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哲学

合集下载

柏拉图的四个思想主张

柏拉图的四个思想主张

柏拉图的四个思想主张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一位,公元前427年出生于古希腊雅典,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四个思想主张:1、柏拉图认为美是相对的、柏拉图认为世间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人们不能把一个事物孤立的拿出来看,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事物。

2、在柏拉图哲学当中明细提出将宇宙间的原则及道理都要看成一致普遍性,不仅仅将理念世界呈现在众人的面前,还一一的描述出当时的希腊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缺点,人们接受哲学观点后,将误解点明。

3、柏拉图提出理想国和哲学王思想。

4、柏拉图哲学中分别将理念及事物区分,以往的哲学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柏拉图敏锐的抓住了这个区别,哲学方面主要分成一为批判,二为两重,三为回忆。

柏拉图的着作:1、《理想国》。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它成于作者壮年,震古铄今,影响深远,不仅是作者政治思想的宣言书,而且是一部折人政治家的治国纲要。

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前后共着对话二十五篇。

他坚信哲学家能兼为政治家,确能治理世界。

书中论及正义、国家、财产、幸福、哲学家、真理、认识、理念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两千余年来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

2、《智者》:柏拉图最深刻的对话录之一。

该书是柏拉图晚期的作品。

该书是一篇对话体哲学着作,它反映了晚期柏拉图存在论、知识论和语言哲学等方面的核心思想,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会饮篇》:柏拉图式爱情的源头。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着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

本书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并发展。

柏拉图主义重视形而上学的研究,强调理念的存在与普遍性。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理念是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而不变的真理。

柏拉图主义认为,通过思维与直觉的力量,人们可以领悟理念,达到对最高真理的认知。

在柏拉图主义的哲学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是“理念之洞穴”。

柏拉图用这个寓言来形容人们对真理的认知过程。

他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象征性的洞穴中,只能看到洞穴壁上的影子,而无法看到洞穴外的真实世界。

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思维的提升,人们才能逐渐认识和理解理念的真理。

在柏拉图主义的体系中,合乎道德、公正、善良和美德是至高无上的价值。

柏拉图主义强调个体的精神提升和灵魂的净化,通过道德修养和智慧的培养,人们可以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另外,柏拉图主义也对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提出了完美国家的构想,认为理性和公正的统治者应当领导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他强调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协作和合作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总的来说,柏拉图主义是古代哲学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深刻内涵的哲学流派。

通过思索理念之美、之善、之真,人们可以获得内在的智慧和道德灵感,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生命的价值。

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贯穿古代和现代,对哲学、宗教和人文学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总结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总结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总结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广泛探讨了宇宙和人类的本质,尤其是关注了道德、政治和知识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的简要总结:1. 类型学的理论:柏拉图的思想包含了形而上学的元素,他提出了存在两个世界的理论-感官世界和理念世界。

感官世界是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而理念世界是不可感知但却是真实和稳定的。

理念世界中有各种“理念”,它们是完美、永恒和不变的。

2. 形而上学的本质:柏拉图认为,人类灵魂在诞生前曾经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并且通过知识的觉醒和追溯,我们可以重新连接到理念世界。

人类的目标是了解和追求真理,通过思考和哲学推理,我们可以超越感官世界的局限。

3. 论道德的哲学思考:柏拉图相信,道德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善和美,这些是理念世界中的统一和完美。

通过教育和培养,人们能够意识到道德根本上是对统一和真理的追求。

4. 共和国的政治理念:柏拉图在他的作品《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理论性的政治结构,他认为正确的治理应该是基于专业化和智慧的领导。

他主张哲学家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因为只有那些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公共利益,并为之工作。

5. 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个体和社会完善的关键。

他提出了概念“哲学之爱”,它涉及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他主张年轻人通过对数学、科学和哲学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理性和审美感,并通过培养灵魂对善的向往来实现完美。

6. 知识论:柏拉图对知识的本质和获取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从感官世界中获得的,只有通过思考和理念的觉醒,人们才能获得持久和真实的知识。

他主张哲学家通过对理念的研究来获得真理和智慧。

7. 爱的概念:柏拉图认为爱是人类的最高追求,它涉及到对美和完美的追求。

他通过分层理论解释了爱的本质,从对个人的爱逐渐拓展到对理念的爱。

柏拉图主张爱是一种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力量。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一、柏拉图生平•出生贵族,大约20岁,开始追随苏格拉底•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柏拉图逃离雅典避难•前387,回到雅典,创办学园•前367,再度出游,到达叙拉古,欲将自己的理念赋予实施,未能成功,被叛卖为奴隶,后由学生赎回•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雅典学园波普尔的评价•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图哲学就是反柏拉图哲学的,但很少是非柏拉图哲学。

怀特海的评价•关于全部西方哲学传统的普通特征,可以稳妥地概括为: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1、理念说•2、回忆说•3、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1、理念论•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理念的多重含义•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是理念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模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a. 理念如何派生事物•一是“分有”。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如果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它分有了美自身。

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二是二是模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模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

•“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四线段的比喻 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 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
是者

可感事物
1/2
非是者

(世界)
知识
意见
无知
(认识)
分离学说 1、两个领域的划分 可感领域 可知领域
认识源泉: 认识对象: 认识结果: 认识阶段: 太阳 影象 自然物 幻想 信念 感性认识 意见之路 现象 幻影世界 洞穴比喻: 锁着的囚徒 物质的世界 善的理念 数学型相 本原 数学知识 理性 理性认识 真理之路 本质 真实世界 解放的囚徒 精神的世界
正义
二、柏拉图的理念论
1、洞穴比喻 2、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 3、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 4、对理念论的反思 5、通种论
1、理念的来源:数、是者、逻各斯。 2、含义:理念与个别事相分离; 先于可感知个别事物的存在 ; 是万物的本原和模型。 3、意义:——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局面
1、洞穴比喻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 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 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 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 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 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 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 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 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 影子看作是真实的存在。
第四讲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 (Platon,公元前427-347年)
《申辩》 《斐多》 《会饮》 《国家》 《斐德罗》 《美诺篇》 《巴门尼德》 《蒂迈欧》 《法律篇》
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体系:
1、理念论(本体论) 2、分离学说(分有说和摹仿说) 3、灵魂说(三重区分) 4、认识论(灵魂回忆说) 5、政治学

柏拉图的文艺观

柏拉图的文艺观

柏拉图的文艺观:1.哲学体系核心:理式论—理式是实体,感觉是幻影,理式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它的摹本。

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一般、不变和永恒的东西。

其价值在于柏拉图第一次自觉地认识到必须用普遍作为说明一切个别的根据,抓住了人类认识世界整个行程的转折点,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理式论割裂、颠倒了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一般当作先于个别的独立的存在,成为个别的真源,使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完全脱离。

2.理想国:统治者—武士—农夫和手工艺者;人的灵魂分理智、意志和情欲,与此对应的是三种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

知识即道德;哲人之治。

3.美论:“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得那个品质。

美本身就是一种先验的绝对的美的理式,这种理式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

”柏拉图把对美的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思辨,从自发上升到自觉,比前人向前跨了一步。

4.“回忆说”:人对美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循阶而上的过程:形体美—心灵美—行为制度美—学问知识美—彻悟美的本体。

5.艺术论:区分灵感与模仿模仿:A“临摹”、“摹本”,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功利的、被动的、忠实的抄录。

三种世界:理式的、现实的、艺术的。

“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模仿者,并不曾抓住真理。

”他认为艺术家虽能模仿一切却并无知识,艺术不是自然的照相,更不等于自然,艺术应追求事物的本质真实,向人们提供真理。

B 模仿艺术伤风败俗,会破坏“心灵的城邦”模仿诗产生的快感对人有害,模仿诗人为讨好观众,常利用人性的弱点,着重容易激动情感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即无理性部分,来迎合人性中的脆弱感情,满足群众的情欲,使之摆脱理智的节制,得到快感,而不愿费心思去模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帮助理智去节制情欲。

所以模仿的作用在于逢迎人性的无理性部分,摧残理性部分。

柏拉图理想中的人要中正、平和、不悲不笑,让一切欲念枯萎,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统治、保卫城邦的任务。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一、生平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师从苏格拉底8年之久。

柏拉图在纪念英雄阿卡德莫的花园里创办了一所学校,称作“阿卡德米”,“阿卡德米”这个词成为学院或学园的意思。

在此以前,智者和苏格拉底都是在街头讲学,阿卡德米成为欧洲第一所固定的学校。

这所学园历史悠久,一直办到529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为止,延续了900年,他终身主持学园,在学园里从事他的哲学对话的写作和教学,直到81岁逝世。

柏拉图是古希腊贵族奴隶主的思想家,客观唯心主义者,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

二、柏拉图哲学的理论来源(一)赫拉克利特的变的理论;(二)巴曼尼德的存在论;(三)毕达哥拉斯的数论;(四)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寻找定义的方法。

三、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一)理念的含义1、是事物的共相;2、是事物存在的根据;3、是事物摹仿的模型;4、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1、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3、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为其事物的。

4、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二)理念的特征1、本原性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而感性的个别事物则是它的摹本。

2、超感性在柏拉图看来,同可感觉的具体事物不同,理念也像巴曼尼德的“存在”一样,是感官所感触不到的,只能为理性所把握。

3、不变性和永恒性。

在柏拉图看来,具体的东西都是变化的,不稳定的,而理念则是不变的、永恒的。

如具体存在的床是各式各样的,可新可旧的,可成可毁的,而床的理念,也即所谓“床本身”,却是始终如一,不动不变的。

柏拉图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柏拉图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柏拉图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贡献柏拉图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著名的一派,以其创始人——哲学家柏拉图为代表。

柏拉图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如下:1.观念主义:柏拉图学派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观念的形式,这些观念是人类脑海中的抽象概念。

因此,世界是人类认识的产物,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理性主义: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的理性是获得真理和知识的唯一途径。

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人类可以掌握真理。

3.至善论: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至善。

至善是一种绝对的理想状态,包括智慧、知识、善行和幸福。

4.万物皆有理:柏拉图学派认为,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并且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理解这些规律和原则。

5.人类本性论: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本质上是理性动物,并且人类的本性是追求至善的。

6.共同体理论:柏拉图学派认为,人类应该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应该追求公平和公正,并且应该尽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柏拉图学派认为,这种理想的共同体应该由哲学家统治,因为他们是唯一真正理解至善的人。

7.性别平等:柏拉图学派的许多代表人物,如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认为男女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他们认为,男女在智慧和能力方面都是完全相等的,并且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政治和教育活动。

8.古希腊哲学史:柏拉图学派对古希腊哲学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不仅创立了观念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还为后来的哲学家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理论。

他们的贡献使得古希腊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基础,并且对后来的哲学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自然哲学:柏拉图学派对自然哲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即土、火、水、空气。

他们还认为,万物皆有理,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原则。

10.伦理学:柏拉图学派对伦理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追求至善的,并且至善包括智慧、知识、善行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品与哲学戏剧
⑴两类,即对话和书信。 ⑵亚历山大(前4-3世纪)时期的语文学家忒拉绪洛斯(Thrasyllos),
按古希腊悲剧的演出结构方式(三部悲剧加一部喜剧)将柏拉图所有著 作编成九卷,每卷4部(对话35篇,书简集1种,共36部,另有托名作品 /杂篇7种)。这一划分体例在英德法古典学界已成共识,最权威的现 代译本(英德法意)均循此体例。 .中文已有的译本距离这种要求尚远,对编本体例、注本和译本选择上显 得没有什么用心。而由刘小枫教授主持的“柏拉图注疏九卷集”业已展 开工作,将为我们提供足本柏拉图汉译43篇(36篇+杂篇7种)。
要点:
①用“线段”形象地说明两个世界、两种知识的区分; ②四个线段分别对应不同的认识对象和灵魂状态; ③表明认识由虚幻到真实的递增的层级;
④四种认识和知识:想象-影像、信念-实物、思考-数学、思 想-样式;
2、太阳喻与“善”的样式(eidos)
要点(参见《王制(理想国)》508C-509D): ①“善”在可见世界中产生的后代,就是太阳; 太阳与视觉和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如可知世界里善本身与理智和可知事
2、苏格拉底对话的戏剧特征
⑴柏拉图写的是对话,是运用诸多文学手法 写就,他的作品就是文学-哲学戏剧。
⑵关注柏拉图哲学对话的文学戏剧特征,至 少得注意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就戏剧-文学特性而言,要注意对话通过时间、地 点、人物、场景、情节发展、戏剧冲突、戏剧结构、叙述手 法、叙述框架等戏剧要素所体现出来的戏剧特性,以及对话 通过措辞、文风、用典(文学性与历史性)、征引、隐喻、 戏仿、神话等文学手法所体现出来的文学特性;同时,除了 关注内部文本语境,还要适当考虑外部历史语境。
④用“分有”和“模仿”说明可见世界的个别事物与样式之间的关系: 神圣的原型(床的样式)—神圣的摹仿物(床的蓝图)—人工的原型 (木匠造的床)—人工的摹仿物(画家画的床)
(见图示:分线喻、样式与模仿)
四、哲学戏剧中的灵魂神话
(一)灵魂三分:理性、血气、欲望(《王 制》)
(二)灵魂的两驾马车:记忆、学习、灵魂 的回忆(《斐德若》)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一、生平与政治实践 二、作品与哲学戏剧 三、戏剧中的形而上之思 四、哲学戏剧中的灵魂神话 五、洞穴喻:哲人的教育与命运
一、生平与政治实践
1、与苏格拉底相遇:文学青年到哲学青年的转变 苏格拉底梦见怀抱小天鹅(拉尔修记述); 柏拉图追随苏格拉底: 此后,柏拉图把自己的诗歌丢进火堆:“来这儿吧,
②当血气听命于理性,压制欲望的骚乱,三部分就节制而和 谐,这就是灵魂的有秩序状态,受此灵魂指导的行为就是正 义的、好的行为;(支配斗不合,相互 干涉,于是这种混淆与迷失就会造成不义、不节制、 怯懦、无知等种种邪恶。(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不合 乎自然)
物的关系一样。 ②太阳不是视觉,而是视觉的原因,并且被他所引起的视觉所看见; 善的样式,给予认识对象以真理,给予认识主体以认识能力。它就是知识
和真理的原因。 ③眼睛望着太阳照耀的东西时,就能看清楚它们,并显然拥有了视觉; 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看人的灵魂,当它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时,
就能够理解并认识这些东西,并显然拥有了理智。
④我们前面正确地把光线和视觉看得像太阳,而它们本身并 非太阳;知识和真理也像是善,但它们本身不是善,善是某 种具有更高价值的东西。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来源而自身的美 却超过了两者,它是一种美得令人难以想象的东西。
⑤太阳使我们看见的事物成为可见事物,而且使它们产生、 生长,并得到营养,而太阳本身却不是被产生或者生出来的 ;善使我们知道的事物成为可知事物,并且给与它们存在和 实在性,而善本身并非存在,而是在等级和能力上均超乎其 上的东西。
哦,火神,柏拉图现在需要你” 然而,柏拉图烧掉的或许只是悲剧看待世界的眼光,
而不是悲剧那充满戏剧性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富有张 力的优美言辞——注意:柏拉图的哲学作品的戏剧 形式、哲学戏剧。
2、哲人的政治实践:三下西西里
⑴政治实践:柏拉图有十三封写给王者、僭主、政 治家等的书信。尤其第七封信记述他与西西里的狄 翁以及狄奥尼索斯父子的交往——他三下西西里, 传授哲学,教育统治者并为之设计现实的政治方案。 然而他基本上是无功而返……
3、样式(理念eidos/idea)与模仿 (mimesis/imitate)
①在“分线喻”中,样式构成可知世界的第二部分,是哲学认识的最高 对象,哲人追求的最高知识;
②“太阳喻”中“善的样式”就是一切样式中最高的样式;
③“样式”是现实物的摹本,模仿活动使得现实物在某种程度上与摹本 相象,但模仿的东西与摹本之间毕竟有很大的差异;
⑵政治思想:第七封信展示了哲人政治思想的形成, 明确了哲人王的理想,并对叙拉古人提出了很多具 体的政治主张。
⑶哲人及其对统治者的教育:哲人对王者施 教其可行性有多少,小狄奥尼索斯和狄翁正 好构成了正反两个例子。换言之,哲学能够 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现实政治?哲人王的理想 若不能实现,意味着现实政治根本上的限度 (没有最佳政治,因而哲人最终回到学园, 著书立说,进行教育,教育未来的哲人和政 治家……)。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将每一篇对话作为一个相对独 立的整体来做逐篇解读,即便解读某篇对话的一部分甚至一 个细节,也必须首先将其放到这篇对话的整体中来理解。
三、戏剧中的形而上之思
•1、分线喻(《理想国》卷六509D-E讲到世界的两重划分 时,举分线喻)(图例见阅读材料)
意义涉及:世界两分思想、两种知识、认识层级、样式与模仿等
(三)灵魂的轮回与抉择:俄尔神话、灵魂 死后的命运、来世的抉择(《王制》)
(一)灵魂三分:理性、血气、欲望(《王制》)
1、从灵魂的三个部分到灵魂的类型: ①理性部分,用以思考推理;欲望部分,用以感觉爱恨、冷
暖、饥饿等身体骚动;血气部分:首先证明它既不同于理性, 也不同于欲望,因而必定是第三个部分(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