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传之“窑神”林炳
关于景德镇的神话故事

关于景德镇的神话故事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神话故事,其中之一就是来自江西省的景德镇的神话传说。
景德镇以其瓷器而闻名于世,这里孕育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和艺术。
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神话故事,领略景德镇的魅力。
据史书记载,远古时期曾有一位名叫寿王的神仙下凡,在当地炼制瓷器。
他制作的瓷器精美绝伦,色泽明亮,质地坚韧,远胜于常人所能制作的瓷器。
因此,寿王被尊称为“瓷器之神”。
人们相信他的瓷器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故事流传至今,人们对于瓷器之神的崇敬仍未减退。
在景德镇的古城里的很多角落,你都可以看到人们为瓷器之神所建立的神庙或观音堂。
尤其在每年的寿王庙会上,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入景德镇,向瓷器之神祈福。
这场盛大的庙会持续数天,期间有各种表演、民俗活动和庙会游戏。
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倾其所有,希望能够获得瓷器之神的保佑。
除了寿王的传说之外,景德镇还有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勇敢的少年和一只神奇的瓷器狮子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公主住在景德镇,她拥有一只名叫“玉霞”的瓷器狮子。
这只狮子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可以带走邪恶的气息,保护人民免受邪恶的侵害。
公主和狮子形影不离,守护着景德镇的安宁。
然而,一天,一位邪恶的巫师来到了景德镇,企图夺取玉霞狮子的力量。
他使用黑魔法制造了一场巨大的洪水,威胁到了整个城镇的安危。
公主不顾自身的安危,带着玉霞狮子和勇士们一起抵御洪水,保卫了景德镇。
最终,巫师被打败,景德镇重新恢复了往昔的繁荣。
人们对于公主和玉霞狮子的事迹传颂至今。
公主被尊称为“瓷器公主”,瓷器狮子成为了景德镇的象征。
每年,景德镇都会举办玉霞狮子舞表演,舞者们化身为狮子,表演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除了这些神话故事,景德镇还有许多民间故事流传至今,揭示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穿的“景德镇镇府花翎蘸墨折梅裙”的字句,也让景德镇更加著名。
景德镇因其瓷器文化而闻名于世,这些神话故事无疑为瓷器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艺术寓意。
德化陶瓷民俗

德化陶瓷民俗古代,人们往往把瓷业兴衰寄托于神的保佑,塑造一些偶像进行奉祀。
这些偶像有的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有的是为陶瓷业作出贡献甚至献身的人物。
由于各地传说不一,所奉祀的偶像亦不尽相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祀奉窑神传说唐末德化宝美有位瓷工叫林炳,一心想试拱大窑烧瓷。
因技术不得法,屡试屡败。
一天夜里,梦见九天玄女飘然而至,露出一对乳房,频频示意。
林炳领悟梦中寓意,将窑房砌成象乳房一样的圆拱形大窑,称为鸡笼窑。
后来,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逐渐演变成龙窑,亦称蛇目窑。
为了感谢九天玄女“点化”之恩,人们按照林炳梦中情景塑造了玄女像,建立玄女宫奉祀,并把制陶始祖虞圣大帝(即虞舜)尊为陶瓷业圣神。
后来,又塑林炳像恭奉于玄女之右,林炳被当地住民尊为窑坊公,一同供奉。
明初,玄女宫更名为白沙宫;清同治年间,又更名为祖龙宫,并一直沿用至今。
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为窑坊公诞辰之日,当地都要举行庆典活动,供品以新开发的订单产品,或新创作并获奖的瓷塑艺术品为主。
二、纪念瓷圣明万历年间,观音岐四周瓷民为弘扬瓷圣何朝宗的瓷雕艺术,于观音岐上建一座观音岩寺,取名为碧象岩。
该岩寺正殿和左右副殿为斗拱,四点金式、木结构,还建有藏物室、佛事管理室,香客接待室等。
正殿中奉祀的神像,有何朝宗雕塑的l尊观音菩萨,以及善财、龙女等。
两边殿中供奉达摩祖师、二代祖帅、吴公真仙等神佛像,香火必旺。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碧象岩重修。
民国25年(1936年)又维修。
岩寺中住有和尚、居士、尼姑一负责管理日常事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碧象岩及泥塑观音神佛像均被毁坏。
2002年冬,由陈、邱、苏、颤、孙、林、吴等姓氏村民联合重建。
小论历史如何变迁,碧象岩始终是附近瓷民纪念瓷圣何朝宗的载体。
三、窑坊公圣诞节日农历五月十六日,是窑坊公圣诞纪念日。
这一天,在乐陶等村,以窑炉合伙人为群体,各自在祖厝或较大民房设坛敬奉陶瓷业圣神——虞圣大帝、玄女和风火童子。
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传之“窑神”林炳

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传之“窑神”林炳古代中国是个信仰多元神的国家,所谓“万物皆有灵”。
那么,乡乡烧陶窑、人人用瓷器的中国,有没有“窑神”存在呢?有!在瓷都德化,百姓大多信奉“窑坊公”林炳——他就是由窑工林炳演……古代中国是个信仰多元神的国家,所谓“万物皆有灵”。
那么,乡乡烧陶窑、人人用瓷器的中国,有没有“窑神”存在呢?有!在瓷都德化,百姓大多信奉“窑坊公”林炳——他就是由窑工林炳演变而成的窑神;而且至今人们供奉不断,所用的供品还是创新的瓷器。
林炳神像德化县城关东南不远处,有个称为“福全山”的山头,陶土丰富,树林茂密,溪水横流,是建瓷窑的好地方。
山下的宝美村,古称“瑶台”(我们认为,“瑶台”当是由“窑台”的谐音演变而成)。
“福全山”古称“覆船山”,以形状似翻转的古船覆地而得名。
“覆船”有些不吉利的味道。
而古代烧窑确有相当风险,窑工难免心存种种忌讳。
后有人在山下盖“福全堂”,便以谐音之故,变“覆船山”为“福全山”。
“瑶台”后也改称“瑶市社”,属德化县“在坊里”。
从“坊”、“市”、“瑶(窑)”等字眼不难看出,宝美村历来为德化陶瓷生产及销售的集中地。
福全山东麓有个“祖龙宫”,供的窑神就是“窑坊公”林炳。
林炳是北宋德化窑工。
他的先祖林禄系中原人士,于东晋时南迁福建,任过晋安郡(今福州)太守,死在任上,追封晋安郡王。
约在唐太宗至武则天执政期间(公元627-712年),林禄后代迁到德化,后来又因故举族外迁,仅事瓷的林炳留住“福全山”下瑶台(又称草埔尾),看来他对瓷艺情有独钟。
把普通窑工林炳推上陶瓷工艺革新舞台的,当是泉州“市舶司”成立后海外贸易对陶瓷的大量需要。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至元丰8年,陈珃复知泉州时,请立市舶司,从此泉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陶瓷)之路的起点。
时已隶属泉州的德化县,陶瓷业发展获得契机。
宋神宗之后的宋哲宗实行变法,进一步鼓励商贸出口。
原先朝廷规定:“以金、银、缗钱、铅、杂色皂、瓷……等”与外商交易,瓷放在第6位。
明清德化瓷,玉骨冰肌中国白

明清德化瓷,玉骨冰肌中国白作者:黄静来源:《收藏/拍卖》 2017年第7期文/图:黄静(广东省博物馆)多年来,德化白瓷以其洁白或白中微泛黄的釉色、细腻滋润的釉质与胎骨,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
无论是瓷塑或是器皿,无论是实用器或陈设艺术品,它们都以“无装饰”的极简主义美学姿态,征服了东西方无数人的心。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明清德化白瓷众多,数量达千余件。
从今年6月至2018年1月,将由粤博流动博物馆推出“永远的‘中国白’——广东省博物馆藏明清德化窑白瓷展览”。
精选出150件(套)左右的器物,这也是粤博首次推出德化白瓷的专题展览。
现选作其中一二,以作赏析。
白土,德化瓷业兴盛之源德化地处福建省戴云山脉的千峰万壑之中。
这里的先民早在3000 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即已开始制作陶器。
至唐代以后,德化人口增长迅速,经济逐渐开发。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 年),德化正式立县,宋、元、明时期皆属于泉州,清代先后辖于泉州府、永春州。
戴云山脉群峰绵延,为德化制瓷业提供了丰富的瓷土矿资源。
据地质调查勘探表明,德化境内南部、西北部及北部都分布有高岭土环形矿带,已探明的矿点多达百余处,并且品质优良、富产易取。
此外,这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树木繁茂,为制瓷业提供了大量的柴草燃料。
在交通方面,德化与沿海港口福州和泉州呈三角形的关系,德化处于直角的顶端,与其他两处港口均有水路可通。
它向东北距省会福州港125 公里,向东南距泉州港75 公里。
便利的水路交通,助力了德化窑瓷器内外销两旺,使德化在明清时期成为了景德镇以外最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
德化瓷业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烧制青黄、青褐色釉器物,器形有罐、碗、碟、盘口壶等。
产品胎质发灰、粗糙,烧成温度偏低,工艺和技术尚未成熟。
宋、元时期德化窑迅猛发展,开始烧制青白瓷和白瓷,尤以青白瓷为主,白瓷次之。
(图1-2)窑炉形式为龙窑和分室龙窑。
此时德化窑的产品已大量通过海路外销至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
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林正茂——传世经典

景德镇陶瓷⼯艺⼤师林正茂——传世经典说起景德镇,⾸先想到的是它的瓷器,享誉全世界,景德镇也被誉为“瓷都”。
瓷器(china)与国同名,千百年来曾被作为中国的代名词,⼀直以来让瓷都⼈引以为豪;作为出⽣在景德镇的新⼀代陶瓷美术⼯作者,有着与⽣俱来的,把家乡陶瓷艺术发扬光⼤的责任感;林正茂就是这样⼀位默默耕耘在陶瓷艺术界的匠⼈。
从⼩就酷爱美术,迷恋着家乡的⼭⼭⽔⽔,特别是花草树⽊、⼭⽯⾍鱼;童年在农村度过的他,依仗着⼤⾃然给予了他太多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在如诗如画的⽥间地头、⼭林河边都深深地留下他的⾜迹,为他以后投⾝于陶瓷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林正茂跟随着恩师曹明亮,从农村来到景德镇学习陶瓷绘画,参加过云南世博会,去了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所见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理苍⼭洱海的风花雪⽉、美丽的蝴蝶泉边……让林正茂的视野更加宽⼴;期间,他结识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并结为好友,经常相互学习与合作;在景德镇,受到⾼级⼯艺美术⼤师何叔⽔⽼师的悉⼼指导,让林正茂感悟颇深,技法⼤⼤提⾼;2002年林正茂独⾃创办了“正茂瓷艺轩”,⼀边创作⼀边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
如今他与时俱进,利⽤现代媒体和⽹络资源和众多国内外同仁们互传友谊,不仅提升了个⼈素养,还让⾃⼰在事业及陶瓷创作上都顺风顺⽔,对振兴景德镇陶瓷事业更加充满⾃信。
林正茂⼤师《百喜报春粉彩梅瓶》作为国礼被卢森堡驻华⼤使馆永久珍藏林正茂⼤师《百喜报春粉彩梅瓶》欣赏林正茂的陶瓷艺术,就如同在接受⼀次⽂化的洗礼,在他的陶瓷世界⾥,你既可以领略中华民族传统⽂化的久远,也能感受到新中国发展过程中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1972年出⽣的林正茂,如今在景德镇的陶瓷界赫赫有名,名家的指点,刻苦的钻研,让他在群星璀璨、⼈才辈出的景德镇瓷坛,有了属于⾃⼰的那⼀⽚天地。
他的陶瓷花鸟画,他对陶瓷绘画⽤料的探索,让这个⼤师云集的陶瓷之城,很难忽视他的存在。
林正茂不光追求陶瓷绘画的“⼯”,更多的⽤“⼼”去创作⾃⼰的陶瓷艺术品,使⼤⾃然中的⼀景⼀物完全融⼊到作品创作中。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
德化窑是始烧于(宋代)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以低铝高硅的“象牙白”为其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
宋代瓷釉含氧化铁量是0.29%,明代则高达0.59%。
因此,宋代的瓷胎致密有少数气孔,而明代的胎坚致、无气孔。
烧成温度达1200°±30℃,用较强的还原焰烧成。
而且在造型方面,无论是菩萨、观音、罗汉或达摩,均是性格突出,动静分明,在衣饰和手势的处理上,更是匠心之作。
其他如仿古铜器和箫笛一类的瓷制乐器,亦十分精美。
评判方法:
1、明代德化窑鉴定胎土特征:德化窑瓷土含铁量低,可塑性强。
胎土淘炼精细,胎质致密,洁白无杂质。
2、明代德化窑鉴定釉面特征:光照下迎光观察,其釉色白中隐现粉红或牙黄色调,故其白瓷有“象牙白”、“猪油白”之称。
在国际市场上,还被称之为“中国白”和“鹅绒白”。
3、明代德化窑鉴定造型特征:其瓷器造型主要杯、碗、盘、炉和仙佛一类人物雕塑等。
而人物雕塑则是最精彩的,其内容主要为民间供奉的仙佛之类的人物。
其雕塑形体优美,比例合适,面部神态安详。
其使用了捏雕、堆贴、雕刻、粘接等多种手法,雕塑得十分精细逼真。
做到了毫发可鉴、珠粒可数,衣薄如布帛,衣褶自然重拂。
特别是人物手指,细致入微,甚至连指甲也可看出的程度。
4、明代德化窑鉴定款识特征:当时德化窑涌现出一批做这类器物的能工巧匠,有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林捷隆、陈伟等人。
这些人名不见经传,但作品流传于世,常有他们的款识。
在一些明代白瓷观音上,可见到有何朝宗的葫芦形印记。
“何朝宗”三字为篆书。
[转载]鸡笼窑(龙窑的前身)发明人林炳
![[转载]鸡笼窑(龙窑的前身)发明人林炳](https://img.taocdn.com/s3/m/6ab81af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3.png)
[转载]鸡笼窑(龙窑的前⾝)发明⼈林炳999原⽂地址:鸡笼窑(龙窑的前⾝)发明⼈林炳作者:清源景明林炳是林禄的后裔,德化县城关东南福全⼭草埔尾⼈。
北宋时期,德化县的陶瓷业已相当发达,“村南村北春⾬晴,东家西家地碓声”。
宋哲宗年间,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朝廷调整了贸易政策,规定“凡购买外国货,均以帛、绸、瓷、漆等特产博易,不⽤⾦、银、铜币”,陶瓷出⼝因此猛增。
早期德化的瓷窑都是平顶⽅形、容量很⼩的⼩窑,难以⼤批量⽣产,远远不能满⾜陶瓷出⼝的需求。
为此,林炳设计发明了圆拱形⼤窑炉(亦称鸡笼窑),不仅容量扩⼤了⼗⼏倍,还由于设计了烟囱拔焰消烟,热度倍增,烧制出的瓷器更显得洁⽩、剔透,著名的屈⽃宫古窑就是根据这种圆拱形⼤窑炉改进⽽成的。
传说林炳在进⾏窑炉改⾰时,⾼温窑⽕⼀冲便塌顶,屡试屡败。
有⼀次,林炳在再次倒塌的窑炉旁边疲劳得不觉昏昏睡去,睡梦中见⼀位仙⼥翩翩⽽⾄,在他⾯前解开⾐襟,对他⽰意地指⼀指败窑,⼜指⼀指⾃⼰的乳房,然后隐没在云雾之中。
林炳醒来突然有所领悟,于是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窑,两旁再砌⼩奶窑(亦称狮⽿)护住主窑房,这样烧窑时就不再塌顶了,⽽且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
后来,林炳⼜利⽤⼭坡地形,把⼏个窑房串连起来,既能充分利⽤热能,增加产量,⼜能使窑体更加牢固,也为此后演变发展成龙窑(亦称蛇⽬窑)奠定了基础。
林炳⾸创的⼤窑炉在当时产⽣了巨⼤的影响,因此被朝廷敕封为“烧成⾰新先⾏”称号,指点林炳的仙⼥也被敕封为“⽞⼥夫⼈”。
⼀时间,林炳声名远播,各地纷纷学习他的建窑技艺。
在当时泉州知府的授权下,德化开办了第⼀所瓷庠(类似于今天的陶瓷学校),由林炳亲⾃到瓷庠传授技艺,现场指导。
当年的瓷庠就是现在的祖龙宫,这座不甚起眼的⼩瓷庠,影响了近千年来整个中国乃⾄整个世界的瓷业发展。
据⽇本有关陶瓷⽂献记载,宋代有⼀个叫加藤四郎的⽇本⼈来德化学陶艺,将砌鸡笼窑的技术带回⽇本,砌成“德化窑”,并尊奉林炳为“陶祖神”。
陶瓷的诗句集锦

陶瓷的诗句陶瓷的诗句集锦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瓷的诗句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器行赠陈鸣远汪文柏(季青)荆溪陶器古所无,问谁作者时与徐。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
后来多众工,摹仿皆雷同。
陈生一出发巧思,远与二子相争雄。
茶具方圆新制作,石泉槐火尘松风。
我初不识生,阿髯尺素来相通。
赠我双卮颇殊状,宛似红梅岭头放。
平生嗜酒兼好奇,以此饮之神益王。
倾银注玉徒纷纷,断木岂意青黄文。
厂盒宣炉留款识,香奁药碗生氤氲。
吁嗟乎人间珠玉安足取,岂知羡溪头一丸土。
君不见轮扁当年老斫轮,又不见梓庆削炉如有神。
古者技巧能几人,陈生陈兮绝伦。
送许屯田诗宋·彭汝砺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因官射利疾,从喜君独不。
父老争叹息,从事古未有。
咏景德镇兀然亭明·缪宗周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赠昊十九明·李日华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琉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
赠昊十九明·樊玉衡宣窑簿甚永窑厚,天下知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
白玉金边素瓷胎清·弘历(乾隆皇帝)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题宣德宝石红釉碗清·弘历(乾隆皇帝)雨过脚云婪屋垂,夕阳孤婺照飞时;泥澄铁镞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咏宣窑霁红瓶清·弘历(乾隆皇帝)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更是空。
年窑墨注歌清·查俭堂国朝陶瓷美无匹,尔来年窑称第一。
不让汝定官歌均,何况永乐之坯宣德质? 戏紫蘅中丞清·许谨斋宣成陶器夸前朝,收藏价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传之“窑神”林炳
古代中国是个信仰多元神的国家,所谓“万物皆有灵”。
那么,乡乡烧陶窑、人人用瓷器的中国,有没有“窑神”存在呢?有!在瓷都德化,百姓大多信奉“窑坊公”林炳——他就是由窑工林炳演……
古代中国是个信仰多元神的国家,所谓“万物皆有灵”。
那么,乡乡烧陶窑、人人用瓷器的中国,有没有“窑神”存在呢?有!在瓷都德化,百姓大多信奉“窑坊公”林炳——他就是由窑工林炳演变而成的窑神;而且至今人们供奉不断,所用的供品还是创新的瓷器。
林炳神像
德化县城关东南不远处,有个称为“福全山”的山头,陶土丰富,树林茂密,溪水横流,是建瓷窑的好地方。
山下的宝美村,古称“瑶台”(我们认为,“瑶台”当是由“窑台”的谐音演变而成)。
“福全山”古称“覆船山”,以形状似翻转的古船覆地而得名。
“覆船”有些不吉利的味道。
而古代烧窑确有相当风险,窑工难免心存种种忌讳。
后有人在山下盖“福全堂”,便以谐音之故,变“覆船山”为“福全山”。
“瑶台”后也改称“瑶市社”,属德化县“在坊里”。
从“坊”、“市”、“瑶(窑)”等字眼不难看出,宝美村历来为德化陶瓷生产及销售的集中地。
福全山东麓有个“祖龙宫”,供的窑神就是“窑坊公”林炳。
林炳是北宋德化窑工。
他的先祖林禄系中原人士,于东晋时南迁福建,任过晋安郡(今福州)太守,死在任上,追封晋安郡王。
约在唐太宗至武则天执政期间(公元627-712年),林禄后代迁到德化,后来又因故举族外迁,仅事瓷的林炳留住“福全山”下瑶台(又称草埔尾),看来他对瓷艺情有独钟。
把普通窑工林炳推上陶瓷工艺革新舞台的,当是泉州“市舶司”成立后海外贸易对陶瓷的大量需要。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至元丰8年,陈珃复知泉州时,请立市舶司,从此泉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陶瓷)之路的起点。
时已隶属泉州的德化县,陶瓷业发展获得契机。
宋神宗之后的宋哲宗实行变法,进一步鼓励商贸出口。
原先朝廷规定:“以金、银、缗钱、铅、杂色皂、瓷……等”与外商交易,瓷放在第6位。
此时新规定:“凡欲购买外货,不用金银铜币,以帛、锦、瓷、漆之属博易。
”瓷器已从第6位上升到第3位。
在此情况下,如沿用德化原先普遍采取方形或条形的平顶单窑烧瓷技术,产量有限,必然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于是,林炳决心率先大胆尝试建拱大窑。
林炳的革新试验屡次失败,拱大窑一点火就塌顶。
但林炳毫不气馁,日夜在破塌的窑前观察和思考。
传说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的一天,林炳苦思无所得,竟然昏睡在窑前。
却梦见一仙女飘然而至,并解开衣襟,露出一对又圆又大的乳房,一手指着塌顶的瓷窑,一手指着自己的乳房,似乎要说什么,却又如烟雾般飘走了。
林炳醒来,忽有所悟,便决心把窑砌成象乳房那样的圆拱顶形状,两旁砌“窑奶”用于添加木材。
结果成功了,没有发生塌顶现象。
以后,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将几个窑串起来,终于形成龙窑的雏形。
消息传开,各地窑工争来讨教。
林炳不存私心,道出隐秘;且不辞劳苦,奔走指教。
当别人问他灵感从何而来,他就说是梦中仙女指点。
在旁人的一再追问下,他信口说这仙女就是九天玄女娘娘。
原先窑工供奉的是自古“陶河滨”的圣贤“舜”——虞圣大帝,从此又増加供奉九天玄女娘娘。
后来林炳应聘赴江西传授技艺,一去杳无音信。
德化窑工们认定他已升天而去,便在当地所建“玄女娘娘庙”(又称玄女宫)中,塑林炳像在玄女之侧,以作纪念。
从此,林炳被尊为“窑坊公”。
虽然目前找不到确凿的文字资料证实林炳革新陶瓷的过程,但林炳革新陶瓷工艺的贡献
是实实在在的。
据日本有关陶瓷文献记载,宋代就有一个名叫加藤四郎的日本人来德化学陶艺,回日本后也在烧制龙窑,并尊林炳为陶祖神。
祖龙宫
林炳革新陶瓷工艺影响所及,宋代德化陶瓷发展迅速。
宝美村附近的乐陶村,宋代为范、张、姚、宋诸姓先民聚居之地,后又有徐、周、孙、陈、王、谢等姓氏入居。
村民陶农兼营,安居乐业,故将村取名为“乐陶”。
至今发现古窑地30多处,始于宋代的占15处。
浐溪南岸的丁墘村,古称太卿、张墘,自宋代已建窑烧瓷。
其中以太平宫窑最为著名,能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居目前已发现的德化宋瓷产品之首。
盖德村碗坪崙窑,已发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下层为北宋文化层,上层为南宋文化层。
出土的军持壶、粉盒、瓶类等器物,在东南亚各国均有发现。
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德化陶瓷外销量少。
而泉州正式开港后,德化瓷器开始大量外销,主要产品有:碗、盘、花瓶、壶(水壶、酒壶)、钵、洗(或称弦洗、枢府碗)、杯、军特(或称净瓶)、盒、罐等,主要以肩挑至永春,水运到泉州港,然后销往东亚高丽(朝鲜)、日本、琉球(冲绳群岛),东南亚的三佛齐(印尼苏门答腊)、婆罗(爪哇岛中部岸)、佛安(马来半岛西部)、交趾(越南北部)、占城(越南南部),南亚的故临(印度西南奎隆),西南亚“大食国”中的麻嘉(沙特阿拉伯麦加)、瓮蛮(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阿曼)、记施(波斯湾北岸的基什岛)、白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弻斯罗(波斯湾北岸巴斯拉)、吉慈尼(阿富汉加慈尼),以及非洲、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
南宋,荷兰人贩运德化瓷器至欧洲。
现代水下考古也证明了这一点。
1974年打捞的泉州湾沉船中,就有一部分德化宋代瓷窑产品。
2001年打捞的“南海一号”沉船,大部分瓷器为德化宋代碗坪崙窑制造。
德化陶瓷业越发展,人们越怀念林炳。
玄女娘娘庙(玄女宫)后来改名白沙宫、窑尾宫、霞美宫等,供奉的神灵也有所增加(如闽王王审知);但林炳作为窑神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清同治年间扩建玄女宫,更名为“祖龙宫”,以称赞林炳为人中之龙,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长期以来,德化各地建新窑时,都要迎窑坊公林炳神像监窑,林炳已变成德化陶瓷的保护神。
据传农历五月十六日是林炳生日,当地百姓要举行盛大的祭拜和庆祝活动。
祖龙宫(“玄女娘娘”庙)香火千年不灭,人们用新瓷器作为供品。
历史是公正的,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总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