体公民带来真理和正义。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人的统治,社会才能达到最高级的公正和幸福。
此外,柏拉图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理性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接触真理和美。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价值观。
柏拉图的政治和社会观点遭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的政治体系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可行性。
另外,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对真理和美的追求,有时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然而,无论是赞同还是批评,柏拉图的思想都是哲学史上重要的贡献,它们对西方哲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柏拉图的思想主张可以概括为对智慧、真理和美的追求。
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稳定和无限的,而感觉世界只是一种幻象。
柏拉图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智慧追求,人们才能够接触到真理和美。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其含义是:A. 爱智慧B. 爱生活C. 爱艺术D. 爱自然2.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笛卡尔D. 康德3.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存在主义D. 辩证法4.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遵循什么原则?A. 快乐原则B. 自由原则C. 道德原则D. 利益原则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A. 唯物论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主要内容。
7. 阐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观点。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如何解释人与劳动的关系的?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0. 分析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及其意义。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B4. C5. D二、简答题6.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理念世界是完美无瑕的。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而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复制。
7.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存在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时间是存在的本质属性。
他强调了人的存在方式,即“此在”,并探讨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的意义。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从而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和自身都产生了疏离。
三、论述题9.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主张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追求个人的力量和自由。
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上。
10.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强制干预。
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可以应用于政府治理、企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强调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对立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对立柏拉图的哲学理念中,存在着一种世界观,认为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是对立的。
这种对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明。
首先,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物质世界则是多变的。
其次,理念世界是完美而纯粹的,而物质世界则是有缺陷和混乱的。
最后,理念世界是超越感知的,而物质世界则是我们所能感知和理解的。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理念世界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在这个理念世界中,存在着各种绝对而完美的理念,如美、真理、善等。
这些理念是永恒不变的,与物质世界的变化截然不同。
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是有生命的,它们会生长、衰老、死亡,而理念世界中的事物则不存在这种变化。
理念世界中的理念不受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的束缚,它们存在于一个永恒和无限的领域中。
与此相对立的是物质世界,它是我们所感知和经历的现实世界。
物质世界是多变的和有缺陷的。
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事物都是对真理和完美的扭曲和不完整的表达。
例如,物质世界中的美是对理念世界中的绝对美的不完美映射。
这种对真理和完美的扭曲导致了物质世界的不稳定和混乱。
柏拉图进一步认为,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
理念世界是超越感知的,而物质世界是我们所能感知和理解的。
我们通过感观来认识物质世界,但感官是有局限的。
它们只能让我们感知到物质世界的表面现象,无法透过这种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而理念世界则是超越感官的,它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考来获得。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性和思考是有限的,无法完全把握理念世界的真理。
这种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对立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使我们认识到物质世界并不是唯一的现实,真理和完美存在于另一个维度中。
其次,它让我们意识到感官和经验的局限性,只有通过思考和理性的探索,我们才能接近真理和完美。
最后,这种对立也使我们思考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
当我们认识到物质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暂时和有缺陷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减少对物质的追求,而更加关注理念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呢?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对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世界的新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认为世界是不完美的,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的世界”,而“理念的世界”是完美的。
例如:人类是无法在现实世界做出完美的圆的,但是理念的世界里,这种圆是存在的,人类世界的圆不过是对理念的世界的一种近似。
用这种思想理解洞穴比喻,则很好理解了:人类就是囚徒,他们受限于感官等因素而只能看到物品的投影,这种投影或许可以理解为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仅仅是对理念的世界进行近似的事物。
囚徒们看不到的地方才是真实的世界,但是囚徒却认为那些投影就是真实世界了。
人类就如囚徒一样,将理念世界在现实中的投影奉为真实,而没有尝试探索理念的世界。
柏拉图的比喻恰恰是为了指出这点这个比喻是柏拉图用来试图解释理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都是理型世界的倒影,理型世界才是世界的本质,是完美的。
这就好比是模具和造出来的物品的区别。
同样的模具造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可能相同的。
就好比是在洞穴中,我们普通人只看到了倒映在洞穴墙壁上的影子,却把它当成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所在;而我们人类中的哲学家们在转过身来时,看到了真正的世界的样子,看到了理型的世界本身,而不再只是倒影。
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世界本源的答案。
于是他奔走相告,试图让普通人明白虚幻的“现实世界”本身;可是,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理解所谓理型世界的意义,而认为其生活的世界才是本质的所在,认为哲学家是试图扰乱其正常的生活。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意义在于,哲学家试图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本质,打破加在普通人身上的枷锁,或者是蒙蔽双眼的有色眼镜。
《黑》明显也有这样的思想:当NEO他们发现自己不过是一种工具,而世界是被设计出来的精良时,存在的虚无与荒诞感就出现了。
但是他们却最终承担起存在的荒诞,选择了一份”救世主“的事业,自我成就,这就是存在主义的内容啊。
不过我觉得这跟海德格尔关系不算很密切,跟加缪的思想更贴近其实,我觉得《黑客帝国》与另外两个哲学家的思想更为密切:柏拉图在《理想国》当中阐述的“洞穴理论”,以及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的”邪恶精灵“假说。
我以前在接触这些理论时,经常有一个念头:这不就是《黑客帝国》么。
沃卓斯基的《黑客帝国》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电影史上的全新革命,绿色背景特效幕,子弹时间,西方电影运用中国功夫,酷酷的黑色风衣,墨镜…..当我们一遍又一遍的沉迷于它的炫目特效时,我们是否想过沃卓斯基俩兄弟真正想带给我们的是什么,仅仅是这些吸引眼球的表面功夫,还是想利用这些表面功夫来表达他们更深层的内涵,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理念,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不满,疑惑和抗议。
沃卓斯基兄弟是这个时代的先行者,他们的思想太过超前,于是很难让普通人理解,并且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中显得格格不入。
这和另一位智者柏拉图很像,早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就提出了著名的“洞穴理论”。
在一个看不见阳光的洞穴中生活着三个人,他们全身被紧紧的绑着只能勉强的移动头部,他们的身后是燃烧着的火把,身前是一面很大的石墙,他们只能看到因火把的光反射后映在墙上而出现的各种物体的影子,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看到的只是物体的影子,他们以为花,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样子。
可有一天,他们其中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在剧痛中学着向前迈步,他首先被熊熊燃烧的火光刺痛了双眼,当他来到洞穴门口的时候灿烂的阳光使他眩晕,痛苦,近于盲目。
可渐渐的他适应了真实的阳光,他睁开了双眼,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花,他在水的倒影中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于是他很高兴的回到洞穴把他看到的真实世界告诉他的另外两个同伴,可他们并不相信他,还嘲笑他是疯子。
电影《黑客帝国》中的主人公尼奥起初生活在电脑设计的程序“母体”当中,他在“母体”里的身份是一个名叫安德森的电脑骇客,一个大型公司的普通职员。
他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麻木无味的生活着,渐渐他开始厌倦这种乏味的生活,开始怀疑自己,他很迷茫,他觉得自己变得很模糊,一点也不真实。
他就像生活在柏拉图所描绘的洞穴中的人一样,只能看到一个“拟态”的,被歪曲的,被刻意设计和重新构架过的世界。
他感觉被某种莫名的东西所控制,他想反抗可力不从心且找不到方向。
电影里的另一个人物莫菲斯是一个已近走出了“母体”世界的人,他领导着和他一样不愿被“母体”所欺骗控制的人去解救依然生活在“母体”世界的人。
他象征着第一个走出洞穴的人,他看到了“母体”外真实的世界,于是他返回洞穴期望解救更多的人。
而尼奥就是其中之一。
当他帮助尼奥摆脱“母体”控制后首次带尼奥去看真实世界时,尼奥的反映就和刚从洞穴中来到洞穴门口的人一样,感到的不是超然的解脱而是痛苦,是强烈的,难以忍受的恐惧。
现实的世界已成为一片废墟,天空被黑云笼罩终日不见阳光,人类被机器所奴役,不再通过胎生繁衍,而是由机器所栽培最后成为提供机器运作的能量-----电池。
现实往往太过真实而显得残酷。
尼奥无法接收莫菲斯带给他的真实,他开始怀疑到底什么才是真实,还是根本就没有真实。
那个洞穴般的“母体”带给他的世界太过“逼真”,那是一个有着高度次序,一个没有意外的世界,它让人安然的在里面生活,人类在里面可以享受美食,可以享受爱情,可以享受着豪华汽车和舒适的高级别墅,“母体”承载着人类一切美好和邪恶的欲望,它让人难以割舍而沉醉其中。
里面的另一个人物赛佛就因为现实太过残忍而留念“母体”的富贵生活而变成了叛徒,而后出卖莫菲斯使其身陷重围。
“母体”就像柏拉图的洞穴一样,蒙蔽了人的双眼让他们看不到现实。
让他们看不到真实的自己,看不到自己如奴隶般的被操控,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生活在这个虚构迷幻的世界里。
电影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描述尼奥是怎样在莫菲斯的开导下一步一步摆脱“母体”对自己的影响而适应真实的世界。
莫菲斯教他如何适应“阳光”,让他学会在“母体”里控制自己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让尼奥学会了如何解放自己的心灵。
在很大程度上沃卓斯基和柏拉图就像在扮演莫菲斯,一个先行者。
一个帮住人去理解真实世界的人,而这个人往往被大多数人所排挤和误解,甚至仇恨。
柏拉图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三下西西里岛,可三次都无功而返,一次还因为触怒了统治者被变卖为奴隶。
沃卓斯基兄弟在片场打下手很长时间以维持生活,他们的剧本因太过晦涩而屡屡被拒之门外。
先行者要走的道路注定是曲折布满了荆棘。
在影片的最后,主人公尼奥如耶稣般的复活,他眼中的“母体”已经是一个由0,1等数字构成的世界,他已完全解码了“母体”,他看清了由它所设计的“拟态”环境,他甚至能预测到它的下一步行动,尼奥此刻就好比已经适应了阳光的“洞穴人”,看清了虚构的一切真正的分清了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
电影《黑客帝国》以尼奥的飞翔作为结束,象征着他已经完全摆脱了“母体”的控制,他开始慢慢了解自己是谁,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柏拉图和沃卓斯基都因无法成为尼奥那样的人而遗憾,柏拉图已经离我们远去,沃卓斯基兄弟还在努力。
那我和你呢?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你真的就是你自己吗?我们会不会也生活在另一个“母体”,另一个洞穴中?我们现在眼中的一切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的?你有好好想过吗!?如果现在莫菲斯在你面前拿出可以让你看到现实的红色药丸和可以让你忘记一切继续生活在“母体”的蓝色药丸让你选择的话,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何为真实?在《黑客帝国》里尼奥穿梭在虚拟世界、真实世界、电子程序世界、锡安城、机械城到底哪里才是真的;《盗梦空间》里从现实世界,依次第一层梦境、第二层梦境、第三层梦境、第四层梦境到迷失域什么才是现实。
尼奥吃下红色的药丸,试图去揭开“真实”,但是经历了才发现,所谓真实世界的锡安不过是为了让Matrix更加平衡设计的一道程序。
柯布的盗梦队伍,一步步走进人类的潜意识、无意识甚至时间无穷尽的混沌Limbo,这里的人也分不清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到结尾柯布最终是走出了梦境回到现实,还是依然停留在某个虚幻的N层梦空间里。
两部影片相隔十年,都是在讲述真实与虚幻的古老哲学命题。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讲过关于洞穴的寓言。
洞穴里的囚犯们脖子上、手上、以及脚上都戴着镣铐,他们从一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动弹不得,面对墙上的影子,以为就是真实世界的样子,他们甚至不觉得自己是囚犯,因为从没有人走出过洞穴,除了眼前所见的事物之外他们不知道还有其它任何事物或者别的生活方式。
这个寓言可谓经典,柏拉图也不愧为是哲学家中的哲学家。
在网上看到一段关于柏拉图的死亡:说已经80高龄的柏拉图兴致勃勃地参加一个弟子的婚礼,众位青年在一边尽情地欢歌,畅快地饮酒,他突然感到自己累了,就坐到椅子上休息片刻。
谁知这伟大哲人的小憩竟成了永恒,他安详地坐在那里,长眠而未起,好像依然在思考天上人间的玄妙问题。
不得不说这样的死亡出乎意料,但若是把这位伟大哲人代入电影的剧情里去,那故事也是如此的经典——柏拉图是否在尽情欢哥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所处的虚幻,死亡是否为这位通向真理世界的一个契机,这里也只能尽情臆想,柏拉图是否意识到了自己就是他寓言中“洞穴”里的囚徒。
他穷尽一生的思考,是不是只是一场梦。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虚拟和现实的存在就像电脑屏幕里和屏幕外,我们就是如此区分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在这个范围里现实和虚幻就隔着一块液晶显示屏。
但是如果如盗梦空间里所演,这一种区别,仅仅只是第四层和第三层的区分,或者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区分,那我们到底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里。
就像盗梦空间里柯布对造梦者说梦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你自己的投射。
莫斐斯对尼欧说:“如果你指的是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那全是大脑接收的电子讯号。
整个世界的虚拟影像就在这个程序上进行。
这两句话让我产生了思考,这个世界是不是仅仅是比我们高一个维度的高智商生物的模拟程序或者是我们生活在仅仅是在一个人的大脑中,柏拉图是不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逃脱了这里。
如果这是真的那肯定会有很多人受不了,会发疯发狂,谁都不敢更深入的想下去,假如证实自己仅仅只是一条代码或者只是一个神经细胞传送的电子讯号,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虚妄。
像《黑客帝国》里的一个词语所说“真实的荒漠”,一无所有。
还好我们没有得出结论,还有活下去的希望。
这样的“阴谋”还好只在电影荧幕上出现,在哲学家的大脑皮层上涌动。
我们现在不用在乎何为真是何为虚幻,我们在乎的只是油米酱醋茶的生活细节,老百姓不关注何为真实何为虚幻,他们认定吃到嘴里的就是真的,穿在身上的就是真的。
实用才是真理。
照这么说来那么柏拉图的洞穴是否就没有什么意义,盗梦空间和黑客帝国仅仅只是一场闹剧?他问既然你不能来区分我们存在的世界是否是虚幻,不能证明那一端的真实,那真与假于我何用,如果庄周闹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那么蝴蝶就是蝴蝶,庄周就是庄周。
分不清镜子里和镜子外,那就把镜子打破就行了。
但社会、人性本身的复杂却终归难以以如何简单暴力的论证便能轻易得到答案。
事情如果真的那么简单就好了,如果柏拉图没有想到砸破镜子,那他也妄称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