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脑性瘫痪患儿105例头颅CT检查结果分析

 ̄ o y J . a A as , 0 , ( )2 4 3 . t [] C n net 2 14 3 :3 - 7 m J h 0 8 2 [ ] i w , i i , a a a e a D s- sos o f ri o 5 M k a Ns n K M e w t 1 o r pne f u p - a K ha k N, . e e b r l
果 显示 , 两组 患 者 均取 得 满 意 的 镇痛 效 果 , B组 但 镇 痛期 间发生 恶心呕 吐 2例 、 睡 3例 , 嗜 A组未 见不 良反应发 生 , 明舒芬太 尼随着 剂量增加 , 良反应 说 不
[ ]D s i i Pwa , a o wk IE r sp e m ne - 2 y k wc W, a l K G s r si . a yp t nu oet ze z k io l o- o
摘要 : 目的
分析脑瘫患儿头颅 c T的影像学改变 , 探讨 c T对脑瘫患儿 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5例脑瘫患 0
儿采用 c T扫描 , 观察不 同临床分型、 不同合并症患儿 的 c T检查异 常情况。结果
15例 中, 0 头颅 c T异常表 现者 头
7 , 2例 异常率 6 .% ;T异常表现主要为脑积水 、 86 C 脑发育不 良、 脑萎缩 、 脑软化 、 脑穿通畸形 、 蛛网膜 下腔增宽等 ; 不
同类 型脑瘫其 C T异常率不 同; 合并精神发育迟滞或癫痫脑瘫患儿的 c T异常率 明显高于无合并症患儿。结论 部C T检查对sJ 脑瘫 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 ]L ,
CT检查对于诊断脑瘫有什么意义

/ CT检查对于诊断脑瘫有什么意义脑瘫疾病是一种与脑组织损害有关的疾病,而它的不同脑组织部位的损害,导致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症状。
脑瘫疾病是新生儿常常出现的综合疾病,而对于它的检查,我们了解吗?而对于CT检查脑瘫疾病的相关知识,我们了解吗?下面具体介绍新生儿脑瘫疾病的CT检查。
CT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脑瘫患者的病型、病情、病因以及并发症,对于脑瘫患者的诊断以及未来预后的评估都十分重要。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
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像素大小及数目不同。
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数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个,或512×512,即262144个不等。
显然,像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高。
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CT检查可以判断脑瘫患者的病型;痉挛型脑瘫患者常在额叶、顶叶都存在低密度区,脑沟加深,侧脑室扩大。
脑室越大痉挛型脑瘫的症状就越明显。
痉挛型脑瘫的CT检查表现为瘫痪对称半球明显萎缩、脑室周围组织软化、脑室扩大。
双瘫的患者CT改变可出现中心型脑萎缩,四肢瘫患者可见到弥漫性萎缩,有些患者还伴有脑积水、双侧贯通或空洞性改变。
手足徐动型患者较少出现CT检查的异常。
CT改变可以提示脑瘫的病因;不同的病因对脑组织产生的损伤可导致CT 不同的改变,窒息多引起中心性萎缩或皮层萎缩,核黄疸引起的脑瘫CT改变不明显或仅为轻微改变,早产儿CT改变可出现中心性萎缩、侧脑室中央部异常及侧脑室中央部周围的分割性萎缩等。
CT检查可诊断脑瘫合并症;脑瘫患者常合并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等,智力低下者CT改变多为脑组织弥漫性的萎缩,病情越严重,CT改变越明显。
偏瘫并发癫痫者,CT可见到对侧脑萎缩、空洞或海绵状变化。
幼儿脑部疾病 (1)

外部性脑积水患儿运动发育迟缓早期干预治疗的GMFM评价作者:李伟汤行录李光乾作者单位:325027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儿内科【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脑瘫运动评估量表(GMFM)对外部性脑积水(EH)患儿运动发育迟缓粗大运动功能及早期干预的疗效评价。
方法30例头颅CT诊断为EH的运动发育迟缓儿,4~6个月19例,~9个月11例。
采取中西医神经康复和早期干预治疗方案干预治疗3个月及使用神经营养剂。
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采用GMFM评价。
结果4~6个月组治疗前后在卧位和翻身、坐位结合平衡反射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9个月组治疗前后在卧位和翻身、坐结合平衡反射、四点位及跪爬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两组总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亦有显著性。
结论GMFM不仅能反映EH运动发育迟缓的客观指标,而且能够评估早期干预治疗运动功能的改善。
【关键词】运动发育迟缓小儿脑瘫运动评估量表早期干预【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early interfering treatment to hypoevolutism in motor development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external hydiocephalus (EH) . Methods There were 30 EH pediatric patients diagnosed by CT scan , among them ,9 were 4-6 months old ,11 were -9 mouth old . The integrated Chinese-western medical treatment and early stage interfering treatment together with neurotrophy were applied to treat for 3 months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 Resutls Pediatric patients in group of 4-6 months old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balance reflection between recumbent position and rolling 、sitting positions .While in -9M group , the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balance reflection between connection of recumbent position and rolling 、sitting positions, four o'clock position and creeping with knees .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 in scoring . Conclusions GMFM is not only an index to reflect the hypoevolutism in motor development ,but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rovement of motor function after early interfering treatment.【Key words】Hypoevolutism in motor development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 Early interfering treatment2004年9月至2005年10月对本院门诊的30例头部CT诊断为外部性脑积水的运动发育迟缓儿,进行了3个月的早期干预治疗,采用GMFM评估运动发育迟缓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早期干预后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CT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 摘 要】目的 探 讨 C T在&J L 脑 瘫早期诊 断中的价值 。方 法 选取 在该 院接受治疗 的 1 1 0例/ b J L 脑瘫患儿 的头部 C T进行分 析 。 结果 1 1 0例患儿 中 8 9例阳性异常率 7 2 . 7 3 %, 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 7 5 ( 6 8 . 1 8 %) 。其 中脑萎缩是最 常见的表现 5 8 ( 5 2 . 7 3 %) , 脑 室扩大 8例 ( 7 . 2 7 %) 、 蛛网膜下腔 出扩大 2例 ( 1 . 8 1 %) 、 脑积水 1 0例 ( 9 . 0 9 %) 、 脑穿通 畸形 3例( 2 . 7 2 %) 、 脑皮 质 发育不 良 2例( 1 . 8 1 %) , 混合 型 6 例( 5 . 4 5 %) 。各年龄组 中, 随年龄增加 , 异 常降低 。 结论 c 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 现病变 , 帮 助寻找病 因及定 位 , 改善预后 , 对&J L 脑瘫 的早期 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 关键 词1 C T; 小儿脑瘫 ; 早期诊 断 ; 分析
【 中图分类号】R 2 2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 0 7 4 2 ( 2 0 1 4 ) 0 1 ( C ) - 0 1 7 5 — 0 2
/ J , J L 脑瘫 通常是指在 出生前到 出生后 1 个月 内 由各种 原 因
பைடு நூலகம்
1 3 0 m A, 层厚 1 0 m m, 层距 1 0 m m, 扫描时 间为 0 . 5 s / 圈; 增强 扫 描用碘海醇 1 5 mL / k g经肘前静脉 团注 。 对于哭 闹、 不配合的患儿 于检查前用 1 0 %水合氯醛灌肠镇静 , 以保证检查顺利完成。
型的 C T异常率 : 痉挛 型 7 5 例( 6 8 . 1 8 %) , 异常 6 7 例( 8 8 . 0 o %) 手足
脑瘫

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生后之脑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
主要表现为永久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精神行为异常、语言听力障碍及关节脱位等。
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 1.2‰~2.5‰活婴,我国1995~1997年江浙部分地区7岁以下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5‰~1.8‰。
脑瘫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男:女在1.13:1至1.57:1之间。
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广泛开展、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小儿脑瘫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中医学中没有小儿脑瘫这一病名。
但《诸病源候论》中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有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记载;《医宗金鉴》将各类迟证归纳为“五迟”之名;五软之名首见于《活幼心书》,指出:“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幼幼集成》说:“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
”而早在《婴童百问》就提出五迟、五软运用钱氏地黄丸补肾以及补肾荣养之品治疗;《保婴撮要》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中医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瘫痪性疾病,其优势在于体现出中医的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与整体康复理念。
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等可以纠正异常姿势,改善运动障碍,而且中医疗法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为患儿的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病因病机】一、中医小儿脑瘫的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
因人赖父母精血的成形,与父母体质、父母年龄、多孕多产、双胎有密切关系,因为其父母精血不充,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弱,肝血肾精不充,筋骨失养而痿弱,以至瘫痪。
产时及产后由于初生不啼、小产、感邪等因素造成瘀血、痰浊阻于脑络,以致脑髓失其所用,发而为病。
脑性瘫痪的头颅CT,MRI及SPECT改变与病因关系

脑性瘫痪的头颅CT,MRI及SPECT改变与病因关系
翟琼香;李增清
【期刊名称】《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1997(012)004
【摘要】对29例脑瘫患儿行头颅CT,MRI及SPECT检查,并进行分析,本组脑瘫病因主要是宫内及出生时窒息,早产低体重儿,核黄疸三大因素。
CT异常率79.3%,弥散性脑萎缩、脑软化灶等为主要的CT改变。
MRI异常26例,异常率89%,以弥漫性脑萎缩,脑软化灶、脑白发育不良等为主主要的MRI改变。
【总页数】2页(P234-235)
【作者】翟琼香;李增清
【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6.822.2
【相关文献】
1.脑性瘫痪患儿头颅CT表现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J], 张小安;赵鑫;王玉梅;曲金荣;
袁继武;毛艳蕊;陆林
2.110例脑性瘫痪儿童的CT改变及与病因的关系 [J], 梅其霞;邓安宁
3.智力,神经功能评定和头颅CT,SPECT,MEP诊断脑性瘫痪 [J], 丁里;朱之庄
4.头颅MRI,CT,EEG对癫痫病因诊断的对比研究(附50例临床分析) [J], 党静霞;
武成斌
5.脑性瘫痪患儿的头颅CT改变(附50例临床分析) [J], 贾素娥;李大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CT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蒋艳【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CT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8例小儿脑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检查,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小儿脑瘫患者应用CT诊断的价值.结果 138例患儿经CT检查,阳性率与x线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脑瘫分型异常检出率方面均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CT诊断有利于早期发现脑内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对于帮助临床医师定位脑内病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07【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小儿脑瘫;CT;诊断;应用价值【作者】蒋艳【作者单位】辽宁 110032 沈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小儿脑瘫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给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1]。
沈阳市儿童医院对近三年来收治的138例小儿脑瘫患者应用CT技术进行诊断,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138例小儿脑瘫患者均为沈阳市儿童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男83例,女55例,年龄13d~6岁,其中13d~6个月者58例,6个月~1岁者40例,1~3岁者27例,>3岁者13例。
结合临床症状,全部患者均符合小儿脑瘫临床诊断标准[2],类型分类:痉挛型57例,低张力型34例,手足徐动型16例,共济失调型21例,混合型10例;病因:新生儿窒息35例,早产儿2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2例,高胆红素血症13例,颅内出血17例,先兆流产8例,妊娠期接触有毒害物质或环境14例,孕妇病毒感染4例。
本次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本组138例小儿脑瘫患者均接受CT诊断,所用仪器为Bright speed4层螺旋CT扫描机(美国GE公司)。
颅脑彩超在脑性瘫痪患儿脑白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颅脑彩超在脑性瘫痪患儿脑白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彩超在脑性瘫痪患儿脑白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本院小儿神经康复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性瘫痪患儿分成a、b两组,所有患儿均给予头针治疗,通过对患儿分别采用颅脑彩超、mri检查(外院)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脑瘫患儿的脑白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a组治疗前ⅰ级损伤患儿10例,占22.2%,ⅱ级损伤10例,占22.2%,轻度损伤患儿共20例,占44.4%;治疗后ⅰ级损伤患儿13例,占28.9%,ⅱ级损伤17例,占37.8%,轻度损伤患儿共30例,占66.7%,治疗前后a组患儿的颅脑彩超结果与临床脑瘫患儿活动受限程度分级匹配效果较好,b组患儿治疗前轻度损伤者18例,占40.0%,中度损伤14例,占31.1%,重度损伤13例,占28.9%,治疗后轻度损伤者29例,占64.4%,中度损伤者9例,占20.0%,重度损伤者7例,占15.6%,治疗前后b组患儿的mri检查结果与临床颅脑瘫痪患儿的活动受限程度符合度较高。
结论颅脑彩超能够动态的观察脑瘫患儿的脑白质损伤情况,较mri检查经济、方便、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脑性瘫痪;颅脑损伤;脑白质损伤;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6-103-03脑性瘫痪是小儿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脑白质损伤是脑瘫发病的主要原因[1]。
目前头针治疗广泛应用于脑瘫的康复治疗中,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智力水平和运动功能,对脑白质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2-3]。
现通过对本院收治的90例脑瘫患儿进行头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取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观察脑白质损伤的颅脑影像学变化,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本院小儿神经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9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参考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条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颅CT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头颅ct在早期诊断小儿脑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临床诊断已明确的50例脑瘫患儿进行x线及西门子牌螺旋ct扫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异常检出率。
结果 ct检查脑内有异常表现的38例,阳性率为76%,明显高于x线检测出的12%。
ct检测在各年龄段及各个分型中的检出率均比x线要高得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ct检测中年龄越小的,异常率就越高。
结论头颅ct的检查对于小儿脑瘫能帮助早期发现其脑内病变,且其检出率高,对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进行及时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头颅ct;小儿脑瘫;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4-119-02
为探讨头颅ct在早期诊断小儿脑性瘫痪中发挥的作用,对在龙川县人民医院经头颅ct检查而临床确诊的5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其早期诊断中的规律,为临床诊断提供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的50例患儿均为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龙川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中就诊的脑瘫患儿,其中男31例,女19例;5
例年龄为0~2个月,10例年龄为3~5个月,11例年龄为6~8个月,8例年龄为9~12个月,7例年龄为1~2岁,5例年龄为3~4岁,4例年龄为5~7岁。
所有的患儿均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瘫的研讨会中制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
(1)其中按诊断类型分类为:痉挛型20例,占40%;手足徐动型7例,占14%;低张力型11例,占22%;共济失型8例,占16%;混合型4例,占8%。
(2)按脑瘫的病因分类为,窒息12例,占24%;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占16%;早产9例,占18%;颅内出血6例,占12%;先兆流产3例,占6%;高胆红素血症4例,占8%;孕妇感染弓形虫及巨细胞病毒3例,占6%;孕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5例,占10%。
1.2 方法
50例患儿均使用x线检查,及东芝aetirion 16 tsx-031a的螺旋ct进行头颅ct的扫描检查,其中扫描的层距及层厚均设置为8 mm[1]。
对于检查中不配合的患儿采用苯巴比妥钠的注射液进行肌注,以获得患儿的配合,降低干扰因素[2],保证其检查的准确性及检查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再将数据导入spss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先对数据进行行正态性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如果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
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采用x2
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型中x线的检出率=x线异常例数/该型的总例数×100%;各型中ct的检出率=ct异常例数/该型的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50例脑瘫患儿中的头颅ct检查结果
12例头颅ct检测无异常的表现,38例有异常表现,阳性率为76.0%。
其中,脑积水为6例(15.8%),脑萎缩为5例(13.2%),脑白质发育不良为4例(10.5%),脑皮质发育不良为3例(7.9%),脑软化为5例(13.2%),脑室扩大为4例(10.5%),脑穿通畸形为3例(7.9%),混合型3例(7.9%),
孔洞脑为2例(5.3%),胼胝体缺如为1例(2.6%),脑裂畸形为1例(2.6%),脑梗死1例(2.6%)。
而x线显示异常的仅有6例,检出率为12%,明显比ct检测出的要低得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个年龄组ct及x线异常的检出率
年龄0~2个月的ct异常检出率为80%,3~5个月的ct异常检出率为80%,6~8个月ct异常检出率为90.9%,9~12个月的ct
异常检出率为75%,1~2岁的ct异常检出率为71.4%,3~4岁的ct异常检出率为60%,5~7岁的ct异常检出率为50%,均明显比x 线的检出率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ct检测中年
龄越小的,异常率就越高。
见表1。
2.3 各个脑瘫分型的ct异常检出率
痉挛型的ct异常检出率为90%,手足徐动型的ct异常检出率为57.1%,低张力型ct异常检出率为72.7%,共济失调型ct异常检出率为75%,混合型ct异常检出率为50%。
均明显比x线的检出率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为脑瘫,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致残性,严重影响小儿的智育及身体发育[3]。
若能对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的正规治疗,特别是在发病的6个月内,能明显地提高其治疗效果,减轻或避免其伤残程度[4]。
但因脑瘫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易在临床上出现漏诊或误诊[5],此时需要借以辅助检查,如x线、ct、脊髓穿刺等。
本组50例头颅ct检查颅内有异常表现者38例,异常率76%,脑性瘫痪儿ct异常率在50%~91%。
分析本组ct表现阴性的影响因素有:(1)损伤较轻。
(2)损伤部位比较隐蔽,如中脑、脑桥等;(3)阅片医生对异常标准的把握不准。
头颅ct有助于了解脑瘫病因和病变部位,ct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脑萎缩、脑发育不良、脑软化、脑室扩大、脑畸形等。
本研究中有12例脑畸形。
通过了解病史均为孕妇在孕期接触过有毒有害物(吸毒或吸烟)或家中饲养了宠物,由此分析是上述原因造成胚胎组织发育异常本研究发现窒
息、早产仍是造成脑瘫的主要病因。
与许多报道一致。
目前认为窒息、早产和重症黄疸仍是我国引起脑性瘫痪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7],围产期窒息对新生儿中枢神经可造成颅内缺血性脑病两种类型损伤,由于脑的对应区域有损伤、出血,脑瘫的影像学检查异常率也较高,有报道异常率高达70%以上,所以在脑瘫临床诊断尚不明确时,头颅ct起重要的作用轻度脑损伤经过及时治疗可好转或恢复正常[8]。
本研究可见,头颅ct的检查对于小儿脑瘫能帮助早期发现其脑内病变,且其检出率高,对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进行及时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秀珍,张桂娥,宋海乔.小儿性瘫痪ct诊断112例[j].实用儿科杂志,2011,14(5):301.
[2] 陈烨.儿童脑性瘫痪:ct形态学改变与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杂志,2010,13(6):363.
[3]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版社,2011:71.
[4] 付强,祁岩超.小儿脑瘫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92-94.
[5] 葛舒颖.近5年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概况[j].中医儿科杂志,2011,7(2):57-60.
[7] borowski a,littleton ag,borkhuu b,et plications of intrathecal baclofen pump therapy in pediatric
patients[j].j pediatr orthop,2010,30(1):76-81.
[8] tilton a.management of spasticit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semin pediatr neurol,2009,16(2):82-89.
(收稿日期:20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