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林崇德第三版

发展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林崇德第三版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发展心理学:狭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广义:对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研究,考察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发展:连续、系统的变化(稳定、有序、相对持久)。

纵向: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横向: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揭示普遍模式与个体差异what、时间表when、解释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机制why3.目的:描述解释优化发展4.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既体现出量的积累(连续性),也存在质的飞跃(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不平衡性: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个别差异:个体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不同关键期/敏感期:某些行为与能力发展在关键期/敏感期内,个体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影响,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该时期以后,某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语言、规则形成、情绪控制、同伴社会技能具有年龄特征:年龄阶段划分:0-2、3岁,2、3岁-7岁,7-12岁,12-18岁,18-35岁,35-60岁,60岁以上5.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奠定思想基础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直接推动,《一个婴儿的传略》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出版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学问世: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人格结构:本我——受本能驱动的人格成分:争取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遵循现实超我——内化了的道德规X形成的人格成分(良心和自我理想)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随着性成熟,性驱力从身体的一个部分聚集到另一个部分,每一次转变都意味着进入了性心理发展的新阶段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性本能集中于口唇,通过吮吸、咀嚼、咬获得快感肛门期,1-3岁: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性器期(前生殖器期),3-6岁:快感来自对性器官的刺激潜伏期,6-11岁: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游戏活动中青春期,11、12岁起:性冲动唤醒不足难以证实或证伪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强调社会文化(而非性本能)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人类要实现健康的心理适应,需要解决不同时期的八种心理社会冲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8.1 复习笔记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

11、12岁到14、15岁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个体正处于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

青春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较生理发育速度来说相对平稳,因此青春期个体的身心发展出现种种特殊矛盾,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青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发育上已达到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1.身体外形的变化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1)身高的增长青春期的个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身高的迅速增长。

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在1岁左右;第二次出现于青春期。

青少年身高增长速度和时间存在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男女生之间,也存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同班级中的同龄人之间。

(2)体重的增长体重的增长反映出身体内脏的增大、肌肉的发达以及骨骼的增长和变粗,也反映出营养及健康情况等,所以体重也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男孩在12~14岁这段时间,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0千克,13岁是增长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女孩在11~13岁时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4.5千克,11~12岁是增长高峰,13岁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3)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的状态。

具体表现为:①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8.2 课后习题详解1.青少年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青少年哪些心理矛盾?答:(1)青少年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①身体外形的变化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②体内机能的增强在青春发育期,个体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都在迅速增长并逐渐达到成熟。

其中包括: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肺的发育;肌肉力量的增强;大脑的发育。

③性的发育和成熟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其中包括:性激素的增多;性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

(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引发诸多矛盾的心理①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a.身体外形的变化身体外形的变化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

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但在新的追求中他们又感到种种困惑。

b.性的成熟性的成熟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②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a.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b.青春期少年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为: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2.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思维形式上?答:(1)基本特征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逻辑课题。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一到三章)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一到三章)

(5)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芝加哥机能主义 心理学的创立者,倡导“儿童中心论”,发 起“进步教育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胡适、陶行知
[美]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6)施太伦(W.Stern,1871—1938)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人格主义心理学代表人 物。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发展 1. 种系心理的进化过程 心理的起源还是需要追溯到动物心理的进化 刺激感应性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 ——思维萌芽阶段
2. 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人类的进化:猿类—类人猿—原始人—远古时代 的人—古代社会的人—中世纪的人—近代社会的 人—现代社会的人 由猿 人的三个条件 直立行走,手的发展 使用和制造工具 语言的产生 人类心理的特点 有意识的心理 社会性的心理 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2. 对年龄特征的认识


年龄特征具有社会历史性 年龄特征指的是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年龄特征指的是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它舍弃了 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 年龄特征是稳定的,但也不是绝对不变的
我们的看法


个体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它是量 变和质变的具体表现。 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客观存在的,但也不是不 可改变的。

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 创立者?
从《儿童心理》一书问世的时间、目的、内容、研究 的方法、手段来看。 时间:第一本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目的和内容:唯一目的就是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 以前的学者并不以儿童心理为唯一研究目的,如达尔 文研究婴儿的发展是为了论证进化论。 研究方法和手段:观察的方法,对他的孩子从0岁 到3岁作持续的观察记录。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 3 版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学子们来说,林崇德教授的《发展心理学》无疑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籍。

而拥有一份详细且准确的笔记和考研题库详解,更是能够在备考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林崇德教授的这本《发展心理学》涵盖了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笔记中,首先需要对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清晰的梳理。

比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各种发展阶段的划分等。

对于婴儿期的心理发展,重点要关注感知觉的发展、动作发展以及早期的社会交往。

笔记中可以详细记录婴儿是如何通过感知觉来认识世界的,他们的动作发展有着怎样的规律,以及在早期与父母或照顾者的互动中形成的依恋关系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影响。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则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语言发展迅速,思维逐渐从直观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同时,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情绪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笔记中可以总结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特点,比如词汇量的增加、语法结构的掌握等。

对于思维发展,可以举例说明幼儿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差异。

在情绪情感方面,记录幼儿常见的情绪表现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童年期是个体开始接受系统教育的时期,这个阶段的认知发展尤为重要。

笔记中要突出儿童在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例如,注意力从无意注意逐渐向有意注意发展,记忆力从机械记忆为主逐渐转向意义记忆为主,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此外,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也不容忽视,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道德发展等方面。

可以记录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形成的友谊观念,在学校中对教师权威的认知,以及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与心理上的相对滞后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在笔记中,要着重分析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7.1 复习笔记一、小学儿童的学习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在小学进行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1.学习的定义(1)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2)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提升学习能力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2.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学生学习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

(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它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林崇德习题详解

《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林崇德习题详解

《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林崇德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①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①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
①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
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
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部分:
a.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是动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实质。

b.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研究的是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②狭义
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的科学。

具体而言,其研究范围应包括以下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
①两个主要部分
a.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b.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社会性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其中性格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②四个有关方面
a.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b.生理因素的发展;
c.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d.言语的发展。

(二)种系心理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
1.种系心理发展
(1)种系心理的进化过程
对动物心理进化的研究,是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comparative psychology)的主要课题。

动物进化的标志之一是其结构的分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神经系统的出现。

动物心理的进化和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①刺激感应性阶段
原生动物(如单细胞动物)是动物进化阶梯中最低等的一种,它们具有刺激感应性的各类特点,能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环境中的变化因素与自身的生存关系来调整自己的动作。

尽管反应形式仍属于刺激感应性阶段,但是多细胞动物有感觉细胞,专门负担反应的传导职能。

②感觉阶段
网状神经系统进化到梯形神经系统,环节动物不但产生了头神经节,而且出现了有彼此独立的原生质的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处称为突触,突触式的联系使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功能,于是动物进入了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感觉阶段。

③知觉阶段
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后,其神经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了脊髓和脑泡;进化到爬行动物后,则出现了大脑皮质,这时的动物产生了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使种系的心理发展进入了知觉阶段。

在这一阶段,动物可以依赖知觉的过程,对周围的事物做出整体的反应。

④思维萌芽阶段
类人猿的出现意味着思维的萌芽。

其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利用简单的工具解决问题;模仿人的动作;学会手势语。

这种初级思维或动物思维为人类思维的发展做好了生物学的准备。

(2)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①人类的进化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促进人类动物祖先演变到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直立行走和手的发展;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因交往需要产生语言。

动物的进化受生物原理或生物规律的支配,而人类的发展则受社会原理或规律的支配。

②人类心理的特点
a.有意识的心理
人类的心理是有意识的,意识包括意识客体和意识自我两种类型。

意识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人的心理存在着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形式。

b.社会性的心理
人类心理受着社会历史的制约。

民族心理学就是研究原始人和现代人的心理差异的心理学分支。

c.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语言有两个主要的功能:概括功能和调节功能。

人的有意识的心理,正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总和。

2.个体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
①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个体的心理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
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2)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的关系
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尔提出的复演说。

①理论要点
霍尔提出了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过程的理论。

从种系进化史的角度看,在个体生活的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比以后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古老,因此它不如后者稳定和强大。

在这种意义上说,“儿童乃成人之父”。

②理论评价
复演说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主要错误在于把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起来,从而引向生物决定论(预成论)。

但是不能因此就从根本上否认个体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动物和人类的心理发展史,因为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以及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各心理学派别对于人类发展基本原理或规律的争论可以归为五点:
(1)人类心理与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