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土壤碳库的形成与转化介绍
土壤有机碳.

二、碳循环与环境
1、碳循环与大气CO2浓度 痕量气体占大气中空气的0.04%(体积分数),其中99%以上为CO2。陆
地生态系统和海洋与大气的CO2交换量各占整个CO2循环总量的50%。土壤 每年向大气释放的CO2为50~76PgC,占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碳交换总 量的2/3,约为大气碳库的1/10,比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净吸收的碳量 大30%~60%,也远远超过化石燃料燃烧每年向大气排放的5PgC。
量和质量)。对CO2的控制主要通过对微生物活动的控制。冷和淹水 可减少CO2排放,但会形成CO2潜在来源的泥炭(占SOCP的24%)。温带湿 润条件下CO2产生的多;温带干旱条件下,植物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 低,CO2排放量小。热带土壤有机质分解快,是CO2短期内增加的主要原
因。
2、碳循环与大气中CH4浓度
引起CO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的改变和燃烧 化石燃料。
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是最直接影响土壤碳库的因
子:影响最严重的是将自然植被转变为耕地。它减少了土壤有机质 的输入,破坏了土壤有机质的物理保护,增强了腐殖物质的矿化作用, 使土壤呼吸增加,土壤碳库储量降低。特别是在耕种的头50年,表土 有机C损失30%~50%。
一、引言
• 工业革命前的1800年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为280ml/m3 (IPCC(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1990),而1959年 在美国夏威夷的Mauna Loa长期检测站发现大气二氧化 碳的浓度为315ml/m3,此后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增加, 平均每年升高1.5ml/m3 (IPCC,1995)。大气二氧化 碳的浓度持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最终可能威胁 到人类的生存。
SOC=T* θ* C*(1- δ % )/10 如果某土层的厚度(剖面厚度)为d( cm),是有n层
丛枝菌根真菌影响土壤碳循环机理研究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丛枝菌根真菌影响土壤碳循环机理研究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概述:土壤碳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之一,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在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微生物群体,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它们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通过提供养分和水分等服务,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吸收。
此外,丛枝菌根真菌还能够调节土壤碳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丛枝菌根真菌的作用进行探讨,详细介绍其与植物共生关系以及其在森林、草地等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布情况。
随后,将深入研究真菌与土壤碳循环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揭示其在土壤有机质分解、碳汇累积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后,在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部分中,我们将介绍相关研究方法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详尽分析。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碳循环机理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真菌与土壤碳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我们希望进一步揭示丛枝菌根真菌在碳循环中的重要角色,为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维持全球气候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至此,大纲中的第一部分“引言”内容已详细阐述完毕。
2. 正文:2.1 丛枝菌根真菌的作用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生活在植物根系中的微生物,它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并通过菌丝网络与植物根系紧密联系。
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丛枝菌根真菌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和转运养分,特别是磷、氮和铁等常见元素。
通过菌丝网络,真菌能够扩展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并促进养分的有效利用。
其次,丛枝菌根真菌还可以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如抗旱、抗盐等。
最重要的是,丛枝菌根真菌参与了土壤碳循环过程。
2.2 真菌与土壤碳循环的关系土壤碳循环是指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输入、输出和转化过程。
其中,植物残体和根系分解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输入源;呼吸作为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输出途径。
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碳循环中起到双重作用。
一方面,丛枝菌根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共生,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从而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输入。
土壤 增碳 固碳 作用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土壤增碳固碳作用机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支撑着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还承载着海量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质。
近年来,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的需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土壤作为一个重要的二氧化碳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土壤中的增碳和固碳作用在循环碳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增碳过程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土壤中碳的含量增加的过程。
而固碳则是指土壤中碳的长期储存和稳定性的过程。
土壤中的增碳和固碳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植物残体贡献、微生物活动贡献、有机质吸附和固定碳以及矿物质转化和沉积等。
在土壤中,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是增碳的主要途径之一。
植物残体在死亡后逐渐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碳,这些有机碳富含养分,能够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能量。
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微生物的总称,它们通过分解植物残体和其他有机物,将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微生物的活动不仅提供了土壤肥力,还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增加。
土壤的固碳作用与土壤中的矿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矿物质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固碳作用,它们能够吸附和固定大量的碳。
土壤中的有机碳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一部分会被吸附在矿物质表面,形成稳定的有机质-矿物质复合体。
此外,矿物质还能够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更加稳定的碳酸盐,长期储存在土壤中,起到固碳的作用。
综上所述,土壤在增碳和固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土壤中的增碳和固碳作用机制,能够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碳循环过程,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的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土壤的增碳和固碳机制,以促进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保护。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通常用来提供读者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的了解。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介绍整个文章的组成部分和其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文章结构部分的一个示例: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包含了具体的子章节。
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库(SOCP)的库容量巨大,其微小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SOCP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1]。
土壤有机碳(SOC)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
其有机碳总贮量约在1 400~1 500 Pg 之间[1(] 1 Pg=1015 g),是陆地植被碳库的2~3 倍,大气碳库的2 倍多,其较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大气中CO2浓度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两部分:活泼碳和不活泼碳。
其中不活泼碳约占土壤总有机碳库的25%甚至更高[2],这部分不活泼的碳具有较长的周转时间(千年以上)。
国外好多文献把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三部分:活跃碳库(active carbon pool),缓效性碳库(slow carbon pool)和惰性碳库(passive carbon pool)。
其中,土壤活性有机碳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大约是土壤活生物量的2~3倍;缓效性碳库包含难分解的植物和较稳定的微生物,而惰性碳库是那些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稳定的部分[3]。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动态平衡的结果因此凡是影响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过程的因子如气候、地形、土壤质地等都将控制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4]。
放牧、围封、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因素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5]。
夏海勇等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秸秆添加越多, 碳库活度便越高, 越有利于有机物料分解, 降低腐殖化系数; 黏粒含量越高, 有机物料的分解受阻, 腐殖化系数便越高[6]。
对大兴安岭区域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近似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趋势,也和土层厚度有一定关系[7]。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有机碳库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姓名:付玉豪学号:2014E8012761041 培养单位: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据估计,全球陆地土壤碳库量约为1300 ~ 2000 Pg,是陆地植被碳库500 ~ 600 Pg的2 ~ 3倍,是全球大气碳库750 Pg的2倍多,在全球碳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有机碳不仅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各种营养元素,维持土壤良好的物理结构,而且由于库容巨大,其储量的微弱变化就导致大气圈中CO2浓度发生较大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碳平衡格局。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土壤有机碳库渐渐成为研究全球碳循环的热点问题之一。
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两部分:活泼碳和不活泼碳。
其中不活泼碳约占土壤总有机碳库的25%甚至更高,这部分不活泼的碳具有较长的周转时间。
在国外,好多文献把土壤有机碳库分为三部分:活跃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性碳库,其中,土壤活性有机碳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大约是土壤活生物量的2~ 3倍;缓效性碳库包含难分解的植物和较稳定的微生物,而惰性碳库是那些化学性和物理性质都稳定的部分。
土壤有机碳循环主要包括以下3个基本阶段:土壤有机质的输入,主要是依靠植被地上部分的凋落物及其地下部分根的分泌物和细根周转产生的碎屑,其输入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土壤水分状态、养分的有效性、植被生长以及人类的耕种管理等因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主要是指土壤呼吸,且分解速率受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土壤理化特性以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土壤有机碳库库容的大小, 且不同阶段的决定因子会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不同影响。
无论土壤有机碳库外源碳的输入还是内源碳的输出,都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人类活动对地球土壤圈和气圈之间的碳平衡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毁林、燃烧化石燃料、环境污染、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等不同程度改变着土壤有机碳库量,造成温室气体CO2浓度的上升。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研究概述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研究概述土壤中的水溶性有机碳是土壤有机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水溶性有机碳(WSC)是指可以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质,包括了有机酸、腐殖质和其他有机物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碳库之一。
近年来,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其在土壤碳循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
一、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来源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残体、动物粪便、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物等。
在这些来源中,植物残体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物所贡献的水溶性有机碳较多,它们经过水解、微生物代谢和土壤生物化学反应等过程产生水溶性有机碳,并随着土壤水分的运移而向土壤溶液中释放。
外源有机物的施入、土壤通气作用和土壤侵蚀等也是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重要来源。
1. 具有较高的活性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具有较高的活性,易被微生物降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活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水溶性有机碳能够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量和碳源,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从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
2. 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它能够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作物产量。
水溶性有机碳也是土壤中的重要碳源,对土壤碳储量和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3. 对土壤质地和肥力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质地和肥力密切相关,土壤质地和肥力的不同会影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
土壤中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较好的土壤结构。
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提取与测定常用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法、碱提取法和盐提取法等。
水提取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提取方法,它通过加入适量的水,轻微搅拌或振荡,使土壤中的水溶性有机物质与水混合,再通过离心或过滤等方法分离出水溶性有机碳。
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常用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有机碳分析仪法和化学分析法等。
泥炭 碳库效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泥炭碳库效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泥炭是一种特殊的湿地土壤,由植物残体在湿润条件下逐渐堆积、分解而形成。
这些植物在湿地环境中不完全分解,所以泥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
由于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组成特性,泥炭在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碳库效应是指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储存碳的过程。
泥炭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它们存储了大量的碳并将其长期固定在土壤中。
根据科学研究,泥炭蓄积了约450亿吨碳,相当于全球陆地植被的两倍以上。
泥炭对碳循环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泥炭的堆积过程是一个碳吸收的过程,它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储存在土壤中。
其次,由于泥炭的特殊性质,其中储存的碳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几乎不受分解的影响而保持固定。
这使得泥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碳储存地点,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除了对碳循环的影响外,碳库效应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泥炭的存储碳量庞大,这意味着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此外,泥炭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发挥着重要的水文功能。
泥炭湿地是许多稀有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同时也起到了水源涵养和洪水调蓄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泥炭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土壤,具有重要的碳库效应。
它们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土壤中,对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泥炭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它们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并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文功能。
深入了解和研究泥炭及其碳库效应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泥炭和碳库效应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是引言,我们将在这里简要介绍泥炭和碳库效应的概念,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深入讨论泥炭的形成过程和其特性。
我们将探讨泥炭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具有的独特特性。
通过了解泥炭的形成机制和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碳库效应在泥炭中的发挥作用。
土壤碳库定义

土壤碳库定义土壤碳库是土壤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相互转化的场所。
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土壤,从而改变了原有的碳库结构;另一方面,土壤中的碳库能有效地把二氧化碳固定下来。
因此,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土壤碳库。
在环境和农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碳库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包括根际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甲虫)和植物的呼吸释放作用而形成。
在对土壤进行有机碳循环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土壤微生物参与有机质和矿质养分的转化,而且可能对很多污染物和植物毒素具有降解作用。
土壤动物不仅为碳库生产了碳元素,而且也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所制造的碳元素,将其运输到植物体内或储存在土壤中。
土壤动物也能消耗从外界吸收的有机碳。
例如土壤蚯蚓可通过消耗植物残体的有机碳,帮助恢复土壤微生物。
但是,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消耗有机碳的土壤动物是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植物的呼吸作用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但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几乎没有影响。
以我国华北地区为例,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土壤甲虫的数量明显减少,土壤微生物活性也随之降低,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
另外,农民滥施化肥、农药也会加剧土壤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失调。
生物学家通过野外实验得出:土壤中有机碳库的容量随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增强而增强,并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可见,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可以提高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以土壤动物为食的土壤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估计,每年土壤动物的生物量是土壤动物摄食的40%~90%,但土壤动物摄食的有机碳,却只占摄食有机碳总量的15%~25%。
同时,土壤动物在传递土壤养分和病虫害防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平衡被打破后,通过土壤动物的转移能够使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回复到最佳状态。
土壤碳库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因子之间,尤其是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
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酶 R—(C,4H,养分)+ 2O2 氧化 CO2 + 2H2O + 能量+养分
9
2、腐殖化过程 (Humification)
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 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含芳香环结构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ii) 颜色:黄色 iii)结构未知 iv)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占其60-80% 棕黑色
7
第二部分 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 的生成与分解累积
物落 红 不 是 无 情
花化 作 春 泥 更 护
8
一、矿化作用与腐殖化过程 1、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弱
生物学摄 取元素
很弱
17
土壤条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产量,从而影响养分循环的强 度;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是养分循环与能 量传递的重要环节。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被移出后带走了大量植物营养元素,从而导 致土壤养分枯竭,系统生产力下降。施用各种矿质肥料可以归还植物营养 元素,但却不能弥补由此减少的土壤能量。因此,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归还 有机残渣是改善土壤生态功能、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国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2
第一部分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 其组成
土壤有机质: 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
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包括:
1、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
2、微生物体
3、土壤生物分解/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微生物: 动物来源 植物来源 最早来源
其中,C/N比大约在10~12之间。
5
(2)物质组成: (i) 微生物体,动、植物残体;
(ii) 简单有机化合物(主要有木质素、蛋白质,半纤维素,纤
维素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等)——非腐殖物质(占土壤有机质 的20-30%以上) ; (iii) 腐殖物质。
6
腐殖物质
i) 定义:是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聚合而成的
10
11
腐殖化系数:
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称为有机物
质的腐殖化系数。
表 5-1 中国不同地区耕地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腐殖化系数 东北地区 作物秸杆 范围 平均 作物根 范围 平均 绿肥 范围 平均 厩肥 范围 平均 0.26-0.65 0.42 (9) 0.30-0.96 0.60 (5) 0.16-0.43 0.28(14) 0.28-0.72 0.46(11) 华北地区 0.17-0.37 0.26(33) 0.19-0.58 0.40(14) 0.13-0.37 0.21(46) 0.28-0.53 0.40(21) 江南地区 0.15-0.28 0.21(53) 0.31-0.51 0.40(54) 0.16-0.37 0.24(33) 0.30-0.63 0.40(38) 华南地区 0.19-0.43 0.34(18) 0.32-0.51 0.38(14) 0.16-0.33 0.23(31) 0.20-0.52 0.31(8)
16
(2) 保存和富集植物养分
表5-3 能被植物进行生物学吸附的元素
元素的特 性 生物学吸 附 很强 强 100× n P、 S、 Cl 10× n 生物学吸附系数 n 0.1× n 0.01× n 0.001× n
生物学累 积元o、F Si、 Fe、 Ba、 Rb、 Cu、 Ge、 Ni、 Co、Li、I、 Cs、 Ra、 Se、 Hg Al、Ti、V、 Cr、 Pb、 Sn、 U Se、 Zr、 Nb、 Ta、 Ru、 Rh、 Pd、 Os、 Jr、 Pt、 Hf、 W
基本来源
自然土壤经过耕种或其它人类活动影响后产生的: 农业副产品 有机肥料
有机农药
工业副产品
4
二、含量及组成
1、有机质含量
一般含量在0-5%之间。 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漠境土和砂质土壤不足0.5% 2、有机质的组成 (1) 化学元素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组成是C、H、O、N。
14
二、生物物质循环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 固定营养元素 生物摄取从岩石、矿物中释放出来的养分元素,通过一
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将易溶性、无机态转化为有机态化合物
而固定在生物体内。死亡的生物或其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 被固定的养分元素又被下一代或别的生物再吸收利用,这种
循环过程保证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发展。
由有机物质生成的土壤腐殖质决定着土壤潜在肥力及其 有效性。
15
表5-2 陆地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形成的干物质及固定的能量
生态系统 面积 /106km2 森林 草地 耕地 荒漠 57 26 14 50 净生产量 /(109t/a) 77.0 19.0 9.1 2.5 固定的能量 /(1016kcal/a) 44.7 11.0 5.3 1.5 土壤生物利用 /(1016kcal/a) 0.89~2.24 0.22~0.55 0.11~0.27 0.03~0.08 土壤腐殖质 /(1015kcal/a) 3.56~8.96 0.88~2.20 0.44~1.08 0.12~0.32
12
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示意图
13
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快而彻底,有机物质彻 底分解为CO2和H2O,而N、P、S等则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 在嫌气条件下,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作用慢且不彻底, 同时往往还产生有机酸、乙醇等中间产物。 在极端嫌气的情况下,除了产生中间产物外,还产生CH4、H2等还原 性物质,其中的养料和能量释放很少,对植物生长不利。
18
三、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分解积累
第五讲 土壤碳库的形成与转化
第一部分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 第二部分 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生成与分解累积
第三部分 影响土壤库中有机质分解与累积的因素
第四部分 有机质对土壤库的影响 第五部分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第六部分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1
5% 0.5% 0.5-2.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