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CT的价值
脑性瘫痪患儿105例头颅CT检查结果分析

 ̄ o y J . a A as , 0 , ( )2 4 3 . t [] C n net 2 14 3 :3 - 7 m J h 0 8 2 [ ] i w , i i , a a a e a D s- sos o f ri o 5 M k a Ns n K M e w t 1 o r pne f u p - a K ha k N, . e e b r l
果 显示 , 两组 患 者 均取 得 满 意 的 镇痛 效 果 , B组 但 镇 痛期 间发生 恶心呕 吐 2例 、 睡 3例 , 嗜 A组未 见不 良反应发 生 , 明舒芬太 尼随着 剂量增加 , 良反应 说 不
[ ]D s i i Pwa , a o wk IE r sp e m ne - 2 y k wc W, a l K G s r si . a yp t nu oet ze z k io l o- o
摘要 : 目的
分析脑瘫患儿头颅 c T的影像学改变 , 探讨 c T对脑瘫患儿 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5例脑瘫患 0
儿采用 c T扫描 , 观察不 同临床分型、 不同合并症患儿 的 c T检查异 常情况。结果
15例 中, 0 头颅 c T异常表 现者 头
7 , 2例 异常率 6 .% ;T异常表现主要为脑积水 、 86 C 脑发育不 良、 脑萎缩 、 脑软化 、 脑穿通畸形 、 蛛网膜 下腔增宽等 ; 不
同类 型脑瘫其 C T异常率不 同; 合并精神发育迟滞或癫痫脑瘫患儿的 c T异常率 明显高于无合并症患儿。结论 部C T检查对sJ 脑瘫 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 ]L ,
CT检查对于诊断脑瘫有什么意义

/ CT检查对于诊断脑瘫有什么意义脑瘫疾病是一种与脑组织损害有关的疾病,而它的不同脑组织部位的损害,导致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症状。
脑瘫疾病是新生儿常常出现的综合疾病,而对于它的检查,我们了解吗?而对于CT检查脑瘫疾病的相关知识,我们了解吗?下面具体介绍新生儿脑瘫疾病的CT检查。
CT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脑瘫患者的病型、病情、病因以及并发症,对于脑瘫患者的诊断以及未来预后的评估都十分重要。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
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像素大小及数目不同。
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数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个,或512×512,即262144个不等。
显然,像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高。
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CT检查可以判断脑瘫患者的病型;痉挛型脑瘫患者常在额叶、顶叶都存在低密度区,脑沟加深,侧脑室扩大。
脑室越大痉挛型脑瘫的症状就越明显。
痉挛型脑瘫的CT检查表现为瘫痪对称半球明显萎缩、脑室周围组织软化、脑室扩大。
双瘫的患者CT改变可出现中心型脑萎缩,四肢瘫患者可见到弥漫性萎缩,有些患者还伴有脑积水、双侧贯通或空洞性改变。
手足徐动型患者较少出现CT检查的异常。
CT改变可以提示脑瘫的病因;不同的病因对脑组织产生的损伤可导致CT 不同的改变,窒息多引起中心性萎缩或皮层萎缩,核黄疸引起的脑瘫CT改变不明显或仅为轻微改变,早产儿CT改变可出现中心性萎缩、侧脑室中央部异常及侧脑室中央部周围的分割性萎缩等。
CT检查可诊断脑瘫合并症;脑瘫患者常合并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等,智力低下者CT改变多为脑组织弥漫性的萎缩,病情越严重,CT改变越明显。
偏瘫并发癫痫者,CT可见到对侧脑萎缩、空洞或海绵状变化。
头颅CT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头颅CT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头颅ct在早期诊断小儿脑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临床诊断已明确的50例脑瘫患儿进行x线及西门子牌螺旋ct扫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异常检出率。
结果 ct检查脑内有异常表现的38例,阳性率为76%,明显高于x线检测出的12%。
ct检测在各年龄段及各个分型中的检出率均比x线要高得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ct检测中年龄越小的,异常率就越高。
结论头颅ct的检查对于小儿脑瘫能帮助早期发现其脑内病变,且其检出率高,对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进行及时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头颅ct;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4-119-02为探讨头颅ct在早期诊断小儿脑性瘫痪中发挥的作用,对在龙川县人民医院经头颅ct检查而临床确诊的5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其早期诊断中的规律,为临床诊断提供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选取的50例患儿均为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龙川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中就诊的脑瘫患儿,其中男31例,女19例;5例年龄为0~2个月,10例年龄为3~5个月,11例年龄为6~8个月,8例年龄为9~12个月,7例年龄为1~2岁,5例年龄为3~4岁,4例年龄为5~7岁。
所有的患儿均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瘫的研讨会中制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
(1)其中按诊断类型分类为:痉挛型20例,占40%;手足徐动型7例,占14%;低张力型11例,占22%;共济失型8例,占16%;混合型4例,占8%。
(2)按脑瘫的病因分类为,窒息12例,占24%;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占16%;早产9例,占18%;颅内出血6例,占12%;先兆流产3例,占6%;高胆红素血症4例,占8%;孕妇感染弓形虫及巨细胞病毒3例,占6%;孕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5例,占10%。
小儿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治疗历史
年代
治疗法
处理
1843-1920 1920-1960
Little 诊断医学
矫形手术 收容到养育院
1960-1990 康复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1990-
全方位正常化 无障碍
终生康复和疗育
目标
改善功能 自己生活不治疗
收容、隔离 机能恢复 回归社会 母子入院 自立 残疾作为个性
概念
• Denhoff(1964):是脑功能障碍综合症,除用动障碍 外还应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认知障碍及行为异 常等。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 SPR)
γ环路
• 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是牵张反射过强的表现,其感受器是肌梭的传入 神经,有两类:一类为快传神经Ia大直径(10~20 μm)纤维,其进入脊 髓后直接与支配该肌的前角α运动神经元发生兴奋性突触联系,当 骨骼肌被牵张时,肌梭的Ia类传入纤维兴奋,触发α运动神经元而产 生牵张反射;另一类为II类小直径(4~12μm)的慢传纤维。Ia类和II 类传入纤维对被动牵拉特别敏感,其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除产生牵 张反射外,还通过侧支和中间神经元接替上传到小脑和大脑皮层感 觉区。支配梭外肌纤维的传出神经来源于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 支配肌梭的运动纤维较细,分布于肌梭的两端,它来源于脊髓前角的 一种小型γ运动神经元。γ神经元的兴奋可调节梭内肌纤维的长度, 使梭内感受器处于敏感状态,能使肌梭连续放电,反射性加强肌收缩。 这种由γ运动神经元引起的活动通过肌梭传入联系,引起支配同一 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称为γ环路。
出生时脑细胞数已固定:140亿-功能的基础,不再生。
生后轴数突及髓鞘发育迅速:联络-功能完善,增重快。
2、在异常道路上走的不远,容易拉回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发 育轨道。特别是避免姿势的固定、挛缩及畸形的发生。
CT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 摘 要】目的 探 讨 C T在&J L 脑 瘫早期诊 断中的价值 。方 法 选取 在该 院接受治疗 的 1 1 0例/ b J L 脑瘫患儿 的头部 C T进行分 析 。 结果 1 1 0例患儿 中 8 9例阳性异常率 7 2 . 7 3 %, 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 7 5 ( 6 8 . 1 8 %) 。其 中脑萎缩是最 常见的表现 5 8 ( 5 2 . 7 3 %) , 脑 室扩大 8例 ( 7 . 2 7 %) 、 蛛网膜下腔 出扩大 2例 ( 1 . 8 1 %) 、 脑积水 1 0例 ( 9 . 0 9 %) 、 脑穿通 畸形 3例( 2 . 7 2 %) 、 脑皮 质 发育不 良 2例( 1 . 8 1 %) , 混合 型 6 例( 5 . 4 5 %) 。各年龄组 中, 随年龄增加 , 异 常降低 。 结论 c 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 现病变 , 帮 助寻找病 因及定 位 , 改善预后 , 对&J L 脑瘫 的早期 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 关键 词1 C T; 小儿脑瘫 ; 早期诊 断 ; 分析
【 中图分类号】R 2 2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 0 7 4 2 ( 2 0 1 4 ) 0 1 ( C ) - 0 1 7 5 — 0 2
/ J , J L 脑瘫 通常是指在 出生前到 出生后 1 个月 内 由各种 原 因
பைடு நூலகம்
1 3 0 m A, 层厚 1 0 m m, 层距 1 0 m m, 扫描时 间为 0 . 5 s / 圈; 增强 扫 描用碘海醇 1 5 mL / k g经肘前静脉 团注 。 对于哭 闹、 不配合的患儿 于检查前用 1 0 %水合氯醛灌肠镇静 , 以保证检查顺利完成。
型的 C T异常率 : 痉挛 型 7 5 例( 6 8 . 1 8 %) , 异常 6 7 例( 8 8 . 0 o %) 手足
脑瘫

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生后之脑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
主要表现为永久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精神行为异常、语言听力障碍及关节脱位等。
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 1.2‰~2.5‰活婴,我国1995~1997年江浙部分地区7岁以下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5‰~1.8‰。
脑瘫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男:女在1.13:1至1.57:1之间。
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广泛开展、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小儿脑瘫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中医学中没有小儿脑瘫这一病名。
但《诸病源候论》中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有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记载;《医宗金鉴》将各类迟证归纳为“五迟”之名;五软之名首见于《活幼心书》,指出:“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幼幼集成》说:“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
”而早在《婴童百问》就提出五迟、五软运用钱氏地黄丸补肾以及补肾荣养之品治疗;《保婴撮要》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中医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瘫痪性疾病,其优势在于体现出中医的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与整体康复理念。
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等可以纠正异常姿势,改善运动障碍,而且中医疗法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为患儿的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病因病机】一、中医小儿脑瘫的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
因人赖父母精血的成形,与父母体质、父母年龄、多孕多产、双胎有密切关系,因为其父母精血不充,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弱,肝血肾精不充,筋骨失养而痿弱,以至瘫痪。
产时及产后由于初生不啼、小产、感邪等因素造成瘀血、痰浊阻于脑络,以致脑髓失其所用,发而为病。
340例脑性瘫痪患儿头部CT临床分析

2 1 . (u 0 0 1 5)
C ieeMa iuain& Re a itt n Me iie 2 1 , . hn s np lt o h bl ai dc 0 0 No 2 i o n
1 5Leabharlann 暂停 , 患 者 易 于接 受 。该项 目具 有 ~定 的科 学性 、 行 性 。 使 可
口
V, g l n Pao i qu
Ya挖 H 口 e Z t .
Abta t0bet e Toe po eterlt n b t e rn l c mp trtmo rp y ( src : jci : x lr h eai ewe nca ai o ue o ga h CT) n l ia p e rn ei hlrnwi v o s a d ci cla p aa c c i e t n n d h
对心 脑 血管 系 统产 生 一 系 列 影 响 , 现 为 心 动 过 缓 、 律 失 常 、 约 三年 多 时 间 , 表 心 深受 广 大患 者 的欢迎 , 为广 大早 孕 妇 女解 决 了一
血压下降、 面色 苍 白 、 汗 淋 漓 、 闷 、 晕 等 , 与 孕 妇 情 绪 紧 项 最大 的恐 惧 及术 痛 感 。该 技术 可 在大 庆 市及 省 、 大 胸 头 常 国家 内推 广 , 张 , 颈 扩 张 困难 , 高及 强 烈 的子 宫 收缩 等 因素 有 关 。由 于传 此 技术 同时 为我 院 创造 更大 的经济 效 益及 社会 效 益 。 宫 过 人 神 经较 分 散 因 而疼 痛 的 感 觉 是 弥 散 的 , 位 不 精 确 。另 外 孕 定 1 0 无 痛 人 工 流 产 术 可创 效 益 6 7 5例 . 5万 元 ( 1例 收入 4 0 5
脑瘫

1.什么是小儿脑瘫?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
2.导致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哪些?(l)低体重儿(小于2500g):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
(2)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在四肢性瘫痪的脑瘫病人中53%与先天性异常有关;在非四肢性瘫的脑瘫病人中,35%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3)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20%是由窒息及产伤所引起,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①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②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等;③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劲等;④分娩过程异常:如臀位产、滞产、手术产(产钳)或应用麻醉药等;⑤新生儿因素:除窒息外,还有许多心肺功能异常疾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4)核黄疸:为脑瘫重要原因,随着国产医学的进步,核黄疸引起脑瘫的比例下降。
3.小儿脑瘫早期的异常表现有哪些?(1)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大约有30%脑性瘫痪小儿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2)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以及持续体重不增。
(3)非常“敏感”或激动,但如果患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仅在饥饿时有如此表现则意义不大。
(4)对噪音或体位改变“敏感”时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家长常反映“孩子不喜欢洗澡”,当脚用触及浴盆边缘,背部即僵硬竖弓形。
以上某一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出现,不能根据具有其中某一两项就诊断为脑性瘫痪,若存在多种情况,而且是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就要考虑有脑性瘫痪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CT的价值发表时间:2011-10-28T11:12:05.44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赵智强郝璐[导读]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赵智强郝璐(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830028)【摘要】目的探讨CT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我院脑瘫科160例小儿脑瘫的头颅CT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
结果160例中有143例头颅CT检查阳性,CT异常率89.38%,其中脑萎缩是最常见的表现(49.38% ) 。
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75.63%)。
不同年龄组中,年龄越小,CT异常率越高。
结论虽然CT不能作为诊断脑瘫的主要依据,但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有助于寻找病因及定位,还可以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在脑瘫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儿童;脑性瘫痪;计算机断层;诊断The early diagnostic value of CT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ZHAO Zhi qiang HAO Lu【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arly diagnostic value of CT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CT manifestations of 160 case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143 cases of the 160 cases showed a recognisable abnormality, the abnormalrate of CT was about 98.38%,and the most common abnormality was cerebral atrophy. Spastic type was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type(75.63%).The less of the age, the higher of the abnormal rate of CT. Conclusion:Although CT isn' t the main basis of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palsy, it' s helpful for us to fi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to find the eliology and location. It also provided basis for us to judge the prognosis of cerebral palsy. So CT has significant value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cerebral palsy.【Key words】Children;cerebral palsy; CT; diagnosis【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026-02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指一组继发于胎内围产期脑损伤的非进行性中枢神经运动障碍症候样,可伴有感觉、语言、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迟滞以及癫痫发作等症状[1]。
脑瘫是导致小儿运动功能伤残的主要病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虽然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是非进行性,但若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康复治疗,将会发生肌腱挛缩、关节畸形,并使异常姿势反射和运动模式固定下来,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160例小儿脑瘫的头颅CT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CT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组160例均为我院脑瘫科临床诊断明确的脑瘫患儿,其中男113例,女47例,全部符合1989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诊断标准[2]。
年龄1岁86例,3岁60例,3岁14例。
1.2 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排CT扫描机以OML为基线进行头颅CT平扫,层厚6mm,层距6mm,窗宽80Hu,窗位40Hu,对不合作患儿扫描前半小时行10%水合氯醛1 rng / kg灌肠镇静,以保持头颅固定。
2 结果160例脑瘫病例中,143例头颅CT检查阳性,17例阴性,CT异常率89.38%。
头颅CT扫描结果。
160例脑瘫病例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的CT异常率。
160例脑瘫头颅CT扫描结果:广泛性或局限性脑萎缩79例(49.38%)。
脑白质发育不良28例(17.81%)。
脑积水11例(6.88%)。
颅内软化灶6例(3.75%)。
透明隔囊肿5例(3.13%)。
脑室扩大4例(2. 50%)。
脑穿通畸型3例(1.88%)。
混合型7例(4.38%)。
未见异常17例(10.63% ) 。
混合型系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共存。
160例脑瘫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的CT异常率:痉挛型121例(75.63%),异常114例(94.21% )运动障碍型17例(10.63%),异常14例(82.35%)。
肌弛缓型10例(6.25%),异常8例(80%)。
共济失调型4例(2.5% },异常1例(25% )。
混合型8例(5%),异常6例(75%)。
不同发病年龄组的CT异常率:1岁86例,异常80例(93.02%),3岁60例,异常52例(86.67%),3岁以上14例,异常11例(78.57%)。
3讨论本组小儿脑性瘫痪颅脑CT检查异常率较高达89.38%,与文献报道44%92%相符[3]。
小儿脑瘫是儿童严重残障,在我国并不少见,发病率约为1.8‰6‰,发达国家平均为1.5‰2‰[4]。
脑瘫是脑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前由于受到各种侵害、损害而造成非进行性脑损伤。
小儿脑组织在出生时未发育完善,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而脑损伤处于初期阶段。
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如能得到早期诊断及早期、合理的康复治疗,脑瘫患儿多能逐渐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轻症甚至可以基本治愈,所以脑性瘫痪并都是不治之症。
在小儿瘫痪的治疗中,早期诊断是关键。
脑性瘫痪的诊断主要依据是:(1)神经功能不正常,特别是自主运动的功能障碍。
(2)出生后或幼婴儿时期发病。
(3)病情稳定,非进行性。
(4)基本上非遗传性。
故脑性瘫痪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能根据CT结果来肯定或否定诊断[5]。
小儿脑性瘫痪的头颅CT检查能确切了解脑损伤的性质、部位和程度,是脑瘫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
有文献[6]认为小儿脑瘫的影像学检查中,MRI的敏感性最高,异常率达93%,CT扫描异常率次之,为58%。
而国内报道[7]都在70%以上。
本组160例中,头颅CT扫描143例异常,CT异常率为89.38%。
在临床分型中以痉挛型最多见,占75.63%,其CT异常率也最高,达94.21%。
年龄组中,年龄越小,CT异常率也越高,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说明可疑病例早期行头颅CT扫描,可以提供有关大脑形态学改变的资料,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以利于结合临床得到早期诊断。
脑萎缩是脑瘫最常见的CT表现,本组占49.38%。
此外头颅CT还能较好地显示脑穿通畸形、透明隔囊肿、脑积水、脑室扩大、纵裂沟增宽等病变。
特别是当脑瘫的临床症状尚不明显时,对脑瘫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CT检查可以为判断本病的顶后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工作,如肌弛缓型瘫痪患儿CT正常者顶后较好,将来能达到正常发育标准;有脑室扩大者,将来可以出现痉挛或手足徐动混合型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病变仅局限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时,将来可以正常行走;脑室扩大且有萎缩及散在性低吸收区的病例预后不好,但脑室扩大在中度以下时,CT虽有异常,经治疗大多可有一定读书学习的能力。
本组CT阴性率10.63% ,CT结果与临床不一定相符,较小病灶可能被遗漏,特别是对后颅窝、小脑、脑干等部位显不不佳,故应注意结合临床及其它检查综合判断,以免误诊、漏诊。
MRI具有分辨率高、高度组织对比、多体位扫描等优点,小儿脑瘫的头颅MRI检查异常率明显高头颅CT,如有条件者可以考虑做MRI检查。
综上所述,CT对脑瘫的诊断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手段,在脑瘫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1]刘平,贺宝荣,杨萍,等.小儿临床CT诊断图谱.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69-70 [2]林庆.小儿脑瘫的定义和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164[3]中大光.脑瘫的改变[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86,13(3):122[4]胡莹媛.小儿脑性瘫痪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89,11(2):72-74 [5]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23-632 [6] Nilofer sahrine, Jaideep K Singh. Value of routine neuroimaging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f[J].Pediatric Research,1999,45(4):346[7]梁秀珍,张桂娥,宋海乔.小儿脑瘫CT诊断11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5):301-302 [8]陈桦.儿童脑性瘫痪CT形态学改变与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3,8(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