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管理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 以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为副线的发展 历程。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及发展; 二、道家的管理思想及发展; 三、佛学及管理。
儒家的管理思想及发展
儒家的管理思想: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 理思想分为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管什 么?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 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 最后是怎样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和为 贵”。对3个方面,儒家都有独到的见解。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从人的天性的本性看,人 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 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 原因使他的善良一是来源于耳濡目染,另 外是来源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如果人能 把握住两种产生恶的来源,人通过自我的 追求就能够达到善的目的。
返回
荀子的的“性恶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的性恶论直接为儒家的“礼”服务的, 并非和孟子进行争论,而是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 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因为人的本性是恶 的,所以,作为圣人的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 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 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第二章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渊源(一类文化宝库,这 一文化影响着东方,以至于全世界。中国的文化是 以儒、道、释为中心,以墨、农、名、兵、纵横、 阴阳为复线,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体系和最外层的 民族特色的文化(见中国文化剖析图)。 除了释(佛教)源于印度,其他都源于中国古 代春秋战国时期。
唐朝魏征的《十思疏》 儒家的道德教化
“礼”是儒家的管理规则。
孔子就“仁”对弟子樊迟的回答
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樊迟时,在不同的时候 有着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爱人”,第二 次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三次则更为具 体了;“居恭处,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 这就是所谓的仁是对自己与他人都能诚实相 等的生活方式,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佛学院寮房卫生管理制度

佛学院寮房卫生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佛学院寮房卫生管理,保障师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特制定本制度。

二、卫生责任分工1. 寮房长负责本寮房的卫生管理,对寮房内卫生状况负责。

2. 每位同学负责自己的床铺、书桌、衣物等个人卫生,保持个人物品整洁。

3. 寮房内公共区域,如卫生间、洗漱间、走廊等,由全体寮房成员共同维护。

三、卫生标准1. 寮房内保持整洁,无灰尘、杂物。

2. 床铺整齐,床上用品干净、整洁。

3. 书桌、衣柜等个人物品摆放整齐,无乱扔乱放现象。

4. 卫生间、洗漱间保持干净,无异味,设施完好。

5. 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无垃圾、杂物。

四、卫生管理措施1. 每天早晨,寮房成员共同打扫卫生,包括扫地、拖地、擦窗等。

2. 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对寮房进行全面清洁,包括床铺、书桌、衣柜、卫生间、洗漱间等。

3. 定期检查卫生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4. 发现公共卫生问题,如垃圾堆积、设施损坏等,及时报告寮房长或相关部门。

5.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五、奖惩措施1. 对认真履行卫生责任、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奖励。

2. 对违反卫生制度、造成不良卫生状况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给予相应处罚。

3. 对屡教不改、严重违反卫生制度的行为,取消寮房成员资格。

六、附则1. 本制度由佛学院学生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通过以上佛学院寮房卫生管理制度,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卫生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好佛学院的卫生环境。

第二章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第二章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孔子对以往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阐发和传播,提 出了儒家思想主体的思想构架,再经较晚的孟子和荀子 进一步的补充,正式形成了一门儒学。 儒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对儒家进行彻底的否定。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时期,儒家的理论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二)人本主义的管理目标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讲“为政以德” 、 “正己正人”,把人以及人际关系作为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儒家认为 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管理的方式是“人 治”,管理的关键是“择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出“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把“重 人”作为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提示要奇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大 事、人是第一位。
返回
儒家关于人性改造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儒 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奋斗目标是做圣人, 并提出了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 孟子的“天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可兼济天下, 贫可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三个层次: 1、形体上的合一: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 肢五脏; 2、情感上的合一:天有风雨阴晴,人有喜 怒哀乐; 3、规律上的合一:天有四季物候,人有春 种、夏锄、秋收、冬藏。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



(三)基于实用理性精神的管理手段
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 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 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 性”。 实用理性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 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解决问 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水平。

原始佛教经典中的管理思想述评

原始佛教经典中的管理思想述评

《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6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既有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的内容,也不乏关注实践领域的思想成果。

就总体而言,以往的佛学研究,对抽象的义理问题讨论较多,对佛教关注实践领域的思想成果涉及较少。

近年来,佛教戒律、寺院制度、僧团管理等问题,皆涌现出不少新的成果。

学界尤其重视佛教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将以上问题置于社会史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在文献材料的发掘、研究对象的转换、研究方法的更新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十分令人可喜的现象。

然而,对于原始佛教经典中涉及社会实践的思想,学界似乎还关注不多。

笔者在阅读原始佛教经典,主要是四《阿含经》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原始佛教经典中的管理思想加以评述和讨论,以就正于方家。

一、“七不退法”与僧团管理思想佛教在初创时期,佛陀非但要面对使大众早日觉悟的问题,而且也面临着对佛教徒、尤其是僧人团体的管理问题。

僧是佛教“三宝”之一,僧人信仰的坚定与否、素质的高下以及僧团是否团结等因素,关系到佛教的未来命运。

毫不夸张地说,这将决定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生死存亡。

佛陀晚年对僧团管理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一思考的成果在《长阿含经》第一分《游行经》中有比较集中的表述。

根据该经的说法,佛陀晚年在罗阅城的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当时摩竭王阿闍世想要发动战争,自信能攻下跋祇国。

事先,他指派大臣禹舍专程前往耆闍崛山中拜见佛陀,想征求佛陀对征伐跋祇国之事有何诫敕。

佛陀其实对跋祇国的情况十分了解。

当时,佛弟子阿难正好在佛身后帮他扇扇子,于是佛就跋祇国的情况,故意问了阿难七个问题。

虽是提问,但答案早已在佛陀胸中。

佛并借此由头,对跋祇国的国情谈了一系列的看法。

佛首先问阿难:“汝闻跋祇国人数相集会,讲议正事不?”[1](P11)所谓“正事”,大体指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

寺庙组织架构

寺庙组织架构

寺庙组织架构
一、管理层
1. 住持:负责寺庙的整体管理和决策。

2. 副住持:协助住持处理寺庙的日常事务,并在住持缺席时担任临时负责人。

3. 行政主管: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包括人事、财务、设施维护等。

4. 副行政主管:协助行政主管处理行政工作,并在行政主管缺席时担任临时负责人。

二、部门设置
1. 佛堂部:管理和维护佛堂的日常运营,包括佛像管理、佛具准备、香烛供奉等。

2. 教育部:负责寺庙的教育事务,包括举办佛学讲座、导读经典、筹办寺庙学校等。

3. 讲经部:负责组织和安排僧侣讲经,向信众传授佛法。

4. 文化事务部:负责寺庙的文化事务,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举办展览和演出等。

5. 基金会:负责寺庙的经济事务,筹款、管理寺庙财务,并进行慈善活动。

6. 志愿者部:负责招募、培训和管理寺庙的志愿者队伍,协助寺庙的各项工作。

三、事务组织
1. 供奉组:负责佛堂的香烛供奉以及食物供养等事宜。

2. 宣传组:负责寺庙的宣传工作,包括新闻稿撰写、社交媒体管理等。

3. 捐赠组:负责协调与捐赠者的接触和对接,管理捐赠事宜。

4. 行政助理组:协助行政主管处理行政事务,包括文件整理、会议安排等。

5. 值日组:负责寺庙日常运营的值日安排以及值日工作的督导。

四、其他机构
1. 佛事委员会:由僧侣和信众组成的机构,负责寺庙佛事活动的讨论和决策,包括庙会、法会等。

2. 护法团:由寺庙信众组成的护法团体,负责维护寺庙的安全和秩序。

以上组织架构仅为示范,实际寺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佛学与企业文化管理-中华讲师网

佛学与企业文化管理-中华讲师网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 聘平台
为什么有千年的寺庙,而无千年的企业? 为什么有打不走的和尚,却有留不住的员工? 当你了解了佛教文化,你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企业的管理组织,是人的组织; 企业的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 企业的最大资源,是人才资源; 企业的管理活动,是人心管理。 在一个企业内,人——既是执行管理的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客体。任何有效管理, 都要通过“人”这个“灵”来实现。那么,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的研究,佛教文化 恰恰是最透彻的了。 佛学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它强调发挥人本身所具有的智慧,洞彻声色,证悟 真如。本次沙龙,请来著名国学大师李天清先生,与大家解析佛学与佛法的精髓 与玄妙之处,并结合企业管理案例进行研讨与分享,以开启管理者智慧为理念, 让您亲身感受中国千年文化的浓郁气息,扩大视野,丰富内涵,修炼人格,提高 能力,用心体悟中华佛家文化之精髓,深入了解古今商道之灵魂。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 聘平台
企业的管理组织,是人的组织; 企业的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 企业的最大资源,是人才资源; 企业的管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心智活动。 在一个企业内,人,既是执行管理的主体, 又是被管理的客体。任何有效管理,都要通 过“人”这个灵来实现。作为一个合格的企 业家,不仅要重视人的研究,而且要精通对 人的研究。那么,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的研究, 佛教文化恰恰是最透彻的了。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 聘平台
课程收益:
理解佛、佛教、与佛学的含义及涵盖的内容; 佛教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的必要关系,以及对企 业 管理的重要性; 如何运用佛学加强管理者自身的自律性; 怎样合理运用佛教思想来积累资源及财富? 如何领会禅的证悟来达到心灵相通?

佛寺院内部管理制度范本

佛寺院内部管理制度范本

佛寺院内部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佛教的正常秩序,保障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宗教政策,结合佛教寺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类佛教寺院。

第三条寺院内部管理应当坚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如法如仪、民主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寺院组织和人员管理第四条寺院应当设立民主管理组织,如董事会、理事会等,负责寺院的整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寺院住持应当具备良好的宗教素养、道德品质和管理能力,负责寺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寺院人员分为出家僧众和护法居士,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

第七条出家僧众应当遵守戒律,精进修行,积极参加寺院的管理和教务活动。

第八条护法居士应当遵守寺院的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寺院的建设和维护,弘扬佛教文化。

第三章教务管理第九条寺院应当坚持正确的宗教导向,弘扬佛教教义,开展法务活动。

第十条寺院应当定期举行法会、佛事等活动,满足信众的精神需求。

第十一条寺院应当重视佛教教育,设立佛学院或培训班,培养佛教人才。

第四章财务和资产管理第十二条寺院财务应当依法管理,设立财务会计制度,保证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

第十三条寺院资产应当合法取得,合理使用,防止资产流失。

第十四条寺院应当定期进行财务审计,确保财务状况的透明和公正。

第五章殿堂和设施管理第十五条寺院殿堂和设施应当保持整洁、庄严,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第十六条寺院应当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防止损毁和流失。

第六章治安和消防安全管理第十七条寺院应当遵守国家治安管理法规,维护寺院治安秩序。

第十八条寺院应当制定消防安全制度,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第七章外来事务管理第十九条寺院应当接待好外来信众和游客,弘扬佛教文化。

第二十条寺院应当加强与政府、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进佛教事业的发展。

第八章罚则第二十一条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寺院人员和居士,寺院管理组织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管理者禅宗智慧与企业管理相通管理资料

管理者禅宗智慧与企业管理相通管理资料

管理者:禅宗智慧与企业管理相通 -管理资料从禅的概念、历史、影响入手,对现代管理停止独特研究,管理者:禅宗智慧与企业管理相通。

笔者阐述了禅学的管理思想,也阐述了管理的禅学基因,是对管理哲学和管理科学的突破性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禅宗与管理学的发展演进史,对比分析了东西方管理思想各自的优劣,探讨了中国企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局,阐释了禅的本义和境界,禅宗为何可以历时千年而经久不衰,企业却往往昙花一现这一耐人深思的问题。

禅宗的智慧与企业管理是相通的,管理者修禅有利于做好企业管理。

如今,禅道管理已经成为国外企业管理的一种趋势;能帮助您的企业领先于这种趋势。

在提升企业经营的智慧和境界,希望能帮助管理者释放心灵压力、更有效地管理企业人材、凝聚团队精神。

佛学,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千百年来,佛学的启示一曲震撼着人类。

著名国学管理专家彭杰先生(博客)把常人眼里高屋建瓴的佛学智慧,与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让我们共同在无量佛光中感悟人生真谛,启迪经营智慧。

当今世界,国内外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鉴戒国学丰富的思维成果,指导现实生活。

“一万年太久,只争旦夕”。

不论是革命,还是发展,这种急匆匆甚至乱哄哄的心态,一曲在左右我们。

但真正的顿悟、真正的突破,往往是在我们能够定下神思考、能够静下心倾听时实现的。

这就是禅的智慧。

世界上的企业家多得数不清,相信佛教的企业家也不少,然而功成名就后出家变为佛教居士者屈指可数。

说到这里,我由乔布斯、稻盛和夫等企业家还联想到民国初年著名学者李叔同,他以名扬海内的文化学者身份和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造诣,转身成为佛教界的弘一大师。

斯人已去,惟有“长亭外,古道边”的《送别》一曲,留下了袅袅余音,管理资料《管理者:禅宗智慧与企业管理相通》。

可与弘一大师相媲美的,就是稻盛和夫,他至今仍在热情传道,以曲白浅近的《活法》,给人们诉说人生的真谛和企业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在当下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

”佛教叫“活在当下”。

当下不是过去,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下不是未来,未来还没有来;当下就是此时、此处、此刻、此在。

禅理哲言: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

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再说吧!何为佛(佛的三智) 何为佛学佛教起源历史中国人常说,佛法无边,‘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

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也就说:佛是全智、全悲和大能的人。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

据中国史书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甲寅)也有一说是公元前623年诞生,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入灭,往世七十九年。

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

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佛教它实在就是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一点务必要明了,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的儒家一样,是孔老夫子的教育。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

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的智慧之义绝不是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

而我们中文里‘智觉’二字都没有圆满的意思,因此采取音译再加上注解。

通常讲佛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三智”析义谓於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

一切智,是成佛的基础;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眾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

即菩萨之智也。

道种智,是成佛的道路;(就是为众生服务,为自己觉悟所需要的七七八八的知识)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

一切相智,是成佛的结果。

什么是佛学佛学,原本应称为佛理,是指佛法的义理,也就是诸佛所觉悟的真理,亦即宇宙人生的真相。

因为佛法中所含的义理太广、太深,包括一切世间(安住生死)和出世间(解脱生死)的学问,而它本身也类似一般所谓的‘学问’,所以称它为‘佛学’。

可以说:佛教是以信仰为主,佛法是以实修为主,佛学则以理解为主。

佛学是依据的理论,佛法是实行的方法,佛教是传播的组织。

三者缺一不可。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教学目标】: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

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

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

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

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

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

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

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

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

」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

所以,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世界上常见千年的古刹,却少有数百年的企业。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

而在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而始终名列百强的企业只有一家。

有资料显示,我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

我国每年近100万家企业倒闭。

国外的部分“长青”知名企业:杜邦,1802年创立诺基亚,1865年创立爱立信,1876年创立通用电气,1878年创立戴姆勒—克莱斯勒,1883年创立 柯达,1884年创立可口可乐,1886年创立登喜路,1902年创立3M,1902年创立福特,1903年创立UPS,1907年创立中国,能做到百年的企业本来就凤毛麟角,这其中还包括那些“借尸还魂”的。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广州陈李济,1600年创立同仁堂制药,1669年创立全聚德烤鸭,1864年创立吴裕泰茶庄,1887年创立张裕葡萄酒,1892年创立东来顺饭庄,1903年创立青岛啤酒,1903年创立本溪钢铁1905年创立但看宗教圣地,历千年而不朽、传千年而不坠,依然香火鼎盛、信众日昌!河南洛阳白马寺是我国创建最早的佛教寺庙,建于67年,距今1900多年。

上海龙华寺,建于247年,距今1700多年。

浙江灵隐寺,创建于32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北京红螺寺,初建于348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河南少林寺始建于495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浙江大智禅寺,始建于南梁年间(公元502-557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北京戒台寺,始建于62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陕西大觉寺,始建于627年,距今1300多年。

北京法源寺,始建于696年,距今1300多年。

湖南南禅寺,建于782年,距今1200多年。

……这些我们曾经嗤之以鼻的佛寺道观,其中超越千年的道场太多了。

即使个别中途被毁,也大都能在后世重修起来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有组织,无纪律。

”――“贼头”黎叔在感叹手下“四眼”不听他的话,擅自“打猎”。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贼头”黎叔说手下不听话。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里的黎叔一方面在感叹:“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另一方面又在叹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因为,进入企业的员工常常是“有组织,无纪律!”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局面是:员工与上层管理者离心离德、管理层成员之间相互倾轧;领导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却没有业绩;管理者竭尽了全力,员工却仍然拂袖而去。

据统计,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即使是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每年也有20%在流动。

据亚太人力资源网统计,亚洲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从2004年的14%增长至2005年的16%,首要原因是外部公司能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

面对员工的流失,尽管企业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就是成效不大。

很多投资者为了聘请、留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不惜重金,甚至还赠予大量股份,但关于高层职业经理人离职的案例还是屡见不鲜,而且还有不少是挖企业的墙脚,集体离职。

“打不走,骂不走,是佛家的好弟子”在寺院里,每个僧人都心平气和地恪尽职守,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完成。

寺院的发展目标一旦确定,整个寺院的住众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围绕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如果有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犯了错,也会主动地通过正常而有效的程序,规范地进行忏悔,如实地检讨并彻底改正,而不会掩盖问题的真相;同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忏悔的人在获得寺院的准予忏悔之后就不再被人歧视,自己也把因犯错而带来的精神负担抛在一边——放下包袱,重新努力地投入日常的事务和责任当中。

佛教寺庙无论大小(大至数千人的丛林,小到五六个人的庙宇),我们都能见到同样的情形——明确的目标管理和有效的执行。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唐僧“随便”拉来几个人就能完成西天取经的艰巨任务。

现代的企业管理者为什么要跟“佛”学管理佛教寺院是一种特殊机构,同样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其内部的人员管理与事务安排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企业。

寺院的僧人来自各地,禀性、好恶、生活习惯、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并在主观上“舍亲割爱、抛却世间享乐”,管理这样一个没有物质利益牵挂和约束的群体,其难度比企业更大。

令人惊奇的是,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不多见?“其实,无论是寺庙、家庭还是企业,选择离开的人无外乎一个原因——没有认同感。

”关键就在于,很多企业的‘家观念’并不能真正做到让员工认同。

”也有人叫“信仰”认同感和归属感。

用佛门中的话来说就是:第一,为每一个住众提供皈依处,也就是强烈而永恒的认同感;第二,为每一个皈依者确立一个共同而神圣的皈依处,这个皈依处能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真正的归属感。

但在这里,我们需要自问一句,我们所说的‘认同感’究竟认同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佛教的目标——弘法利生。

初进寺院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当然你们也会问:‘在寺院里,僧人们到底在做什么?’其实,在因为信仰而剃度的僧人心底里,都会深深地烙印着一个信念:‘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佛教僧人,‘弘法利生’既是他们的事业,同时也是他们的家务——是他们应该做的,是责无旁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寺庙建立的目的,就是让僧人在这个环境里实现这个理念。

“因为你们有信仰,总有人前赴后继,所以你们这个团队千年不败。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感悟在寺庙管理中,和尚虽然面临四处化缘、恶劣的天气等艰难的环境,虽然清贫,但和尚对寺庙的忠诚度非常高。

员工虽然拥有基本工资和相应的福利,但许多员工都是在想着“往高处走”,别说打了,就是说了说或其他不顺心可能就脱离企业,当出现问题时,僧人都能够主动忏悔,而我们的员工却理由重重,由于和尚的教化是心灵的洗礼,是心智的定位,因此和尚能够安心造化,作为企业管理,同样需要心智教化,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教化。

因为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

方丈VS老板在寺庙管理过程中,方丈之下有24个序职、24个列职、24个杂职,一般寺庙设有4大堂口、8大职事。

纪律严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的组织机构为寺庙的长青提供了制度保障,都监、衣钵和方丈之间是三角制约关系,都监和衣钵对方丈有着不同而重要的监督和警醒作用,对方丈来说,有来自如下几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自我监督,包括两个方面:来自信仰的激励与戒律的约束力,以及职业道德和自我成就、荣誉感所赋予的责任感;二是法律赋予被服务机构的约束权——寺庙的机制监督;三是社会监督机制——经营失败时所要承担的个人信誉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